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花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芭蕉花,中药名。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basjooSieb.etZucc.的花。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性凉味甘、微辛,具有化痰,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痢疾。
中文名称
芭蕉花
性味归经
味甘、微辛,性凉
药材分类
植物
目录
功效作用加工炮制植物学信息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散瘀,止痛。
主治
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6g。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花开时采收,鲜用或阴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
形态特征
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长2-3米,宽25-3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
分布区域
产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房前、屋后、山坡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