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6-11 17:15来源: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访问量:1885
字体:大中小
看到水边这郁郁葱葱,焕发着勃勃生命力的鲜草,也许你会觉得有些醉意,有些唯美,甚至还忍不住念起诗来:“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然而,人不可貌相,草亦如此。
眼前这一片片鲜美的芳草却是危害生态环境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或许你还没听过互花米草,或者对它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互花米草的那些事!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什么是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常密布于地下30厘米深的土层内,有时可深达50-100厘米。植株高可达1-3米。叶片互生,长披针形,具盐腺,叶表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3-4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其花期与地理分布有关。
生长环境
互花米草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从淡水到海水具有广适盐性,适盐范围是0%-3%,对盐胁迫具有高抗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通常生长在河口、海湾等沿海滩涂的潮间带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滩上,以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海滩上生长最好,并形成密集的单物种群落。
互花米草的故乡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由于人类活动,互花米草的分布区域已经扩展到欧洲、北美西海岸、新西兰与中国沿海。
超乎想象的繁殖
其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的有性繁殖和根状茎或断落的植株的无性繁殖。地上植株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地下部分(根茎和须根)可吸收养分,促进生长,并进行无性繁殖。互花米草具有极高的繁殖系数。穗粒数最多可达665粒,每平方米互花米草可结种子几百万粒。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专家计算,一株互花米草一年可繁衍扩张至半径3米的圆。成熟的种子能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遇合适的海滩位置和较好的立地条件能自行萌芽。
曾经的守护神,而今的黑名单
臭名昭著的入侵者
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前,互花米草曾是“护滩小能手”,能够保滩护堤、促淤造陆、抵御台风、消减海浪,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被引入我国。但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在我国海岸带快速蔓延,对大部分沿海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构成严重威胁,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性最强的入侵植物。
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盐沼植物名列其中,只是这亮闪闪的标签实在太刺目了!
肆意拓疆,严重危害
互花米草爆发式地生长扩散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
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
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
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
据说,目前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岛,都能发现互花米草的踪影。你看,从南到北,在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它犯罪的痕迹!互花米草最终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种名单,而中国是全球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海上森林”变成“绿色沙漠”
红树林作用强大,但同时它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地处人口密集的海岸带,红树林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而80年代以来造成中国红树林的大面积破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花米草入侵。
互花米草因其环境适应性极强、种群扩散过快,对本土海岸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互花米草极强的生命力使其挤占红树林生长空间、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生物多样性和行为模式、影响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曾经岸滩的守护神变成如今的入侵者,互花米草把某些地方的红树林替换成了绿色沙漠。
下面我们来看看互花米草对南海区生境的影响。
结合现状与相关文献资料,互花米草在南海区对生境造成的显著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与“土著居民”展开空间争夺战——互花米草与土著植物争夺生长空间,造成红树林面积破碎化,取代当地土著本地植物群落。
互花米草和红树有相同的生态位,且比南海区土著红树植物有更广的盐度适应范围、更强的耐淹水能力和繁殖扩散能力,致其在竞争上比土著红树植物更具优势,从而侵占了红树林的生长空间。在广西随处可见互花米草与红树林争夺生长空间。在核查时发现低矮、稀疏的红树林易受互花米草入侵,破坏红树的气生根,影响红树林的扩散,导致面积破碎化,生境损坏。在广西,互花米草与本地植物沙地结缕草抢夺生存空间,在青山头已完全取代当地植物,成为单一优势植被。
(2)改变土壤性质,影响栖息环境——互花米草入侵形成的草滩湿地通过改变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
在互花米草入侵初期随着草滩湿地环境形成,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组成和数量会急剧变化,对互花米草群落适应性强的物种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如中国绿螂;而对生境敏感的物种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如泥螺、四角蛤蜊和文蛤等滩涂贝类。在互花米草入侵后期,底栖动物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但总密度和丰富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我们再通过影像资料看看两个实例
下面是南海局所属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联合SAR和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观测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和互花米草,对该区域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红树林和互花米草进行监测,发现互花米草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迅速扩张。
原本茂密繁盛的红树林渐渐被互花米草取而代之,而且速度是惊人的。从这几张遥感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互花米草正渐渐“吞食”红树林。
类似的被互花米草入侵的红树林案例还有很多。下面是2018年南海局所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在广西北海山口合浦红树林以及广东湛江河北村红树林进行生态损害核查时用无人机拍摄到的互花米草的影像资料。
看到滩涂上这些突兀的斑斑点点是不是有些密集恐惧!没错,这些都是互花米草留下的犯罪痕迹。互花米草入侵会导致原生植物种群面积大量减少,进而使沿海生态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从而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生态灾难。
治理互花米草的持久战
面对逐渐称霸海岸滩涂的互花米草,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治理和控制这种顽固的“牛皮癣”呢?
据南海局所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何薇博士介绍,目前互花米草主要的清除措施有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三种。其中物理控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于清除根茎、深翻并填没、焚烧、收割、淡水浇灌、遮阴(米草是C4植物)法等。化学控制主要是应用除草剂,快速有效,效果明显,但通常有一定残留,可能污染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生物控制主要是利用动物取食偏好(如叶蝉)或者植物化感作用来进行控制。生物控制从理论上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没有很成功的先例。
目前我们国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物理控制。
实例1:崇明东滩治理互花米草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从2006年开始用十年漫长的时间治理互花米草。保护区采用六字诀窍“围、割、淹、晒、种、调”,将互花米草群落用围堰包围起来,水淹至40厘米以上,割掉地上部分,淹死水下部分,经过充分曝晒之后,种上一定密度的土著植物,再调节这块地的水分、盐度和水位,最终将其修复为适宜各种鸟类栖息的滩涂湿地,修复后的湿地生态面貌初步呈现,大规模的迁徙鸟群可以集中栖息。
实例2:广东珠海淇澳岛治理互花米草
广东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的西北部,是中国人工修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曾经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淇澳岛红树林外围的大片红树林滩涂被占据,天然林难以向外扩散,甚至退化。入侵物种严重影响淇澳岛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导致保护区湿地的物种多样性不断减少,可持续发展情况堪忧。
淇澳岛治理互花米草,以“无瓣海桑遮阴”造林控制互花米草的生长与扩散。在淇澳岛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泛滥区人工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红树林中种植无瓣海桑后,可使得互花米草受到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使其株高变矮、盖度减少、多度降低、频度较小、茎叶比增加、增大、生物量减少。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同互花米草对光资源的争夺中处于优势,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
对于互花米草这种外来入侵物种,我们不仅需要从更多方式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甚至倾尽能力去阻止它们的肆意蔓延,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调整已有的思维方式,每一个物种都有与其相对应相协调的外部空间环境,在引进外来物种之前,应观察物种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生相依的关系,寄予大自然更多的尊重。也许互花米草没有绝对的错,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想了解更多红树林知识?
“新南海”将持续推出系列科普文章
敬请期待!
(撰文:余嘉萱 何薇)
相关知识
互花米草入侵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的影响
助力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 全国首单互花米草防治保险落地福建宁德
三种类型互花米草抗盐生态型的分化
2013–2022年福建漳江口互花米草分布无人机遥感数据集
全国首单互花米草防治保险落地宁德
一株小草带来的生态难题!海南已完成27.4亩互花米草清理
大河之洲 扬起互花米草防治前行风帆
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26天互花米草斩草除根!守护厦门湿地生态安全
上世纪80年代泉州湾部分滩涂引进的互花米草,很快挤占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互花米草种群中具有高株和矮株两种株型,在增氮(增加土壤氮元素)环境中,互花米草不同株型间
网址: 解码红树林之二:互花米草那些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833.html
上一篇: 让“上海花卉”成为“生态之城”新 |
下一篇: The genetic str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