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 分)评分标准:每小题满分 2 分,答错者不得分。

1.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

2.病害日传播距离:是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起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

例。

3.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 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

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4.ID—DI 曲线:以接种密度(inoculum density)为横座标,发病数量(disease incidence)为纵

座标作图,就可绘出发病数量随接种密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简称 ID-DI 曲线。

5.传播速度(rate of spread):是指单位时间内病害传播距离的增长量。时间单位可以是日、

周或月,也可以是一个潜育期的天数(p)。

6.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得病原物的侵染。

7.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8.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9.基因对基因假说(Flor,1956): 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

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

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

10.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11.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来估计一定时限后病害的流行状

况。

12.微梯佛得亚效应:指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13.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14.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15.病害日传染率:也称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

病情数量的比例。日传染率=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

16.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 0.05 开始到达 0.95 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

期为止。

18.侵染链:由多个侵染环构成的链,是病原物传播体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

播。

19.水平抗性:当其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称它的抗性是水平的。

20.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而不抵抗其它小种,则称它的抗性是

垂直的。

21.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所经过的时间。

22.盛发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从病情 0.05 发展到 0.95 的一段时间,或转向水平渐近线病

情停止增长的时期。

23.传播距离(distance of spread):是指病害从菌源中心向四周扩散蔓延的距离,病害传播

距离是病原物传播体的有效传播距离,不仅包括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还要考虑传播后,

受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致侵染发病的概率。

24.衰退期:流行末期。病情 0.95 以后,曲线水平或下降。

25.定向选择:垂直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能在其上得天独厚地发展,

连年种植该品种,该毒性小种就愈繁殖愈多,这就叫定向选择。

26.侵染概率: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

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概率=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

侵染概率=萌发率×侵入率×显症率。

27.稳定化选择: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的选择压力叫稳定化选择。

28.病害大区流行: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远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29.病情指数: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二者的综合指标。

30.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31.预测预报: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来估计一定时限后病害的流

行状况,并由权威机构发布的预测结果。

32.传播体:指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它能被监测和计数。

33.突发流行: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34.模拟:真实事物的再现(抽象化)

35.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的充分调查,

找出其目标和可行方案,并通过直觉和判断,对这些方案的结果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

杂问题中作出最佳的决策。

36.I-S 关系 :普遍率(I)和严重度(S)之间的关系

37.复利病害(comopound interest disease,简称 CID):单年流行病=多循环病害

38.Feedback:反馈

39.Esodemic:内源流行

40.infection site:侵染位点

41.latent period:潜伏期

42.epidemic:流行病

43.explosive epidemic:突发流行

44.infection chain:侵染链

45.disease cone:病害锥

46.system:系统

47.simple interest disease:单利病害

48.ID—DI curve:发病率(量)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49.The Vertifolia Effect:微梯拂利亚效应

50.threshold theorem:阈值定理

51.Epidemic 流行病:指传染性强,指病情可在短期内大量增长和蔓延的一类病害。

52.Simulation 模拟(或称仿真) :

53.disease cycle 病害循环

54.exodemic 外源流行

55.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是指从接种至病斑产生孢子的时间。

56.AUDPC 流行曲线下面积模型(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eve Model 简称 AUDPC)。

58.Bioassay 生物捕捉法

59.apparent infection rate 表观侵染速率也称病害的“日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增病害

数量为原有的病害数量的比率。

二、填空题(5×2=10 分)

1.预测方法的类别按预测内容分为( 发生期 )、( 发生量 )、( 损失量 )、( 防治效果 )

和( 防治效益 )预测。

2.气传病菌孢子释放的动力( 自身动力 )和( 借助外力 )。

3.病害流行阶段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始发期 )、( 盛发期 )和( 衰退期 )。

4.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高度敏感而大面积密植的感病品种 )、( 具有数量致病能力强的

病原物 )、(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且足以支持病害流行 )。

5.植物病害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 类推法 )、( 数理统计模型法 )和( 专家评估法 )。

6.按预测期限预测可划分位( 短期预测(1 周以内,以天为单位))、( 中期预测(一个生

长季内,以旬或月为单位))、( 长期预测( 下一个生长季) )和( 超长期(若干年)

预测 )。

7.植物病害常用的预测方法( 类推法 )、( 数理统计模型法 )和( 专家评估法 )。

8.病害流行曲线的形式( S 型曲线 )、( 单峰曲线 )和( 多峰曲线 )。

9.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 )、( 积年流行病害 )和( “中间型”病害 )。

10.植物病害流行阶段可分为( 始发期 )、( 盛发期 )、( 衰退期 )。

11.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 中心式传播 )和( 弥散式传播 )两大类?

12.依据的预测因素的多寡,预测方法的类别按预测分为( 单因子预测 )、( 复(多)因

子综合预测)。

13.病害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高度敏感而大面积密植的感病品种 )、( 具有数量致病能力

强的病原物 )、(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且足以支持病害流行 )。

14.植物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的形式有( S 型曲线 )、( 单峰曲线 )和( 多峰曲线 )。

15.预测研究的一般步骤( 明确预测主题 )、( 收集背景资料 )、( 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

测模型 )、( 预测和检验 )、( 应用 )。

16.历史上,国外重大病害流行的事例是( 马铃薯晚疫病 )、( 玉米小斑病 )。

17.当接种体数量增加时,协生作用可以使侵染概率曲线( 增加 ),而拮抗作用可以使侵

染概率曲线( 减少 )。

18.病原物的监测方法有( 直接 )和( 间接 )。

19.在植物病害流行监测中对寄主的监测内容包括寄主( 生育阶段 )、( 生长量 )和

( 抗性 )三个主要内容。

20.通常将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分为( S 型 )、( 单峰 )、( 多峰 )三种类型。

20.表观侵染速率的计算方法有( 两点法 )、( 多点法 )和( 回归法 )。

22.进行植物病害预测时要遵循( 惯性 )和( 类推 )的原理。

23.在进行作物病害损失研究的试验设计时,为了保证得到比较可靠的试验结果,在试验中

应该注意的是(多等级、少重复)。

24.一个成功的病虫害预测系统必须被( 被农民接受 ),该预测系统应用后可以收到一

定的( 有效益 )。

⑴ 植物病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病原物 )、( 寄主 )、( 病害 )三个子系统。

⑵ 在病害流行的监测项目中寄主的监测内容有( 寄主生育阶段 )、( 寄主生长量 )和( 抗

病性 )三个主要内容。

⑶ 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将病害的季节流行过程分为( 指数增长期 )、( 逻辑斯蒂增长期 )

和( 缓慢增长期 )三个阶段。

⑷ 在利用回归方法检验病害流行增长方程的拟合效果时,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关系为

( y=a+bx )。其中( a )趋进于( 0 )和( b )趋进于( 1 )时则方程的拟合效果较

好。

⑸进行植物病害预测时要遵循( 惯性 )和( 类推 )的原理。

⑹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的流行过程中,当发病率达到( 5% )时,即进入了逻辑斯蒂期,

当发病率超过( 95% )时,即进入了缓慢增长期。

⑺ 侵染概率是指( 发病点数 )与( 接种体数 )的商。

⑻ 在进行作物病害损失研究的试验设计时,为了保证得到比较可靠的试验结果,在试验设

计中应该注意的是:( 多等级、少重复 )。

⑼ 随着接种体数量的增加,当发病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病情趋于平缓,其主要原因是( 重

叠侵染 )和( 侵染位点的限制 )。

⑽ 依据病害在田间发展的阈值原理,当病害传染期(i)和病害日传染率(Rc)的关系为( iRc

>1)时,病害日趋严重;(iRc=1)时,病害处于稳态流行;( iRc<1 )时病害则衰退。

二、选择题(5×2=10 分)评分标准:每小题满分 2 分,答错者不得分。

1.不是植物病害预测常用的主要方法是( D )

A 类推法 B 数理统计模型法 C 专家评估法 D 物候预测法

2.按预测内容预测不包含( A )

A 发生期 B 发生量 C 损失量 D 防治效果 E 单因子预测

3.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哪一个时期受环境作用较大( D )

A 侵入期 B 发病期 C 潜伏期 D 接触期

4.不是细菌的主要传播方式的是( B )

A 雨水 B 气流 C 昆虫介体 D 水流

5.多循环病害的流行过程不包括( B )

A 始病期 B 盛发期 C 流行期 D 衰退期

6.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以确定喷药时期的预测称为( C )

A 长期预测 B 中期预测 C 短期预测 D 侵染预测

7.下面那一个不是病害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D )

A 感病寄主的大面积种植 B 强致病性病原物数量巨大

C 有利环境条件 D 是多循环病害

8.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哪一个时期主要受环境控制( A )

A 接触期 B 侵入期 C 潜伏期 D 发病期

9.下列不属于病害三角关系是( D )

A 病原物 B 环境 C 寄主 D 人

10.细菌病害的主要病症是( B )

A 粉状物 B 脓状物 C 霉状物 D 锈状物

11.病害锥体(disease cone or disease pyramid) 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D )。

A 寄主、病原物、环境、人; B 寄主、病原物、病害、人;

C 寄主、病原物、人、时间; D 寄主、病原物、环境、时间。

12.植物病害系统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 B )。

A 寄主、病原物、环境; B 寄主、病原物、病害;

C 寄主、病原物、人; D 寄主、病原物、时间。

13.侵染概率是指( A )。

A 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 B 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发病点数;

C 侵入点数/叶面萌发的孢子数; D 病斑数/侵入点数。

14.ID—DI 曲线是指( D )两者之间的关系。

A 病情指数与病害百分率; B 病害流行时间和病害严重度;

C 病害百分率和接种体密度; D 接种体密度和病害百分率。

15 在多因素的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间接通径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三者的关系是

( B )。

A 直接通径系数是间接通径系数与简单相关系数之和

B 简单相关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相应的各间接通径系数之和

C 间接通径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简单相关系数之和

D 简单相关系数是直接通径系数与相应的各间接通径系数之差

是多元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则多元分析的标准偏回归系数

17.病害日传染率的表达式可以是( A )。

A 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 B 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

C 第一天的病斑数/第二天的病斑数; D 前一天的病斑数/后一天的病斑数。

18.适合植物病害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

其中 B、r、t 的含义分别为( A )。

A x

0

的转换值、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B x

0

、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C 病害发展时间、x

0

、流行速率; D 流行速率、x

0

、病害发展时间。

19.病害传播梯度模型

中 a、di、b、n 的含义为( D )。

A 初始病情、距离、递降系数、曲线参数;

B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流行速率、曲线参数;

C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递降系数、病害位置参数;

D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递降系数、曲线形式参数。

20.当

的关系为( C )时,植物病害田间传播图式为聚集分布。

A

21.某一病害的发病率在 0.0001 至 0.04 之间计算r值时应该使用的公式是( B )。

A



1

1

2

2

1

ln

1

ln

1

x

x

x

x

t

r



it

it

t

t

x

x

x

x

t

r

1

ln

1

ln

1

22.用线性回归法比较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差异时,当回归截距 a 和回归系数 b 满足( A )

条件时,说明预测效果较好。

A a 接近 0、b 接近 1; B a>0、b 接近 1; C a 接近 0、b<1; D a<1、b>0。

23.植物发病程度与损失之间的关系有( D )。

A 抗病型、敏感型、耐病型; B 抗病型、感病型、耐病;

C 感病型、耐病型、超补偿型; D 敏感型、耐病型、超补偿型型。

24.由于病害引起作物产量的损失是指( C )。

A 可达到的产量与现实产量之间的差距; B 经济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C 经济产量与现实(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 D 理论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25.在分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时,出现致病性强的新小种,主要是由于( C )。

A 不进行病害防治的结果; B 没有抗病品种的结果;

C 抗病品种长期大面积推广的结果; D 耐病品种长期大面积推广的结果。

26.寄主生长量的监测内容可以有( ABCDE )。

A 叶片数; B 叶片面积; C 叶面积系数; D 茎数; E 分蘖数。

27.多因素分析法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可以应用于( ABCDE )

A 病害的时间动态 B 病害的空间动态 C 传播速率的变化

D 因素的选择 E 病害及损失的预测

28.常用作物病害损失的经验预测模型有( ABCD )

A CPM; B MPM、 C MFM; D AUDPC E MXP。

29.计算病虫测报工作经济效益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BCDE )。

A 测报工作的直接经济效益; B 按照预测要求执行后减少防治量的控制代价;

C 挽回病虫为害损失的产品价值; D 病虫预报费用; E 技术推广费用。

30. 计算病害增长速率r值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ABCDE )。

A 用于本地菌源引致的病害流行; B 最好是同一块田的系统调查的资料;

C 两次调查的间隔时间,应大于病害的一个潜育期; D 每次调查的方法应当相同;

E 只能用于有再侵染的病害,并在其再侵染发病之后,不能用于无再侵染的病害或虽有再

侵染但再侵染尚未发生的时期;

31.在病害调查过程中,当发现有超高的流行速率出现时,说明( B )。

A 当地种植有极感病的品种; B 有外来菌源侵入本地;

C 当时的雨量条件极其有利于病害流行; D 当时的温度有利于病害流行。

32.某病害的发病率在 0.15 至 0.75 之间时,计算r值时应该使用的公式是( A )。

A



1

1

2

2

1

ln

1

ln

1

x

x

x

x

t

r



it

it

t

t

x

x

x

x

t

r

1

ln

1

ln

1

其中 B、

r

G

、t 的含义分别

为( A )。

A x

0

的转换值、流行速率、病害发展时间; B x

0

、病害发展时间;流行速率;

C 病害发展时间、x0、流行速率; D 流行速率、x0、病害发展时间。

34.病害传播剃度模型

中 a、di、b 的含义为( C )。

A 初始病情、距离、递降系数; B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流行速率;

C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递降系数; D 发病中心的病情、距离、曲线参数。

35.当植物病害在田间传播图式为随机分布时,

36.I—S 模型是指( D )两者之间的关系。

A 病情指数与病害百分率; B 病害流行时间和病害严重度;

C 病害百分率和接种体密度; D 发病率与病害严重度。

37.由于病害引起作物产量的损失是指( C )。

A 可达到的产量与现实产量之间的差距; B 经济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C 经济产量与现实(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 D 理论产量与自然产量之间的差距。

38.依照给出的散点图,可能适合的预测模型为( B )。

A

39.病害日传染率的表达式可以是( A )。

A 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 B 发病点数/接种于寄主体表的传播体数;

C 第一天的病斑数/第二天的病斑数; D 前一天的病斑数/后一天的病斑数。

40.了解校正侵染速率的作用是( D )。

A 推导出最大侵染速率; B 学习潜伏期;

C 学习潜育期; D 推导出病害日传染率。

41.表观侵染速率包含( ABC )。

A 指数增长期流行速率; B 逻辑斯蒂增长期流行速率; C 衰退期增长速率;

D 潜育期流行速率; E 潜伏期增长期速率。

42.计算病害增长速率r值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ABCDE )。

A 用于本地菌源引致的病害流行; B 最好是同一块田的系统调查的资料;

C 两次调查的间隔时间,应大于病害的一个潜育期;

D 只能用于有再侵染的病害,并在再侵染发病之后,不能用于无再侵染的病害或虽有

再侵染但再侵染尚未发生的时期;

E 每次调查的方法应当相同。

43.在病害流行学中将病害流行的类型分为( BC )。

A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和复利病害; B 单利病害和复利病害;

C 单年流行病害(monoetic disease)、积年流行病害; D 单年流行病害和复利病害;

E 积年流行病害和单利病害。

44.计算病虫测报工作经济效益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BCDE )。

A 测报工作的直接经济效益; B 按照预测要求执行后减少防治量的控制代价;

C 挽回病虫为害损失的产品价值; D 病虫预报费用; E 技术推广费用。

45.影响植物病害田间分布型的因素有( ABE )。

A 寄主抗病性; B 取样单位; C 雨量; D 风向; E 病害的发生程度。

三、简答题:

1.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对策?(10 分)

答案要点:单年流行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其特点:

⑴再次侵染频繁,潜育期短;病原物繁殖率高。

⑵大多数为气流传播和雨水传播病害。

⑶多数为地上部局部侵染性病害,大多数为叶斑病。

⑷病原物寿命短,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环境下,容易死亡。

⑸病原物越冬存活率不高,且不稳定。(4 分)

防治对策(2 分):

对单年流行病害,集中力量防治再侵染,栽培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

对积年流行病害,集中力量消灭初侵染源和防治初侵染。。

2.简述植物病害流行主导因素和流行的基本条件?(10 分)

答案要点:

(1)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单利病害,其特点(4 分):

①无再侵染,有少量再侵染,但再侵染为害作用不大。

②大多数为全株或系统性病害。

③分为土传或种传病害,其传播距离与传播效能较小。

④病原物传播体为休眠体,所以其寿命较长,对环境不敏感,除了在侵染期容易受

环境影响外,一但侵入成功后,则当年病害数量基本上已成定局,受环境影响较

单年流行病害为小。

⑤病原物越冬存活率高,菌量的年度间净增长倍数往往大于 1。

(2)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后某一类病害的流行起主要作用的

因素。流行的基本条件(三点各点 3 分,共 9 分,若答全三点者加 1 分。不完整者酌

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①高度敏感而大面积密植的感病品种

②具有大量致病能力强的病原物。

③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且足以支持病害流行。

3.简述植物病害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10 分,评分标准:三种方法答全得 6 分,对各方

法进行解释再加 4 分)。

答案要点:植物病害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有:类推法、数理统计模型法和专家评估法几大类。

类推法:是利用与植物病害发生情况有关性的某种现象作为依据或指标,推测病害的发生期

或发生程度。包括(物候法、指标预测法、预测圃法和发育进度法)。

4.何谓侵染梯度?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有什么区别?(8 分,评分标准:见各要

点。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答案要点: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 答案要点: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

(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

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或状况。(4 分)

传播距离(distance of spread,4 分):是指病害从菌源中心向四周扩散蔓延的距离,病害传

播距离是病原物传播体的有效传播距离,不仅包括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还要考虑

传播后,受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致侵染发病的概率。(2 分)

一次传播距离: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1 分)。

一代传播距离: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1 分)。

5.病害远程传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8 分,评分标准:要点共 4 点,答对一点得 2 分(共

8 分),答案完整并进行综合阐述得加 2 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答案要点:

(1)菌源区菌量巨大:因孢子升空远传后密度将大幅度降低,沉降后着落感病寄主体表

的概率很小,引致发病后危害的可能性甚微,只有当菌源基地能释放出巨量孢子时,

才能保证远传后有足够数量的菌量引致侵染发病。(2 分)

(2)孢子释放后遇有适合的气流条件和天气过程。 (2 分)

(3)孢子对远程传播的适应性:能产生巨量孢子并能被气流传至远方的病菌很多,但能

否形成病害传播,还要取决于病菌孢子的抗逆性强弱。(2 分)

(4)沉降区有感病寄主和适宜病菌侵染的条件:病菌沉降着落区必须有感病的寄主植物

并处于感病的生育阶段,同时有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如果孢子是被雨滴携带至地

面寄主体表,侵染条件就自然不成问题。(2 分)

6.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为哪两大类,并分别说明其特征?(10 分)

答案要点:

(1)植物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为:中心式传播和弥散式传播。(4 分)

(2)特征:

中心式传播的病害:多为单年流行病害。当每年初侵染源来自本地菌源,初始菌量小而

繁殖率高或外来菌源传入的时间有限,菌量也小的情况下,病害在

田间会经过中心病株(叶)、发病中心、点片发生期、普发期和严重

期等阶段。其发病位点之间存在着世代关系。早期田间病害呈奈曼

分布或负二项式分布。(3 分)

弥散式传播的病害:多为积年流行病害。处于同一年度发生的病害位点是病原物的同一

世代。发病位点之间往往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它们的分布格局

常符合二项式分布或普瓦松分布特征。外来菌源,特别是菌量大而

时间集中的远距离传播的气传病害,和初始菌量大、侵染时间集中

的本地菌源病害,其本田发病过程一般只有普发期、严重期。(3

分)

评分标准:见各要点,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7.何谓 ID-DI 曲线?曲线可能的形式?(10 分)

答案要点:

(1)ID—DI 曲线:是指以接种密度为横坐标,发病量为纵坐标绘制的发病率随接种密度

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2)曲线可能的形式:

①呈直线形式:

②由于重叠侵染增多,侵染概率逐渐降低,直至水平。

③曲线升到最高点后,再增加 ID,曲线反而下降。

④接种体密度很高的情况下,DI 继续增加。

⑤曲线不从原点开始,只有接种体数量达到某一最低限度时,病害才开始发生。

评分标准::曲线可能的形式各点 2 分(共 10 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8.简述寄主抗病性和植株密度对植物病原物传播的影响?并回答影响植物病原物传播的其

他因素?(10 分)

答案要点:

(1)寄主抗病性:寄主抗病程度高低影响流行速度,也影响病害的传播距离和速度。相

对而言,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上的流行速度较低,发生病害较少,

因此.产生的病原物数量较低,从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传播距离较短,传播速

度减缓。已证明,尤其在多循环病害流行过程中,随着侵染世代的增加,相对抗病

的品种和感病品种由于在菌量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两者传播距离之差异也就越明

显。(4 分)

(2)植株密度:寄主植株密度对传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即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是

指寄主植物密度对病害传播和流行的影响结果。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

①正密度效应:在一定的变幅内,植株密度越大,病害流行的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传

播,是主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土传病害和雨滴飞溅和流水传播病害中表现尤为明显。

(2 分)

②负密度效应:植株过密,降低冠层内气流速度,不利于孢子扩散,对传播起着负效

应。目前对负密度效应的作用大小目前尚缺乏定量的试验研究。(2 分)

除上述两方面以外,密度还影响农田小气侯的变化,间接影响寄主抗病性和病害流行。(2

分)

评分标准:见各要点,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9.流行速率 r 的公式是什么?在测定和应用流行速率 r 值进行病害预测时,需要符合哪些

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10 分)

答案要点:

流行速率 r 的公式是:

)

1

ln

1

(ln

1

1

1

2

2

12

x

x

x

x

tt

r



在测定和应用 r 值进行病害预测时,需要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1)是由本地菌源引致的流行;

(2)同一块田的调查资料,且不同阶段采用的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相同;

(3)两次调查的间隔期应大于一个病害的潜育期;

(4)只能用于具有再侵染的病害,且在再侵染发病之后;

(5)寄主群体感病程度基本一致;

(6)病原传播体的空间分布是随机的。

评分标准:流行速率 1 分;需要符合的条件各点 1.5 分。不完整者酌情扣分,答错者不得分。

10.简述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的形式及病害流行阶段的划分?(10 分)

答案要点:

(1)季节流行曲线的形式:

①S 型曲线: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

②单峰曲线:作物生长前中期发病并达到高峰,后因寄主抗性增强或气候条件不利,病

情不再发展。

③多峰曲线:一个季节中病害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高峰。因环境条件的变化或寄主生育

阶段抗性的变化,或传毒昆虫多次迁飞所致。

(2)病害流行阶段的划分:

①始发期:指数增长期。从田间初见微量病情,至普遍率达 0.05 的一段时间。

②盛发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从病情 0.05 发展到 0.95 的一段时间,或转向水平渐近线

病情停止增长的时期。

③衰退期:流行末期。病情 0.95 以后,曲线水平或下降。

11.何谓病原物的传播体?传播体应具备哪些特点及其传播途径有哪些?(10 分)

答案要点:

(1)传播体:指病原物具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能被监测和计数。(2 分)。

(2)传播体应具备的特点:应具有以下 1 种或多种特点:

 数量大;(1 分)

 体积小,比重轻;(1 分)

 某些病原物具有主动传播性;(1 分)

 某些病原物传播体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1 分)

 少数病原物传播体具有引诱昆虫、鸟类的能力。(1 分)

(3)传播体的传播途径:自然动力和人类活动。(3 分)

评分标准:见各要点,答错者不得分。

12.何谓病害远程传播?病害进行远程传播应具备哪些必须条件?(10 分)

答案要点:

(1)病害远程传播:指一次传播距离远达数十、数百公里以外的传播为远程传播。

(2)远程传播条件:

①菌源区菌量巨大:因孢子升空远传后密度将大幅度降低,沉降后着落感病寄主体表

的概率很小,引致发病后危害的可能性甚微,只有当菌源基地能释放出巨量孢子时,

才能保证远传后有足够数量的菌量引致侵染发病。

②孢子释放后遇有适合的气流条件和天气过程。

③孢子对远程传播的适应性:能产生巨量孢子并能被气流传至远方的病菌很多,但能

否形成病害传播,还要取决于病菌孢子的抗逆性强弱。

④沉降区有感病寄主和适宜病菌侵染的条件:病菌沉降着落区必须有感病的寄主植物

并处于感病的生育阶段,同时有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如果孢子是被雨滴携带至地

面寄主体表,侵染条件就自然不成问题。

评分标准:远程传播概念 1 分,远程传播条件共 4 个要点,每小点 2 分,4 点答全加 1 分,

相关知识

空气质量预报
第七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ppt
园林景观设计笔试试题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模拟试题.doc全文
2020年辽宁事业单位笔试模拟试题
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类型以及其发生流行的条件,可采用()方法预测。
【科普】植物预报天气
5、按照预测预报的内容,园林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不包括 。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植物学生态学考研试题
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docx

网址: 《植物病害流行预测预报》试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08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害虫测预预报的基础知识 第一讲
下一篇: 病虫害风险预测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