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苜蓿属种内与种间基因交流引入有助于适应当前和未来气候的基因,并预测出不同地域苜蓿群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n alfalfa”为题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27.5)。
紫花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蛋白含量高等特点,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是奶牛等家畜最优质的牧草之一,全球种植面积超过4500万公顷。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对全球食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培育气候变化适应性强的抗逆高产植物新品种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704份苜蓿属材料进行了基因组数据分析,相关材料涵盖了苜蓿属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的24个物种,其中紫花苜蓿复合体材料共473份。利用潜在变量混合分析(LFMM)筛选与气候因子相关的基因组变异位点,并鉴定出490个气候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CYP450和DREB等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利用群体分化分析(PBS)鉴定到1181个气候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图2)。全部1671个气候适应性相关候选基因在基因组染色体上非均匀分布,功能主要富集在胁迫响应和生殖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该研究鉴定了包含紫花苜蓿在内的多个苜蓿属物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为苜蓿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奠定基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培育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优异苜蓿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帆博士(现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博士后)与龙瑞才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研究员与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华盛顿州立大学张志武教授、美国农业部余龙喜教授等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DOI: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4.013
相关知识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团队解析苜蓿气候适应性遗传进化机制
揭示花椒基因组背后适应性进化机制
青牧2号老芒麦新品种亮相2023中国苗木花卉交易大会
“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 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青年科学家项目首轮评审专家名单公告
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
【中国科学报】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
五峰畜牧再添“国字号”
2023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重庆)
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武志强团队解析新兴花卉姜荷花高质量基因组及其重要性状遗传机制
蔬菜花卉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团队解析作物基因组多倍化演化新机制
网址: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团队解析苜蓿气候适应性遗传进化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1013.html
上一篇: 短命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生境的适应 |
下一篇: 高等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