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花神芙罗拉跨时空的问候和迟到的历史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花神芙罗拉跨时空的问候和迟到的历史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

它可能是一座城池、一个圣地、一个帝国、一个时代、一段歌剧,也或是一段假日印象。

壹 罗马不仅只有宏伟与壮丽

1831年初,被西点军校开除不久的美国诗人艾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年),用军校同学捐赠的钱在纽约出版了他的《诗集》第二版,这其中收录了《致海伦》一诗。在其中一节他写道: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Thy hyacinth hair, 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艾伦.坡这最后一句诗尽管有多种译法和理解,有人说应是:“宏伟即罗马”,也有人理解为:“壮丽属于罗马”。

无论如何,将“罗马”与宏伟、壮丽这样的形容词汇挂钩,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共识。

这种宏伟与壮丽不仅体现在古罗马所留下来的各类建筑与雕塑上,也体现在其强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外交诸多方面,罗马人所创造的高度组织性、法律精神确保了那个宏伟的时代与疆域辽阔的帝国诞生。

在艾伦.坡吟诵出“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一个多世纪后,美国派拉蒙公司于1953年拍摄的《罗马假日》,诠释了美国人心中的旅游目的地——“罗马”,整部影片都在罗马城现场取景拍摄,当娇小的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躺在巨大的寝宫中、或是端坐于新闻发大厅的主席台上时,更衬托出罗马建筑的宏大和她内心的孤寂。

摄影:罗马斗兽场一角 剧照:电影《罗马假日》中出现的罗马斗兽场

观众的视线随着她与格利高里·派克一路经过了共和广场、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许愿池、西班牙广场、万神殿(Pantheon)、 马切罗剧院(Teatro Marcello)、罗马斗兽场(Colosseo)、威尼斯广场、圣天使堡等等景点,这些城市广场与建筑物本来所蕴含深刻的宗教与历史内涵以及现实中紧张的欧洲政治局势,被赫本与派克的奇遇记所消解,演绎出一段经久不衰的现代童话。

仅仅透过他们在罗马城的一天,我们已经足够被“罗马”的宏伟、壮丽所震撼,而“罗马”绝不仅仅只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座城市,也不仅仅是宏伟与壮丽,他也有血腥的杀戮以及肮脏的奴隶贸易。

而以下这幅发现于庞贝古城的壁画——《花神芙罗拉》,则为我们展现了公元1世纪罗马人优雅、细腻的另一面。

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 公元1世纪 47cm×41cm×6cm

画中的女主人公——芙罗拉为罗马神话里的花神(英文:Flora),她代表春天与鲜花。这位女神正赤脚走过一处花园中,左手抱着一只花篮,正伸出右手欲采摘一片花。

画家对细节的处理很认真,女神的步履轻盈,她所伸出纤细的右手,仅有拇指和食指用力,其余三指成兰花状,这个动作更准确地说不是“采摘”,而是“掐”。

她那金色的秀发被盘于脑际,露出温柔白皙的颈部,宽大、轻盈的衣袍随风飘舞。画家虽然仅描绘出她的背影,却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芙罗拉的步伐飘逸,她仿佛正在花园中一边舞蹈一边采摘着花朵,宣告春天已经来临。

《花神芙罗拉》细部

与我国出土的战国时期或者东汉的帛画、墓葬壁画中的人物画类似,她也身着宽大的衣袍,但庞贝的这位古罗马画家,显然更在意表现出她美丽、健康的身体,而不是用衣袍将其遮盖。

“背对着观众在花园中采花的女士肖像”——这样的画作内容我们也可以从19世纪中期,英国唯美主义画家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Albert Joseph Moore (1841.9.4-1893.9.25)这幅《花园》中找到对应的影像。

摩尔的绘画风格曾经受到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也是画家惠斯勒的好友(有关拉斐尔前派、惠斯勒等内容会在此后的文章中再详细介绍)他后来曾到过罗马旅行,触发了他对古典题材的兴趣。

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花园》1869年作 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 《花园》细部

在摩尔的画作中,常常为主人公穿上古典装束,但并没有为他们限定一个具体的地区和时间。这幅作于1869年的《花园》正是他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尽管我没能看到有准确的资料说摩尔曾经目睹过庞贝这幅《花神芙罗拉》,但两者的构图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

也许你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就同类题材、内容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庞贝壁画中的这位《花神芙罗拉》,也因为壁画与架上油画的创作技法、程式的不同,后者的背景并没有画满,而是用了大块面颜色平涂,而这更让这位花神显得自然、轻盈、疏阔,更让我赏心悦目。

2018年国博特展招贴画

2018年6月,《花神芙罗拉》曾漂洋过海来到过中国,在当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中和中国观众见面,与国博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图》、故宫博物院的《宋人耕获图》等一起,为我传递来自遥远时空的问候。

贰 庞贝壁画:一段迟到的绘画史

实际上,自公元79年起《花神芙罗拉》在地底沉睡了长达1800年。

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被掩埋的庞贝古城,位于今罗马城东南约240公里。如果以阿尔卑斯山脉为起点,将整个伸入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看作一只“皮靴”的话,罗马便位于这只靴子沿着地中海的中部,庞贝古城则在其与脚步中间的位置。

从1876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对这座古城进行发掘,经过百余年七、八代专家的持续工作,庞贝古城渐次向世人揭开了面纱:这座人口只有2万多的城市,拥有一座可以容纳整个城市人口的庞大竞技场、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剧院、30家面包烘房、100多家酒吧以及3座公共浴场和众多的青楼。

更让人震惊的是,庞贝的富裕人家大多建有花园、厅堂、廊庑,与公共建筑物中一样都绘制了大量的壁画以及马赛克镶嵌画。它们被发现后,弥补人们对艺术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绘画了解的不足。

从庞贝古城中发现的多数壁画,如今被收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Naples)。

庞贝壁画:水果静物 庞贝壁画:读书女孩

庞贝壁画对于无数近、现代西方画家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前他们只能从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的绘画大师们身上学习他们的“古典风格”,而通过庞贝壁画,他们就可以直接与古人对话。

经过研究,庞贝的壁画经历了4种发展阶段,这也大致代表了古罗马的壁画风格:

镶嵌样式或装饰泥灰样式,流行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0年;

建筑样式,流行于公元前80年代至公元1世纪,主要在建筑墙面上描绘出建筑细部以及写实的景物,比如用彩色灰泥浮雕模仿大理石板的效果,运用便宜的建造材料模仿实木、大理石的视觉与触觉效果;

装饰样式,流行于公元1世纪,这类壁画深受埃及绘画影响,用花卉图案装饰亭台楼阁;

幻想建筑样式,流行于公元1世纪,利用透视原则在墙面上绘制逼真的景象,造成视觉幻想。

在此前介绍古希腊艺术时,实际上我并没有详细介绍古希腊的绘画。因为古希腊壁画留存下来的极少,人们只能从留下的装饰陶瓶上的“古希腊瓶画”来研究古希腊绘画。

叁 衔接古希腊的绘画风格

经历过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期后,希腊人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确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式,一共建立了139座奴隶制城邦,我们最为熟知的雅典和斯巴达便是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在艺术史上,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也从荷马时期的几何风格,发展为“古风时期”。

以下这尊雕塑名叫《驮小牛者像》,就是这一风格成熟晚期,一件富有神韵的大理石雕塑。这件作品完成于公元前560年左右,高165厘米,如今收藏于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美术馆。

古风时期晚期的雕塑《驮小牛者像》

虽然这件雕塑保存并不完整,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在对人体的肌肉,以及小牛犊的形体和比例方面,塑造已经非常准确,生动。这位农夫的嘴角,也像奥特曼一样,挂着一丝古风式的微笑。

古风时期的艺术作品,除了雕塑之外,还主要体现在瓶画与建筑中。这一时期古希腊的建筑,主要采用梁柱结构,并且出现了一些基础的柱式,这些柱子的样式,也是此后西方建筑的重要元素,有关几类典型的柱式,在前文已经为大家做了介绍。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古希腊的绘画。

在城邦兴起后,希腊完成了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移民过程,构建了一个以希腊本土为中心的“地中海上的希腊世界”。陶瓶是当时希腊人主要的日常用品,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雅典和科林斯等地,都是陶瓶的重要生产中心。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希腊绘画,大多就是在这些陶瓶上绘制的装饰画。这些瓶画,不再像几何风格时期那样,用简单的几何纹来做装饰,而开启了用画面讲故事的传统,也就是为所谓“情节性绘画”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的希腊工匠,还没有掌握复杂构图和绘画技巧,画面通过环形分布的纹饰,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人物和动物的动作简单。因为与东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也开始吸取了东方文化的长处,这些瓶画中,能明显地看到埃及人喜欢的正面率原则:人物的头部侧面面对观众,眼睛直视前方,躯干四肢是正面的,而两只脚又是侧面的。

这类作品受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东方文化影响,因此也就被称为“东方风格”,东方风格的瓶画主要盛行于公元前700—前590年。

以下这张图片,是制作于公元前535年的一件陶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出土于希腊的阿提卡。

图中所描绘的内容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阿喀琉斯与战神阿瑞斯的女儿、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之间的激烈战斗。

如果你看过根据DC漫画改编的那部电影《神奇女侠》,就应对亚马逊这个神奇的女性王国有些印象。这场战斗的结局是阿喀琉斯将彭忒西勒亚刺于马下,而当他摘下彭忒西勒亚的头盔后,发现了这位女王的美丽容貌,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注意看这件陶瓶上的两位人物,与浅色的背景相比,人物用黑色颜料描绘,这就是这些陶瓶中的“黑绘式风格”,在黑绘式之后,希腊人又流行与之相反的另一类绘制方式,将背景画成黑色,而人物用大面积的赭石来表现轮廓,再用线条绘出细部。这一类的绘制方式,就是“红绘式风格”。

黑绘式风格的瓶画,主要流行于在公元前600—前480年间,红绘风格的瓶画,出现大概在公元前530—前430年左右。

现在,我们可以稍微做个总结,古希腊的艺术史可分作“荷马时期”和“古风时期”两段,在绘画方面,出现了五种主要的瓶画风格,分别是:几何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白绘风格。

在“古风时期”之后,古希腊的艺术史被划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公元前6——前4世纪的古典时期、公元前4——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

在古希腊整体艺术发展最为辉煌的“古典时期”,出现了第五种瓶画的风格,那就是白绘式风格。

顾名思义,白绘的方式就是陶瓶上先涂上一层白色的底,然后再在白底上绘画。白底彩绘的瓶画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50年—前400年之间,这时的艺术家已经可以轻松地绘制出构图和谐、色彩层次丰富、人物姿态自然生动的瓶画了。

如今古希腊的瓶画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馆,或者一些展览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它们,就可以感受到从古风时期开始,古希腊画家的技法逐渐成熟,开启了由模仿自然,到再现对象的写实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将以往介绍过的约公元前1600年古埃及《内巴蒙打猎图》、约公元前1450年爱琴文明的克里特岛壁画、约公元前535年的古希腊陶绘放在一起,再与以下这幅同样出土于庞贝的壁画《狄俄尼索斯的秘仪图》相比较,便能感受到公元1世纪罗马庞贝的画家们取得了多么惊人的成就。

古埃及《内巴蒙打猎图》局部 约公元前1600年 古希腊:阿喀琉斯杀死彭忒西勒亚 约公元前535年 古罗马:《狄俄尼索斯的秘仪图》局部 约公元50年

庞贝的画家们突破了古埃及人呆板的范式,他们广为采用线性透视和光线透视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并未运用的准确,但已经能够在平面上呈现出具有纵深的空间感,能够运用明暗制造一些光影效果,同时他们对人体解剖的了解也远远超出了前一时期的画家,能够通过对人体、人物神态的准确描绘,让画面具有流畅的叙事性。

《狄俄尼索斯的秘仪图》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50年,被发现于庞贝一个别墅内,图中内容描绘了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人们正在举行一种宗教仪式的内容。

摄影:《狄俄尼索斯的秘仪图》局部

在大致介绍了庞贝壁画及其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后,下一节我们将回答这个问题:何谓“罗马”?

罗马从何而来?

然后再去看看罗马人在建筑与雕塑方面取得了哪些卓绝的成就。(未完待续)

相关知识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花神芙罗拉跨时空的问候和迟到的历史
罗马神话里的《花神芙罗拉》跨时空邂逅
Flora 罗马神话中的花神芙罗拉
罗马神话中,花神芙罗...
花神——芙罗拉(Fl...
【好伙伴艺术】花神芙罗拉的爱情故事
罗马花神话的故事
希腊神话中有没有花神
古罗马神话花神FLORA
艺术的“花”在时光里静静的开放

网址: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马:花神芙罗拉跨时空的问候和迟到的历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854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的传统花卉,为什么会有一个希
下一篇: 回顾:植物35亿年的历史,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