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花语牧场种植大量本土花卉。刘宇/图
优越的自然环境,将彩云之南装点成著名的“世界花园”。经过多年发展,“云花”已经成为云南一张亮丽的名片。近年来,云南坚持保护优先,通过建立完善的种质评价技术体系、筛选优异种质资源、野生驯化、亲本培育、品种科技创新繁育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创新开发本土花卉品种。目前,云南累计培育推广的“云花”新品种数量规模居全国第一,促使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5年保持全国领先,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在“云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月季等云南鲜切花90%以上的品种种苗依赖进口,需不断向国外缴纳花卉种业“芯片”专利费。种子,成为“云花”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
加快推进“云花”亲本追溯体系建设、破除种苗“拿来主义”……云花种业“芯片”还需尽快自立自强。如何打好“云花”种业翻身仗,值得关注。
$[page]$『云花』种质资源建设喜忧参半
云南是著名的“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花卉种质资源优势明显,花卉种类繁多,是全国有名的花卉生产大省。然而,在发展中,受制于本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自主知识产权种质资源发展缓慢等短板,“云花”种质资源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种质资源“甲天下”
“2020年5月,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世界花园’建设首次被写入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花卉种质资源,是‘云花’最重要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有关人员介绍,“云花”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最著名的有杜鹃花、茶花、报春花、龙胆、木兰花、百合花、兰花和绿绒蒿等八大名花。同时,云南还是世界上山茶科、木兰科、兰科、杜鹃花科、百合科、报春花科等许多花卉植物的起源中心或遗传多样性中心。
据调查统计数据,云南野生花卉植物共有5317种、294亚种/变种(型),分属于156科643属。根据权威估计,全世界花卉植物种类约有9万种,中国约有6000~7500种,云南的种类占全世界的近10%、全国的70%。“云花”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可谓“甲天下”。
长期以来,云南将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作为“云花”发展的重要基础,先后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云花”种质资源保护。随着《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等保护名录的发布,云南通过就地保护(原生境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手段,为“云花”种质资源保护夯实了基础。2020年7月,《云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办法》发布。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为“云花”种质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省针对“云花”种质资源保护的项目已有120多项,涉及农业、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全省新建数百个花卉资源保护小区(保护点)、近地和迁地基地(园)、物种回归实验基地。此外,花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全面覆盖全省16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21个,全省保护面积达280多万公顷。
新品种规模全国第一
围绕“在保护中利用”的思路,云南以雄厚的资源基础为依托,积极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世界花园”建设等项目,将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云花”产业整体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进行推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对云南野生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并引种驯化,保存杜鹃花属植物种质资源200多种,建立起完善的种质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169份和关键育种亲本46份。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则从产业开发利用角度,以野生资源为主,对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收集、评价和利用,建立了种质资源保存圃,地栽保存杜鹃花资源215种,离体保存89种,评价发掘了一批具有耐旱、耐热、独特花香等优异性状的资源,对促使杜鹃花成为云南名花、走向全球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云南省农科院通过积极实施《云南几种珍稀野生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示范》等项目,建立黄杯杜鹃、扇蕨、三色凤尾蕨的离体保存体系和种苗生产技术,开展了3种野生资源的盆花生产技术研发,并可根据市场需求供应盆花产品,实现有效保护和开发应用。
在科研院所、高校和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下,云南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甚至世界花卉产业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山茶、杜鹃花、龙胆、铁线莲、绿绒蒿、蔷薇等,欧美国家和地区利用这些来自云南的野生花卉资源,经过长期培育获得成千上万个新品种,并覆盖全球。目前,云南已累计培育推广“云花”新品种近700个,规模全国第一。这也促使云南鲜切花产销量连续25年保持全国领先,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鲜花种植面积和产值全球第三,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惊艳世界”尚需努力
据了解,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云南虽然在国内成绩亮眼,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以荷兰和法国为例,这些国家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几百年历史,试种、推广体系健全。与之相比,云南花卉企业发展历史不长,对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据了解,2007年之后,中西方之间的花卉贸易竞争中,种质资源开发能力较弱的云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绣球花,2007年,云南有7家企业从事种苗驯化育种,随着竞争加剧,目前云南本土企业的绣球花驯化育种已全军覆没,引人深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云花”种质资源在参与世界性竞争中举步维艰。据了解,在“云花”产业发展中,品种、种苗依赖进口或含有外国亲本情况突出。保守估计,目前“云花”品种90%以上依赖进口。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张颢痛心地告诉记者,由此导致昆明国际花拍中心每销售一枝鲜切花,就要向荷兰、日本、美国和法国等掌握种质资源亲本的国家缴纳10%左右的专利费,这严重制约了“云花”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同时,在“云花”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产业化关键技术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云花”种质资源市场认可度较低、消费者接受程度低;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等。张颢表示,云南要在“云花”种质资源开发上取得长足发展,还需从多方面努力,比如在区域性规划制定和技术研发上避免“一刀切”,需要针对性更强、定位更精准;在市场开拓方面,要注意结合不同花卉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野生花卉的培育、生产,加强市场推广。此外,需加强对科研院所扶持力度,增强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系统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除少数特殊种类,云南缺乏对大多数野生花卉及其开发应用密切相关的遗传背景、性状鉴定、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还需在生态学、生物技术、分子学科与育种驯化之间加强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创新基因编辑技术,提升新颖、抗病虫、抗逆、低能耗等绿色品种的研发水平。
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云花”种质资源开发定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让更多纯国产的云南花卉开遍大江南北。
本刊记者 刘 宇
$[page]$大丽花:『外来花』变身『本土花』
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球根花卉中心研究团队经过6年不懈研究选育,育成大丽花切花新品种“粉黛”“紫珠”“黄金缕”和盆花新品种“锦瑟”,将这一“外来花”变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花”新品种,深受市场欢迎。
选育出国内首个新品种
“大丽花原产墨西哥,是世界名花。墨西哥人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将它尊为国花。因为大丽花蕴含的‘大吉大利’寓意,符合我国的文化,因此在国内接受度非常高。”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段青表示。
正因为如此,从2012年开始,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开始从荷兰引进大丽花种质资源,采用杂交的方法选育出新品种。研究团队分别以“佩特拉的婚礼”“热浪”“阳光男孩”为母本,以“桑德拉”“伯尼之塔”为父本,选育出“粉黛”“紫珠”“黄金缕”等新品种。
“这3个品种适宜做切花,它的共同特点是株高80~100厘米,花径6~9厘米,为小型舌状重瓣花,排列不整齐。‘粉黛’的花瓣为淡粉色,‘紫珠’为紫红色,‘黄金缕’为黄色。”段青介绍说。
此外,研究团队还以“花园奇迹”为母本、“小萝卜头”为父本,杂交选育出“锦瑟”新品种。该品种株高60~80厘米,花径8~12厘米,花朵为中型舌状重瓣花、不露心、花瓣稍卷曲。该花上部为红色、下部为黄色。“锦瑟”适宜做盆花。
“大丽花切花是我国刚兴起的一个鲜切花品类,一经推出,就深受消费者喜爱。”段青说,而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也成为我国首家选育出大丽花切花新品种的科研单位。
科企联合推广种植
“科研机构只能解决前端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以及开展技术指导,推广种植还得依靠企业、乡镇农技推广站等单位。”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贾文杰表示,在国外,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种植,一般都由企业来完成。
为此,大丽花新品种选育出来后,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便与相关企业联合推广种植,其中就有与花卉研究所合作多年的云南我种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持续创新,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成功选育出大丽花系列切花新品种。这些品种花形多样,颜色绚丽多彩,从夏季到秋季花开不绝,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尤其适合盆栽或庭院种植。”云南我种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广种植大丽花,对企业和花农来说都是受益的。
然而,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大丽花种植最适宜的温度为15℃~30℃,因此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种植。“比如,在昆明种植大丽花,到了冬季就需要提高棚温,这样会增加种植成本。因此,大丽花需种植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地方,如普洱市景谷县等地。”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在景谷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大丽花,带动一大批花农走上了致富路。
“云南我种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们所授权使用大丽花品种种植的专业化公司,其产品品质在行业中独树一帜。在其带动下,通过科企合作,助力了产业脱贫,幸福之花开遍美丽乡村。”贾文杰表示。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在距离景谷县城35公里的永平镇,永平常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丽花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收大丽花,合作社负责人黄斯梅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黄斯梅告诉记者,她以前种植过石斛、白及、重楼等中药材,但由于石斛价格不稳定,而重楼种植周期长、投入大,几年下来并没有赚到钱。2018年8月,在云南我种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黄斯梅等6名合伙人在永平镇迁营村迁东村民小组流转65亩土地,建设了84个简易大棚,专业种植“紫霞”和“粉黛”大丽花切花品种,以及“夜来香”“翠珠”“姜荷花”“洋甘菊”“尤加利”等部分特色品种。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和企业还组织专家实地了解我们的大丽花温室种植情况。从大丽花品种选择、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源繁殖、种植管理、花期调控、种球处理等方面对我们进行系统培训,并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黄斯梅说,专家还对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使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如今,永平常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达30多户,还辐射带动一大批种植户。“大丽花单品价格稳定,需求量大。在种植过程中,企业、合作社不但提供种花和种植技术,还负责收购,效益非常好,亩产值达三四万元。”一名社员表示,以前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每亩收入仅2000多元,与种植大丽花没法比。
本刊记者 杨旭东
$[page]$“七彩云菊”:为国产花扬名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赏菊”曾是一种高雅而又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外新品种菊花大量进入中国,延续千年的国内菊花市场被外来品种占据。
在以外来品种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却有一个来自云南省开远市的菊花品牌异军突起,逐渐受到市场关注。“七彩云菊”——这个集种质资源开发、种植、加工于一体,且带有地域特色的云南菊花公共品牌,正为菊花市场探索“破局”路径。
试种新品打基础
提及“七彩云菊”,不得不说位于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的“陈发棣专家工作站”。陈发棣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是国内菊花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拥有国内最大的菊花研究团队,培育的菊花品种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自进驻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以来,陈发棣专家研究团队已建立起5000平方米的菊花新品种试种基地。“试种基地被划分为无土栽培试验区、品种科研试验区等17个温室,每个温室都会严格管控菊花生长的关键因素,以达到较好的试验效果。”陈发棣专家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刘化豪说。
杂交和优选是陈发棣专家研究团队在开远进行菊花研究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同一母本的菊花在不同地区扩繁几十代之后,抗病性、种质资源是否退化,有些看似不甚明显的差异变化,有时会成为一个品种能否继续良好生长繁育的关键。”刘化豪说,试种基地还会从国内不同地区收集由同一母本培育出来的种苗,通过标准化的水肥管理,找到其中长势及其他方面最优秀的种苗,以更好地进行推广种植。
校企合作出新品
“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华园艺’)与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究团队已合作20多年,在新品种研发、种质资源收集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虹华园艺项目经理刘敏荣说,菊花作为四大鲜切花之一,虽然品种众多,但90%以上都是从荷兰、日本等国家进口,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品种少之又少。而虹华园艺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合作,不仅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让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研发工作,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转化,实现校企双赢。
“南农小金星”就是南京农业大学与虹华园艺共同选育的一个新品种,是由切花小菊和切花大菊相互杂交选育出来的。“当时研发这款新品菊花,是想将功能定为赏食兼用,没想到漂亮的花形一经推出就得到市场的认可,成为观赏菊花市场上的抢手货。”刘敏荣说,“南农小金星”花形漂亮,且保鲜期长,适合远距离运输,备受市场青睐。“南农小金星”选育成功已有10多年,虹华园艺刚开始在自己的基地试种,获得市场认可后,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目前,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菊花品种,已成为众多花企、花农争相种植的品种。
花旅融合创未来
在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类似南京农业大学和虹华园艺这样的校企合作,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组合还有很多。
“通过引入‘虹华园艺’‘丰岛花卉’等一批知名的高品质菊花生产企业,配合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近年来,园区在菊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运营方负责人、红河创森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剑非说,从2020年初至今,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园区就选育出2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可以使用园区注册的“七彩云菊”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合力更好地开拓市场。
在朱剑非看来,菊花新品种的选育也可以融入位于现代农业园的知花小镇,让“七彩云菊”被更多人熟知的同时,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旅融合新业态。知花小镇于2020年10月试运营,以景观为脉、花带为轴,让建筑融入环境、人文融入自然,重点打造了“花卉研发种植区、产业融合服务区、村庄辐射带动区”三大板块。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
“无论在哪一个板块,‘七彩云菊’的加入,既给游客科普参观提供了多样化的观感体验,也让菊花新品种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展示。”朱剑非说,未来,随着知花小镇建设的逐步深入,园区将打造菊花产、售、学、研的全产业链,开发出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助推菊花种质资源加快发展。
本刊记者 王学勇
$[page]$从『种质』培育看云南月季产业
月季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或常绿灌木,发源于中国。云南作为月季主产地之一,每年有大量月季鲜切花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相关研究工作起步晚,好品种不多,众多月季品种要依靠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云南月季产业的发展。
云南月季备受青睐
在月季花市场,一直有“中国10枝月季7枝来自云南”的说法,可见云南月季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及受欢迎程度。
云南月季在花卉产业中“一枝独秀”的地位,并非偶然。业内人士表示,滇中地区属低纬度高原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月季花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坐落于通海县河西镇,是一家集月季新品种选育、鲜切花高效生产技术应用、鲜切花销售于一体的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们以新品种‘金辉’为首的‘云秀’品牌月季鲜切花,连续3年稳居拍卖市场榜首,并获得业界人士的好评,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香港等地,并出口至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年产值达6000万余元。”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段金辉说。
在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催生出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花卉企业,昆明市呈贡、晋宁和玉溪市通海等滇中地区种植月季的花农依靠着一朵朵小花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月季的晋宁区还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
自主培育新品种不足
虽然云南月季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其背后存在的种质资源问题引人深思,亟须引起重视。
“目前,云南乃至全国月季产业发展中,没有自主培育的好品种是最大的‘拦路虎’,大多数品种依靠进口,甚至个别品种90%以上都要依靠进口。这就意味着,我们每引进一个品种,就要拿出销售额的10%作为专利费用支付给对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晏慧君说,没有自己的优势品种,很容易被国外“卡脖子”。因此,自主培育优质月季品种势在必行。
据了解,云南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尤其是丰富的蔷薇属资源,为创造育种亲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选育月季新品种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法国、荷兰等很多国家从18世纪开始就在世界各地采集月季亲本,并不断进行杂交选育出优质品种,其中大部分亲本来自中国。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通过杂交培育出不少新品种,然而绝大多数都无法进行推广种植。“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种植户对新品种不了解,担心存在风险,种植意愿不高。”晏慧君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产学研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国外,月季花品种选育、推广工作都由家族式企业来完成,历经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培育出优质品种,并在全世界适于种植的区域进行推广。而在我国,这些工作是一般企业无法全部承担和完成的。“除了要投入科研经费,还要组建科研团队,最重要的是选育新品种需要时间积淀,但企业往往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晏慧君说。
加强产学研结合
要破解月季种质资源自主培育不足、依靠进口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解决好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晏慧君认为,在科研方面,应尽快建立一套高效的育种体系,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促使尽快出成果。“我国相关的研究工作才开展三四十年,而且很多研究项目断断续续,这也是科研部门选育优质月季新品种的制约因素之一。”晏慧君说,这些问题都亟须破解。
同时,科研考核机制亟待调整。“比如,科研考核只注重是否有专利以及品种权等,实际上相关考核机制也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晏慧君表示。
不过,科研机构和人员只能解决品种选育问题,而推广种植等环节需由农技推广站、种植企业等单位协助完成。因此,科研机构应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共同解决问题。
晏慧君建议,在推广种植月季新品种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和种植户一定的资金补助,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同时,还应给予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昆明大街小巷以及道路两侧种植的月季,建议优先选用云南自主培育的品种,这些品种已完全达到视觉观赏效果。”晏慧君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
$[page]$如何打好『云花』种业翻身仗
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让“云花”在我国花卉产业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种质资源发展短板突出、成果转化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整体上制约了“云花”产业的提质增效。如何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打好“云花”种业翻身仗?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张颢研究员。
记者:“云花”在开发利用中的“卡脖子”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颢:第一,云南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然十分丰富,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上大部分花卉资源分布中心。然而,现实中资源利用家底不清,特别是一些优势特异资源的优异基因挖掘开发较弱,基于此的优势新品种选育和培育难度大,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野生观赏植物的直接开发利用力度远远不够,优势品种的野生驯化工作缓慢,技术发展滞后。比如,云南独有的野生高山杜鹃,目前实现有效人工驯化和选育利用的程度还很低,人们要赏花得翻山越岭到深山老林中,导致野生高山杜鹃的认知度和推广度不尽如人意。
第三,在野生资源作为亲本的开发过程中,融入的中间材料和多种技术融合还不丰富,成果延展度不高,花卉性状不稳定。
记者:目前,“云花”存在品种老化、生产效益难以提升等问题,原因是什么?种植户该如何应对?
张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生产模式不断兴起,种植养殖新技术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扶持方向之一,花卉种植新技术同步得到快速发展。
至于品种老化,主要还是散小弱种植模式导致的。目前,“云花”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广大群众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呈现散小弱特点,这使得种植户和合作社社员主观上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赚取更多利益,而在品种选择上趋于保守,信奉“安全第一”。对种苗更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不强,品种得不到更迭升级,导致花卉品质下降。这也让外界普遍认为“云花”就是生产成本低、品质低、以数量取胜的产品。而在客观上,以月季、玫瑰等云南优势鲜切花品种为例,目前省内和国内对新品种的开发能力还较弱,90%以上品种主要依靠进口,要使用进口品种,就不得不面临高额专利费的问题,普通种植户和合作社难以承担。
记者:目前,“云花”种质资源转化利用中还存在哪些短板?
张颢:“转化难”在农业科学领域是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一方面,科研院所受制于政策、项目资金、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等,成果转化效益还有待提高。目前,花卉科研项目缺乏长期经费支撑,成果入市转化力不从心。加之,目前农业新科技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科研人员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导致大家出成果后往往先“捂”起来,等待转化政策,入市转化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云南花卉科研发展历史仅有40年左右,体系不健全,试种、展销推广等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基因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利用还有待突破。此外,追溯亲本来源的基因图谱库还未全面建设完成,牵扯到花卉资源亲本的国际纠纷时,还缺乏话语权,导致“云花”种质资源利用的市场认可度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
记者:云南该如何打好“云花”种业翻身仗?
张颢:从科研院所的角度来说,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创新品种和多领域技术融合发展。技术和品种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荷兰、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对花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最短的也已有100多年历史,而云南仅30多年,这对农业科技积累周期来说,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我们要实现弯道超车,就须切中要害:积极加快推进云南自己的原生地保护和花卉种质基因库项目。加快推进“云花”亲本追溯体系建设,提高相关评价系统和精准鉴定水平,对花卉种质资源的各种标准和基因进行精准评价和鉴定。从预估来看,国际花卉市场上,至少有90%可以鉴定出“云花”亲本基因,这事关“云花”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将是未来破解“云花”专利费短板的主要路子。
其次,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科研部门与外国机构开展有效技术合作,开发出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品种,并进行有效推广和利用,而不能单纯依托进口种苗,从而让专利费卡住“脖子”,无法让“云花”种质资源利用各项扶持政策顺利落地。
再次,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城市建设、绿化生态建设中,鼓励引导和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政府购买的园林绿化服务领域,首先破解本土种苗认可度低的问题,形成良好的使用示范带动效应。
本刊记者 刘 宇
$[page]$云南名花种质资源简介
作为全国著名的花卉生产大省,云南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植物类群有110科约490属2400~2700种。现对百合、杜鹃、茶花、月季、香石竹、非洲菊种质资源进行简要介绍,供读者参考。
百合
云南是切花百合的主产区,种球的需求量大。然而,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品种不多,因此主栽品种以国外品种为主。在对前期研究中百合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利用新收集的各类百合资源,使组间杂交成功率大幅提高。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以云南本地野生种质“泸定百合”以及不同杂交系的百合优良品种为亲本,利用多种技术配制杂交组合1300余个,累计获得杂交胚2万余株,培育出优良株系28个,组间杂交后代类型包括OT百合、OA百合、LA百合等,囊括花卉百合中的切花百合、盆栽百合和庭院百合三大种类,并申报“霓虹灯”“芭蕾”等新品种。共育成百合新品种17个,并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其中授权品种14个。新品种“琉璃”是农业农村部授权的第一个LA杂种系切花百合新品种,“芭蕾”是第一个获授权的OT百合盆花品种。
杜鹃
杜鹃花属是世界著名的园林观赏植物,云南八大名花之一。云南是全世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高山杜鹃是最具地方特色的花卉种类之一。全世界有杜鹃花属植物960种左右,中国约570种(占世界种类的59%),其中有400多种是中国特有种。地处横断山区的云南省位于世界公认的杜鹃花分布的中心地带,杜鹃花种类分布最多,约有245种,是世界杜鹃花发展的源头。
杜鹃花株高从仅5厘米的微型灌木到高达30米的巨树,包括常绿、半常绿、落叶类型,花色从基本的红、黄、白、紫到复杂的过渡色彩组合等。其中,高山杜鹃大多是由杜鹃花属中常绿杜鹃亚属的种质资源培育而成的。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收集保存的杜鹃花资源有215份,并以此为材料育成“阳春雪”“黛玉”“粉精灵”等杜鹃花新品种12个。
茶花
茶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也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云南茶花产业发展迅猛,但与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相比,茶花产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许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如栽培品种单一、大宗茶花产能低、繁殖技术手段落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匮乏等,严重制约了茶花产业发展。
云南根据现有茶花栽培品种名称和国际茶花界有关规则和惯例,将茶花品种分为红山茶品系、云南山茶品系、其他杂交种品系、茶梅品系,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依托已收集的茶花资源开展了茶花的新品种选育工作,累计完成200余个杂交组合,获得300余株杂交后代。目前,“云上紫魁”和“云上妃”已申请国家级新品种权保护。
月季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育成切花月季新品种48个,获授权32个(欧盟授权1个、中国授权26个、云南省授权5个)。培育的新品种“Baby Heart”为国内第一个获欧盟授权的切花月季新品种。2014年至2016年,切花月季新品种“金辉”和“翡翠”,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销售,每枝均价位于同类切花月季市场销售均价前列,已成为市场主栽品种。
香石竹
香石竹是云南的优势花卉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独占鳌头。云南香石竹年种植面积超2.65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主栽品种以国外品种为主。近年来,盆栽香石竹产业发展迅猛,市场需求大,但种植品种结构单一,不利于产业发展。目前,云南培育出杂交后代实生苗30余株,通过后代筛选评价及扩繁,培育出优良株系10余个,成功申报香石竹“密语”“红绣球”“麦穗”和“云紫云”等12个省级新品种。
非洲菊
云南省室内室外收集保存非洲菊切花资源142份,以抗病性、适应性和观赏性等为育种目标,选取已筛选出的优势组合进行组配杂交,共选配综合性状优良的41个组合进行杂交,采收种子2.6万余粒,播种、移栽后,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276个优良单株,组培扩繁成株系,多点试种后,对其一致性、稳定性进行观察并综合评价,共培育出29个非洲菊品种。其中,申请农业农村部品种权保护24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登记5个,“语粉”“语红”和“紫韵”等15个非洲菊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来源: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知识
种业 “芯片”做强“云花”
打造“云花”全产业链
为何解决种子问题上中央日程? 专家:这是“芯片”
我省从花卉种植、良种培育、冷储运输等方面发力打造云花全产业链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厦门棠潮花卉种业产业研究院成立
花城新增“七朵花”,广州花卉研究中心7品种通过现场鉴定
我国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花卉种业创新体系
瞭望
做强“花”经济,做好“花”文章!河南获嘉县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云天化花匠铺:万簇鲜花为你来 科技引领云花产业升级
网址: 种业 “芯片”做强“云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83.html
上一篇: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学 |
下一篇: 园林植物育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