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以花之名
2023-09-15 12:23:17
游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诗经》算起,中国的花卉文化已绵延两千余年。在中国的文化史中,花卉被广泛地运用于诗词、绘画、服饰、建筑等各个领域。人们以花传情,以花言志,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被视为富贵和尊贵的象征;莲花则被视为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菊花则被视为坚强和寿命长久的象征。花卉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民间多有赏花、踏青、宴饮的风俗,到大自然中欣赏植物花卉,如赏菊、赏桂等;节日活动也大多融入到大自然中,如插柳、登高插茱萸等。宋朝时期,园艺技术更加发达,可供观赏的花卉资源更多,出现了大量的花市、花园、花朝会,在春天尤其热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会簪花。甚至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将从一月的小寒到四月的谷雨,各个时令盛开的鲜花分门别类,方便大家鉴赏。
古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林逋之“疏影横斜水清浅”、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蔡邕之“夫兰当为王者香”、苏轼之“只恐夜深花睡去”……中国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数不胜数。光是《诗经》中提到的花花草草,就有一百多种。诗人屈原的《楚辞》也运用大量的花木香草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历代许多诗人的咏花名篇以及他们与花的佳话和轶事被《全芳备祖》《广群芳谱》等专书收藏汇集,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精彩的花卉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人们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
花卉画,也是中国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作为美的事物,花卉一直被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被画家用笔记录。北宋文人兴起的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国画,把中国的花卉画推进到了“托物言志”阶段,也成为了花卉画史上的一次飞跃,开拓了画家以高尚情操影响观者精神生活的途径,使花鸟画成为中国画里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与人物画、山水画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韩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