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等是我国早期农业文明的生动写照,祖先们将狗尾巴草驯化为养育中华民族的谷子,把茶叶培育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树叶”,水稻的驯化和新品种培育更是中国利用生物多样性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植物与人的关系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灵动的草木所具有的智慧给人类带来思想的火花,也反过来被人类认识并加以利用。
(点击书影,购买图书)
《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
龙春林 刘思朝 著
左右滑动,内文赏析
今天小编推荐的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内容?
关键词一
民族植物学
什么是民族植物学?无论是远古人还是现代人类,无论是采集狩猎,还是栽培植物、驯养家畜,分布在广袤田野的植物从未退出过人类历史的舞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往的著作多强调人与植物共生过程中人的行为、反应以及影响,仅仅把植物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而未能解释清楚人为什么会用这些植物,植物于人的意义何在。因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领域聚焦在阐释某区域中的植物与人的关系,以及植物存在的必要性,呼吁人们重视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比如,傣族、独龙族等保护和利用野菜野果的传统知识,苗族、瑶族等采集药用植物防病治病的民间医药知识,都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彰显中国植物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说起民族植物学,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关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生物学创新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民族植物学”,这里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植物、民族美食和美景的科普文章,也可以当作进阶版的旅游指南。该团队是目前国内做民族植物学研究规模最大、成果最卓著的团队。
关键词二
花木间的智慧
用作者的话说:“我们这本科普读物,要讲的是被‘文化化’的植物,从学科上叫民族植物学,直白来说,是我们人类和植物的渊源故事。为了能够让大家更感兴趣,我们按照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10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分章分节,让读者在了解植物的同时,也能了解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和聪明才智。当融入文化的元素后,看似枯燥乏味、高深莫测的植物也会变得‘有血有肉’。”
比如基诺族的“民族之花——杰波花”,它是豆科的粉花羊蹄甲,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紫荆花是“姊妹”,一般能长到30多米高。这种落叶乔木在开花时整棵树都是光秃秃的,只有大大的粉白色花朵开放,5个花瓣,花瓣中间有紫红色斑块,远远看去,满树都是粉色的花朵。杰波花开放之后,发出新叶,叶片形如羊蹄,很有特色。除了它娇艳的花朵,杰波花的嫩叶、嫩荚都能做成餐桌上的美食。食花是彩云之南这片高原沃土上,人们千百年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生命历程中,对其生存空间内现有食物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以此形成了独特的食花文化。云南各地的食用花,加起来有300多种,当地人民所使用的食花植物种类和烹调方法均遵循自己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在基诺族文化中,杰波花还是爱情、幸福、和平、美好的象征。人们借花草树木表达内心的情感,认为杰波花和他们一样,能够适应艰难的自然条件,在逆境中生长。
杰波花
又比如谈到鸡豆凉粉:“美食的特别之处,在于恰逢时宜的味道。来北京你得吃烤鸭,在天津得尝尝狗不理包子,去重庆必须打卡火锅,而与丽江最般配的美食,非鸡豆凉粉莫属。这种风味小吃遍布丽江的街头巷尾,冬夏皆宜,乾隆时期便有食“黑豆腐”的记载。如今鸡豆凉粉的吃法更是多种多样,早上一份稀凉粉,中午一份拌凉粉,晚上一份煎凉粉,一天内的不同时段人们都可以品尝不同的凉粉,怪不得丽江人半开玩笑地说,他们的胃有一半是留给鸡豆凉粉的,要是一天不吃凉粉,浑身不自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平均海拔高达2500米,再加上土地多为沙地,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很多粮食作物根本无法生长。而恰恰这样的环境与耐寒耐旱的鸡豆一拍即合,将鸡豆同小麦、洋芋、玉米轮作,增强了土壤肥力,在白沙乡的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老百姓带来了希望。每年的寒露是播种鸡豆的最佳季节,次年5月份开始收割,亩产量约200斤,种植鸡豆的农户到市场上还可以用鸡豆换其他粮食,这种以物换物的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鸡豆
凉拌鸡豆凉粉
除此之外,书中还谈及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靠香味驱蚊的跳蚤草、心灵美的“黑心树”、会生长的“钢铁”——铁力木、“咳速停”里的吉祥草……通过这些来自田野的真实案例,你可以体会到植物与人相生相伴的过程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情怀。这里有你没见过或叫不上名来的植物,有山清水秀的旖旎风光,有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有街头巷尾不起眼的美食,还有那回不到过去的乡愁。
关键词三
“轻科普”
这是一本“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也是内容严谨、通俗易懂的“轻科普”。学科通融的大视野、丰富多彩的案例、通俗晓畅的语言和真实生动的图片,淋漓尽致展现了民族植物学科研团队的创新与坚持,眼光与情怀。本书作者有两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龙春林教授,是国内民族植物学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从事民族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植物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新和发展了民族植物学的理论与方法,其观点和事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有报道。另一位是“90”后在读博士、新锐科普作家刘思朝,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龙教授告诉我们:“书中列举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源自长期的野外调查,有些已经产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大家看到我们专门讲端午药材市场的那一篇,从我从事这份工作开始,每年全国各地的大型药材市场都是我必打卡的地方,后来我带了研究生、博士生,也同样带着他们去了解端午药材市场,去做有关于它的各项研究,每一次去都有新变化、新发现、新感受。”
作者龙春林
作者刘思朝
龙老师带领团队进行考察
关键词四
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先生在序言中指出:“目前,科普的输出大概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的科普’,更多地着眼于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另外一种则是‘价值的科普’,即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这种方式虽然不像‘蹭热点’式的科普能够博得大多数人的眼球,但它是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普及,包含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态度的培育,其作用是长期且影响深远的。”书中有一章谈到了“独龙江女侠”李恒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考察队员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独龙江展开植物越冬考察的故事,在陡峭的崖壁、危险的藤桥、古老的驿道,都留下了她和团队研究者的身影,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
龙春林教授与李恒教授的合影
万物有灵且美,每一种生命都是特别而鲜活的。从了解到参与,从旁观到共情,世界上的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每种植物都无时无刻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让我们关注自然、保护植物、了解植物背后的文化,重新认识自我,学会更好地与周围的一草一木结缘。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购书、咨询
:晓风
了解更多书讯
推 荐 阅 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晓风书屋营业时间
扬之水《中国金银器》| 银辉闪烁,金光灿然
《马一浮全集》
晓风书屋
微信号
分享最新最美最好的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好书推荐丨关于花的科普,有这一本就够了。你有仔细地观察过花吗
好书推荐丨关于花的科...
有料又有趣!来北京市属公园感受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夜读 | 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好书《花与文学》
好书买不完,但是这套也得买
花店经营必看好书:2017年花艺九大好书评选
这个社区花园会客厅有颜有趣有温度
科普花的博物学,认识植物从花开始!
全国科普日︱济南:森林公园开展“童话里的世界”植物科普文创主题展览及DIY 活动
【好书推荐】《花花草草救了我》
网址: 好书推荐 | 有趣有料有颜的“轻科普”——解读花木间的智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7471.html
上一篇: 《常见观赏植物识别图鉴植物爱好者 |
下一篇: 在书本中翻阅春天,看完这本所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