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段惠贤:“芷兰玉树,芳香有道”——中医芳香保健类课程研究初探

段惠贤:“芷兰玉树,芳香有道”——中医芳香保健类课程研究初探

蓝字” 关注海淀敬德书院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作者:段惠贤(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一、中医芳香保健的前世今生

中医芳香保健是指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如丁香、当归、五味子、藿香、乳香、没药、生姜、香蜂草、永久花、迷迭香、百里香、雪松、侧柏、白芷、薄荷、柠檬、茶树、玫瑰、茉莉、桂花、小豆蔻、冷杉等,制成适当的剂型,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医芳香保健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回归自然的疗愈与保健手段,结合了艺术与治疗双重功能,综合性考虑到了人体生理和心灵深处的需求。中医芳香保健和西医芳香疗法是两类芳香疗法,两者在理论渊源、使用过程等方面均具相关性,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在中医历史上,芳香疗愈与保健之法在发展中被归入中医外治法的范畴——“香薰疗法”和“熏洗疗法”。

“芳香疗法”一词虽源自欧洲,但中医芳香疗愈、保健的历史更为悠久,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均有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先秦《山海经》中薰草“佩之可以已疠”则是我国芳香疗愈最早的文献记载,说明当时已形成使用芳香药物防治疾病、辟秽消毒、清洁环境的风俗习惯。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春秋战国时期,每逢端午之际,人们就有插艾、挂蒲、佩带香囊的习俗并流传至今,那时人们已把芳香植物驱虫、辟秽的特性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至战国时期,芳香疗愈逐渐从生活习俗发展为医疗手段,并记载于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一丈,并内酒中……”。马王堆一号汉墓(约公元前166年)出土中药材20多种,通过显微鉴定等方法,成功鉴定出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藥本、姜、杜衡、佩兰9种芳香药材,主要用来祛湿除邪,还有杀菌和防潮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有252种药物是芳香植物,有158种在1997年被收入了《中国药典》。

到了唐代,芳香疗愈有了进一步发展。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太乙流金散烟熏、赤散搐鼻、辟瘟杀鬼丸香佩、粉身散作粉剂扑身、桃枝洗方外浴等外治方法可以防治温病并在“辟温”一节中做了详细记载,便是我国传统医学使用芳香药物预防瘟疫的最好证明。此时,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将乳香、没药、丁香、沉香、安息香、苏合香等各种奇异香料从东南亚诸国一路陆运、海运至中国。这些香料被用在重大祭祀和宗教活动中,还被广泛用于医疗,芳香疗愈之法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芳香药物的中外交流达到高峰,许多芳香类方剂,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苏合香丸、《圣济总录》中的安息香丸、《太平圣惠方》中的木香散等均出于此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为芳香药物另辟专辑“芳香篇”,对芳香疗愈的用药方式进行了总结、创新及更全面的介绍,其中记载香木类35种、芳草类56种,并系统论述了各种芳香类药材的来源、加工和应用情况,丰富了芳香药物的记录,还介绍了涂法、擦法、敷法、扑法、吹法、漱法、浴法等芳香疗法的给药方式。我国目前现存最大方书明代《普济方》更是另辟“诸汤香煎门”,收97方,并记载方药组成、制作用法等,汇集了15世纪以来芳香疗愈的经验。

清代吴师机编著的《理瀹骈文》对芳香疗愈的作用机理、辨证论治、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作了系统阐述。直至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芳香疗愈、保健的发展逐渐完善,给药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按照作用部位可分为吸嗅、涂抹和口服(食品添加)三类。吸入法、香薰法、芳香蜡烛、香瓶、干香花等方法均通过嗅觉作用于人体。按摩法、沐浴法、淋浴法、敷布、润肤乳和面霜等方法则是以涂抹方式通过触觉作用于人体。而今部分品牌的芳香精油也可口服,不过内服精油会使精油与体内的处方药物发生作用,须谨慎使用。芳香疗愈往往与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技术结合施疗,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二、中医芳香保健的课程实践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医药文化基因植入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医药、走近中医药,培养其珍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青少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校本着“立仁·弘美”的办学目标,已经逐步搭建并完善了“弘美课程体系”。但目前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对空白。为了填补空白,促进弘美课程的发展,近年校与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项目合作,借助高校的师资和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资源,已经开发了系列学工、学农劳动体验课程,并于2021年创建了以研究“药食同源”、体验植物栽培为内容的弘鸢社团,进行了菌菇、百合、彩椒等食用、药用植物的栽培活动,积累了一些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近几年,学校逐渐涌现出一批对中医药文化,尤其是对依托中医药理论的芳香疗法感兴趣的教师团队,对常见植物精油的药理药性、方剂和疗效有一定的研究和经验积累,亟待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医芳香保健体验与活动类课程,既能惠及中学生的日常保健,又能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精油芳香疗法与中国传统医学本就同宗同源,是中医药文化有机的一部分。我们研究、探讨中医芳香保健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基于“中医药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建构“中医芳香保健”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使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课程的实施能够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中医)素养。

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群,提升学校中医药文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水平,进而有利于学校课程建构与实施的整体规划;第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中医素养,促使当代中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天人合一、整体联系、动态平衡、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中和为用、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传统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第三、让中学生能够在了解和接触芳香疗法,用更安全、更自然的方法进行身心呵护与疗愈,提高学生“贵己重生”“治未病”的健康管理能力。最后,中医芳香保健类校本课程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中学生对其背后哲学思想和处事原则的掌握与吸收,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激发有志于中医研究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2冬刊>)

专 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HDJDSY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段惠贤:“芷兰玉树,芳香有道”——中医芳香保健类课程研究初探
中医芳香疗法见证
中医芳香疗法如何治病
什么是芳香保健师,芳香保健师工作技巧
中医芳香疗法与西方芳香疗法渊源比较
中医芳香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浅析
芳香疗法辅助治疗产后抑郁症的设想研究
国际芳香推拿按摩大专班
中医与芳香疗法.pdf
中医芳香疗法

网址: 段惠贤:“芷兰玉树,芳香有道”——中医芳香保健类课程研究初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62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气味疗法——原来精油气味也能疗愈
下一篇: 芳香疗法有用,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