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精选8篇)
城市道路绿地垂直绿化的设计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道路两旁的`护坡、立交桥、高架桥和城市广场、停车场内部休闲园林小品或周边的建筑外墙和实体围墙的垂直绿化.并分析它们给城市带来的生态效益.
作 者:陈瑾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园林管理处,318050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009“”(13)分类号:U4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 垂直绿化 的生态效益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园艺作物设计理念浅谈
将园艺作物应用于城市道路景观,旨在突显道路景现名的生态理念,从而达到丰富城市道路景观多样性的.目的,本文列举了常用园艺作物种类,针对它们的观赏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它们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予以提炼.
作 者:李玉凤 作者单位: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464000刊 名:中国电子商务英文刊名:CHINSES ELECTRONIC COMMERCE年,卷(期):“”(10)分类号:S6关键词:园艺作物 城市道路 景观设计
1 喷灌系统规划及设计
道路绿地的喷灌系统设计首先基本资料收集和根据道路、园林等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规划设计喷灌分区。
喷灌工程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另外, 规划设计时还要和业主单位商定喷灌的形式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 因为这涉及到投资的多少[1]。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道路绿带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 可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指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 可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由于各种绿带设计情况不同, 绿化植被类型也不同, 规划设计自动喷灌系统时要对各种绿带进行分区, 一般按照道路绿地的分类和植被类型来划分喷灌分区。
2 喷灌系统设计容量
设计容量包括灌水量的计算和水压的确定, 并进行土壤允许喷灌强度校核。
2.1 设计灌水量
喷灌用水量应根据设计水文年的降雨、蒸发、植被种类及绿地面积等因素计算确定。绿地设计灌水量可按下式[2]计算:
其中, m设为绿地设计灌水量, kg/cm2;γ为土壤容量, kg/cm3;h为计划湿润层深度, mm;β1, β2为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 下限 (质量百分比) ;η为喷灌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一般取0.7~0.9。
当现场资料缺乏的情况下, 也可参照表1中所列经验数据选取。
2.2 设计水压
喷头的喷洒半径和喷灌强度的大小受水压的制约。如果采用中水或自来水作为水源, 要核对水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不满足需要设置加压泵;如果水源来自于抽取湖水、井水或蓄水池等, 需选择合适型号的水泵。
2.3 喷灌强度
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是影响喷头选型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地面上的水深。当喷灌强度大于土壤允许喷灌强度时易形成地表径流, 造成水资源浪费, 所以在确定设计水量和喷头选型后应进行土壤允许喷灌强度校核。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得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不同质地土壤允许喷灌强度可按表2确定。
当地面坡度大于5%时, 允许喷灌强度可按表3确定。
3 喷头的选型与布置
3.1 喷头、喷嘴的选型
目前国内市场上喷头可选择的品牌很多, 美国的Toro (托罗) 、Rain Bird (雨鸟) 、Hunter (亨特) 等喷灌设备制造公司在国外发展的历史悠久, 产品成熟, 质量可靠, 在国内外有很多成功应用的案例。这些公司的喷头种类很多, 每种喷头、喷嘴都有自己特有的使用范围。
喷头可分为固定式喷头和旋转喷头两种。
固定式喷头工作时喷出的水流或是一束, 或多束, 或是呈扇形 (以固定的模式) 。固定式喷头最常见的形式是全圆型、3/4圆弧型、2/3圆弧型、半圆型、1/3圆弧型和1/4圆弧型。除弧度喷洒外, 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喷洒方式, 如矩形喷洒。另外, 固定式喷头还配有喷洒角可调节的喷嘴, 可用于特殊形状的小区, 其喷洒角度的调节范围一般为1°到360°。旋转喷头一般用于灌溉大面积草坪。一般来说, 每个旋转式喷头都有一个或两个喷嘴, 其喷洒角度一般从40°到360°可调。
道路绿地因其形状狭长的特殊性, 喷头的选型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类型、水压、流量、土壤特性等因素, 更要注意喷头防破坏保护、喷嘴喷洒形状和绿地形状的匹配。道路绿地喷灌一般选用可以用弹出一定高度地埋式喷头。灌溉结束后, 喷头降到地面以下, 可减少对它恶意破坏的可能性, 并增加行人的安全。如植被为灌木丛可选用弹出高度为10cm~30cm的地埋式喷头。
对宽度比较小的分车绿带或行道树绿带, 可选用地埋固定式喷头配矩形散射的喷嘴, 矩形散射喷嘴可喷洒长度较长, 且喷洒区域内喷灌强度相同, 相比选择圆形或扇形喷嘴, 减少了喷嘴设置的数量, 可降低成本。对宽度较大的中央分车绿带或路侧绿带, 可选用地埋式散射喷头配扇形或圆形喷嘴或选用地埋式旋转喷头, 在边角不规则地带可选用角度可调喷头, 以达到美化环境效果。在同一喷灌系统中, 宜选择喷灌强度、工作压力相同的喷头、喷嘴。
3.2 喷头的布置
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布置包括喷头的组合形式、喷头沿支管上的间距及支管间距等。喷头布置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灌水质量。
3.2.1 喷头间距设计
如果选用地埋式固定散射喷头配等强度的喷嘴可实现喷洒区域内等强度喷灌, 在水压满足的条件下喷头布置的间距可按照喷头喷洒半径设置。
对于一般的旋转喷头而言, 单个喷头的水量分布不均匀, 也就是说喷头喷射半径范围内, 距离喷头的最远端和最近端的区域得到的水量是不同的。因此在喷头布置时, 必须通过喷头组合, 获得一定的水量重叠, 这样才能使喷洒范围内的喷灌强度一致, 喷洒的水量均匀。一般认为在喷灌半径50~60%的范围内, 即使各喷头水量不重叠, 灌水量也能充分满足植株生长。而在60%以外, 即喷头射程的后40%部分, 随着距离的增大, 水量越来越小, 便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需要用相邻的喷头重叠喷灌的方法来增加灌水量, 提高灌水均匀度。所以建议相邻喷头的最大间距是各自喷洒半径的60%之和。在土壤质地粗糙、风速大、低湿度、高温等情况下, 建议喷头间距要更小一些。在地被植物为草的灌溉中, 喷灌头间距常选用喷射直径的50%。当设计区域经常有风时, 可以用更小一些的间距, 如40%[4]。
3.2.2 喷头组合方式
道路绿地喷灌设计中, 在狭窄的分车带或行道树绿带选用矩形喷洒的喷头, 因其在喷洒区域内喷灌强度是相同的, 可按照喷头喷洒射程或1/2射程的间距布置喷头, 根据需求布置单排或双排喷头。
如果选用地埋式散射喷头或旋转喷头, 常用的喷头布置方式有正方形布置和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是由相邻4个喷头组成的4条边距离相等。正方形布置方式中2个喷头间距通常为喷头的射程 (R) , 对角线上2个喷头间距则为1.414R。三角形布置通常为正三角形布置, 是指3个相邻喷头之间间距相等, 间距为喷头射程 (R) 这时喷头的行间垂直距离为0.866R。与正方形布置方式相比, 三角形布置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匀, 而且在同样的喷灌区域, 比正方形布置所用的喷头数量要少。可根据绿地的喷灌需要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
4 划分控制阀区
布置好喷头后, 要进行划分控制阀区, 划分控制阀区的意义是为了划分灌溉分区。根据道路绿地的特点, 在划分阀区的时要考虑降低输水管线的沿程水头损失、喷头的喷灌强度和工程造价等各个方面。同一控制阀区要选用一种型号或性能相似的喷头, 同时种植的草坪品种一致或对灌水的要求相近。在同一轮灌组中的控制阀门分散布置, 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干管中的流量, 降低干管的沿程水头损失, 减小管径, 降低造价。
5 配置阀门型号和管径大小
5.1 配置阀门型号
按照控制阀区内的喷头的数量和喷灌强度来计算喷灌水量, 并根据喷头工作压力和水源水质来选择不同的电磁阀。并进行电磁阀压力损失系数进行校核, 是否满足阀区水力最不利点的喷头工作压力。阀门最好位于所控制的一组喷头的中心部位, 以利于平衡支管流量与压力, 减小支管管径。
5.2 配置管径大小
管径的大小对喷灌系统的总投资影响较大, 管径太大, 投资增加, 经济上不合理;管径太小, 水头损失大, 需较大水压, 系统运行费用高, 且管内流速大, 易产生水击现象, 对管道的安全不利。管径的初步估算可按照经济流速法计算, 见下式[5]:
式中, D为管道的公称外径, mm;Q为设计流量, m3/h, Q=0.5-200m3/h;V为设计流速, m/s, V=1.0~2.5m/s。
确定了管径和和流量后要进行水力计算, 确定系统的水头损失, 核算水源供水压力和阀区水力最不利点水压能否满足喷头工作需要。在自动喷灌系统中水头损失主要体现在干管沿程水头损失、支管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等3个方面。
(1) .干管的沿程水头损失应按照下式[6]计算:
式中, hf为沿程水头损失, m;f为摩阻系数;Q为流量, L/h;d为管道内径, mm;L为管长, m;m为流量指数;为管径指数。
各种管材的f、m、b值, 可按照表4选用。
(2) 由于在支管上一般安装多个喷头, 因此支管内的流量沿流程按一定规律递减, 故支管的实际沿程水头损失比按支管总流量的计算值要小的多, 它的水头损失一般用多出口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公式[7]计算。
式中, hf为多出口管道沿程水头损失, m;F为多口系数, 0.3~0.6, 与出口数量、第1个出口位置和器材有关;hf为主管沿程水头损失, m。
(3) 喷灌系统中, 水流从水源途经阀门、弯头和变径等管件, 以及最后到达喷头, 每件管件处都会产生水头损失, 而且水流速越大, 水头损失越大。对于较大的道路绿地喷灌系统, 如真正计算各个管件处的局部水头损失, 工作量十分庞大。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一般局部水头损失hj按照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估算[5]。
6 其他
6.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灌溉系统的控制系统可分为全自动化系统和半自动化系统。
全自动化灌溉系统不需要人直接参与, 通过预先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和根据反映作物需水的某些参量可以长时间地自动启闭水泵和自动按一定的轮灌顺序进行灌溉。人的作用只是调整控制程序和检修控制设备。这种系统中, 控制系统需要设置中央控制器、自动阀、传感器 (气候传感器、雨水传感器、雨量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和综合传感器等) 及电线等。
半自动化灌溉系统中在绿地间没有安装传感器, 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溉周期等均是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 而不是根据作物和土壤水分及气象状况的反馈信息来控制的。这类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不一样, 如有的泵站实行自动控制, 有的泵站采用手动控制;有的没有中央控制器, 而只是在各支管上安装了一些电池操作的控制器和电池控制器等。
道路绿地自动喷灌系统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自动或半自动控制系统。
6.2 泄水阀和快速取水阀设计
为防止冬季结冰对管路和喷头造成危害, 需在每个控制阀区管道的最低点设置自动泄水阀。当管路系统的压力降低到一定数值时, 自动泄水阀可以自动排泄管道内的水。
另外, 可根据需要在干管管路上设置快速取水阀, 该阀可从地下管路中快速取水, 接上软管后可进行手动灌溉或冲洗道路等。
7 结语
设计合理的道路绿地喷灌系统在满足需水要求的同时, 还可以满足景观和环境的效果及愉悦行人和驾驶员的心情, 提高了城市道路绿地的利用率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先明, 张先锋.浅谈城市草坪喷灌工程的设计原则及布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7, 10.
[2]安旭峰.城市绿地的喷灌设计简介[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5, 6:93-95.
[3]孟兆祯, 毛培琳, 黄庆喜等.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4]姜凯, 郭继承.浅谈园林喷灌 (三) [J].草业科学, 2006, 23 (6) :99-101.
[5]SL103-9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 景观设计 作用 存在问题 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在国土绿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林业工程任务量的加大,造林步伐加快,国土绿化不断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各地的城镇道路绿化也得到了全面重视和提高。
1.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 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起到窗口作用,是现代化城市进步的一个标志。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应做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起到防眩光、缓解驾 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觀,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头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架空电线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导致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二是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三是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与创新,缺少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显得道路拥挤,影响市容。四是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导致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3.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3.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根据不同速度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应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在绿化隔离带设计中,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尤其是落叶植物的外观形态随之发生变化。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舒缓烦躁的心情,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可以带来几分暖意。
3.2注重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垂直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设计要有长远规划,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3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3.4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理念
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宜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参考文献:
[1]王华山,冯蕾.衡水市道路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陕西建筑,2009,35(28):344-345,366.
[2]曹大勇,苏美红.冶金企业道路防护绿地种植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9-21.
[3]孟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河北林业科技,2009(4):61-62.
[4]栾雅娟,王凤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之新认识[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6):51-52,58.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初探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对城市的面貌与整体形象有重要的意义.而道路绿地则赋予道路以新的生命和勃勃生机.
作 者:董春艳 作者单位:伊春市乌马河园林局,153011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U4关键词:道路 道路绿地 景观
赵 岩,谷 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现代条件下人们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观赏要求,期望更多高质量、高品味、高档次的绿地空间。笔者认为道路绿地景观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植物造景、环境小品、街头绿地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体现出来,且应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努力提高道路景观的文化品味。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章编号:1671-1165(2001)02-0058-04千百年来,城市道路不仅做为通行的渠道,同时也做为大量人流聚集和直接面对面交往的场所,是使都市生活得以实现、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得以维持的重要物质空间。自古以来,东方的传统市镇较少设置广场,而把街道做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清明上河图》就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宋代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欢马叫的繁华景象。街道成为城市文化的长廊,是市民街道生活的画卷[1]。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道,“城市中道路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路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街道尤其是人行便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2]。这段话尤其强调了城市道路空间绝不是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工程堆砌体,而应该把道路做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一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道路空间中,可观的文化表象多体现在道路命名、出入口形式、沿街建筑立面装饰、绿地景观、街头小品设施、标志招牌、文化古迹等方面;另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文化特征,如民俗风情、礼仪交往、服饰及饮食文化等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个性。如今,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道路空间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城市道路的绿地景观建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成为展现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建设不仅要求高质量,更要求高品味,对文化气息的渗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城市道路绿地是道路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既有生理、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文化的一面。道路绿地景观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城市文化职能,如观赏、游憩、交往、教育、休闲等,完善道路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而且起到保护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性及个性、体现城市文化氛围等作用。赋予道路绿地景观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塑造地方文化特色,满足现代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现代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观念,使景观具有了艺术灵魂和价值,城市形象也将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文化底蕴的营造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此外,多姿多彩的环境小品设施和街头绿地、沿途自然风光等,也是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植物造景的文化底蕴中国被赞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不仅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更有着丰富璀灿的植物文化。城市道路绿地中的各种园林植物,具有自然生长的姿、型、色、味,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的时相变化,更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与时光的变迁,让久居都市的人们真正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情怀。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常常以个体美及人格化含义为主,有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喻意“四君子”;玉兰、海棠、牡丹、桂花表示“玉堂富贵”;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交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梓表示家乡,等等[3]。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体现了植物组景的文化内涵,创造了意境美。这是中国植物景观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如何将丰富的植物文化与道路绿地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园林工作者工作实际中要认真探讨的。如在做“学苑路”的绿地规划设计时,因该路周围均为高校区,文化教育气氛和学术气氛浓厚,为了烘托这种教育环境的特点,颂扬教师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精神,选择绿化树种时因“桃李满天下”的喻意而选用了碧桃、紫叶李。在做市府路的绿地设计时,因自古以来人们对槐树就有着崇敬、赞美之情,认为它具有高贵、高位及忠正的品格,因此选择槐树做为行道树[4]。在北京四季青道路绿地系统规划中,闵庄路和杏石口路均为通向著名西山风景区的交通干道,为了在道路景观中形成过渡和铺垫,在两条主干道的绿地设计中分别采取不同手法呼应西山的著名风景名胜:在闵庄路路侧绿地中植有大片秋叶绚丽的黄栌,以呼应“香山红叶”之景观;另以大片夏秋时节白花满树的珍珠梅呼应“西山晴雪”之景观,以白花隐喻白雪;杏石口路两边则以大片杏林呼应西山“春山杏林”之美景。其它还有诸如在道路两旁种植大片竹林可产生“竹径通幽”之意境;而滨河路以柳、碧桃间植,创造了“柳浪闻莺”、“柳暗花明”的意境;居住区道路选种了合欢,可含“合家欢乐”之美好祈愿,等等。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一般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多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代表了一定的地域风情和植被文化。如椰子树被视为典型的南国风光代表,而白杨树则为北方城市的代言人。中国的广州、珠海、深圳等南方城市,在道路绿化中着意体现南亚热带的地域风情,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园林绿化建设,选育了许多适应当地生长且颇具特色的优良植物品种,如各类大花乔木、棕榈科植物、彩叶植物、攀援植物、宿根花卉地被等,充分表现了南亚热带的植被风光。珠海的情侣路,以树形秀美的榕树为主要遮荫树,分车带中以修剪整形的不同形状、色彩的绿篱、灌木和大片缤纷的花带为主要特色,细腻的风格、优雅的造型、悦目的色彩使情侣路充满了温馨、浪漫的休闲情调;深圳的深南大道则以庞大的气势取胜,大面积的规整的绿篱色块、大片满铺的亮丽的花卉地被、大丛密植的苏铁、假槟榔、大王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城市,道路绿化多以高大挺拔的杨、柳、榆、槐为骨干树种,搭配松柏等常绿树种,并点缀大量的花灌木,着意体现雄浑壮美、四季分明的北国风光。此外,植物的配置形式也能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学苑路绿地中灌木色块的修剪形式以方、圆为主,隐喻“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赞扬了严谨的教风和学风[4]。大连市道路绿地中的模纹图案,多以海波、浪花、海鸥为构图母本,充分展示了海滨城市的特点。有些城市在街头绿地中点缀了许—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1.1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1.2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1.3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
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1.4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汀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2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2.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3.园路规划原则
3.1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此外,现代园林绿地中还应增加相应的活动场地。另园林过去多以参加游览为主。游园的方式、注意自我感受,人们以思索、追溯领悟艺术中的哲理情感为主要欣赏方式,追求所谓“神游”。而现代人的旅游方式有一种要求与参与的趋势。人们不仅要求环境优美,而且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文娱、体育活动,甚至进行某些学术活动,获取知识,因此,还要理解相当数量的活动场地。
园路广场的占地比例:在儿童公园、专卖公园、居住区公园一般可占10%-20%,在带状绿地,小游园可占10%-15%,其它专卖公园可占10%-15%。详见下表
公园类别园路广场%活动场%
古典园林12-151.5-
2坛庙园林10-201-2
综合性公园10-151.5-
4带状综地及游园21-301-1.5住区公园10-202-5
动物园10-202.5-
3植物园6-82.5-3
儿童公园15-2010-15
近效风景区8-102-2.5
其它10-202-2.5
3.2园路的布局
3.2.1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自然式园林绿地常见的园路系统布局形成多为套环式、带带式和树枝式三种。
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除了这些自由曲线的形式外,也有规划的几何形和混合形式,由此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西欧的古典园林中(如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当然采用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补充的混合式布局方式,在现代园林绿地中也比较常见。
3.2.2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没有过路亭。另外在许多园中,设置坐登、椅子园路外延边界,除此之外,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木,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3.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陟坡地形之外,一般场尽量保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园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要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舌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
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划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3.4园路与建筑
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装饰品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都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根据对园路和建筑相互关系的处理和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处理二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能上能下就是我们常见的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咱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同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
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对不得不斜交的园路,要在交接处设一般短的直路作为过渡,或者将交接处形成的路角改成园角,应避免建筑与园路斜交。
3.4.2园路与水体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平为中心,则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另外,还应注意滨河路的规划。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滨河路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城市干道。因此临近水面的步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游步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如滨河路比较宽时,最好布置两条游步道,一条临近道路人行道,便于行人来往,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游步道要宽些,供游人漫步或驻足眺望。
3.4.3园路与山石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而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3.4.4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叙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即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
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
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4.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在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4.2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4.3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4.4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口交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4.5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5.结束语
5.1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
5.2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5.3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章怡维,园林设计师手记之十一园路,园林[J],上海园林集团公司协力,2000年12月仲冬版,页码。
2.郑琦,郑珂,园路析,园林[J]上海园林集团公司协办,1998年2月春季版。
3.梁永基,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4.毛培林,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语来春,园林工程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语来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谢来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8.孟兆祯,毛培林,黄庆喜,梁伊任,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9.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0.陈科东,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1.Nigel Colbom著,金煜,单长刚夏惠荣译,景园铺装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月第一版。
12.Penny suift janek szymancuaski著,李晓辉,齐飞,孙晓梅译,园景硬质覆盖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1版。
13.[日]大桥治三,王铁桥,张文静译,日本庭园,[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第1版。
1.1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 树种选择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并与外来树种相结合, 以丰富行道树的选择, 满足城乡道路系统绿化多功能的要求。在行道树的规划设计中, 还应注意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统一协调, 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1.2 艺术性、科学性的原则
通过有创意的艺术性的构图原理来展现个体和群体植物的形式美, 同时还应满足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与所处环境相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主流趋势是大色块和大组团, 在即非隔离绿化带和中央隔离绿化带中多使用这种设计手法。在人行道绿化设计中, 则使用多次重复并且连续存在的花灌木和乔木所形成的植物组团, 不仅可以让在散步的行人感受到清爽宜人的节奏与韵律, 同时还可以领略到环境中局部色彩的多变和层次的分明。如果有条件, 想要营造大范围的背景空间, 可采用大片的乔木间隔布置在道路两侧的边缘地带, 适当点缀景观小品及城市家具。
1.3 满足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种多样, 所以一些旧的绿化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生态和景观方面的要求。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中的小细节多加留意, 而是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整体布局与感受, 要求所处环境要有一种思想形式和内涵的美感。这种趋势就决定了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结合道路两边的景色, 设计风格在整体上以大组团大色块为主, 使道路成为一条连续的风景地带。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统一中有变化, 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当然, 重要的节点地方还是要区别对待 (如重要道路交叉口) 、精雕细琢, 为营造“四个季节、季季有景、节节有特色”的景观效果。
2 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道路景观主要表现在沿街整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欠佳, 城市道路两旁建筑、绿化、配套设施等景观要素设计缺乏统一考虑。
2.2 缺乏尺度感、层次感
不同的道路由于其功能、形式的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景观尺度及景观层次, 然而设计上不考虑尺度及空间层次, 导致道路景观乏味且单薄的例子随处可见。
2.3 缺乏人文特色意识
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原有城市道路景观风格或特色的尊重, 不能够有利地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导致道路两旁新建建筑不能与其周边传统建筑协调一致。
2.4 缺乏以人为本意识
主要表现在道路建设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 忘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2.5 缺乏独特性
城市街道建设在空间上, 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 缺乏可识别性等。主次干道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没有创新, 缺乏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 显得道路拥挤, 影响市容。
2.6 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
许多城市道路在设计时因为用地紧张问题道路的绿化带简单弱化, 不能为市民遮荫避日营造绿色的环境气氛。有些城市对道路绿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道路占用绿地的现象。道路绿化内容不够丰富, 可供行人休闲娱乐的场所缺乏。
3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措施及要点分析
3.1 考虑道路的形式
根据道路形式的不同而建设相适应的道路绿化。例如针对车速较快的交通性道路, 大尺度、节奏感较强的景观更适合道路场地。植物应以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大面积色彩形成一定线性展开的序列, 使植物的形态、色相等最大限度的进入驾驶人的视线。而针对行人较多的商业街, 在设计时可采用收放型的手法, 适当地加入小型喷泉、人物雕、移动花箱及坐凳像等观赏性景观。
3.2 考虑道路周边的用地性质
根据道路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 道路绿化设计时, 要注意采取相适应的道路景观设计模式。如居住区周边的道路设计, 需考虑小区居民的可参与性, 铺设游步道, 设置小型活动空间, 局部点缀景石, 结合植物景观营造游赏性休闲空间。又如商业用地的道路设计, 考虑到商业用房前车辆、人的行走特点, 不宜设计大面积绿化。商业用地周围场地大多为硬质铺装,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到可改变铺装样式来改变铺装路面陈旧、呆板、单调的印象。并设置花坛来改变道路沿线状况, 丰富树木品种以增加道路景观。而对于城市周边的道路, 植物生态防护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设计不宜过于复杂琐碎, 在背景防护林下设计以大色块图案和有韵律的植物变化为道路绿化景观基调。
3.3 考虑城市道路的协调性和绿化植物的配置
城市道路绿化一直以来都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核心, 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度逐渐加强, 城市进行了较多的道路维护与建设, 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防护林也成为了很重要的绿色景观。但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时要注意其统一性、规范性, 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3.3.1合理规划绿化植物类型。在温暖的南方地区, 部分城市为了形成随季相而变化的色彩丰富的道路景观形象, 采用以落叶型树种为主体的绿化模式。但由于落叶树种不像常绿树种四季均保持绿色, 因此在进入秋季之后, 便形成了道路两旁只有光秃的树干的现象, 失去了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的树叶, 也就失去了滞尘作用。近两年来, 杭州每到秋冬季节就会出现较长时间的“雾霾天气”, 这种恶劣的天气与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有很直接的关系。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愈加严重, 没有植物对其进行过滤净化, 便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故而, 将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有机结合种植, 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等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生态净化, 同时可以避免秋冬季节道路景观萧瑟的缺点。
3.3.2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应突显出自身的景观特色。道路绿化规划时应将当地的环境因素与气候因素同时考虑进去, 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绿化, 为不同的道路环境匹配相应风格的绿化植物, 突出植物配置的特色风格, 将植物绿化与城市建筑巧妙融合, 形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借此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结束语
进行城市道路绿化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平衡、美化行车道路, 用绿色景观减少驾驶人的视觉疲劳。以目前城市道路绿化的整体效果来看, 其作用与重要性已得到很好的诠释。近年来, 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 符合生物更替规律, 完全自然化的园林化城市生态环境是人们迫切需要的。城市道路绿化更应顺应这一模式, 合理种植各类植物, 进行科学的道路绿化规划, 并加以高质量的施工和系统的管理, 才能创造一个环境舒适的城市, 同时可以改善城市的小型气候性环境, 并为驾驶人提供安全的行车条件。根据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美化环境、改善交通、维护市容, 创造自然合理的生态环境, 真正的将环境、景观、休憩融合为一个整体。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 我国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已日益完善。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 道路的绿化功能除了能够形成线性的绿色隔离空间来保护生态环境外, 还能给人们营造一个更适合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由此城市道路景观的优化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工作经验, 在分析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要点问题, 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和谐生态园林建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 2011 (11)
[2] 叶菁超.新城区中道路景观设计——以九江市城西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3)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8篇(全文)
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8篇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公共设施绿地规划设计.pptx
浅谈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分析城市道路花卉布置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城市绿地规划:第六章 城市道路与广场绿地规划(91页)
第三章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教程方案.ppt
深圳城市道路花卉树木绿化规划发展分析.pdf
网址: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8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6978.html
上一篇: 东城打造“繁花相伴,绿荫相随”的 |
下一篇: 我区新添7处城市绿地 “小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