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棉花种植】了解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棉花种植】了解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在棉花生产中是为害极大,且具毁灭性的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

棉花枯、黄萎病都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相似点与区别以及防治办法: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相似点

1、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且两种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均与温度关系密切。

2、两种病菌均可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且两种病害均以土壤传播为主。

3、两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侵染过程类似。

4、棉花感染两种病菌后,维管束均变褐,且水分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甚至枯死。

二、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

由于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不同,所以其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发生条件等亦有所不同。

1、发病时期不同

棉花枯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而棉花黄萎病苗期一般不发病。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出现症状,在棉花7-8月份花铃期大量发病。

2、发病温度不同

两种病害都要求较高温度,发病适宜的温度均在25-30℃,只是最初发病温度稍有不同,枯萎病为20℃,黄萎病为24℃。所以枯萎病在田间出现病害症状及发病高峰要比黄萎病早。

3、发病症状不同

1)苗期症状不同点。棉花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2)中后期症状不同点。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发病高峰不同

枯萎病在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后的6月份。以后随气候温度升高,病害停止,甚至症状隐蔽,到秋季雨多时(一般在8月份)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在苗期很少发病,一般从棉花现蕾开始发病,到7-8月份的花铃期达到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生和发展。

5、维管束颜色不同

导管颜色剖秆检查。枯萎病剖开茎杆,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腐烂,变色不均匀,潮湿时病株茎秆表面有大量粉红色霉层。黄萎病剖开病茎,木质部导管呈褐色,但比枯萎病颜色浅,且变色部分分散而均匀,潮湿时病叶上长出白色霉层。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都是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要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棉区的发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3、深翻:深翻土壤可以减轻病害;

(二)化学防治

滴施杀菌剂(土壤消杀、降低土壤中有害菌基数);

如果发病比较严得的年份,依靠抗耐性品种不够,发病初可以先滴施杀菌剂,比如清晨之光乙蒜素 ,在头水/二水的时候进行提前预防,在棉花打完顶之后,发病初期进行滴水+清晨之光乙蒜素消毒杀菌(100-200毫升),7月底8月初再巩固一次,经过2-3次杀菌、土壤消毒之后,能够避免棉花在枯黄萎病爆发时期蕾铃大量脱落,造成棉花减产。一旦出现大量落花落铃,我们没法补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全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区试16年
棉花兼抗枯黄萎病品种选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棉花】棉花病害防治专家谈:棉花常见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棉花枯萎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及防治技术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危害症状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异同点
棉花怎么防治病虫害?棉花生长期病虫害综合治理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网址: 【棉花种植】了解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936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有植物癌症之称的黄萎病和枯萎病有
下一篇: 菊花枯萎病来袭,怎样才能将损失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