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 周春芽
《蓝色骨头》 胡为一
《东京怪物》 清川阿莎美
《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3》 艾敬
《我骑上花之车前程似锦》 余友涵
◎剀弟
为什么艺术家都喜欢
以花为主题进行创作?
纵观艺术史,中国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文人画历久不衰的题材,花卉在这里象征人物的品格。西方有静物画,静物画里的花朵表现则更多寓意瞬时生死,以花表达品位,以花喻示宇宙观。
花朵具有象征上、生物上和形象上的吸引力,自然成为欣赏爱慕的对象。艺术家也不例外,被花朵形象所牵绊,以花创作,以花成名。比如荒木经惟的“情色”花卉、梵高的《向日葵》、乔治亚·奥基夫的花卉特写、安迪沃霍尔的丝网花卉等等,不可枚举。
上海明珠美术馆在八月初开幕“以花之名”当代艺术群展,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位艺术家,总共展出了150余件作品,围绕花的母题,呈现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我们从不同的媒介、角度和花的不同意象来欣赏艺术。
一个关于花的展览
在这个正常展览节奏被打乱的特殊时期,一场专题为“花”的展览算是讨巧式的主题,但也确实是对当下景况的诗意回应,而且明珠美术馆在短暂时间内,聚集了如此有分量的艺术家和作品,将花的艺术表现拓展到百分之百。
艾敬的装置《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3》,是进入展览最早遇见的作品,可感可闻,引领人们进入一处漫溢鲜花的场地。但是尽管花卉遍地,我们知道将会遇到完全不同的故事,每个艺术家不同的心曲,也由每人撰写的一小段文字表述,看花的作品,其实见花即见人。
我们一路遇见中国艺术大师的花卉系列作品,张恩利的《花园》系列、梁绍基的《蝶恋花》、何多苓的《杂花写生》系列、蒋志的《情书》系列、徐冰的《蚕花》系列、周春芽的《桃花》系列等。
这些艺术家分别以花朵入景入画,有的具象,有的抽象,有些诗意,有些则心思巧妙,用何多苓的话来说非常概括:“花是奇迹,我不能无动于衷。”无论是表达当时的心境,还是以花喻时光和生死,艺术家对花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花卉作为主题
花朵进入生活的轨迹,表达对特定事件的感受,我从下面几个艺术家的作品中读到一种见花是花的真诚。
“80后”艺术家杨勋的布面油画展现了花卉纯粹的刹那绽放之美,如同光芒万丈,被瞬间的闪光定格。他用类似细致工笔画的画法,描绘雪里娇、梅花、木兰、牡丹等花朵局部,真实地直逼人眼。
杨勋作品的真实性颇像摄影作品,他也是摄影绘画的类型,会先拍摄,再作画。这一系列作品他自称是在2012年以中国园林为题材的作品之后一段迷茫期的出口,借由这一批色彩的作品,艺术家本身也打开了自我,而作品中加入的光点,是瞬间,也是万物起源。
1990年出生的艺术家胡为一,为此次展览呈现的两个系列《蓝色骨头》和《道别》,可以看作是对今年特别事件做出的艺术反应。两系列作品分别用到了不同的影像技术。它给人的力量感在于艺术家将对时事的感悟,融入对摄影技术的尝试和再表现中。比如《蓝色骨头》的缘起来自疫情期间的肺部X光片,结合形态各异的花朵底片,用蓝晒法曝光显影,将工业的黑白影像转化为深邃的普鲁士蓝,对生命的思索于是进入一张美丽和伤痛并存的奇异图像。正如艺术家所说,在此情景下,“不仅是鲜花,所有拥有鲜活生命的生物都是残忍的。”
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见花不是花,花朵的美丽和短暂被重新书写,比如日本艺术家清川阿莎美的《东京怪物》系列,摄影作品结合刺绣,在街头潮人的面孔图像上绣开放的花朵,遮蔽模特的面孔,就如艺术家所言,想让大家透过外在,看到这些人的性格内在和内心的潜意识,花朵在这里比喻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年轻人。
毕蓉蓉的作品《生长中的风景》系列也很有意思,她大学期间学山水画,之后形成了对城市图案的兴趣,并发展出绘画、拼贴、织物、影像、装置等多媒体多手法汇成的“图像风景”,这一次的作品是艺术家为明珠美术馆专门创作的包涵手稿、地毯和壁纸的装置。
在疫情期间没有办法出去采风,于是毕蓉蓉画起中药材花卉,以及通过网上搜集来的图像素材做了一组创作,延展成场景装置。这些中药花草的细节在放大之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而回到小尺寸,就回到了原始的用途和生命。艺术家提出作品生长的概念,从手稿生长为装置,正是其与大自然或周遭环境对话的一种方式。
花卉作为观念
以上是花卉作为题材或者主题进入艺术家的创作,但下面的作品则以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引起人的注意。
中国上世纪90年代前卫波普艺术家余友涵的三幅作品,1989年的《Q》,布面丙烯绘画上,似乎可见从杜尚到安迪·沃霍尔艺术使用现成物概念的影响,《我骑上花之车前程似锦》则是2004年作品,丝网手法带有拼贴感,第三幅《十朵花》则是近期作品,从具象到抽象,手法也愈见自由。
艺术家李明维的作品则明显看到观念艺术的痕迹。《水仙的100天》,这个艺术家1995年的作品具有行为和观念的创作方式,外祖母去世后,决定与水仙一起生活100天,遍历它的萌芽、开花、凋谢和死亡,感受它的生命周期,每天随机选择一个事件记录“我”和水仙在做什么,用摄影叠加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后作品的结果非常惊人地具有一种共情的效果。
一花一世界,好像透过花,我们即可参透人生,而从花中读到的独特花语,包含艺术家的独特感悟,这感悟正是以艺术形式回应当下,进行发问,从这个角度来说,展览也积极邀请我们,以花的美丽和灿烂姿态,应对当下的环境。
相关知识
艺术家的花的大千世界,真的太美了!
花园墙面这样装饰,真的太美了!
2种适合冬春季养的花,好看又勤花,满满少女心,真的太美了
这款英伦节拍的月季盆栽真的太美了!清茶色的花瓣配上复古色的盆
6种洋兰,只要您都见过,可以说是洋兰专家了,太美了
我的天呐 DIY花墙太美了
简直是福州版普罗旺斯!这片花海,太美了!
兰花展,太美了!
北京一女子一株“蝴蝶兰”养9年,一年开花上百朵,太美了
花草的四种布置,简直太美了!观赏性十足,特清新!
网址: 艺术家的花的大千世界,真的太美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81285.html
上一篇: 马蒂斯油画作品中的花卉表现研究 |
下一篇: 名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