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乡土植物——丁香 | “小众精英”专题
作者 | 韶月
丁香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重要的观赏树种。我国是丁香的起源中心和自然分布中心,全世界的丁香野生种质有30多个,约90%分布在中国,如紫丁香、暴马丁香、红丁香、巧玲花、羽叶丁香等。丁香还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乡土植物,有文献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应用广泛的“全能型选手”
丁香应用价值首先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丁香花开繁盛、芬芳优雅,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等突出特点,适合孤植、丛植、片植或作花篱,还可作盆栽或盆景,也可用作切花,被广泛应用于城乡景观绿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冷凉地区栽培普遍。在我国北方地区,丁香在观赏植物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独特的香化作用和优良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重要的园林景观素材,甚至可以说“无丁香不春天”。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很多城市,群众对丁香的认知度非常高。在哈尔滨,丁香栽植量占全市绿化灌木数量的52%,在公共绿地、街道及庭院中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为灌木栽植数量之首。
丁香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且有很多可挖掘空间。紫丁香的叶有清热袪湿的作用,民间多用于止泻。暴马丁香的树皮、树干及枝条均可药用,具有清肺祛痰、止咳、平喘、消炎、利尿功能。羽叶丁香又叫山沉香,是蒙医名贵药材,用以治疗妇科炎症,近年还开发出抗心肌缺血等功能。
丁香是良好的生态修复树种,具有减噪滞尘、荒坡修复等生态功能,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可以提炼精油,也可以做成茶饮,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科研成果丰硕
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科研院所开启了丁香科研探索之路。从资源收集保育到环境适应和功能研究,从新品种选育到商业化繁殖,从基因组解析到系统进化研究,丁香科研取得的成果为扩大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丁香野生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国外野生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始丁香属植物资源专属引种和育种的单位。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的奠基人、首任植物园主任俞德俊院士的领导下,丁香专类收集得到了空前促进和发展。2000年以后,国内收集丁香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单位逐渐增多。在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丁香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近10年来,具有花色、叶色特异性状的新品种陆续出现。目前国内经过DUS测试授权的品种已有30个。
▲‘香雪’
▲‘晚花紫’
▲‘娉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最早开始了丁香引种驯化。在资源保育方面以迁地保育为主,针对高山和亚高山种类进行技术摸索,收集的丁香野生种质及天然杂交种覆盖世界丁香野生资源的90%。同时,对丁香新品种的培育从未间断。有的是“中西合璧”,有的是中国野生种的杂交重组,品种特色鲜明,并且经受住了市场的筛选,‘罗蓝紫’‘四季蓝’‘香雪’等已成为经典品种,未来将有新品种不断推出。这些品种在花期、花色、花香和抗性上具有显著优势。一是花期涵盖早、中、晚,‘四季蓝’还具有春夏两季开花的特性。二是花色丰富且特殊。如‘罗蓝紫’虽是紫色,但在开放初期和中期,花色与欧洲品种有明显差异。‘香雪’是纯白色品种,与欧洲多数白色品种瓣型圆润不同,其花瓣细而飞舞,还有令人愉悦的花香。三是抗性强,尤其适应雨热同期的环境胁迫。华北地区高温高湿的夏季对喜冷凉干燥的丁香生长非常不利,不少欧洲品种引入后常因水土不服而出现叶片病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新品种经夏不衰,环境友好,降低了栽培成本,还适合反季节移栽。
与此同时,丁香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在过去几十年药用成分、分类、谱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2022年丁香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基因组时代。中国学者们的研究不仅回答了“丁香是谁”“丁香从哪来”和“丁香往哪去”的系统进化问题,也在花色、花香等表型的分子调控机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欧丁香及彩叶丁香品种选育取得突破
欧丁香原产于欧洲中部至东南部,花色丰富、着花密度高、花序大而密、花冠较大、重瓣品种较多,是丁香栽培应用及杂交育种的理想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农学院丁香科研团队先后从北美和中欧引进欧洲丁香优良品种100多个。在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于21世纪初开始了欧丁香杂交授粉试验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不仅开展了欧丁香品种间杂交授粉试验,还进行了欧丁香品种与华北紫丁香、羽叶丁香等杂交授粉的探索。培育出的重瓣品种‘宇攀’、春季紫叶品种‘紫伊’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黑龙江森林植物园郁永英团队经过20余年的品种研发,在彩叶丁香选育方面取得了突破。目前选育出‘瑛霞’‘涌霞’‘金翠’‘金翅’‘金贝壳’‘流光溢彩’‘碧玉映月’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叶丁香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寒冷地区丁香属植物的多样性。其中,‘瑛霞’新生幼枝的叶色呈暗橙红色和紫红色,‘涌霞’叶色为亮黄色。‘金翅’春夏季叶色金黄,叶形似鸟儿展翅。‘金贝壳’叶色金黄,叶形如贝壳样弯曲。‘流光溢彩’叶片深黄色与绿色相间,形成彩条样斑驳色彩。“丁香是北方地区少有的香花树种,然而开花半个多月就凋谢了,彩叶品种能大大增加丁香的观赏期。”郁永英说。
▲‘瑛霞’
▲‘涌霞’
▲‘金翠’
▲‘金翅’
▲‘金贝壳’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从2010年开始开展丁香属科研工作,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山东省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建成丁香种质资源圃20亩,收集引进国内外丁香种质资源50余个,创制新种质120余份,其中欧丁香种质80余个,是国内保存欧丁香种质资源较集中的单位之一。他们围绕欧丁香和紫丁香的新品种选育、丁香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花香和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耐盐碱种质筛选及其机理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
欧丁香资源引进与育种是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丁香科研一大特色,园林研究所所长赵庆柱介绍说,欧丁香观赏价值较高,但很多品种在山东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地区夏季生长不良,易出现叶片干枯,感染病害。为此,他们对欧丁香的育种目标以耐热、抗病为主,紫丁香选育以具有特异性的花色、花型为主。目前,研究所育成欧丁香系品种5个,筛选驯化引进品种7个,其中6个通过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今年4月,研究所选育的8个丁香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DUS现场审查,其中‘丽妃’‘锦妃’相较于国外引进品种有更好的耐热性,可作为替代品种推广应用。团队还在潍坊滨海地区开展丁香耐盐碱试验,筛选出紫丁香、小叶丁香等适宜在滨海盐碱地栽种的品种3个,为今后丁香在滨海盐碱地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丽妃’
▲‘锦妃’
赵庆柱团队在丁香扦插育苗和高接换头栽培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技术经验,针对丁香扦插易腐烂、生根难、生根慢、成活率低等技术难题,团队创新发明了新型生根剂、新型扦插育苗苗床和新型温湿度调控系统等,构建高效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提高扦插育苗效率30%以上,具有广适、廉价、实用等优点。除暴马丁香和北京丁香是小乔木外,其余丁香种类均为灌木,通过研究不同砧木及嫁接方式对高接换头成活率的影响,团队掌握了丁香高接换头栽培的关键技术,培育乔化型的商品用苗,拓宽了丁香应用途径,提高了商品附加值,对丁香新品种的商业化应用意义重大。目前研究所建立了20亩示范林,将逐步大面积推广应用。
产业推广向品种化迈进
在北美和欧洲,丁香是深受欢迎的花灌木,市场非常成熟。但在国内,丁香应用还相对有限。景观应用常见的仅白丁香、紫丁香、暴马丁香、小叶丁香等三四个种类,可用品种十分匮乏。为推进丁香种苗市场向品种化迈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与企业合作,进行丁香新品种的规模化种植,目前产品已销售到西北、东北、华中和西南高山、亚高山等地区。去年,植物所的丁香品种应用到北京八达岭林场丁香谷平原造林项目,在长城脚下盛装出场。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园林研究所与青州德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10余年,开展丁香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目前建立示范林300亩,制定丁香相关生产技术标准2套,销售丁香成品苗20余万株,在黑龙江、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等11个地区引种成功。园林所常年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现场解决苗农遇到的技术难题,在青州、昌邑等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苗农200余人次。
目前,国内专业从事丁香生产的企业较少,丁香种苗生产集中在山东、河北,生产传统种类丁香灌木苗的苗圃越来越少,而生产丁香小乔木嫁接品种的越来越多,大家的品种意识在逐渐加强。
青州德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引进欧丁香的十几个品种,主要从事丁香容器苗和嫁接苗的生产销售。公司技术顾问郝炎辉介绍说,丁香容器苗不受季节限制,借助青州花卉电商的发展优势,他们面向家庭市场,试水线上销售,虽然客户群分散,但是数量较多,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他们还用暴马丁香、大叶女贞等木犀科乔木作砧木,嫁接欧丁香培育行道树。相比紫丁香、白丁香,欧丁香花色丰富,花序较大,花量多,花期长。“目前市场上对新品种认可度较高,‘沙萱’‘裘利’等很受欢迎,三四年生的欧丁香容器苗可卖到五六十元。”郝炎辉说。
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丁香是被严重低估和忽略的一种乡土植物,开发空间很大。”赵庆柱感慨道。在他看来,丁香的推广和应用与其适应性及民众的认知度息息相关。丁香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生长良好,很受民众欢迎,只要有新品种和新技术产生,市场都能较快地接受。但在其他地区,因替代植物较多,丁香应用规模就相形见绌,这需要有观赏性更高、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还要通过创新栽培技术,提高其商品性和附加值,才能让更多的业内人士和苗农选择发展丁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北京黄’在城市绿化应用
丁香应用仍以观赏为主,精深加工产业还没形成规模,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被低估,产品的社会认知度较低。长期从事丁香属植物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洪霞认为,影响丁香应用的因素和中国传统丁香文化有关,被赋予“愁怨”的文化符号或多或少限制了其发展。而在国外,丁香代表了辉煌灿烂、胜利坚强。要改变人们对丁香的印象还需要长期的引导,深挖丁香文化,赋予其新内涵。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多关注、多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推动丁香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国花卉园艺》第11期“再说小众精英”专题 | 新刊推荐
《中国花卉园艺》第11期“再说小众精英”专题
千面女王——沙漠玫瑰 | “再说小众精英”专题
观叶皇后——花叶芋 | “小众精英”专题
花叶俱美的耐阴植物——玉簪 | “小众精英”专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丁香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推动丁香种苗进入品种化时代|“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专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丁香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推动丁香种苗进入品种化时代
热带“郁金香”——姜荷花 | “再说小众花卉”专题
省种苗站举办滇丁香优良品种繁育及栽培技术培训班
术业有专攻的花艺设计师,也可以是全能型花店老板
网址: “全能型”乡土植物——丁香 | “小众精英”专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8924.html
上一篇: 花卉的研究 |
下一篇: 花朵生长过程的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