预测预报技术范文(精选11篇)
一、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一) 预测技术。
预测技术是在煤层尚未出现自然发火征兆之前 (潜伏期) , 采取不同方法对煤炭自燃危险性、易自燃危险区域、自然发火期等重要火灾参数指标做出超前判识的一种技术。
1、煤的自燃危险性预测。
煤炭自燃危险性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煤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综合评判预测法。
(1) 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煤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很多, 主要包括:绝热测试法、着火点温度法、双氧水法 (H2O2) 、静态吸氧法、高温活化能法、差热分析法 (DTA) 、热重法 (TG) 、交叉点法 (CPT) 。其中, 绝热测试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准确的测试方法, 但是由于其耗时长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采用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研究并已纳入《煤矿安全规程》的色谱吸氧鉴定法作为法定方法。戚颖敏、钱国胤采用双回路流动色谱法研究煤低温吸附流态氧的特性, 将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和不易自燃。由于吸氧法不能反映煤自燃的本质, 并且煤炭自燃是由煤在不同温度下与氧的反应共同决定的, 因此吸氧法测试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煤的自燃倾向性, 与实际有一定误差。
(2) 综合评判预测法。陈立文等对影响煤层自燃危险程度内、外因素, 进行主观判断、分析评分, 应用模糊数学理论, 对开采煤层自燃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判预测。王省身、蒋军成等人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 以影响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作为预测指标, 预测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施式亮、刘宝琛等用防火系数作为预测指标, 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煤自然发火预测模型来判断自然发火程度。田水承、李红霞应用煤自燃倾向性、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固性系数及开采参数运用模糊聚类法对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了分类。
2、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探测方法主要有:经验统计法、无线电波法、地质雷达探测法、遥感技术、地面物探法、气体探测法。近几年, 根据火区产生的能量或放射性气体, 如氡气, 并逐渐形成了氡气探测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太原理工大学防灭火课题组进行了地面同位素测氡法探测煤层自燃火源位置与范围的研究。目前, 探测深度可达500m, 理论研究可达800~1200m, 且能探测出高温氧化点。
3、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
余明高、王清安等人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黄之聪和岳超平等人, 根据煤与氧反应的热平衡, 建立了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模型以及相应的实验方法, 准确率达到75%~86%, 对现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邓军等运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在确定蓄散热条件下的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灰色预测模型, 能真实地反映出煤层自燃性与煤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和含氧量等的影响关系, 可用于煤自然发火期的定性预测。王大尉提出了基于活化能指标的自然发火期的求法。该方法是先求出煤的活化能, 然后结合煤的氧化反应速度方程来确定煤的自然发火期。陆卫东等提出了基于L-M (Levemberg-Marquardt) BP神经网络预测采煤工作面最短自然发火期, 并开发了煤自然发火期预测仿真系统软件, 为制定预防采场自然发火的技术措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杨永良建立了煤实验条件下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该方法实验周期短、用煤量少, 应用的参数均来自实测结果, 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 预报技术。
预报方法主要有标志气体分析法、测温法、光电法、电离法、烟雾法、磁力预测法等。近年来, 随着气味传感器的问世, 又逐步形成了气味分析法。我国主要采用气体分析法和测温法, 并以气体分析法为主。
1、气体分析法。
气体分析法是以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的气体产物规律来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过程。八十年代煤矿普及气相色谱分析法, 并成功研制了束管监测系统。“八五”期间研制的GC-85型矿井火灾多参数色谱监测系统, 不仅提高了分析精度, 而且使分析组分扩充为CO、CH4、C2H4、C2H6、C2H2等以及包括SF6在内的矿井火灾的微量气体全组分分析。
2、测温法。
测温法可分为两类: (1) 直接用检测到的温度值进行预报或报警; (2) 通过监测点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预报。温度监测用的传感器主要有热电偶、测温电阻、热敏材料、红外线等。红外线探测法是利用红外线探测仪进行探测。红外线探测仪有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成像仪, 应用最多的是红外测温仪。我国兖州、开滦、徐州等矿区采用红外测温仪测定井下煤壁温度。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兖州矿区东滩煤矿即采用此法测量煤温。
3、气味分析法。
2005年日本等国研制成功一种气味传感器。该检测方法不但能有效地预防煤矿内因火灾, 而且能及时发现煤矿外因火灾, 并且预报早期温度比传统的气体检测法提前20℃~30℃, 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无线传感器网络温度监测技术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监测, 煤自然发火的新的预测方法。太原电子研究设计院于2008年初就开始了对采空区温度无线自组网传感器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逐步开辟了煤自燃温度场无线网络监测预警技术的新领域。
二、煤炭自燃火灾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消防并举”是矿井防灭火工作的指导方针, 是防治自燃火灾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了防治煤炭自燃, 国内外广泛采用注水、灌浆、喷洒阻化剂、注惰气等技术。近年来, 又较广泛地采用了凝胶、胶体泥浆、阻化汽雾、泡沫树脂等防灭火技术。
(一) 灌浆技术。
在20世纪五十年代, 灌浆技术成为我国煤矿防灭火技术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简单易行、比较可靠的防灭火技术。其具有隔氧, 散热、降温, 加速冒落煤岩的胶结的作用。
(二) 阻化剂技术。
目前, 常用的阻化剂主要是氯化物。阻化剂防灭火技术包括: (1) 喷洒阻化剂防灭火技术, 是将含有阻化剂的水溶液均匀喷洒到煤体表面, 以达到防灭火的目的; (2) 汽雾阻化防灭火技术, 是将受一定压力下的阻化剂水溶液通过雾化器转化成为阻化剂汽雾, 汽雾发生器喷射出的微小雾粒可以漏风风流为载体飘移到采空区内, 从而达到采空区防灭火的目的。此防灭火技术在八十年代铜川矿务局试验成功。
(三) 惰化技术。
惰化技术就是将惰性气体或其他惰性物质送入拟处理区, 抑制煤层自燃的技术。惰性物质主要有黄泥浆、粉煤灰、阻化剂和阻化泥浆等。其中, 粉煤灰注浆和阻化剂具有较大优势, 可以取自某些废弃物再利用, 多用于厚煤层采全高或分层开采。惰性气体技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煤矿中大量使用, 其实质是向火区注入以N2和CO2为主的惰性气体, 达到防灭火的目的。惰性气体泡沫防灭火材料主要是氮气泡沫、二氧化碳泡沫等。该技术避免了“拉沟”现象;适于采空区或煤堆深部的煤炭自燃。但由于泡沫很容易破灭, 加上只有液相水, 一旦水分挥发, 防灭火性能就消失。
(四) 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
三相泡沫是将不溶性的固态不燃物 (如粉煤灰或黄泥) 分散在液体 (水) 中, 通入惰性气体 (N2) 或空气并添加极少量的添加剂 (发泡剂和稳泡剂) 通过三相泡沫发泡器充分搅拌混合, 形成固体颗粒均匀附着在气泡壁上的大量富集的含有气-液-固三相的体系。该技术集注浆、注泡沫、注惰性气体和注阻化剂的综合防灭火功能, 又克服了各自技术的不足。
(五) 凝胶技术。
凝胶材料分为无机凝胶和高分子凝胶, 具有固水性、吸热降温性、密封堵漏性和阻化性, 因此, 通过向煤体裂隙或冒落区中注入凝胶材料, 可以降低漏入煤体或冒落区的风量, 并吸收煤体氧化产生的热量, 从而减缓煤氧化自燃的速度, 使已自燃氧化的煤体在缺氧环境下停止氧化。
(六) 堵漏风防灭火技术。
堵漏风防灭火技术用于采空区密闭堵漏风、隔离煤柱裂隙堵漏风、无煤柱工作面巷道巷帮隔离带堵漏风等多个场合, 初期的堵漏防灭火措施主要为灌注黄泥浆、砂浆等, 近年来研究成功了各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充填堵漏材料, 如无机固化粉煤灰、轻质膨胀快速密闭堵漏材料等。目前, 堵漏的主要手段是水泥喷浆和泡沫喷涂, 水泥喷浆工作量大, 回弹多, 抗动压性差;泡沫堵漏性能好, 抗动压性好, 但其成本较高, 高温时分解, 释放出有害气体。
(七) 均压防灭火技术。
均压防灭火技术是采用通风的方法减少自燃危险区域漏风通道两端的压差, 使漏风量趋近于零, 从而断绝氧源, 起到防灭火的作用。该技术能降低大量的漏风, 缩小采空区氧化带范围, 但工作面两端压差不可能降低为零, 因此对工作面顺槽顶煤、上分层采空区、煤柱自燃预防作用不大。我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和应用均压通风防灭火技术, 先后在全国许多煤矿进行了实践。在煤矿的正常开采过程中均压通风已经成为一项系统的、常规的、成本低并行之有效的矿井防灭火技术措施。
三、结语
目前的预测、预报技术虽对煤炭自燃火灾的防治起到较大作用, 但为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有必要深入研究煤的自燃机理及实际条件下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煤矿防灭火技术的设计、实施与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通过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开发适用性防灭火材料、技术、工艺与装备, 有效控制煤矿火灾扩大与继发性灾害, 将各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全矿井防灭火系统的技术创新。
摘要:本文总结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其中预测技术包括煤的自燃危险性预测、煤的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煤层自燃发火期预测等技术;预报技术包括气体分析法、测温法、气味分析法等技术;煤自燃防治措施主要有灌浆技术、阻化剂技术、惰化技术等。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及时消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规范煤矿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等规定,结合本矿具体情况,制定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1、坚持“十六字”方针,落实“五项”措施,不断提高水害防治水平。
2、积极进行防治水技术更新,利用先进设备,提高水害预测预报水平。通过研究和攻关,积极运用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加强技术培训。
3、地测人员结合地测防治水达标工作,对本矿年、季、月水情水害预报及临时预报进行检查;对采掘工作面水害分析报表、水害预测图进行检查,防止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
4、地测科对探放水设计、防治水工程设计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关键词:河南信阳;稻瘟病;发生规律;灰色模型;预测预报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02-03
收稿日期:2014-01-25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12102110060)。
作者简介:宁万光(1978—),男,河南汝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nwg668@sina.com。河南省信阳市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夏季光照足、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步,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的优越区位和自然条件。信阳地区水稻(籼稻)年种植面积30万hm2以上,占信阳粮食播种面积的50%,总产量占全省70%左右[1-2]。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3-4]。该病在信阳地区每年发生面积6.67万~11.33万hm2,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能提前预测其发生趋势和流行程度,则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和农业生产的决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邓聚龙教授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和广泛的重视,在农业、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经济等领域,灰色系统理论在预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笔者针对信阳市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信阳市2004—2013年稻瘟病的发生面积,在无偏GM(1,1)模型基础上采用五点滑动法优化原始数据,采用五点滑动优化无偏 GM(1,1) 模型,并将其与无偏 GM(1,1)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建立信阳市稻瘟病的预测模型,结合预测数据对信阳市稻瘟病的防治提出指导性建议。
1稻瘟病发生规律
1.1病原
生物学特性:菌丝体发育温度8~37 ℃,适温 26~28 ℃。分生孢子形成温度 10~35 ℃,适温 25~28 ℃。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附着胞形成适温24 ℃,28 ℃以上不能形成。病菌入侵适温 24~30 ℃。孢子在有水膜或水滴和飽和湿度下才能萌发良好,其临界相对湿度为92%~96%[5-6]。
1.2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栽培技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气象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0~30 ℃、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24~28 ℃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温度和病害潜育期的关系:9~10 ℃为13~18 d,17~18 ℃为8 d,24~25 ℃为5~6 d,26~28 ℃为4~5 d。信阳地区在水稻生长期平均气温25 ℃左右,稻瘟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低温和干旱也有利于发病,尤其抽穗期忽遇低温,水稻的生活力削弱,抽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阳光和风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日光不足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少,植株柔软,抗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风是传播病菌的动力,病菌孢子借风传播的距离可达400 m以上,故风力和风向直接关系病菌传播的距离和方向,距病田及初侵染源近的田块受影响大,发病重[5-6]。
2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预报
2.1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1982年首先提出的一种理论,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能更准确地描述这些系统的状态和行为,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预测模型,则对这些系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灰色预测,是指对系统行为特征值的发展变化进行的预测,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的预测,也就是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序列有关的灰过程进行预测。尽管灰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有界的,因此得到的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灰色预测模型就是关于数列预测的一个变量、一阶微分的GM(1,1)模型。它是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经按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可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经证明,经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逼近所揭示的原始时间序列呈指数变化规律,因此,当原始时间序列隐含着指数变化规律时,灰色模型 GM(1,1) 的预测是非常成功的。
2.2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无偏GM(1,1)
设有原始数据序列:X(0)=(X(0)(1),X(0)(2),…,X(0)(n)),其中,X(0)(k)≥0,k=1,2,…,n。利用该数据序列建立GM(1,1)模型步骤如下:
(1)对X(0)进行一次累加(1-AGO)生成一次累加序列:
X(1)=(X(1)(1),X(1)(2),…,X(1)(n))
其中
X(1)(k)=∑ki=1X(0)(i)=X(1)(k-1)+X(0)(k)(1)
(2)建立预测模型的白化形式方程
dx(1)dt+ax(1)=u(2)
式中:a、u为待估计参数,分别称为发展灰数和内生控制灰数。设a^为待估计参数向量,则a^=a
u。
按最小二乘法求解,有:
a^=(BTB-1)BTyn(3)
其中
B=-0.5{x(1)(2)+x(1)(1)}1
-0.5{x(1)(3)+x(2)(2)}1
-0.5{x(1)(n)+x(1)(n-1)}1,Yn=x(0)(2)
x(0)(3)
x(0)(n)
白化微分方程的解为:
X^(1)(k+1)=(x(0)(1)-μα)eαk+μα(4)
然后进行累减,可以得到预测值:
X^(0)(k)=X^(1)(k)-X^(1)(k-1)(5)
2.3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模型
对原始时间数据序列X(0)=(X(0)(1),X(0)(2),…,X(0)(n)),用五点滑动法优化后建立的无偏GM(1,1)模型,称为五点滑动优化无偏 GM(1,1)模型。
对原始时间数据序列X(0)=(X(0)(1),X(0)(2),…,X(0)(n))采用五点滑动处理后得到新的数据系列:P(0)=[P(0)(1)=x(0)1+x(0)2+x(0)3+x(0)4+x(0)55,P(0)2=x(0)2+x(0)3+x(0)4+x(0)5+x(0)65,…,P(0)n=x(0)n+x(0)n+1+x(0)n+2+x(0)n+3+x(0)n+45](6)
然后用处理后的公式(6)代替原始数据系列建立的新模型即为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模型[7-12]。
2.4模型建立与求解
年份发病率实际数据五点滑动处理无偏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五点滑动预测值相对误差20040.037 20.142 60.037 20.000 00.142 60.000 020050.097 40.163 40.161 10.655 00.176 40.079 720060.170 00.188 80.166 10.023 20.182 00.036 320070.259 30.203 70.171 10.340 20.187 70.078 620080.148 90.190 70.176 30.184 20.193 60.015 020090.141 30.192 70.181 70.285 80.199 70.036 220100.224 50.187 20.165 920110.244 40.192 90.210 820120.194 40.198 80.022 420130.158 70.204 80.290 8平均相对误差0.217 80.041 0
表3預测精度检验等级参数
精度等级相对误差小误差概率均方差比值C优<0.01>0.95<0.35合格<0.05>0.80<0.50勉强合格<0.10>0.70<0.65不合格≥0.10≤0.70≥0.65
表4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差比值
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均方差比值C无偏GM(1,1)0.217 80.419 1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0.041 00.264 7
3结果和讨论
信阳市气候条件适宜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从2006年以来发病面积都在7万hm2左右,受灾面积较大,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根据无偏GM(1,1)模型和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模型预测的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对比,可知利用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模型针对信阳市近10年来的稻瘟病发生情况可以较好地进行预测,根据预测模型预测的结果,可以指导性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减轻稻瘟病带来的危害。
但是由于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信阳市近年来的气候比往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针对突然出现的异常性气候稻瘟病的发生情况,政府机关部门要加大稻瘟病防治的力度;同时五点滑动优化无偏GM(1,1)模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骞,方立清,温涛,等. 信阳市水稻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85-290.
[2]赵辉,刘庆伟. 信阳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指标确定[J]. 河南气象,2006(2):59-60.
[3]徐未未,王兴,黄永相,等.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4):898-906.
[4]张晓娟,张羽,张辰露,等. 分子标记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73-75.
[5]范怀忠,王焕如. 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71-74.
[6]侯明生,黄俊斌. 农业植物病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
[7]邓聚龙. 灰预测与灰决策[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8]王淑华,魏勇. 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157-160.
[9]张雷,燕亚菲,刘志红,等. 灰色人工神经网络在稻瘟病发生预报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238-241.
[10]魏代俊,曾艳敏,邹迎春.基于无偏灰色马尔科夫链的稻瘟病预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99-19400,19427.
[11]周世健,赖志坤,臧德彦,等. 加权灰色预测模型及其计算实现[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5):451-455.
关键词:庭园丽金龟,虫情调查,危害程度,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庭园丽金龟 (Phyllopertha horticola liunaeus) , 属鞘翅目 (Coleoptera) , 丽金龟亚科 (Melolontinae) 。近几年来在湟源县暴发成灾, 该虫食性杂, 可危害多种寄主植物, 尤以白桦和沙棘危害最为严重, 在沙棘上的受害株率90%以上, 虫口密度达234头/株, 沙棘受害以后生长缓慢, 逐渐枯死, 严重影响了湟源县的退耕还林和沙棘基地建设。通过实际观测总结了该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
1 虫情监测调查
1.1 踏查
在害虫盛发期进行, 每年1次。根据寄主树种分布情况设置踏查路线, 了解和掌握庭园丽金龟的分布地点、危害寄主和发生危害面积。踏查时观察林木枝、叶、花上是否有取食造成的缺刻及有无活动虫体来判断有无害虫。踏查结果填入庭园丽金龟踏查表。
1.2 详查
踏查中发现有害虫发生时, 设置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 标准地面积0.07~0.20 hm2 (根据寄主数量而定, 标准地内寄主数量不少于50株) , 调查内容主要有受害寄主、被害株率、虫口密度等。详查结果填入庭园丽金龟详查表。
1.3 系统调查
调查时间从土壤解冻开始至越冬前结束。按不同海拔区域设置1~3个固定监测点, 监测点上按照不同的调查内容和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标准地或标准样方, 每种类型的寄主树种设标准地3块, 每块标准地面积0.07~0.20 hm2。
1.3.1 卵、幼虫、蛹调查。
随机挖取3~5个1 m2土壤样方, 观察记录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及习性, 土壤深度以40 cm为宜。
1.3.2 成虫调查。
成虫羽化后, 随机抽取样树30株, 定期 (3~5 d) 监测调查, 调查害虫发生量、危害程度、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以及对林木造成的损失等基本情况, 掌握害虫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等。
2 发生 (危害) 程度分级标准
以沙棘叶片受害率、单株虫口密度为统计单位, 将庭园丽金龟发生 (危害) 程度分为4级 (表1) 。
3 预测预报
在监测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常规人工地面调查和诱捕器诱捕方法对庭园丽金龟成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范围进行预测预报。
3.1 发生范围预报
在灌木林区及毗邻地区的林、草交接处设置庭园丽金龟诱捕器, 每1 000 m设1个, 观察能否诱到庭园丽金龟成虫, 是否有害虫为害状, 根据监测数据、害虫发生危害现状及飞翔距离, 结合寄主分布情况预测害虫发生范围。采用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发生面积。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2 成虫发生期预测
3.2.1 历期预测法。
根据庭园丽金龟蛹的发育进度调查和期距, 预测成虫的发生期。系统调查庭园丽金龟的化蛹进度, 查明庭园丽金龟林间化蛹始盛期和高峰期的临界值, 在此基础上分别加上当时当地气温下各虫态的平均历期, 推算出成虫发生的始盛期和盛发期。
3.2.2 物候预测。
立夏时水柏枝花苞显现, 此时金龟子幼虫逐渐移到土壤40 cm范围内活动, 小满时幼虫开始化蛹, 水柏枝花绽放时成虫羽化出土, 在沙棘完全展叶后害虫危害猖獗, 常暴发成灾, 沙棘落叶时害虫进入越冬时期。
3.3 发生量预测
根据庭园丽金龟当代虫口基数, 采用有效基数预测法预测下一世代的发生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 (2) 中:F表示下一代的数量;P表示现有虫口密度;a表示雌雄比率 (雌/ (雌+雄) ) ;b表示每雌平均产卵数, d表示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
4 防控对策
4.1 坚持原则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坚持无公害防治技术;根据不同林地类型和立地条件分类施策,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降低虫口密度, 控制扩散蔓延。
4.2 防控区划分
4.2.1 划分方法。
根据庭园丽金龟危害程度、发生面积、防控区所处的地理环境, 将防控区划分为防治区、监控区、保护区3个类型区, 实施分区治理。
4.2.2 防治区。
发生集中连片, 虽经历年防治仍不断发生。按发生轻度、中度、重度、成灾分类施策。一是成灾区。在治理对策上实行应急救灾, 采取药物防治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减轻灾害损失的应急措施。二是重度发生区。实行人工捕杀、诱捕器诱杀为主, 适当辅以无公害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压低虫口密度, 防止造成严重危害和新的扩散蔓延。三是中度发生区。人工捕杀和诱捕器诱杀相结合, 压低虫口密度。四是轻度发生区。以天敌自然控制害虫为目标, 主要采用诱捕器诱杀防治, 确保害虫发生保持在轻度或轻度以下。
4.2.3监控区。
有庭园丽金龟发生但不形成对林木危害的区域、以前有发生但治理后未见发生的区域, 与庭园丽金龟发生区毗邻地区应作为重点监控区。此类地区以监测为主, 定期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控制。
4.2.4 保护区。
尚未发现虫情, 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的有寄主分布的区域。
5 防治技术措施
5.1 营林措施
加强抚育管理, 清除受害严重的病虫害木及无防治价值的濒死木、枯死木;加强管护, 防止人畜践踏毁坏林木, 促进林分健康。
5.2 人工捕捉
从成虫羽化始盛期 (6月15—20日) 开始, 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组织人力进行人工捕捉[1]。
5.3 诱捕器防治
5.3.1 诱捕器的行、间距设置。
重度发生区:按行间距25 m×25 m, “品”字形2行设置。中度发生区:按行间距50 m×50 m, “品”字形2行设置。轻度发生区:按间距100~200 m, 单行设置。监控区:按间距500 m, 单行设置。
5.3.2 诱捕器设置时间。在成虫羽化前 (6月10—15日) 设置诱捕器。
5.3.3 诱捕器的设置方法。
诱捕器设置在林缘或林间空地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在林缘外设置诱捕器时, 诱捕器距离寄主1 m, 悬挂高度以收集口距地面50 cm为最佳[2,3]。
5.3.4 诱捕量统计检查方法。
统计收集袋内诱捕昆虫种类、数量及庭园丽金龟雌雄比, 清点后将所有害虫就地消灭。对诱捕数量较多的, 数量检查可采取称重法或刻度计数法2种方法。一是称重法。称重法即对诱捕到的害虫全部称重, 然后秤出20头金龟子的重量, 换算出诱捕的金龟子数量。二是刻度法。刻度法即在指形管 (18.0 cm×2.5 cm) 上按2 cm为单位作等量标记, 计算2 cm处害虫的数量, 然后换算成全部害虫的数量。
5.4 药剂防治
5.4.1 药剂种类及用药量。
8%绿色威雷 (触破式微胶囊剂) 300倍液;触破 (3%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
5.4.2 防治时间。
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 在庭园丽金龟成虫羽化始盛期至盛发期进行。
5.4.3 防治方法。
用高压动力喷雾机进行常用量喷雾防治, 特殊环境区域 (如靠近水域、林分稀疏等) 采用背负式喷雾机防治。
5.5 生物防治
利用黑蚁 (Lasius niger l.) 、多型虎甲红翅亚种 (Cicindela hybrida nitida Lichenstein) 、茧蜂 (Braconidae sp) 、姬蜂 (Ichneumonidae sp) 和鸟类等天敌, 天敌数量多的区域严禁药物防治[4]。
6 防治效果检查方法
6.1 检查内容
以死亡率、虫口减退率和诱捕量来表示防治效果。
6.2 检查时间
诱捕器诱杀效果在每年成虫羽化结束后进行, 其他防治措施的效果检查在防治后1~2 d检查。
6.3 检查方法
6.3.1 防前防后调查。
在计划防治的林地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设置方法同3.2, 标准地内随机选择20株作为标准株标记编号, 防前防后分别统计标准株上的虫口密度、害虫自然死亡数, 计算死亡率和虫口减退率。
6.3.2 对照区调查。
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接近的林分设立对照区, 在对照区调查虫口密度和害虫自然死亡数, 计算死亡率和虫口减退率。
6.3.3 计算公式。
死亡率、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6.3.4 诱捕量统计。
对诱捕器防治的效果以诱捕量来统计。
参考文献
[1]冯继涛, 赵天宇, 刘林中, 等.果园金龟类害虫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16) :36.
[2]杨海燕.庭院丽金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38.
[3]赵惠珍, 朱林科.湟源县林区庭园丽金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初步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 2011 (5) :27-28.
根据空气质量分级标准,建立单对象多因素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长春和北京两地的实测数据确定两地的`大气质量级别.此方法仍可用于其它时间和地点.
作 者:纪跃芝 贺莉 周欣 JI Yue-zhi HE Li ZHOU Xin 作者单位:纪跃芝,贺莉,JI Yue-zhi,HE Li(长春工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周欣,ZHOU Xin(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11)
关键词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当前,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于塞罕坝森林系统的病虫防治工作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对于这些问题,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强重视,对于这些特殊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以防治工作为主,治理工作配合进行的方法对塞罕坝机械林场进行保护[1]。
1 塞罕坝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随病虫害的增加,预测预报工作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逐年增大,引发了一些人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导致森林系统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时的强度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森林系统的综合变化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尤其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暖冬,使许多疾病、虫子仍能幸存下来,再加上到了初春时节的环境更利于虫子的繁衍,很可能引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此外,由于资金较为紧张,相关部门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力、物力的投入还是不足。
1.2 相关部门对于塞罕坝机械森林病虫害的重视不足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起步较晚,再加上相关林业部门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场的设备陈旧,林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差,专业只是不足,阻碍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当前林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废除陈旧的管理办法,加大对塞罕坝机械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使林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3]。
1.3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发展的多样性
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属于我国较大的林场,森林面积较大,受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森林病虫害的发展呈现了多样性,而且造成危害的强度也逐年增大,这给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增加了难度。
1.4 物种较少,生态环境脆弱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物种单一,大多数还是林木,这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对于新增加的病虫害还来说,更有利于它们的繁衍,这对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使林场在今后的发展中越来越困难。
2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的保障,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斷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其中尤为受到人们关注的是森林系统,从人们关注的角度可以看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防范工作已经得到人们的肯行,相关地区的沙尘天气数量逐年减少,由于其位置的特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也显著,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做好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刻不容缓,这也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带了巨大的挑战[4]。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纯林面积较大,这使得林场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一旦发生较严重的病虫害将会带了巨大的森林资源的损失,这些问题面对人们对塞罕坝机械森林越来越多依赖更是加大了难度,所以必须提高林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加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可以很好的提高监测的水平,这对于林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减灾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纯林面积较大的缺点,转被动的治理病虫害为主动的去预测预报病虫害。
3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标和总体布局
3.1 预测预报目标
通过对加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预测预报,使塞罕坝林场拥有一直高水平的病虫害预测预报队伍,准确的预测预报病虫害的产生,在病虫害爆发前抑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实现小范围就能够解决掉病虫害,对于发病率较高的区域实现重点监测。
3.2 预测预报的总体布局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队伍,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使预测预报工作人员能够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在主要病虫害发生地方多设立监测地点。
4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防控措施
4.1 增加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物种种类
针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纯林面积较大的问题,适当引入其他地域的植被以增加林场物种数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小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4.2 对林木的检疫加强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植被种类繁多,许多是引进的其他地域植被,相关检疫部门在引进之前要加大检疫力度,从根本上切断外部因素引发病虫害的爆发。塞罕坝机械林场要学习先进的检疫技术,使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4.3 加大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视
相关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要性,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使林场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病虫害防治的监测设备,提高预警能力。
4.4 健全预警监测机制
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侧重在救灾方面上,要打破传统建立现代化的预警监测机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物种种类等的具体情况展开观察,设置多级预警机制,在不同的省市级别都设置监测地点,多在村镇等小地方增加监测点,以形成一个健全的预警网络[5]。
5 结语
综上所述,塞罕坝机械林场对于防风固沙、调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保护塞罕坝机械林场,相关林业部门必须加强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视,加大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林场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积累成功经验,结合现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虫害的爆发,让塞罕坝机械林场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春.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J].中国林业,2011(2):47.
[2]杨春.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总体防控措施[J].河北林业科技,2011(6):63-65.
[3]李海涛.塞罕坝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10(5):68-70.
[4]毕华明,韩阳,李硕.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气候因子及测报[J].中国森林病虫,2013(1):24-26.
[5]胡振天,鲁艳华.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中发挥示范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3):147,162.
1 马尾松毛虫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1.1 马尾松毛虫的形态特征
马尾松毛虫是昆虫纲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食叶害虫, 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1]。雄性成虫主体显茶褐色, 具有羽毛状的触角;雌性成虫主体为灰褐色, 触角呈短节齿状。雌雄性比是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而言, 当雌雄比约等于或高于50%时, 对松林的破坏情况较弱;而当雌雄比低于50%时, 则代表松林生长状态并不良好。
1.2 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
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对预测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就马尾松毛虫迁移习性来讲, 当某片松林的受害情况达到70%以上时, 马尾松毛虫就会进行集体迁移, 迁移距离300~1900 m不等, 有时还会更远[2]。我们可以根据某片松林的破坏程度来考虑该地区马尾松毛虫是否会产生迁移。相关资料表明, 当某片松林的破坏程度达到50%以上时, 则表明该地区松林剩余的松叶不足为该地区马尾松虫总量的20%提供食物进行繁衍, 这时马尾松虫趋向于进行迁移。因此, 当某地区松林损坏程度大于或高于50%时, 则代表有马尾松虫害的迁移性爆发将要产生。
2 虫情的调查方法和危害等级预测
对虫情进行调查是开展马尾松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对幼虫可以在蛹期, 越冬带的前、后期分别进行调查工作;对成虫则可采用灯诱或者性诱来开展调查。对于幼虫期的调查, 可以采用对2 m及以下的松树进行全树清查的方法调查幼虫数;也可以在保护好松树的情况下, 喷洒农药, 统计中毒下落的幼虫数量等。对成虫期的调查, 可使用带有性信息素的诱捕装置对异性成虫进行诱捕, 对于诱捕量和诱捕周期的判断则可以大致推断出当前环境下各个虫态经历的周期。一般来说, 以第1次诱捕到成虫为始见期, 至连续3~4 d没有诱捕到成虫为1个周期进行推算。在数据分析调查时, 可根据树木的受危害程度分为4个等级, 其中A级为无危害, 即地下没有虫粪;B级为轻害, 即树木危害不明显, 针叶保存较为完整;C级为中害, 树木整体枯黄, 针叶稀疏;D级为重害, 即树木针叶十分稀疏, 树冠呈火烧状, 受损面积达50%以上。通过分级的方式便于研究人员直观表示危害程度。
3 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
3.1 回归方程式预测法
通过分析开县地区的马尾松毛虫生存环境, 研究温度因素带来的影响, 建立1个马尾松毛虫爆发的回归方程式, 再将这个回归方程式转变成数学模型, 以此来计算虫害的下次爆发预计日期, 达到预测预报虫灾的效果。
这种预测方法需要大量观察和数据记录。将马尾松毛虫各虫态发生期温度、空气湿度等数据进行准确统计、比较, 并建立图形以直观表达。通过分析图像后可以发现, 温度对马尾松毛虫的各虫态发生期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于是可以基于之前实验的数值建立1个线性方程式, 将各关系值的具体参数求出。在进行实际预测时, 将开县地区的温度作为参数带入到针对该地区情况建立的回归方程式中, 即可预测到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大致发生期, 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的实践记录, 应用回归方程式的效果是可行的,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尾松虫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但关键在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记录有一定复杂性, 而且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 也可能影响回归方程式的实用价值。
3.2 3S技术检测法
国际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来预测预报马尾松虫灾害发生, 它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来大面积监测虫害是否发生[3]。
这种检测方法是利用卫星来进行实时监控, 将卫星监控结果以遥感技术用光谱的形式表现出来。当虫害初期发生时, 由于被马尾松虫侵害的树木, 其树冠呈火烧形状, 与正常的马尾松树冠明显不同, 则会引起遥感图像光谱的变化。通过对监视区遥感图像光谱的观察, 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马尾松毛虫灾害爆发的前兆现象, 并采取应对措施, 从而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这种手段在技术上已经实现, 但是由于经费和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 很难在全国大面积范围推广。
3.3 马尔科夫链预测法
马尔科夫链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地理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中[4], 它本质上是1个随机变量数列, 在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中, 可以把爆发时期当作变量参考值来得到预期结果。
在马尾松毛虫灾害爆发序列中, 可以将开县地区马尾松毛虫可能发生的状态分别以X1、X2、X3、X4来进行记载。而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发生状态在经过n次转移后, 由Xn状态转移到Xm状态的概率为:P=Nm (n) /N n。其中Nn为马尾松毛虫在序列段中总共为Xn的次数, Nm (n) 为马尾松毛虫由Xn转移到Xm的次数, 其具体的概率矩阵也可以根据计算得出。而在实际监测时, 就开县地区而言, 可以将2011—2014年马尾松毛虫灾害转移状态概率之和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值作为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级别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方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因为每年的预防措施有所不同, 可能会导致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产生差异, 使预测不够精准, 但是可以作为辅助预测方法来进一步保证其他预算的准确性。
3.4 性信息素技术预测法
这种检测方法所需时间久且工作步骤繁杂。首先需要有测报员在马尾松毛虫的常发区域设置数个监测点, 然后通过在监测点上投放含有性信息素的诱捕装置来对成虫进行诱捕。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每天到监测点观察记录诱捕装置实际诱捕成虫的情况。以第1次诱捕到成虫的时间为成虫始见期, 至连续3~4 d没有捕捉到成虫为终止期, 这段时间就是1个实验周期, 通过数个实验周期的参数对比, 确定成虫羽化的高峰期, 并将数据与之前得到的结果综合分析来预测马尾松毛虫的灾害爆发, 做到提前预防虫害的发生。这种预测预报方法虽然在技术上并不先进, 但是由于实验数据都是实地考察得来, 其中包含了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 故预测预报的结果较为准确, 属于一种有效的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技术, 可以考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4 小结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大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对其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预测预报时, 要充分考虑到影响马尾松毛虫生殖的各方面因素, 建立严谨完善的模型再加以分析。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这项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 随时可能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需要进行重新测量和考察, 因此要加大对虫害预测工作的投入, 尽可能多方面进行预测, 在不同的预测方式中选取相近的爆发期, 以达到预测的真实性, 加大预报工作的可实用度。
摘要:概述重庆开县地区的马尾松毛虫灾害情况, 针对马尾松毛虫害发生特点, 分析当前几种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方法。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虫害防治,重庆市开县
参考文献
[1]叶文虎, 马小明, 李天生, 等.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0 (5) :427-433.
[2]陈绘画.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0.
[3]田万银, 徐华潮.浙江沿海防护林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模型[J].环境昆虫学报, 2012 (4) :401-406.
大气微量成分中, 有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或对农作物构成危害的成分, 如:地面O3, SO2, NOX, CO, 气溶胶等, 通常称之为大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 。这些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它们的种类、浓度和持续的时间。确定大气污染物的危险性判据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判据要明确污染物达到什么临界值就会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该临界值可以超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大多数空气污染物直接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例如:高浓度SO2和PM10增加死亡率和发病率, NOS和O3主要危害人的呼吸系统:急性期会产生炎症, 体液渗透肿胀, 降低肺功能, 增加通气阻力。大气成分预报和预测主要是预报这些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2 大气成分预报、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2.1 空气污染预报方法
空气污染预报可分为污染潜势预报和浓度预报两大类。污染潜势预报主要标志空气扩散稀释能力的气象条件。浓度预报要求能预报出某一范围的污染物浓度。当污染潜势预期的气象条件符合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形势的标志时, 发出警报, 以便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污染浓度预报结合各个污染源对该浓度的贡献率, 可为较精确地控制污染源排放提供依据。按预报的时空尺度来分类:分为区域预报, 城市预报和特定源预报。
区域预报是指大面积或区域范围的预报, 范围一般在20万km2以上, 时间尺度为24-48h或更长。区域潜势预报主要预报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天气形势。这种尺度的大的污染潜势常出现在暖而停滞的反气旋中、后部或其他一些等压线稀疏移动缓慢的系统之下。在这些系统中, 风小、空气下沉, 减弱了大气的扩散与传输作用, 加剧了污染物堆积。城市预报的范围限于城市及其郊区, 其长度范围通常是10-20km到100km, 时间尺度为几小时到48h。在这样的时空尺度范围内, 局地环流变得很重要, 如: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效应等。特定源预报是针对特定的大污染源, 如:大型的热电厂、大型的化工厂和核电站等, 预报对单一或若干相关源影响所及的地区, 尺度范围从几百米到50km左右, 时间范围是几小时。对于工厂的大气污染突发事件, 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 预报出可能污染的范围和具体的浓度分布。对单个源的预报一般采用高斯扩散和烟体抬升模型计算, 但需要高分辨率的气象监测和预报。
3 空气污染潜势预报
区域尺度潜势预报是与术语“空气停滞”区相连的, 用来描述一种气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大气稀释能力降低, 当污染源排放量足够大时, 污染物会堆积, 污染物浓度可能超过国家有关标准。区域污染潜势预报涉及的全是气象参数, 无需考虑排放源的情况。
在污染预报的早期, 美国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开始于区域范围的预报。参数包括:一个适当的天气条件, 对流层低层风速减弱, 地面风小, 再加上垂直扩散受到限制, 这通常是由于反气旋的下沉气流所致。最初的空气停滞预告就称为空气污染潜势预告, 它是由手工作出的, 方法由尼迈耶等提出。这一方法可以改进为数值预报方法, 而且判断可扩展。如:绝对涡度和温度变化等这些数值模式输出结果。
随着数值模式不断发展, 预报人员能够应用数值模式对边界层以及中尺度过程的预报结果进行预报, 使得污染潜势预报的空间分辨率提高, 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体的各类空气污染天气的污染预报。对于特定的区域, 根据混合高度, 边界层风速和风向, 预期城市热导的强度和包括海陆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在内的局地环流、山谷风等进行预报。在此过程中, 霍尔茨沃斯等第一次给出了空气污染潜势指标, 一个相对的稀释指标, (X/Q) , 其中X是评均浓度, Q是源强。这个指标是城市大小的函数, 风向变化和城市大小不同对浓度的影响都能考虑。这个指标非常简单, 但是可以反映污染潜势。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数值预报技术还没有在业务预报中广泛应用。城市尺度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主要借鉴航空天气预报的经验和方法, 常用的客观预报方法是利用风和温度廓线的时间——高度图。在中尺度数值模式已普遍使用的今天, 这种方法仍可以作为污染潜势预报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在一定阶段内, 城市空气污染潜势预报仍然需要在数值模式、统计模型和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
4 空气污染浓度预报
准确的污染程度预报是很难的, 因为空气质量预测不足;污染排放资源料不能及时更新, 同时由于排放受人类活动和气象条件影响, 目前很难准确估计预报时的排放量;而且天气预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随着上述情况的不断改进, 污染浓度预报的准确性将会提高。对于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有多种方法。
4.1 统计预报法:
一般可采用简单的相关方程和多参数回归方程。如果要将各种可能的污染状态与各种天气的对应关系都能找到, 需要建立各种预报方程, 应该拥有较长期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的同步观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高污染浓度出现的污染事件是一种“稀有事件”对它的预报尤其需要长期的同步观测。这种统计方法的建立是假定过去存在的这种相关关系在未来是不变的。由于预报区域的特征发生了变化, 预报区域空气质量的特性也将变化, 因此, 统计方法的预报能力是有限的。例如:城市发生很大的变化, 或者气候状态发生了大的变化, 都将影响统计模型的预报能力。由此可知, 统计方法需要不断改进。统计模型的建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选取预报因子, 对因子进行量化处理, 选取回归数学模型, 建立预报方程, 计算历史拟合率, 统计预报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2 天气型相似预报法:
利用地面天气要素分型统计进行预报, 其优点在于地面气象要素的数量多, 也易取得。首先将每日地面气象要素分类, 再根据分类对检测的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统计, 得到各个污染物种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平均浓度和标准差。除了利用地面气象要素外, 还可以利用850hpa等压面的气象要素。天气相似预报法在假定排放源定常的基础上, 将污染物浓度与相应的天气形势一一对应。当出现某种天气形势, 就预报对应的污染浓度。这种方法较简单直观, 可以通过大量资料分型, 建立众多类型。但工作量大、天气型相似指标难于确定。
参考文献
[1]钟珂.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浓度演化关系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1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隧道工程也随着公路的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并且成为一些在险峻地势中建造公路的最佳辅助方案。特别是我国领土幅员辽阔, 地形地势多种多样, 因此在建造公路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促使公路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隧道工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其发挥的效用也是不可比拟的。
由于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偏差, 所以采用地质预测预报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因地质变化造成的损害, 这一些地质灾害会容易引发岩石塌方的问题。通常情况下,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 在隧道施工前会实行一系列的勘察工作, 以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 在此前提下, 应使用超前预测预报技术加强对隧道前方风险的控制, 将风险缩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同时预测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及时排查出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解决, 从而增强工程的安全性。
2 地质预测预报综合技术方法分类以及运用
2.1 综合技术方法分类
综合性的超前预测预报技术据具体包括多种方面, 对其进行分类概括时, 可以结合距离因素进行划分。划分形式有以下两种形式, 长距离与短距离的预测预报技术。
(1) 长距离的预测技术是通过运用长距离超前的水平钻孔技术来提高对隧道施工质量的保障, 并且也通过地震波预测出隧道周围地质状况, 以便为隧道施工清除障碍。
(2) 短距离的预测技术则是采用地质素描、红外探测等技术来加强对地质的探测。并且这些技术的具体使用也因自身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施工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技术方案。TSP隧道地震波预报预测技术不能对掌子面附近的地下水活动的状况进行直接的探测, 但是却能够反映出断层带、不良地质夹层等的变化过程, 为隧道施工提供有力的信息[1]。反射波技术对隧道地质的预测预报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TSP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具体以地震波的形式反映出来, 通过此方式可以较为精确的预测出隧道周围的地质状况。地震波的具体反射信号是通过爆破来得以实现的, 并此声音会向周围进行扩散, 在此基础上, 地震波也会向隧道前方散去[2]。此项技术的具体执行过程是通过利用信号的反射方向以及时间来确定隧道施工的角度以及轴线的位置, 并且也可以探测出隧洞上下方的岩石变化带的位置。
2.2 超前钻孔技术
使用超前钻孔技术可以提高隧道施工预测预报的速度, 并且在预测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是一种常用的、直接的方法。该项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对其它探测方式进行补充和验证, 为施工的质量又增强了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 超前钻孔技术也可以直接准确的反映出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理特征, 精确的预测出隧道周围的地质情况[3]。在探测地质情况的过程中, 采用此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地质的异常体结构以及含水状况, 同时也为隧道的开挖以及后期的运营工作提供了保障。
超前钻孔技术的具体应用是通过借用水平钻机实现对水平地质的钻探, 以此获取地质信息。超前钻孔法与物探方法相比, 拥有更好的客观性以及直观性, 但是具有高成本, 时间长的弊端[4]。
2.3 地质雷达物理方法
工程质量的勘察与控制必须依靠较高的分辨率, 这种分辨率可以由地质雷达的物理方法来实现。运用此项技术可以及时的发现隧道前方地质的变化, 也能对破碎带、含水带等地质状况进行勘测, 也可以甄别出富水地层的位置, 探测出溶洞地区。其工作过程是将高频的电磁波以脉冲的方式发射到地下, 以此与雷达技术进行结合来接受相关的信息。因为地层系统的电磁特性与其他介电常数不同, 所以电磁在与不同性质的材料结合时会发生反射或投射现象[5]。在地下的波速能够已知时, 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精确值进行定位和深埋, 进而对观测点进行的速度实行探测, 依据雷达反射出的额波形, 可以对其进行数据处理, 并且从中获得有利信息, 进而构造出信息的剖面图像, 以便掌握施工现场的平面分工状况。
2.4 地质素描法
地质素描法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方法, 此项方法中集合了洞体展示图、隧道横断面以及纵断面等方法。其中纵断面主要是依据前期的隧道轴线以及地质勘察质量进行制作的, 使用此方法可以掌握隧道的构造、保证施工的质量。地质素描法也可以探测出隧道前方的水文与地质状况, 为施工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便利。除了优点之外, 地质素描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执行时间长延误了隧道施工的工期。
2.5 红外探水仪技术
对地下水活动进行预测预报可以采用红外探测技术, 这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探测技术。这种技术是应用在遥感技术基础之上, 并且通过在隧道中发射电磁波来把地质信息释放出来, 比如地质的能量、密度等信息。红外探测仪具体应用的过程中, 会依据红外辐射对地下水活动做出不同的反映, 之后依据不同的强度以及影响力来获得相关数据, 根据这些测量出的信息会确定出地层的含水结构, 以及隐伏水所在的空间位置。
3 综合应用
超前隧道工程预测预报方法有多种形式, 针对不同的方法拥有不同的性质, 也有不同的优点。因此针对不同条件的地质情况, 选择预测预报技术时必须对各种预测技术的特征进行清晰地掌握, 并且结合隧道周围的地质情况以及施工技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手段, 以此提高对相关资料的可信程度, 进而提高施工质量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探测过程中有时因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采取的方法很难满足探测的需要, 因此这就需要一个精确的、综合的方法进行超前预报, 并且可以根据各种手段和仪器来获得不同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 最后选定最佳的地质预测预报方案, 在对地质状况进行预测之前, 可以综合以上方式进行评定, 并且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一种综合的预测技术, 以便各类方法之间进行过有力的补充。
4 结束语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对隧道施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分析各种预测预报技术的差异可以了解与掌握各种技术的优点与缺陷, 从而对综合技术的形成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精确性得到了保障, 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以及质量才会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隧道施工拥有较高的技术性、复杂性与综合性, 因此选择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综合技术来保证隧道施工的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就以隧道施工为背景, 对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综合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通过该应用对预测预报结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隧道施工,地质预测预报,方法探究,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平, 李睿哲, 余莉, 张旺兴, 郑维.隧道施工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J].公路, 2014 (02) :202~205.
[2]李术才, 刘斌, 孙怀凤, 聂利超, 钟世航, 苏茂鑫, 李貅, 许振浩.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06) :1090~1113.
[3]肖宽怀.隧道超前预报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2.
[4]段运启.软岩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1 粘虫的识别
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 ]是世界性禾本科植物的主要害虫, 在我国各省市 (区) 均有发生。粘虫的幼虫食性很杂, 尤其喜食禾本科牧草, 危害的牧草有黑麦草、苏丹草、紫花苜蓿、鸭茅等。幼虫咬食叶片, 1~2日龄仅吃叶肉形成小圆孔, 3日龄吃叶肉后形成缺刻, 4~6日龄达暴食期, 危害严重时将叶片吃光, 使植株成光秆, 造成草地减产 (2 000~3 000 kg, 正常产草量3 000~5 000 kg/667 m2) 。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呈淡黄色或淡灰褐色, 体长17~20mm, 翅展约35~45 mm, 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园斑, 外侧圆斑较大, 其中下方有1小白点, 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 由翅顶角至后的1/3处有一条斜行黑褐纹, 自前缘1/4处有7~9个黑点排列呈弧形。雄蛾稍小, 体色较深, 其尾端向后压挤后, 可伸出一对鳃盖形的抱握器, 抱握器顶端有一长刺, 蛾腹部末端有一尖形的产卵器。幼虫, 一般6龄, 体长17~20 mm。老熟幼虫38 mm左右, 体色变化很大, 发生量少时体色较浅, 大发生时体色呈黑色, 头红褐色, 头盖有网纹, 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纵纹, 略呈八字形, 外侧有褐色网纹, 体色由淡绿至浓黑, 变化甚大 (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变化) 。
1.2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 傍晚开始活动, 黄昏时觅食, 半夜交尾产卵, 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羽化后对糖、酒混合液趋性强, 但成虫产卵后趋化性减弱而趋光性加强。粘虫终年繁殖, 在适宜条下, 每头雌蛾产卵100~2 000粒, 在我国南方地区可繁殖5~8代。
2 粘虫害的预测预报措施
由于牧草产业化起步较晚, 进程较慢, 加上传统观念对种草认识上的偏差, 在牧草管理上许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相对滞后。以牧草病虫害为例, 绝大部分种草项目户都遇到过, 但引起重视的很少。习水县在种草养羊产业化进程中, 由于牧草粘虫害暴发, 对项目户的安全养殖带来较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这一危害, 一方面加强项目户的粘虫防治技术培训, 另一方面实施粘虫预测预报措施, 主要方法是:
2.1 诱测成虫
春季用糖蜜诱蛾器, 并辅以稻草把诱测越冬代和一代成虫蛾;夏季由于田间蜜源丰富, 糖蜜诱蛾器失效, 改用杂树枝扎把诱蛾或用黑光灯诱蛾。诱测成虫, 发现蛾子激增之日就是进入蛾盛期, 诱蛾最多的一天, 就是发蛾高峰日, 根据诱蛾数量与历史资料的对比, 参照气象资料预报可能发生量, 发现蛾始、盛、末期, 指导田间查卵、查幼虫。
2.2 田间查卵
用稻草扎成草把诱卵和田间实地调查。田间实地调查选有代表性的地块, 进行固定地块调查, 每3d查卵1次, 卵盛大期可进行游动调查, 酌情普查。查得卵盛期可根据当地气象资料 (因在高温高湿的夏季, 易出现该虫害) 、卵和1.2龄幼虫历期, 推算3龄幼虫盛期, 做到事前准备, 及时防治。
2.3 幼虫调查
在查卵的基础上, 选定有代表性的草地2~3块, 每块约0.34 hm2, 进行定期调查, 初期每3 d一次, 幼虫盛期1次/d, 幼虫进入2~3龄期组织大面积普查, 以确定防治地块, 防治标准是每平方米有幼虫5~10只时应进行防治。
2.4 虫害预报
在133.3~200 hm2的范围内, 培训1名测报员, 及时准确预报虫害, 以便早发现、早防治, 减少牧草损失。在牧草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时, 对当地项目统计员进行重点培训, 他们一方面做好生产统计工作, 同时兼做牧草虫害测报员, 及时上报和通告虫害灾情, 以保证人工草地的正常生产。
3 粘虫害的防治方法
3.1 诱杀成虫
从蛾子数量上升时, 用糖醋酒液或其他发酵甜味食物加敌百虫粉剂配成诱杀剂, 盛于盆、碗等容器内, 每3 333~6 666 m2放一盆, 盆要高出牧草35cm左右, 诱剂得保持35 cm深左右, 每天早上取出蛾子, 白天将盆盖好, 傍晚开盖, 5~7 d换诱剂1次, 连续16~20 d。糖醋酒液诱杀剂的配制比例是: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 调匀后加1份2.5%敌百虫粉剂。
3.2 诱蛾采卵
从产卵初期开始直到盛末期止, 在田间插小稻草把, 10把/667 m2, 采卵间隔时间3~5 d为宜, 把带有卵块的草把收集起来烧毁, 再更换新的稻草把。
3.3 药剂防治
选用对人畜安全、药物对牧草残留时间短、无毒副作用的杀虫剂为主, 如40%新农宝乳油:800~1 200倍;25%康庄悬乳剂:500~800倍;30%马灭乳油:1 000~1 500倍;90%万灵可湿粉:1 500~2 000倍;90%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常规喷雾。用药后停药15~20 d, 牧草对畜禽健康无害。
4 防治效果
通过对牧草粘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提高了产草量, 增加了载畜量, 提高了牧草种植效益。产草量:防治前为每亩1 840~2 980 kg, 防治后提高到每亩3 950~4 890 kg;每亩增加千克草地载畜量:防治前每亩0.5~1只羊, 防治后提高到每亩1~2只羊。经济效益:防治前每亩为450元, 防治后每亩为700元, 每亩增加了250元。
5 体会
对牧草粘虫害的防治, 要认识粘虫形态特征, 了解其生活习性, 做好牧草粘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做到早发现、早用药, 尽量减少粘虫害的蔓延及危害。
要多宣传、多培训, 让种草户充分认识了解牧草粘虫害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积极主动地参与牧草粘虫害防治工作。
1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松褐天牛成虫体长15~28mm, 橙黄色至赤褐色, 幼虫乳白色, 老熟时长约43mm。在浙江, 松褐天牛1年发生1 代, 以老熟幼虫在虫道内越冬。在浙江于翌年3 月下旬越冬幼虫在坑道末端筑蛹室化蛹, 4 月中旬即有少数成虫开始羽化出孔啮食嫩枝、树皮补充营养。羽化孔圆形, 直径8~10mm, 5 月为活动盛期。
2调查方法
第一, 用震落法调查成虫数量。选择400m2松林, 将全部松树震击摇落正在补充营养的成虫。推算1hm2成虫头数。第二, 用诱捕器调查和诱杀。在松褐天牛羽化前, 根据林相、立地条件和气候因子, 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情况较好、便于作业的位置, 按间距50m, 离地面1.3m高挂诱捕器。首次在药罐中加入300m L引诱剂, 往后定期添药, 每2~3 天观察记录收集的成虫数量, 推算林间虫口密度。
3预测预报
松褐天牛的预测预报一般采用2 种方法。一是期距预测法:掌握卵、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期的离期, 按期距法预测下一代或虫态的发生期。二是有效积温法: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7~13℃、有效积温65~89℃.d, 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5℃、有效积温625℃.d, 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 有效积温187℃.d;以此为依据, 结合当时当地的气温, 按有效积温法的公式预测发生期。
4防治技术
4.1 枯死松树的清理
枯死松树原则上必须在每年3 月底前全部清除;4~9 月出现的要每月或2 个月清除1 次。清理死树时, 要求用油锯或其他工具平地面伐除 (必要时先刨去树干基部周围土壤) , 伐桩高度不超过5cm, 山场要求清理干净, 不残留直径1cm以上松树枝桠、树干。对伐桩的处理标准, 按照平桩、剥皮、涂药、掩埋4 步骤, 保证不留隐患。涂药可以同时撒施呋喃丹和喷施阿维菌素。
4.2 使用诱木引诱剂设置诱木
设置诱木进行防治时间一般在使用时间为5 月份, 为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羽化的始期。采用工具为柴刀和兽医用注射器。在空气较流通之处, 选择林间的间伐对象树或衰弱木作为施药木, 应尽可能减少目的树种的损失。在重点保护、或松材线虫病疫区外围、或松树不明原因枯死、或曾分离到拟松材线虫的松林, 随机设置施药木。2 株施药木间的距离为100m左右, 每株诱木约监测0.5hm2。诱木之间的距离为80m左右, 成片松林平均每0.3hm2设1 株诱木。
在施药木的基部离地面30~50cm处的3 个侧面, 每个侧面斜砍2~3 个刀槽, 刀槽方向与树干呈30°左右的夹角, 刀槽深入木质部约1cm。将松褐天牛诱木引诱剂原药与清水按1∶3 的比例稀释并摇均匀。每株施药木施药的毫升数与施药木胸径的厘米数相当。用兽医用注射器把药液施到刀槽内。为了避免药液溢出刀槽, 可在每个刀槽轮流施药。
诱木在施药后, 在当年年底前应全部伐除并按松材线虫病疫木灭疫要求进行灭疫处理, 防止诱木上的天牛扩散危害。
4.3 松褐天牛诱捕器的挂设
根据林相、立地条件、气象因子, 选择通风较好、便于作业的位置 (如林道) 挂设诱捕器[2]。为充分发挥引诱剂的作用, 可定期移动诱捕器 (如1 个月移1 次) 。挂设诱捕器时, 用塑料绳将诱捕器捆绑于树干或悬挂在树枝上, 高度以集虫罐基部相当于树木胸高 (1.3m) 为宜。把诱捕器引诱剂添加到释放器中, 集虫罐中加200m L清水, 即可诱杀松褐天牛成虫。在重点保护、松树不明原因枯死的松林, 2 个诱捕器间的距离为80m左右, 防治成片松林约0.2~0.3hm2面积挂设1 个诱捕器。
引诱剂使用前, 应充分摇匀。首次使用时, 在诱捕器的释放器中加入30m L引诱剂, 以后定期添加。在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 每15 天左右添药1 次, 平常每月添药1~2 次[3];若释放器使用时间较长, 必要时清除释放器中的残留溶液。如果不使用专用的释放器, 可打开瓶装引诱剂瓶盖, 直接将整瓶引诱剂置于诱捕器中引诱松褐天牛成虫, 或用纯净水瓶, 倒入适量引诱剂置于诱捕器中。
结合查虫和添加引诱剂, 定期巡查诱捕器, 清洗集虫罐, 补充集虫罐中的清水。风雨过后, 也要及时检查诱捕器或其构件是否松动、脱落或破损, 以及残留在集虫漏斗上的杂物, 确保诱捕器处于良好的诱虫状态。
4.4 花绒寄甲卵卡的释放
将带有花绒寄甲卵的纸卡直接钉于树干上, 孵化后寄生于树干中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释放时间:在云和县每年越冬代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开始期至当年松褐天牛化蛹高峰结束, 为4 月上旬~6 月下旬和7 月下旬~10 月上旬。花绒寄甲卵卡的释放方法是:将前一年枯死松树锯倒, 直接将卵卡钉在树干上;或者不锯, 将卵卡均匀钉于树干基部以上2m范围内。花绒寄甲卵卡的释放密度, 按松褐天牛虫口数与花绒寄甲卵数量1︰5 的比例释放, 一般1 株松树钉1~2 张卵卡。
4.5 肿腿蜂的释放
时间从松褐天牛幼虫孵化到天牛不再羽化为止均能释放, 不同年份稍有差异, 一般在5 月下旬~9 月下旬。释放方法是直接释放肿腿蜂成虫于每株诱木和受害树树干上。释放密度按松褐天牛虫口量与肿腿蜂成虫数量1︰2 的比例释放, 一般1 棵松树释放1~2 管左右肿腿蜂。释放肿腿蜂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如果肿腿蜂爬到身上皮肤裸露处, 切不可用手拍, 轻轻拂去或吹去即可。
摘要:根据工作实践, 分析了松褐天牛形态特征, 介绍了调查与预测预报方法, 阐述了防治技术, 旨在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松褐天牛,预测预报,防治
参考文献
[1]李超.松褐天牛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技服务, 2015, 05:155.
[2]王卸芳, 唐金生, 等.不同诱剂和诱捕器组合诱捕松褐天牛试验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2015 (01) :28-29.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花粉监测预报与服务
智能化预测预报农作物病害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试析
智能化预测预报农作物病害(创新故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项目九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ppt
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docx
花卉病虫害预测预报.docx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虫害预测预报方面的应用
病虫预测预报
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
网址: 预测预报技术范文11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5529.html
上一篇: 中国植保导刊杂志 |
下一篇: 2023年湖北自考02674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