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病虫害预测

病虫害预测

病虫害预测(精选十篇)

病虫害预测 篇1

1 玉米螟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1.1 预测

据省植保站报导, 2010年秋季扒秆调查, 玉米螟百秆活虫全省平均为171.7头, 比上年、常年分别上升24.6%、37.3%, 越冬总虫量达到历史最高, 是常年的3.2倍, 比上年增加49%。超百头的县占48.3%, 且高密度虫源多集中在第一、二积温带玉米主产区。

1.2 防治措施

a.黑光灯诱杀 现代灯光诱杀害虫已有成熟技术, 诱虫灯种类繁多。利用太阳能不用架设电线即可作业, 除了玉米螟外还可诱杀多种地下害虫以及大豆食心虫等, 高效、简便、环保。

b.赤眼蜂防治 据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统计, 人工释放赤眼蜂, 每公顷放置15小袋, 每小袋装有100~120颗卵, 可羽化出1万头左右赤眼蜂。每小袋成本仅3元钱。每公顷玉米田放置15万头赤眼蜂, 就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1.8kg左右。据辽宁省锦州地区调查, 每公顷放蜂30万头, 放蜂2次, 购买蜂卡仅18元钱;而用颗粒剂防治, 成本费为37元以上。另外, 放蜂防虫省力、省时, 每工日放蜂6.67hm2以上, 但用颗粒剂投药, 仅能完成0.33hm2。密云县1.33万hm2玉米田, 实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连续33年不用任何化学农药。

c.化学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雄穗抽出10%, 每100株累计卵超过30块时, 小面积用人工撒颗粒剂防治, 大面积用大型喷雾机械或飞机喷洒杀虫剂。较好的药剂和使用技术:①2.5%功夫300mL;②2.5%敌杀死300mL;③10%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225~300mL;④48%乐斯本1.50~2.25L。

为了提高效果, 可以在以上配方中加入磷酸二氢钾2250~3000g/hm2+酿造醋1.5L/hm2。

2 稻瘟病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2.1 预测

自2005、2006年水稻稻瘟病在全省大流行后, 近几年总体发病程度一直较轻, 病株率平均2%~5%, 但在东部非常发区与西部新稻区近年发生呈上升趋势, 空育131等感病品种局部发生较重, 严重地块穗颈瘟病株率达30%以上, 甚至达到80%, 田间累积大量菌源。由于空育131、稻花香2号、垦稻12、龙粳系列等水稻品种单一化种植比例加大, 又增加了大面积流行的风险。据气象部门预测, 2011年后夏降水比较集中, 将加大稻瘟病尤其是穗颈瘟大面积发生的危险性, 预计2011年水稻稻瘟病在松花江流域及三江平原水稻主产区有中等偏重或大流行趋势。尤其应注意前期叶瘟轻, 后期穗颈瘟重的问题。

2.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培育壮苗、合理施肥和灌溉、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我国防治稻瘟病的药剂较多, 重点防治穗期发病。常用的杀菌剂:三环唑 (稻艳) 、稻瘟灵 (富士一号) 、多菌灵、异稻瘟净、春雷霉素 (加收米) 及其各种混剂、瘟克灵 (三环唑+异稻瘟净) 、瘟扫净 (稻瘟灵+异稻瘟净、垦原瘟扫净) 、稻病宁 (三唑酮+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等单剂和混配制剂有20多种。新药剂有低聚糖素 (0.4%低聚糖素、2%好普) 等。发病初期采用75%三环唑 (稻艳) 375~450g/hm2, 或25%咪鲜胺 (施保克、使百克) 1.5L/hm2, 或稻瘟灵 (富士一号) 1125~1500mL, 或50%多菌灵1.5kg/hm2喷雾效果好。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使用结果, 防效有好有差。其原因大多都是由于使用条件和使用技术问题, 也有多年连续使用一种杀菌剂, 出现抗性问题。因此, 杀菌剂必须轮换使用。为粮食安全和人身健康需要, 应当大力推广生物农药, 如春雷霉素 (加收米) 、低聚糖素等。

3 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3.1 预测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病害, 近年田间发病较重, 种薯带病多, 田间菌源丰富。由于夏季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易感病的花蕾期基本同步, 预计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仍将达到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3.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如克新号、克疫、乌盟60、虎头、跃进等抗病品种。精选种薯汰除病薯。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 及时处理并全田喷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药剂较多, 可以根据药源情况选择应用。主要药剂防治措施如下。

a.687.5g/L氟吡菌胺 (银法利) 1125mL/hm2。

b.70%丙森锌 (安泰生) 2.25kg/hm2。

c.25%嘧菌酯 (阿米西达) 450~600g/hm2。

d.68%精甲霜·锰锌 (金雷) 1.5~1.8kg/hm2。

e.72%霜脲·锰锌 (克露) 1.5~2.0kg/hm2。

f.69%烯酰·锰锌 (安克锰锌) 750~900g/hm2。

g.58%甲霜·锰锌 (安克-锰锌) 1.8~2.2kg/hm2。

h.64%恶霜·锰锌 (杀毒矾) 1.8~2.5kg/hm2。

以上药剂根据发病程度, 每隔7~10d喷一次, 共喷2~5次。近些年在晚疫病防治中, 用银法利与安泰生结合使用防治效果较好, 在病害大发生地区, 病害得到了控制。应当注意的是, 任何杀菌剂不要连续多次使用, 以防产生抗性问题。

4 大豆食心虫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4.1 预测

2011年大豆食心虫虫食率全省平均可达3%, 属于较低年份, 较上年、常年分别下降1.50、3.25个百分点。预计可能达到防治指标 (虫食率5%) 的县 (市) 占21.7%, 低于上年12.6个百分点;虫食率超过10%的县 (市) 仅占1.7%。根据气候多变特点, 若8月上中旬没有大到暴雨天气, 预计大豆食心虫可达到中等发生程度。发生区域以齐齐哈尔、黑河、哈尔滨、绥化北部等地为主。

4.2 防治措施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已有较成熟的经验, 根据短期测报, 连续3d累计百米 (大豆双行) 食心虫蛾子数量达百头或蛾子出现飞舞打团现象, 表明成虫已进入盛期, 7~10d是药剂喷雾防治幼虫适期。杀虫药剂主要有溴氰菊酯 (敌杀死) 、高效氯氟氰菊酯 (功夫) 、氯氰菊酯 (安绿宝) 、毒死蜱 (乐斯本) 、S-氰戊菊酯 (来福灵) 等。农场大面积防治主要依靠大型喷雾机和飞机航空作业。

5 地下害虫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地下害虫是旱田各种作物苗期重要害虫, 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由于发生年份差别很大, 有的年份危害较轻, 有些年份却很严重, 给防治计划造成困难。因此, 应加强测报,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

5.1 预测

据各地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越冬基数调查, 全省农田平均每平方米分别有虫0.45、0.40、0.30、0.56头, 其中金针虫高于常年1倍, 其它均略低于上年与常年。以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将重于常年。

5.2 防治措施

5.2.1 诱杀成虫

a.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 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 加入适量杀虫剂, 在成虫发生期用盆放置田间地头。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 如胡萝卜、烂水果等加入药剂也可诱杀多种害虫的成虫。

b.杀虫灯诱杀成虫 现代灯光诱杀害虫有很大进步, 技术比较成熟。其中自动控制的太阳能杀虫灯使用更为便捷, 能够诱杀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多种害虫。

5.2.2 以菌治虫

利用白僵菌, 防治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地下害虫。白僵菌是活菌体, 能够自行繁殖, 施药方便, 持效时间长, 反复循环侵染害虫。如 BM白僵菌1号, 播种前每公顷用15kg菌剂与150kg细土或75~150kg潮湿的麦麸、15kg大豆粉混均后, 随种子一起穴施或用机械沟施、覆土即可。也可以在播种后施药, 用15kg菌拌75~150kg潮湿麦麸苗行侧沟施。

5.2.3 药剂拌种

40%乐果乳油0.5kg加水30kg, 拌种300kg, 堆闷4h;或90%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10kg, 拌种l00kg, 堆闷4h;或50%辛硫磷乳油0.5kg加水12.5kg, 拌种125kg, 堆闷12h;或48%毒·辛 (地蛆灵) 乳油, 每千克种子用药量3~5g拌种。

5.2.4 土壤药剂处理

a.3%辛硫磷颗粒剂45~60kg/hm2, 加细土450~600kg混拌均匀, 顺垄撒施, 再覆土。

b.3%呋喃丹颗粒剂 (米乐尔颗粒剂) 60kg/hm2, 在播种前后施于土表, 随后略翻动表土即可。

c.3%毒·唑磷 (护地净) 颗粒剂, 45~60kg/hm2均匀撒施, 最好将药剂混人表土中或苗行侧开浅沟撒施, 施药后覆土。金龟子成虫大量发生时, 可用10%吡虫啉150~300mL/hm2, 加水喷雾。如果吡虫啉与辛硫磷、毒死蜱混配或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d.48%毒·辛 (地蛆灵) , 每公顷用4.5kg, 加水4500kg, 顺垄喷施。

e.5%丁硫·毒死蜱 (天诺线净) , 每公顷用45~75kg, 在作物播种时沟施、穴施或撒施, 然后覆土。大面积可用机械在苗行侧开沟、施药、覆土。

5.2.5 毒饵诱杀幼虫

五月花卉病虫害的预测与防治对策 篇2

五月气温持续升高,由南向北降雨逐渐增多,每一次降雨过后,气温都有明显的提升,多春雨连绵的天气,小满后天气转入闷热,标志着很快进入夏季。在此期间越冬过后的花卉植株经过一个四月份的恢复生长,已进入快速生长阶段。而此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为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抓好五月份的花卉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是一年中能否有效抑制病虫害大发生、减少病虫害可能造成损失的最关键时期。一、五月常见的病害、虫害预测

1、五月发生的主要病害

⑴月季黑斑病

该病危害月季、蔷薇、玫瑰等花木,是一种在全国普遍发生的常见病害,不论是地栽、盆栽月季,还是大棚栽培的切花月季,在春夏季发病都比较严重。它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直径0.2—1.5厘米。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点粒,有的品种病斑周围组织变黄;有的品种在黄色与病斑之间有绿色组织,称为“绿岛”。病斑之间互相联接使叶片变黄脱落。嫩梢上的病斑为紫褐色、椭圆形,不久变为黑色,病斑稍隆起。叶柄、叶脉上的病斑与嫩梢上的相似。花蕾上的病斑多呈紫褐色、椭圆形。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病茎及芽鳞上越冬,主要以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溅射、昆虫及操作工具传播,叶面上有水膜、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6—10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角质层,病菌在寄主体内分泌毒素杀死和分解病部细胞,致使叶面产生黑褐色坏死斑,同时还产生乙烯和脱落酸,引起叶片脱落。该病的潜育期为3—10天,约两周后叶片开始脱落;发病最适温度为26℃左右,温暖、多雨、多露、多雾的条件下病害扩展迅速且发病重,在长江流域5—6月和8—9月会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

⑵根癌病

根癌病是一种由土壤野杆菌感染引起的植物体组织细胞恶性分裂导致的增生扩散病害,会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球状增生物—“肿瘤”。发病部位通常为根颈部,也有发生在侧根、嫁接口或主干、大枝上。初为长扁圆形小瘤,呈浅白色或略带肉色,瘤体柔软,表面光滑;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表层细胞坏死,表面变得粗糙,凹凸不平,呈龟裂状,颜色逐渐加深,呈灰褐色至黑褐色,瘤体内部木质化,形成较坚硬的瘤块。病瘤体积大小不等,小的如豆粒,中等似核桃,大的如拳头,直径1至数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30厘米;瘤体形状多样,有球形、扁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肿瘤周围还附生有许多毛状物;肿瘤数量多少不等,有几个到几十个;肿瘤随着树干、根系的长粗而不断增大。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被人们及时发现,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细须根减少,致使地上部分表现为叶色发黄,叶片小而早落,生长迟缓,枝条干枯,花朵小且花期短;植株长势渐趋衰弱,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月季根癌,主要危害根颈部,樱类根癌肿瘤多发生在表土下根颈部和主根与侧根连接处,或接穗和砧木的接口愈合处,梅花根癌多发生于根颈部,切接和劈接苗木常出现于接口部位,桃、李根瘤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主根及侧根上,紫藤肿瘤,多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葡萄肿瘤,常发生在根颈及根部,菊花、大丽花、香石竹等草本花卉,多发生于茎基部和根上。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根癌病的发生危害,为害月季、玫瑰、蔷薇、樱花、紫叶李、碧桃、寿桃、紫叶桃、梅花、榆叶梅、紫藤、夹竹桃、杜鹃、丁香、金银花、夏蜡梅、蜡梅、海棠、大丽花、菊花、秋海棠、天竺葵、落地生根、石竹等,果树如苹果、梨、李、杏、木莓、樱桃、果桃、柑桔、玳玳、葡萄、山楂等,观赏树木如银杏、金钟柏、榕树、南洋杉、罗汉松、橡皮树等。

根癌病的病原菌为一种棒状根癌土壤野杆菌,它在肿瘤皮层组织、土壤中未分解寄主残体内,可存活2—3年,随病残体的分解而死亡。自伤口侵入,到寄主植物表现出症状,因气候等环境条件、寄主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况不同,需几个星期到一年的时间。侵入时遇到低于10℃的低温,可潜伏侵染,不表现出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后,才逐渐产生肿块;肿瘤在春夏季增长较快,秋冬季虽受感染但发病缓慢。在14℃—30℃、土壤粘重偏碱、湿度大、地下害虫多、植株有伤口的条件下发病重。

⑶山茶花叶病

即病毒病,危害包括山茶花、茶树、茶梅、金花茶、油茶类在内的山茶类观赏花木。由山茶花叶黄斑病毒侵染所引起。山茶花被病毒侵染后,早期在叶片上出现的斑驳颜色较浅,呈褪绿色或灰白色。以后叶片出现深黄色斑驳或彩色斑,斑块色彩鲜艳。斑驳的形状、大小不等,病斑的边缘极其明显。花瓣上有时也出现斑点或为大理石斑纹状。由病毒引起的叶黄斑与一些茶花品种由于遗传变异所产生的黄色斑纹各有不同的特点,后者是非传染性的,这种黄色斑纹是全株所有叶片上都有出现,而且是斑点多、点子小,不会扩展变大,不影响植株生势。茶花植株感染病毒后,常导致受害叶片变薄,叶绿素锐减,植株生势衰弱。不同的茶花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不同,有些茶花品种发病率高达36%,嫁接可以传毒。该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通过嫁接传播,苗木调运可长途传播。在杂草丛生,刺吸性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比较突出。

⑷缺铁性黄化病

表现为植株顶端的新梢嫩叶之叶脉间先开始失绿,由叶尖逐渐向叶基变黄,而叶脉仍保持绿色,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外源补充可被利用的铁素,严重时整个新叶均会变成黄色,叶脉也逐渐变黄,最后几乎变成了白色,植株生长显得特别缓慢;一旦缺铁非常严重时,中下部的老叶也表现出叶脉间黄化的症状,叶缘或叶尖出现枯焦及坏死;继续发展下去,则叶片脱落,植株生长停滞而死亡。夏季高温多雨季节,一些生长旺盛的花卉种类嫩梢,也常出现临时性的缺铁症。

引起花木缺铁的成因主要是土壤条件。土壤中铁的含量是相当高的,一般可达3%左右,但土壤中铁的有效性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的酸碱度(即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强烈影响到土壤中铁的有效性。一种情况是:酸性土壤长期处于水淹状态,三价铁被还原成溶解度很大的亚铁(二价铁),土壤中对植物有效的铁大大增加,有时可达到使植物中毒的程度;另一种情况是:在中性至弱碱性土壤中,铁多以氢氧化铁沉淀等难溶状态存在,在石灰性土壤中,铁还能形成难溶的碳酸盐。有鉴于此:江淮以北的土壤,用于栽培喜酸性的花木种类时,如山茶、茶梅、杜鹃、含笑、红枫、白兰、米兰、栀子、珠兰、棕榈类、茉莉、海棠类、金花茶、金橘、樱花、五针松、罗汉松、佛手、玳玳、红掌、天竹、竹类、君子兰、广玉兰、梅花、香樟、石楠、檵木等易出现缺铁性黄化;在建筑物残渣上种植香樟、广玉兰、含笑、栀子、雪松、棕榈等观赏植物,即便是在江南地区,也会在当年或多年以后出现缺铁性黄化;盆栽或地栽花木,如土壤中含水量过高,土壤板结或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或碳酸根离子增多,形成铁的碳酸盐,均可能导致缺铁症加剧。

⑸桂花褐斑病

即桂花假尾孢褐斑病,又称叶斑病。病斑发生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发病初期,叶面仅出现出现一些散生褐色斑,后期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至浅褐色,形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数个病斑结合到一块;病斑边缘红褐色至暗褐色,外具浅褐色晕,叶片正面散生大量细小的灰黑色的霉点,这些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叶背病斑褐色;由于病斑的逐渐扩展汇合成大斑块,常常导致大量叶片枯死和脱落,严重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开花。该病病菌以菌丝块在病株和落叶上越冬,次年4—6月份气温升高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并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侵染危害,继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再次侵染发病。此病在4—10月均可发生;在植株上老叶发病比嫩叶为重。金桂品种最易发病,银桂品种次之,丹桂品种不易发病;植株生长衰弱或当年移栽的植株,易于发病;土壤板结、粘重,肥力不足条件下,易发生该病;在7—8月高温多湿季节,病害可迅速扩展。

五月份,发生比较严重的花木病害还有梨—桧锈病、白粉病、炭疽病、霉污病、藻斑病、根腐病、猝倒病等。

2、五月发生的主要虫害

⑴金龟子类

五月份对花木危害比较严重的金龟子种类有:大黑鳃金龟子,主要危害榔榆、红叶李、苹果、山楂等花木,其越冬成虫于5月上开始出土,盛期在5月中下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暗黑鳃金龟子,为害对象与大黑鳃金龟子基本相同,以3龄幼虫在深层土中越冬,翌年5月初为化蛹期、中旬为化蛹盛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黑鳃金龟子,危害对象与暗黑色金龟子相同,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4月中旬出土活动,5—6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铜绿金龟子,主要为害榔榆、松、杉、乌桕、海棠类、苹果、碧桃、李、杏等花木,以3 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化蛹,6—7月成虫开始出土危害;白星花金龟子,主要危害雪松、梅花、无花果、木瓜、木槿、碧桃、梨、李、苹果、樱花、杏等花木,以幼虫潜伏于土壤中越冬,翌年6—7月成虫羽化,常群集危害花果、树皮等部位,成虫对糖醋液有趋性。金龟子类的成虫危害,常造成嫩梢、新叶、花果严重受损;其幼虫咬食根部,常导致出苗率低,幼苗严重生长不良。

⑵柑橘凤蝶

主要是其幼虫危害芸香科观赏植物,如佛手、玳玳、金橘、金豆、香橼、柠檬、芸香等。幼虫的特征是:初龄幼虫黑色,体多毛,2—4龄体暗褐色,具肉状突起褐白色斜带纹。老熟幼虫全体绿色,体表光滑柔软,体长35—48厘米;后胸背面两侧有蛇眼纹;第1腹节背面后缘有1条粗黑带,第4—6腹节两侧个有蓝黑色斜带纹1条,在背面相交;翻缩腺橙黄色。虫体挤碎后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卵较小,球形,直径1.2—1.4毫米,淡黄色,单粒散产于嫩芽或嫩叶的边缘。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寄主枝条、叶柄及比较隐蔽的场所越冬,一般4—5月第一代成虫羽化,7——8月、9—10月第二、第三代成虫羽化,一只雌碟可产卵5—48粒,卵期7—10天,幼虫3龄后食量很大,一条5龄幼虫一天能取食4—5片大叶,有时可将一株花木的大部分叶片吃得精光。

⑶人纹污灯蛾

人纹污灯蛾,又名红腹白灯蛾、桑红腹灯蛾,是一种食性很广的食叶害虫,它除主要危害蜡梅、桑树外,还危害非洲菊、月季、蔷薇、石竹、榆、菊花、木槿、碧桃、荷花、芍药、萱草、鸢尾等花卉,严重时可将整株蜡梅的叶片吃光。其成虫的特征是腹部背面红色、腹面黄白色;翅呈白色至黄白色,前翅中室上方有一小黑点,中室外方及后缘有一斜列小黑点,静止时双翅合并置背上,左右翅上的小黑点合并成一个“人”字;雄虫后翅橘红色,雌虫后翅白色。幼虫虫体呈黄褐色,头黑色,背线黄褐色,中胸及腹部第一节背面各有一对毛疣;腹部各节有10—16个突起,有数个突起簇生淡红色长毛;气门线上方为暗黄色宽带。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三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羽化;成虫白天常静伏在枝叶隐蔽处,夜晚进行活动,有明显的趋光性。雌虫多产卵于叶片的背面,呈块状或排列成行,卵期一周左右。幼虫有假死性,初孵幼虫有群居危害的习性,多取食叶肉,幼虫3龄后分散取食,并可将叶片啃食精光,只留下光秃秃的几根枝条。幼虫历时约30天,第2、第3代幼虫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和8月中旬。

⑷国槐尺蠖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国槐的叶片,爆发时其幼虫可将成片国槐的叶片吃光,树下散布大量的墨绿色虫酚颗粒,严重影响到景观效果和植株的正常生长。成虫体长15毫米,体色淡灰,前翅上端有一个三角形黑褐色斑,外线外侧有黑褐色云斑;老熟幼虫体长32—40厘米,白绿色,胸部背面各有8个黑褐色圆形毛片,第1、第5节各有一个肉瘤,幼虫有受惊吓吐丝下垂的习性。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4—5月成虫羽化;卵产生于叶片正面、嫩梢和小枝上,卵期4—10天,5—6月幼虫孵化,进入严重危害期。8—9月第三代幼虫老熟开始入土化蛹。

⑸ 黄杨绢野螟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主要危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珍珠黄杨、尖叶黄杨、朝鲜黄杨等。成虫全体被白色鳞毛,体长20—30毫米,前翅前缘、后缘有紫褐色宽带,前缘紫褐色带上有2个白斑,一个细小、一个呈新月形。幼虫圆筒形,老熟时长约4厘米,头部黑褐色,腹部浓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长江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由寄主植物的2张叶片粘结而成的虫苞内越冬,来年3月开始出来危害,5月下旬出现成虫,第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危害,第二、第三代幼虫分别于7、8月进行危害,9月中旬起陆续结茧越冬。二、五常见病害、虫害的防治对策

1、五常见病害的防治对策

⑴月季黑斑病的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伊莎贝尔”、“黑千层”、“黑旋风”等,一般叶片深绿、蜡质层厚的品种较抗病。发现病叶,应及时将其剪去烧毁;发病初期,用45%的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喷洒,每半月一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⑵根癌病的防治

①药物防治 对已出现月季等根癌病株的苗床,在挖除病株、去净病根的同时,种植穴

2附近土壤最好用硫磺粉消毒(50-100克/m);为防止传染,可用50%春雷氧氯铜(加瑞农)800倍液喷洒保留苗株的根颈及茎干,每10-15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90%的土·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加水4500-5000倍液,混匀后喷雾,发病期用药,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②切瘤涂药 对非常稀少的花木植株,可在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同时,给伤口涂药,如伤口用1%的硫酸铜消毒后,涂抹硫磺粉或1:1:15的波尔多浆;也可用土霉素500-1000微克/克或链霉素500-1000微克/克,或3%的硫酸亚铁溶液涂抹伤口;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0份)涂抹肿瘤处,肿瘤可逐步消失,并能够治愈;对大型梅桩出现肿瘤后,舍不得毁弃,可用刀片切除癌瘤,再用石灰乳、波尔多液或甲冰碘液涂抹伤口,单独护理。

⑶山茶花叶病病的防治

选用健壮植株作繁殖母本进行压条、嫁接或扦插。施用适量铁素能减轻花叶病症状的发生,在江淮之间栽培山茶类花木,可考虑定期喷洒0.3%的硫酸亚铁溶液。生长季节,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杀媒介昆虫—蚜虫。发病初期,用7.5%的克毒灵水剂800倍液、或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85%的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黄叶速绿植物病毒复合液500液,喷洒山茶植株树冠。

⑷缺铁性黄化病的防治

在分清不同花卉种类喜酸习性的同时,准确测定栽培基质的pH值,再根据pH值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改良碱化土壤,一是施用硫磺粉,每平方米的苗床,掺入100克的硫磺粉,其酸性有效期可维持2年;二是施用硫酸亚铁粉末,每平方米施入150克的硫酸亚铁粉末,施后可降低0.5单位的pH值;对于特别粘重的土壤,用量可增加1/3;三是浇施食醋液,家庭少量盆栽用土,若其pH值大于7时,则可用150倍的食醋液浇灌,以后每15天一次,效果不错;四是掺拌松针土,一般在碱性土中掺入1/5的松针土,即可适合喜酸花卉的盆栽使用;五是浇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它酸性肥料溶液来浇灌土壤,使土壤呈弱酸性,促成土壤中的铁元素呈溶解状态,以利于花株根系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水质酸化处理,如使用发酵淘米水,可将头道洗米水盛于小水缸或陶制坛中,用塑料薄膜封好口,经过5-7天的发酵,用它来浇灌盆花,不仅不会使盆土盐碱化,而且还有一定的肥效,可用于君子兰、杜鹃、山茶、栀子、佛手、玳玳、五针松、九里香等盆花,若再在其中加入少量的肥料,则效果会更好;浇施矾肥水,在北方地区栽培喜酸性的花卉,或当盆栽植株已出现轻度碱黄时,可自行配制矾肥水,用于浇施山茶、杜鹃、含笑、白兰、栀子、茉莉、珠兰、天竹、檵木、红掌及其它观叶植物,可促成植株生长健壮;另一种方法是在沤制的腐熟饼肥水中,每500克加入1克的硫酸亚铁粉末,再兑水5–6倍浇施即可;喷施0.2%的硫酸亚铁溶液,对于一些因碱性土壤环境已对营养毛须根造成严重破坏的花株,当浇施0.3%的硫酸亚铁溶液已不易被其吸收利用时,可考虑喷施0.2 %的硫酸亚铁溶液。

⑸桂花褐斑病的防治

加强水肥管理,经常松土,避免土壤积水,促成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冬季彻底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可明显抑制来年该病的发生;春季桂花植株发芽抽叶到叶片硬化之前,每半月喷洒一次1:2:100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可防止该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用50%的多·硫悬浮剂800液喷洒,或用50%的多菌灵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液喷洒,或用5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液喷洒;还可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间隔期48天。重灾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洒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

在5月份还应重视梨—桧锈病、白粉病、芍药红斑病、炭疽病、根腐病、猝倒病、叶斑病等的防治

2、五月常见虫害的防治对策

⑴金龟子类的防治

根据金龟子类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对于白星花金龟子,还可用糖醋液诱杀;金龟子成虫一般都有假死性,可将其成虫从花株上震落,进行人工捕杀;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蟾蜍(即癞蛤蟆)可大量捕食成虫;花木现蕾期及时喷药保护花苞,如可用20%的杀灭菊酯3000倍液杀虫。

(2)柑橘凤蝶幼虫的防治

抹除卵粒,在4—10月的9—12点钟,经常检查花木植株的新梢和嫩叶背面边缘,如叶片边缘或嫩梢上有散生的乳黄色的卵粒,应及时将其掐碎。摘除虫蛹,经常检查植株的茎干、叶柄、盆面杂草和枯枝,及早捕杀藏匿的虫蛹。捕杀幼虫,4—10月份检查盆栽柑橘类植株,若发现有幼虫为害,应及时将其捏死。药物防治,若发现大面积幼虫啃食危害,可于3龄前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的杀螟松1000倍液喷杀。还可于3龄幼虫高峰期,用20%的灭幼脲Ⅰ号悬浮剂1000倍液喷杀。

⑶ 人纹污灯蛾幼虫的防治

清除蜡梅等花木植株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摘除卵块和有群集初孵幼虫的叶片,予以销毁;幼虫初孵阶段,用20%的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将幼虫杀灭;在5—8月间,发现植株叶片上的叶肉被啃食成网状或呈缺刻状时,就要及早喷药防治;在春季成虫羽化期,悬挂黑光灯诱杀,可大大减少当年幼虫可能造成的危害。

⑷国槐尺蠖的防治

人工采摘卵块,振落捕杀幼虫;入秋后,挖蛹;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虫;对四龄前幼虫,用50%的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的杀虫咪1000倍液喷杀;在树下表面撒施5%的锌硫磷颗粒剂每平方米5克,浅锄一遍,可有效杀死虫蛹。,⑸黄杨绢野螟的防治

冬季消灭越冬虫茧;根据幼虫在整个危害期趋向嫩枝、嫩叶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利用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在幼虫危害期,喷洒25%的灭幼脲3号20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农作物病虫害基层预测预报策略 篇3

摘 要 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是整个农业生产安全的保证,根据目前基层测报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测报员的素质,领导重视,规范田间调查,建立资料档案,引进先进测报工具和技术等方面做好测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工作的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基层;预测预报;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3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系统准确地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动态,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知识和方法,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和实践经验,结合历史资料,对病虫草鼠害未来发生危害趋势做出预测,预测结果应以最快的方式发出通报,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农作物病虫毒害预测预报是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的重要环节,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参谋,是植保工作“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因此,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作为基层测报员,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测报数据更为关键。

1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内容

1.1 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的预测是预测有害生物的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农作物某种病害初发、流行期,一些迁飞性害虫的迁入和迁出的时间,还要预测其迁出与迁入该地区农田的时期。发生期的预测是预测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及时指导与防治,可以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提供

保障。

1.2 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的预测是对某个地区虫害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病害发生流行程度大小进行预测。准确预测病虫害未来是否有大面积的为害趋势,为农户提供防治规模,布置防治措施与投入程度的保障。发生期的预测只需考虑气候、食料等环境因素,但是发生量的预测除了考虑环境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天敌对虫害的影响和人类决策的影响。

1.3 分布区的预测

预测病虫可能的分布区域或发生的面积,对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还包括预测其蔓延扩散的方向和范围。

1.4 预测为害程度和估计损失

为害程度和损失是在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的品种布局和生长情况,尤其是感病、感虫品种的种植比重和易受病虫危害的生育期与病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同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预测其发生的轻重及为害程度。最后,估计农作物的损失,以便最快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 基层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存在问题

由于基层测报人员少,一般只有1~2人;经费不足;测报工具缺乏,手段落后,多数根据目测经验和灯光诱测,水平不高;调查区域、面积覆盖面不广,导致预测预报质量不高。气象信息提供不及时,甚至不准确,直接影响测报人员对病虫分析预报。信息发布手段落后,多数采取信件邮寄,导致测报结果和防治适期发布不及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作物布局的改变,气候的复杂多变,各种新发生、突发性的病虫也不断发生,测报人员面对新病虫害措手不及,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基层农作物虫害预测报策略

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技术性强、工作环节多,劳动强度大,对测报技术人员要求高的一项工作。做出准确的病虫情报,并及时发布预报信息,有效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当年当季的农业生产,而且对于提高长期综合治理的总体效益具有战略意义。

3.1 稳定测报队伍,狠抓测报人员素质建设

病虫测报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又艰辛的工作,近年来多年从事测报工作的老同志先后离开测报岗位,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测报工作,测报工作面临“青黄不接”和“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测报工作主要为农民服务,体现为社会效益,因此政府要重视此项工作,增加测报人员数量,提高测报人员的待遇,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调动测报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是测报工作的基本要求

病虫测报工作业务性很强,这就需要测报人员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测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对一些新发生的病虫害,聘请省、市级专家来现场调查,传授知识和技术;每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拓宽测报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技术人员专业领域技能。

3.2 积极宣传,争取经费支持

由于预测工作技术性强,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投入资金。要想得到经费的支持,不仅需要积极宣传工作性质与该项工作发挥的多项作用,使上级部门真正了解到预测报告的重要性,还要在工作上踏实,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

3.3 规范大田测报是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环节

全面、准确的进行田间调查是测报分析的可靠依据。加强测报管理,可提高测报准确率和水平。调查项目、调查时间、调查次数、调查方法都要因病虫种类不同而制定出相应的科学规范,从而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取样要有代表性,覆盖面要广,调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要尽可能地反应田间的真实情况和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面准确的调查数据,为测报分析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当前,测报工作中出现一些信息反映不及时,不准备,调查工作不仔细、不认真的现象,影响了预报准确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跟不上,调查不规范,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必须要有1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调查规范,通过严格管理,规范病虫调查、汇报和信息交流制度,确保测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认真完成,把农作物的损失降到最低。

调查统计规范化,1996年,我国已经有15种主要农作物实施测报调查规范,但基层预报站还没有认真贯彻和实施,调查方法和统计还比较粗泛,多数采取随机取样或五点取样。为提高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应贯彻落实调查统计的规范化。

3.4 建立监测档案,完善数据,微机建档

测报工作需要历史资料的积累,因此,要把所有调查与观测的数据进行及时与详细的记录、整理,年终统一进行微机建档存档处理。对现有测报历史资料进行标准化整理,组建病虫测报数据库。还要把气象资料进行建档,组建数据库。把整理出的数据通过与调查结果的对比就能有效的进行病虫预测分析,能够使预测报告更准确、更及时的进行。

3.5 引进先进测报工具和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多数基层测报站测报调查工具,只有一盏黑光灯和一台显微镜,一台计算机,除了这几种工具外,基本上就靠眼观和手查了,大大限制了市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可增加传统的测报工具如:杨枝把、粘虫诱蛾器,孢子捕捉仪等。还可创造条件引进高新技术,如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化学技术、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可用于自动采集病虫信息的电子技术,都应尽快用到测报工作上来。

病虫发生信息是一种短时效的信息,要提高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及时为农户提供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确保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变传统的邮寄形式,同时,开发合适的专业网络软件,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病虫信息的分析处理水平,如何快速将所获得的病虫发生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分析,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并加大预报期限。

4 结论

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报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不是预报的工作人员独立完成就足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还需要全社会都对病虫害的危害提高认识,上到地方领导,下到群民百姓,都要充分了解病虫害的危害性以及做好预报工作的重要性。病虫毒害的预测能够把病虫害的危害降低到最小,所以,在预测报告发出之后领导要制定措施,结合具体情况认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真正发挥预测报告应有的作用。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才能维护整个农业生产的安全。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诊断与预测 篇4

森林害虫是指为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1]。至1980年中国已知的森林害虫约2 400种, 其中有生活史、习性和防治方法可查的约450种。最重要的20余种中包括马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日本松干蚜、华山松大小蠢、黄脊竹蝗、粗梢双条杉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榆蓝叶甲、油茶尺镬等。它们的侵袭或寄生可使林木在形态、组织或生理生态上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 导致林木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 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死亡和生态环境恶化[2]。

常见的害虫知识构成主要有害虫名、别名、学名、分类地位、分布、寄主、天敌、植物检疫、危害症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措施等信息。根据森林害虫的生活方式可将害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根部害虫

根部害虫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蟒槽、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和直翅目的蛾姑等。此类害虫栖居于土壤中, 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及幼芽, 或蛀入幼树根内取食。其发生与土壤的类型及水肥管理、圃地的前作、林木和灌木的种类等有关。

1.2 干部害虫

干部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的小蠢、天牛、吉丁虫、象甲, 鳞翅目的木蠢蛾及透翅峨, 膜翅目的树蜂等。除成虫期营裸露生活外, 卵、幼虫、蛹等均在树皮下、树干裂缝中或木质部内营隐蔽生活。

1.3 枝梢害虫

包括2类: (1) 钻蛀害虫。蛀食林木枝梢的昆虫。有鳞翅目的螟蛾类、卷蛾类, 鞘翅目的象甲类、天牛等。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 或使主干扭曲, 顶梢丛生, 降低木材利用价值, 甚至引起整株枯死[3]。 (2) 刺吸害虫。如同翅目的蚜虫、蛤类、粉虱、木虱、叶蝉等, 其若虫和成虫均以刺吸树木汁液为生, 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 或形成瘦瘤, 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甚至造成枯死。

1.4 叶部害虫

叶部害虫种类种类繁多, 主要有鳞翅目的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袋蛾、刺蛾、潜叶蛾、卷蛾、斑蛾, 以及鞘翅目中的叶甲、膜翅目中的叶蜂, 直翅目中的竹蝗等, 其中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历来是中国松林的重要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营裸露生活, 生殖力大, 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 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 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暴发性或周期性, 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 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 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蠢、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1.5 果实种子害虫

果实种子害虫有鳞翅目的螟蛾、卷蛾、麦峨, 举肢蛾, 鞘翅目的象虫, 膜翅目的小蜂、叶蜂和双翅目的花蝇、瘦蚊等。多在寄主花期或幼果期产卵, 随果实的生长而逐渐发育, 取食果轴、种鳞及果仁等不同部位, 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发生严重地区常导致种子连年失收。

2 森林病害类型与诊断知识构成

森林病害是指病原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 使森林植物发病受害的过程, 它在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将长期存在。森林病害的种类很多, 由寄生性生物所致的病害具有传染性, 称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害无传染性, 称非侵染性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病毒、类菌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 约占森林病害中的80%以上, 历史上森林的许多毁灭性病害都是真菌引起的。细菌对森林的危害远比真菌轻, 已知的严重细菌性林木病害有细菌性溃疡病、青枯病等少数几种。病毒主要侵害阔叶树种, 引起花叶病和枯斑, 但很少危害裸子植物。

为了研究和防治森林病害, 首先要正确诊断, 才能对症治疗, 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对于森林中的常见害虫, 森林病虫害专家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实践观察编写了大量的害虫检索表, 如主要蛀干害虫幼虫类别检索表, 从而为森林病害的诊断提供帮助。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温度、湿度、光照、林木的生育阶段、天敌种类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一般来说, 根据症状可以确定植物是否生病, 并且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但是病害的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寄生病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 以及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都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反, 不同的寄生病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 单纯地根据症状做出诊断, 并不完全可靠, 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的原因和鉴定病原物,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3 森林害虫预测内容与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预测是对害虫的卵、幼虫 (或若虫) 、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进行预测。发生期预测的常用方法有: (1) 发育进度预测法。森林害虫某一虫种的所有个体往往不是同时进入某一虫态, 而是有先后之分。根据该虫态个体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终见期。 (2) 有效积温预测法。有效积温法即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需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方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并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为常数。 (3) 物候预测法。人们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发现, 害虫某个虫态的出现期往往与其他生物的某个发育阶段同时出现。物候预测法利用这种关系, 以植物的发育阶段为指示物, 对害虫某一虫态或发育阶段的出现期进行预测。 (4) 其他预测方法。其他预测方法主要有关大成等介绍的用幼虫发育指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的方法、刘宽余等采用节气预测法对杨圆蚊进行发生期预测、曾垂惠根据油松球果小卷蛾卵颜色的变化特征对幼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等。

3.2 发生量预测

发生量预测是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预测, 了解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 以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发生量的预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人们从直观上察觉到, 害虫发生数量通常与前一时期的基数密切相关。基数大, 下一时期的发生数量可能多, 反之则少。因此, 可以利用某种描述种群增长的数学方程, 由前一时期虫口基数预测下一时期虫口基数。 (2) 气候图及气候指标预测法。昆虫属于变温动物, 其种群数量变动受气候影响很大, 有不少种类昆虫的数量变动受气候支配。因此, 人们可以利用昆虫与气候的关系对昆虫发生量进行预测。气候图通常以某一时间尺度 (日、旬、月、年) 的降雨量或湿度为一个轴向, 同一时间尺度的气温为另一轴向, 二者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将所研究时间范围的温湿度组合点按顺序在坐标系内绘出来, 并连成线 (点太密时可不连) 。由此图形可以分析害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并对害虫发生进行测报。 (3) 矩阵模型预测法。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Leshe矩阵模型可用于害虫发生量预测。Leshe矩阵模型最初的使用要求是各虫态的历期相符,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过后人一系列的改进, Leshe矩阵模型已适用于虫态历期不等以及其他各种情况, 并能直接利用生命表的资料。 (4) 生命表预测法。昆虫生命表是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昆虫种群特定年龄或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4]。由生命表可以确定各种致死因子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所起作用的大小, 找出关键因子, 并根据生存率和死亡率估计种群未来的消长趋势。 (5) 其他预测方法。50年代末期, 蔡邦华等就观察到食料因子变化对马尾松毛虫蛹重、性比等的影响以后, 人们用查蛹方法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进行短期预报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查光济在利用蛹死亡率和蛹性比对下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趋势进行短期预测时, 还考虑了卵的死亡率。

3.3 分布蔓延和危害程度预测

对测报对象可能分布和蔓延危害的地区进行预测, 以确定采取控制其扩展、蔓延危害的措施。在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测报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温亮宝.基于网络的森林病虫害诊断咨询专家系统研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2]曹咏梅.广东省森林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3]杨培峰, 刘云计.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J].内蒙古林业, 2004 (12) :34.

病虫害预测 篇5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20-1

1 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孟连县的农业信息化通道建设相对滞后,即使有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面广量大的农民却无法直接从中受益,信息处有关人员表示,其原因主要是成本太大、意识缺位和人才稀缺等因素。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配置一台最普通的电脑,至少需要两三千元,加上上网费、电费等支出,农民要最及时全面地获取信息其成本是昂贵的,农民根本“用不起信息”。另一方面,受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的限制,很多农民还没有利用网络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识,更多的是道听途说或者盲目跟风。因此,只有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农业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才能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环节市场风险,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才能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1.1 加强农业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举措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工作是农业部门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的建设可以弥补农业经营者自身获取信息能力不足的缺陷,减少市场风险,根据信息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指导服务,避免指导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加快病虫测报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孟连县地处边疆,信息闭塞、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业和农村经济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加快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加快农业产业市场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网络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更快地培养科技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农业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标准、农药有效性、新农药产品、农药市场供求情况、防治安全技术等。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孟连县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信息网站为门户网站,县、乡、村及涉农单位上下互联,有效贯通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在网络传递、宣传农业,实现网上交易,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对网络信息服务农民增收的认识越来越高。但由于网络信息在我县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对网络发展与应用等方面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信息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农业网络信息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对网络信息工作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发展网络信息就是买电脑,拉宽带;三是对发展农业网络信息目标不明确,认为农业信息工作量大面宽,而我县农村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网络进村入户难,对发展网络信息存在畏难松懈情绪;四是基层网站建设专业人才较少,网站数据库建设应用能力差,网页内容更新慢,农业信息服务时效性差;五是信息采编困难,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信息日益增长的愿望与需求;六是信息服务形式单一,信息分析、预测、应用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农民信息素质相对较低

孟连县属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县,文化发育相对较晚,農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山区乡镇,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大多数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孟连县总人口为13.41万人,农业人口7.9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约60%。全县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见下表:孟连县全县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小学;中学;大、中专以上的农业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是70%;20%;7.5%;2.5%;我县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偏大,尤其是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还处在默然和无知的状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素质很低,制约了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3 对策和建议

目前孟连县更为稀缺的是市场分析预测人员,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即使有便捷的信息来源,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市”,不少农民还是缺乏比较、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经验,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经验的分析人员帮助农民预测市场前景,指导、建议农民怎样种植和管理农业、怎样防治病虫害等。针对我县农村信息落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3.1 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

建立科学、规范、专业的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提高信息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实用性。转载信息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与突出问题的信息,针对我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目前我县约70%左右的农民属文盲、半文盲群众,必须通过图片、标本、电视和现场培训等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宣传,使其获取病虫害防治等有关知识,只有10-15%中学及大中专毕业以上的农民,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报刊、杂志、宣传资料、科普资料等获得知识,然而,山区群众通过电脑获取信息的只占0.5%以下。

3.2 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首先要抓好农村文化教育,首先从70%以上的文盲、半文盲等扫盲工作开始,为农民从事农业信息化奠定知识基础。其次,面对20-30%的中小学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能培训。

病虫害预测 篇6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WebG IS结构设计

系统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分布式结构的基础上引入WebG IS技术,用开源的Geoserver2.2作为地图服务器(实现网络GIS服务功能),在Geoserver2.2服务器中自带有WEB服务器,用开放式的PostG re 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将3个服务器安装在同一台机器上。系统主体架构为B/S,选择Postre SQL+Geoserver+WEB服务器搭建系统平台(图1)。

1.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集成了病虫害诊断模块、病虫害预测及分析模块、地图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处理模块、模型因子管理模块等。系统操作方便简单,适用面广,应用性强,对于加强烟草病虫害信息共享化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图2)。

1.2.1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主要针对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中模型所需的因子,及病虫害相关信息数据的管理,如病虫害名、发病部位、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等信息。此模块为基层烟农和与烟草相关的部门提供远程的信息共享服务,即把烟草病虫害分析处理后的诊断结果、病害特征、发病条件等基础信息共享在互联网上。

1.2.2 诊断预测子系统包括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2个功能。

1.2.2. 1 病虫害预测预报功能。

根据用户输入的气象数据和烟草病虫害基础数据及其相关因素,提取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结合GIS地理空间的插值和叠加分析、图象分析等技术,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环境数据之间的联系,预测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程度、蔓延变化等病情,实现了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发生区域、预测与预报的图像可视化,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扩散。

1.2.2. 2 病虫害诊断功能。

系统对烟草病虫害提供了2种一般的诊断功能,包括“病害诊断”和“虫害诊断”。这些诊断功能不仅是诊断它的名称,还包括了它的所有相关信息。

1.2.3 信息发布子系统包括预测预报结果查询、专题图显示等功能。

1.2.3. 1 专题图管理功能。

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按照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且对应相应的颜色。系统内危害级别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标准,分别对应红色、蓝色、绿色。此模块以系统分析处理后的结果为基础,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级别,将系统预测的结果利用GIS专题图转变成电子地图。烟草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及发生区在电子地图上简明、清晰地显示出来,地图可实现信息查询、放大、缩小、漫游、面积和距离量测等操作功能。

1.2.3. 2 预测预报结果查询功能。

用户通过网络可以查询相关的病虫害发病症状、防治方法、发病情况、蔓延范围等预报结果,并以电子地图显示出来。

2 数据库设计

系统从低成本、安全性能强、数据容量大、实用性高、易操作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采用Postgre SQL(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构造性神经网络与时间序列混合预测模型为前提,以WebG IS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基于WebG IS烟草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严密的数据库结构使得系统集成具有无缝性特点,此特点保证了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根据病虫害信息的动态和时空性特点,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及系统本身结构的特性,借助WebG IS技术平台,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集成一库来进行具体设计和实现。数据库总体结构见图3。

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是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网下载的1∶8 000 000各省分行政电子地图,包括各省行政区划图、数字高程图、河流图、道路图和烟草病虫测报站分布图等,均为标准的shapefile文件。利用Postgre SQL8.2中自带的shp2pgsql.exe命令工具及脚本工具,将SHP的格式文件换成空间数据,再导入到系统中。

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属性数据均存放在Postgresql数据库中,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数据表。(1)实时监测数据表:包括田间调查数据、习性数据、遥感监测数据等字段属性。(2)气象数据表:存储气象观测站点的相关气象资料如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等,存储不同年份的气象数据。(3)病虫害基础数据表:包括烟草病虫害名称及种类、发病部位、危害特征、发病条件、始发期、高峰期等。(4)模型因子数据:存储预测模型的各个变量因子。

2.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关联

空间数据与病虫害数据连接是将病虫害数据表与空间数据表中地图文件内图层的属性数据相关联,通过关键连接,然后由系统直接获取地理区域名称及其代码。而病虫害数据库中数据作为预测信息可以附加到地图图层的属性数据上面,进而以图形化方式反映到地图上面。

3 预测系统部分功能实现

在图4所示的界面上选择相应的省份、年份及病虫害名3个关键词(如全国、2011年、烟草赤星病),系统根据3个关键词从数据库调出相关省及年份的气象数据、病虫害监测数据及某种病虫害的预测模型因子数据,再结合空间数据库中相关省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并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和插值分析、图像分析等,对用户选择区域的相应病虫害进行长期的预测。预测结果如图5所示,此图实际情况基本吻合,2011年赤星病发生的重灾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偏北,中度区分布在东三省偏北及广东等,轻度区分布在山东省区域。

4 结语

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主要以PHP语言形成动态网页,数据库采用开放型的Postgre SQL,并以地理空间数据、气象数据和田间病虫害实测数据作为其主要的数据源,结合适当的病虫害预测模型,并利用WebG IS技术构建了烟草病虫害诊断监测体系,实现了烟草病虫害发生信息和相关数据的网络共享,同时将数字结论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以电子地图方式显示,实现了动态的、交互性强的具有查询分析功能的信息发布,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及实用性,为烟农和技术人员提供有效、及时、方便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小芳,包世秦,胡月明,等.多因子空间插值模型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中的构建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63-166.

[2]贾启勇,高灵旺,李志红,等.基于Web GIS的病虫害预测预报预警平台系统[J].中国植保导刊,2007(9):27-30.

[3]敬廷桃,詹火木,姚永红,等.基于B/S模式的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研发[J].农业网络信息,2014(5):44-47.

[4]姜玉英,曾娟,陆明红,等.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5(2):43-48.

[5]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 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7):180-186.

[6]曾娟,刘万才,姜玉英.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1(7):36-40,52.

[7]高灵旺,沈佐锐,夏冰,等.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技术链研究与设想[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32-35.

病虫害预测 篇7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涉及植物病害和虫害的预测预报, 课程结构图如图1。其中植物病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植物群体发病规律、病害流行预测和管理的科学[1,2], 这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来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 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其中植物虫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害虫流行预测预报与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来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虫害的影响, 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由此可见,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 教学内容优化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涉及的农学类课程内容比较多, 而这些基础课程学生在前面学期已经学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关于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方面课时设计较少, 主要起到对学生回顾和加强基础知识的作用。把课时主要放在后面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上, 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技术和对病害宏观管理的能力。例如, 在讲植物病害预测技术时, 减少植物病害群体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课时, 因这些内容前面已学过。将课时主要放在对田间作物病害数据获得后, 如何利用获得的数据进行预测建模然后进行预测和制定综合防治的方针。而这些都是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直接面临的技术难题。

二、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是以植物病虫害系统群体动态的分析, 从众多影响植物病虫害流行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 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加工, 还要掌握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以及病虫害宏观管理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这就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例如要全面掌握不同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方式、病虫害在田间的分布情况、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等, 以及在田间如何对病虫害进行取样并记录数据, 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 再组建成系统模型。这些需要学生亲自到田间进行实践, 然后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整理建模。

(二)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师用口头或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法[3],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研究探讨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案例教学法, 此法起源于1920年,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所倡导, 当时是采取一种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 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 透过此种方式,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实施之后, 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1980年, 才受到教师的重视, 其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在植物病害流行预测中, 向学生提出小麦白粉病在田间如何进行病害流行预测, 让学生分组后阅读案例材料, 查阅相关材料和文献, 搜集相关的信息, 并积极地思索, 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 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这样在小组之间讨论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再让学生总结小麦白粉病流行预测过程中的规律、问题及经验, 加深对植物病害流行预测技术的印象。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2.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优质的网络资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切实推进教育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决定在全国高校 (包括高职高专院校) 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4]。近几年来, 全国高校大大加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 使许多优秀优质的资源实现了共享, 如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和“植物病害流行学”精品课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录像、多媒体、优质网络资源等先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获取更多的信息, 脱离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 更容易学习掌握。但是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运用图片、图形、图表、动画、视频等信息,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增大了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给不上, 也缺乏了与学生的互动性, 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交互性, 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唯一的教学工具。

3. 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实践性较强, 学校和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购买了全自动虫情测报灯、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田间小气候测定仪等先进设备, 还建立计算机机房, 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方便地进行实际操作, 以及数据采集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统计、建模。授课方法也进行改变, 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改变传统在教室上课的方法, 经常带学生直接到实训基地上课, 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本次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然后直接让学生在田间操作, 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还和校外植保站等事业单位建立合作, 由专门从事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带学生的实践课程。带学生到植保站实习, 直接与经验丰富的植保站技术人员学习预测流程和先进的预测技术, 如3S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高新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与管理中的成功实践和应用。使学生直接接触毕业后工作岗位上直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 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平时成绩 (占10%) 、实验实习报告 (占20%) 和期末考试成绩 (占70%) 综合评定组成, 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加大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考试中的比例, 理论和实践各占50%, 督促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考核由出勤与遵守纪律情况 (占10%) 、实践动手能力 (40%) 、实习报告 (10%) 、岗位实训表现 (占40%) 等构成;理论考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50%, 主要考核学生对整门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覆盖整门课程的知识点, 难易度适中, 能够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总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直接面临的技术难题。但是, 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途径, 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80, (1) .

[2]曾士迈, 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6:1-9.

[3]巩文峰等.西藏学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8) .

病虫害预测 篇8

1 基本情况

1.1 2013年病虫害发生情况

我场现有林面积为2 260 hm2。近年来, 由于林业资源总量的增加等原因, 病虫害数量及种类逐渐增多, 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2013年我场鼢鼠发生面积为1 666.67 hm2, 其中:轻度1 200.00 hm2、中度为400.00 hm2、重度为66.67 hm2;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面积为53.33 hm2, 其中:轻度40.00 hm2、中度为6.67 hm2、重度为6.67 hm2;黄斑星天牛发生面积为6.67 hm2, 其中:轻度3.33 hm2、中度为3.33 hm2。

1.2 2014年森林病虫害预测

根据201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及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天气降雨量减少、气温同期升高的影响。预计我场森林病虫害发生几率会出现增加的可能, 鼢鼠发生面积为1 866.67 hm2, 其中:轻度1 200.00 hm2、中度为533.33 hm2、重度为133.33 hm2;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面积为53.33 hm2, 其中:轻度26.67 hm2、中度为13.33 hm2、重度为13.33 hm2。

2 监测情况

2.1 防治监测调查方法

我场通常采用踏查法在管护区监测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按照《森林有害生物病虫害调查方法》;采用标准地的方法, 确定其发生期及发生量[1,2,3]。

2.2 监测调查人员配备情况

我场建立病虫害防控体系, 全场共有职工13名, 其中专职监测员2名, 专职防治员5名, 兼职信息员6名。

3 防治范围及主要防治对象

3.1 防治范围

场区及场区外延2 km内, 有效防止场外有害生物的侵入, 防治树种包括杨树、柳树、沙棘、云杉、落叶松及其他灌木树种。

3.2 主要防治种类

根据我场近年来林业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 主要监测对象包括杨树星天牛、落叶松叶蜂、杨树腐烂病、松材线虫病, 落叶松红腹叶蜂及松材线虫病是我场监测和防治的重点。

3.3 防治设备机械

原州区将配备车载远射程风送式喷雾机1台、推车式高压喷雾机1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2台、防护服5套, 配合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 主要任务及目标

4.1 签订责任书

鼢鼠防治面积为1 866.67 hm2, 其中化学防治333.33 hm2, 生物防治333.33 hm2, 人工捕杀1 200 hm2。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面积为13.33 hm2;黄斑星天牛防治面积为6.67 hm2, 采用打孔注药的方法防治。

4.2 具体目标

全年林业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1‰以下, 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 测报准确率达到96%以上。

5 数据报送及考核

根据原州区林木检疫站下达的2014年寄主面积、应施监测面积, 及时做好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维护。在3—9月的每月22日前将我场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并附文字材料进行报送。执行零报告制度, 即使本月没发生和防治也要及时上报到原州区林木检疫站。每年年终, 我场及时将2014年监测的数据、发生防治的情况材料整理齐全后, 放入专人管理的档案室, 以备分析2014年发生防治情况及预测2015年发生情况之用。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责任

我场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场长为组长, 副场长为副组长, 成员由专职测报员、兼职测报员、专职防治人员及兼职信息员组成, 联系原州区林木检疫站测报员及防治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 以此提高我场技术人员的测报和防治能力[4,5,6]。

6.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森防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横幅等宣传媒介, 通过开展科技宣传、专门培训、现场会议等形式, 以《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为主要内容, 开展宣传教育, 使我场职工及护林员真正认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变成自觉行动[7,8,9]。

6.3 积极筹措资金, 确保工作开展

联系原州区林业局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资金保障,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 为了能搞好监测、防治工作, 只能靠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助。

6.4 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我场要定期做好对护林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认虫、查虫、报虫能力, 使其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安永平, 李英武, 曹川健, 等.宁夏固原市森林害鼠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中国森林病虫, 2003 (3) :39-40, 36.

[2]李英武, 李永桂, 张莉, 等.固原市退耕地甘肃鼢鼠发生特点调查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 2006 (2) :53-57.

[3]姚国龙, 曹川健, 晁建勇, 等.高效弓箭捕杀鼢鼠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 2004 (4) :40-41.

[4]张荣根.杨树天牛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 :87.

[5]郭菊文.杨树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 2005 (9) :44.

[6]张忠莲, 韵文辉.黄斑星天牛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144.

[7]赵艳丽, 梁铁.落叶松叶蜂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办法实践[J].陕西林业, 2009 (6) :13-14.

[8]张敦成.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J].陕西林业科技, 2005 (1) :23-24.

病虫害预测 篇9

人工神经网络 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一个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神经元)广泛连接组成的人工网络,它揭示数据样本中蕴含的非线性关系,大量处理单元组成非线性自适应动态系统。神经网络按网络结构可分为前馈型和反馈型。BP网络是基于BP(Back Propagation)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1986年由D.E.Rumelhart等人提出。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很好地应用在苹果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中,使得虫害的灾害程度以不同的颜色在电子地图中显示出来,形象而且直观。为此,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并通过烟台栖霞市(2004年)山楂叶螨的发生程度来检验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BP网络分析

在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BP神经网络是最有效和最活跃的一种方法,80%~90%的神经网络模型都是采用BP网络及其变化形式[1]。

1.1 BP网络结构及其参数确定

多层BP网络不仅有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而且还有一层或多层隐含节点和3层BP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输入层、输出层和一个隐含层。各神经元与下一层所有的神经元联结,同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联结,用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动。

BP 网络学习算法是利用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差,对网络的连接权由后向前逐层进行较正的一种计算方法。每个神经元只前馈到其下一层的所有神经元,没有层内联结、各层联结和反馈联结。

大量实践表明,增加隐含层的数目可以提高BP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但是隐含层的数目超过一定值,反而会使网络的性能降低。1989年,Hecht-Nielson证明了对于任何闭区间内的一个连续函数都可以用一个隐含层的BP网络来逼近。BP网络的输入与输出层的神经元数目完全由使用者的要求来决定。通过增加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方法,可以提高网络的训练精度[2]。

1.1.1 初始权值的选取

Sigmoid型函数由于其连续和可微的性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Sigmoid函数(S型函数)有两种,即f(x)=1/(1+e-x)和f(x)=(ex+e-x)/(ex+e-x)。由于系统是非线性的,初始值与学习是否达到局部最小、是否能够收敛以及训练时间的长短关系很大。如果初始值太大,使得加权后的输入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导致其导数f(x)非常小,而在计算权值修正公式中,因为δ正比于f(x),当f(x)→0时,则有δ→0,使得Δwij→0,导致调节过程几乎停顿下来。因此,一般总是希望初始加权后的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值都接近于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神经元的权值都能够在S型激活函数变化最大之处进行调节。所以,一般取初始权值在(-1,1)之间的随机数。

1.1.2 学习速率的选取

学习速率决定每一次循环中所产生的权值变化量。大的学习速率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小的学习速率将可能导致学习时间较长,收敛速度很慢,但能使网络误差值不跳出误差表面的低谷而最终趋于最小误差值。在神经网络中,都存在合适的学习速率,在误差曲面的不同部位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速率。网络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学习速率训练,通过观察每一次训练后的误差平方和∑e2的下降速率来判断所选定的学习速率是否合适。如果∑e2下降很快,说明学习速率合适;若∑e2出现震荡现象,说明学习速率过大。所以,一般选取在0.01~0.7之间的学习速率,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1.2 BP网络的学习过程及训练步骤

1.2.1 BP网络的学习过程

一是输入模式顺传播(输入模式由输入层经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计算);二是输出误差逆传播(输出的误差由输出层经中间层传向输入层);三是循环记忆训练(模式顺传播与误差逆传播的计算过程反复交替循环进行);四是学习结果判断(判定全局误差是否趋向极小值)。

1.2.2 BP网络训练步骤

首先,连接权初始化。开始时连接权值为未知数,一般用较小的随机数作为各层连接权值的初值。其次,计算各层神经元的输出值。

式中f1,激活函数,为sigmoid函数或者线性函数;

wij,vjt—入层与隐含层和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值ij:

bi,bj—输入层和隐含层的阈值;

yj,zk—隐含层的输出值以及网络的实际输出值。

连接权值的修正采用梯度下降法。每一次连接权值的修正量与误差函数的梯度成正比,从输出层反向传递到各层。各层的连接权修正量为

将初始权值与对应的调整量相加,计算出新的权值,如此循环直至输出层误差的平方和达到设定值为止。

由实践证明,对于任意闭合区间连续函数都可以用含有一个隐含层的BP网络来逼近[3]。采用3层BP网络对病虫害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可以有效的刻画其具有的不确定、多输入和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1.3 基于BP网络的虫害预测预报系统流程

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1.4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用MATLAB语言构造出的典型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如S型或线性等激活函数,使设计者对所选网络输出的计算变成对激活函数的调用。另外,根据各种典型的修正网络权值规则,加上网络的训练过程,用MATLAB编写出各种网络设计与训练的子程序,网络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调用工具箱中有关神经网络的设计训练程序,使自己从繁琐的编程中解脱出来,提高开发效率。

2 设计与实现

系统使用Vb语言设计主界面,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同时,建立VB对Matlab的调用,利用Matlab在后台完成网络的训练学习及预测。

2.1 样本数据的处理

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由影响因素确定。本文以烟台栖霞市苹果虫害发生程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为例,输入层的节点数为4,输出层的节点数为5(虫害发生程度分为5个级别)。把虫害发生程度分为5级,期望输出模式分别为(0 0 0 0 1),(0 0 0 1 0),(00 1 00),(0 1 0 0 0)和(1 0 0 0 0),分别代表1级、2级、3级、4级和5级[4]。

因为所有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在同一个数量级,所以将所收集的数据映射到[-1,1]之间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有利于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具体算法为[5]

pn=2*(p-min p)/(max p-min p)-1

式中 P—所收集的一组数据;

min P,max P—分别是这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pn—映射后的数据。

2.2 BP网络程序设计的MATLAB实现

在MATLAB环境下,BP网络学习训练的程序设计主要是调用一些相应的函数[6]。其算法的程序设计如下。

2.2.1 网络的初始化

p=[样本输入向量]

t=[样本输出向量]

t=newff(minmax(p),[输入层单元数,隐含层单元数,输出层单元数],{第一层传递函数,第二层传递函数,第三层传递函数},BP网络训练函数)

newff语句的作用是创建一个3层的BP网络。

2.2.2 训练参数初始化

net.trainParam.show=50 设定显示频率

net.trainParam.lr=0.01初始学习速率,一般取值范围是0.01~0.7

net.trainParam.mc=0.9动量系数

net.trainParam.epochs=8000最大训练次数

net.trainParam.goal=1e-5 期望误差

网络训练

[net,tr]=train(net,p,t)

调用train函数,利用输入样本P和目标输出t训练网络net。

2.3 Matlab与应用程序的接口

MATLAB提供了一系列同外部程序的接口方法,而最方便的就是利用ActiveX同MATLAB进行交互。在MATLAB中,对两种的ActiveX技术提供了支持,即ActiveX容器和ActiveX自动化。其中,ActiveX自动化包含了ActiveX自动化服务器和ActiveX自动化控制器两种类型的ActiveX组件。在Windows平台上,MATLAB可以作为自动化服务器,通过MATLAB自动化服务器功能,用户可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执行MATLAB命令,并在MATLAB的工作空间中获取mxArray结构体数据及向MATLAB输送数据。

对MATLAB自动化服务器的使用,必须通过服务器所提供的3个方法,即Execute、PutFulMatrix和GetFullMatrix。通过这3种方法,用户不但可以在MATLAB中执行任何合法的命令,而且可以向MATLAB输送数据,同时也可从MATLAB中获取数据。

2.3.1 Execute

语法: Execute([in]Command)。

功能:用于执行一个合法的MATLAB命令。此函数的输入参数是字符串类型的合法MATLAB命令,MATLAB将执行该字符串所包含的命令,并将结果以字符串形式输出,同时命令所产生的任何图形窗口都将直接显示在屏幕上。

2.3.2 Get Full Matrix

语法:void GetFullMatrix([in] Name,[in] Workspace,[in,out] *pr、[in,out] *pi)

功能:用于从MATLAB工作空间中获取一维或二维数组。Name为数组名,Workspace为工作空间,pr,pi分别指数组的实部和虚部。

2.3.3 PutFullMatrix

功能:用于向MATLAB工作空间中输出一个一维或二维数组。Name为数组名,Workspace为T-作空间,pr,pi分别指数组的实部和虚部。

2.4 系统实现

该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图3主要完成对BP网络的学习速率、目标误差、最大循环次数和显示间隔次数等4个主要参数的设定。学习速率决定每一次循环中所产生的权值变化量;网络期望输出与网络的计算输出差平方和的1/2如果小于设定的目标误差,则说明该样本训练结果是收敛的,目标误差一般取比较小的值;最大循环次数设定了网络训练样本的次数;显示间隔次数说明在Matlab网络训练误差界面中的训练曲线每隔多少次循环改变一次。

网络训练误差变化如果4所示。图4中的横线说明了系统设定的目标误差;曲线同该横线相交说明了训练样本用于BP网络训练结果是收敛的;图的顶端显示了样本误差(图中是 9.98551e-006)和系统设定的目标误差(1e-005);图的底端显示了曲线的改变次数。

BP预测主界面如图5所示。预测功能主要是根据烟台栖霞市的某地区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雨量4个参数。输入已训练好的BP网络,然后取它的输出值作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在地图中显示出该地区的虫害等级。图5提供了5种颜色来代表BP网络的输出。

系统还提供了短期预测的功能,可以完成对病虫害在短期内扩散程度的模拟,完成7~56d的预测,并在地图中显示出相应的结果。系统还提供了放大、缩小和恢复原貌等3种基本的GIS操作。

3 应用

系统使用的数据是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区6月份的气象数据、降雨量数据和山楂叶螨害虫发生程度数据,使用2003~2005年6月份的数据作为BP网络的训练样本,使用2006年6月份的数据作为检测BP网络训练结果数据,如表1所示。

2006年6月,栖霞市山楂叶螨发生程度实际分布图和预测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一般BP网络的结构与各层神经元个数确定的方法、网络学习速率和连接权初始值的选取,分析了BP网络的学习规则和计算方法,借助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作为后台数据处理工具,利用Vb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了Vb与Matlab的无缝连接,简化了程序设计工作量,提出了适合本系统的计算方法。对2006年山东省烟台栖霞市的山楂叶螨的发病情况做了预测,并对实际值和预测值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完成预测功能,达到了实际的要求。系统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通用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可对不同条件下苹果虫害的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函数动态处理能力以及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功能,可用作建模处理。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不需要进行繁琐的编程,可以建立高效、准确和快速的BP网络模型。利用高级语言(Vb)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Matlab的调用。系统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通用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可对不同条件下苹果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植物保护,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分析,BP网络,模型

参考文献

[1]丛爽.面向Matlab工具箱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2]廖宁放,高稚允.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逼近的最佳隐层结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18(4):476-480.

[3]Stuart Russel,Peter NorvR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英文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田家伦,殷世才.旋转回归分析在预防病虫害中的作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19(1):20-24.

[5]Neural Network Toolbox User’s Guide[S].The Mathworks,Inc,1994

病虫害预测 篇10

草原鼠害预计发生面积4 364.5 万亩, 高原鼠兔预计发生面积2 626.8 万亩, 高原鼢鼠预计发生面积926.6 万亩, 预测严重危害区主要分布在石渠、色达、德格、甘孜、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木里等县。草原虫害预计发生面积1 238.4 万亩, 草原蝗虫发生面积672 万亩, 预测主要发生在川、藏、青三省结合部及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 石渠、理塘、甘孜、炉霍、金川、壤塘等地将偏重发生, 农牧交错带有高密度群体出现的可能;草原毛虫预计发生面积532 万亩, 预测主要危害区在石渠、色达、甘孜、理塘、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县;粘虫等其它草原害虫预计主要在半农半牧区县和农牧交错地带危害, 在部分人工草地有可能暴发成灾。

针对2016 年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 各级农牧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减轻草原鼠虫害的危害。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 分级负责, 积极响应”的原则, 层层建立领导负责制, 责任明确到人, 措施要积极有力。务必做到“六到位”, 即组织指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物资准备到位、信息传递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和督查指导到位, 切实加强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2 提早招标采购防治药物做好应急防治准备工作

各地要抓紧做好物资招标采购的前期工作, 提早完成鼠虫害防治药物的采购和调运, 提前做好应急防治准备工作。

3 加强实时监测及时报送鼠虫信息

发动农牧民测报员, 加强实地观测, 密切掌握草原鼠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严格执行24 小时值班制度和周报告制度, 确保鼠虫灾害信息畅通。

4 依靠科技加大生物防控推广力度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 积极开展适用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队伍水平。

5 创新防治机制引入专业化防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病虫害预测
病虫害预测模型
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
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docx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警模型
大豆病虫害预测预报.docx
花卉病虫害预测预报.docx
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pptx
紫薇花病虫害预测预报(8页)

网址: 病虫害预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617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首个!“慧眼”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
下一篇: 智能虫情测报灯—虫情可视化在线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