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今年城市日的主题是“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我们的城市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极端天气的威胁。近日(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对我国近年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探索进行了介绍。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为什么这么重要?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其实是在逐步增强的。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启动第二轮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全面提升了城市内涝防治能力,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78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此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也在提升,2022年新增公路绿化里程约11万公里,铁路绿化里程累计达到5.59万公里,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32%。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增加城市绿化只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实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气候变化和其他灾害将使全球每年损失约3140亿美元。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在未来面对这些极端情况时能做到有备无患。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副主任 曹颖: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当中都要充分地考虑气候变化的要素,那么在发生不利气候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应对,减少对经济社会系统和公众安全的影响。
高温热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专家介绍,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预计2050年我国将有1.1亿至2.5亿人口遭受极端高温热浪的侵袭。因此建造适应极端气候的建筑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镜头去看一下北京和深圳的两座气候适应型建筑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这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社区活动中心,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工作室设计。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运用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这座建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墙面和屋顶都挂上了黑色的光伏板,它就像给建筑打上了一把遮阳伞,不仅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可以避免建筑本体受到阳光的直晒。除了这把遮阳伞之外,这个建筑还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服,可以避免建筑受到外面极端气候的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素朴工作室主任 孙菁芬:在外墙的外侧我们用了更厚的保温层,是240毫米,比常规的保温层要厚100到150毫米。断桥的门窗窗框直接嵌入到了保温层的内部,直接实现了更好的整体封闭和绝缘。常规项目里,管线是直接穿建筑外墙的,这样很容易形成冷热的散失。那么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都会再加一层聚氨酯的发泡剂,防止室内的冷热空气和户外交互。
此外,这座建筑还专门进行了空间优化,将室内空间的墙壁进行内收设计,缩减了三分之一的室内空间体积。在极端高温和严寒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增加建筑制冷或供热的效率,节约建筑用能。
合理引入绿化也是建筑应对高温的法宝。走进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的最顶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免浇灌屋顶花园。雨水被这些凹槽存住之后,为植物自然生长提供水源,从而给整个楼体降温。不仅是这个空中花园,大量的绿色植被附着于整个楼体建筑的外表面,如同立体的绿色森林。与降温设施相比,立体绿化系统成本低、耗能小,能够降低楼梯温度3-4℃。
此外在大楼设计之初,设计师们还通过一个特殊结构,增强了楼体本身应对高温的能力。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绿研院总工程师 李芬:在这种促进空气流动的架空层,可以使用通风的廊道来降低它的热岛效应,同时我们这种带型的花池可以引进夏季的主导风向,这样可以让空气流动,让温度降低。
专家建议,城市建筑应对高温热浪,首先应该减少楼内设备发热,加强隔热,其次应该增强冷源,立体绿化、高性能冷却材料等建筑新材料的应用都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城市面临的气候问题不尽相同,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今年8月25日,新一轮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申报启动。哪些城市能够进行试点?试点内容又是什么?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2017年,呼和浩特、大连、济南、武汉等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试点。这28个城市,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适应地区,包括了超大或特大城市、三角洲城市、沿海沿江临湖城市、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城市等类型。试点的内容包括了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
面对各种可能来临的气候灾难,建立一套灵敏可靠的预警系统,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第一步。《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我国海平面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眼前的这个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已经能够实现潮位、海浪、海流的海洋观测,在台风来临时,还能够提供预警信息以及风险点的统计。为了进一步提升预警能力,不久前,《深圳市海洋灾害防御工程》项目进入了立项审批阶段,未来通过建设更先进的海洋监测设备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深圳市的海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将大幅提升。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 于洋:增加潮位仪,包括波浪浮标,有更多的一些硬件投入,包括软件方面的投入,增强我们的观测预报能力,提升我们对海洋大数据的应用。
目前我国首批开展试点的城市都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基本设立了气候适应型城市领导小组协调机制。78%的试点城市建立起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44%的试点城市建设完成了气象防灾减灾智慧管理平台、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平台等。
暴雨引发的内涝是困扰城市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海绵城市试点。
继续播放
当前非Wi-Fi网络,继续播放将产生流量费用
在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西侧,一个自然形成的雨水冲积沟被改造成了层层叠叠的叠水瀑布景观,解决了这里在大雨过后存不住水的问题,也缓解了给山下市区带来的洪水隐患。现在,千佛山上修建了一个由下沉式溪流、拦蓄墙和渗透塘组成的蓄水系统,还修建了多个蓄水池,蓄水总量约1000立方米,有效减缓了雨水在山体上的流速,增加了渗透量。建设海绵城市,既要让水留得住,也要排得走。济南市通过在市区低洼地段对排水泵站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排水管网标准等多种措施,基本消除了市区内9个内涝积水点和4个马路行洪段,困扰城市多年的马路行洪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济南市年雨水收集利用量达到33万立方米,年均雨水收集利用率达13.06%。一个集存水和排水于一体的海绵城市系统正在逐渐成形。
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 田戎:预计2025年,城市建成区4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确保机场、车站等大型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样十分重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接近永定河泛洪区,地势低洼,自然排水条件较差。每年6月至9月极易受到短时强降雨的影响。而机场大面积的硬化地面和地下空间也进一步加剧了防汛压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总经理 王路兵:这种大面积不透水的铺装像一个隔水层,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大海绵”的循环进行重构。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海绵机场”建设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为理念,构建了三级“海绵”控制系统。
总台记者 钱雨莹:我们现在所在的“海绵”屋顶通过种植绿色植被来吸收存蓄雨水。在遇到降雨天气的时候,一部分的雨水被植物吸收净化,从而进入了整个屋顶的生态微循环当中,再有剩余的雨水则通过排水沟和雨漏,直接输送到地下一层的雨水井,进入到整个机场的雨水控制系统。
大兴机场27平方公里的范围,被划分了140个地块。这些地块就像一个个小海绵,分别设置了透水砖、下沉绿地和各类储水设施,方便雨水加速渗透。在各个地块的雨水渗透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向机场内的7大排水分区汇集,通过滞水塘、调蓄池等设施,最终排向河湖水系中。目前,每年雨水径流量的85%以上都能被有效收集利用。
根据最新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我国将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我国城市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积水点将全面消除。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功能将进一步完善。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周琨 李峻)
相关知识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
海口深入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打造会呼吸的绿色椰城
减缓与适应并重,提升适应气候韧性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丨因地制宜 增强城市气候韧性 助力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热议不断,“气候适应“任重而道远
解读《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寻求“两类适应” 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
因地制宜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绿色焦点)
COP28大会专家热议气候适应与恢复力
气候适应 | 八年之后,全球适应目标(GGA)的进展如何?挑战何在?
专家解读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思路与格局
网址: 城市建设如何适应多变的气候?专家解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2008.html
上一篇: 实施“丰绿”“赋能”行动 朝阳区 |
下一篇: 特大暴雨、高温天气之下,气候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