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书写桂花产业-国情研究·万祥军:特色农业谋定大健康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咸宁市发展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对标业内领先水平,主攻2-3个门类的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咸宁市委副书记蒋星华专题召开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示: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考察、规划布局、办点示范和协调扶持,有力推动林农增收、企业增效、大地增绿。
咸宁谋定桂花大健康产业
打造品牌,突出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
2019年3月4日上午,全国工商联执委、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原信息中心主任万祥军一行来到了咸宁市进行调研考察。咸宁市委副书记蒋星华专题召开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座谈会,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农科院、市林科院负责人和部分专家汇报相关情况与意见建议,市委副秘书长谭海华主持座谈会。
会后,与会人员到市林科院潜山楠竹笋用试验林参观。万祥军和蒋星华与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交流,逐一询问试验条件、技术要求、竹笋产量、市场价格、投入产出比等情况。蒋星华说,既要搞楠竹林覆盖增温这种特殊措施的试点示范,更要搞常规管理措施的试点示范,将全市符合条件的现有楠竹林逐步改造成丰产高效的笋用林或笋材两用林,变楠竹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在调研考察座谈会上,万祥军说:“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四乡六业特色农业进程中,明确了‘两手抓’的思路,坚持一手抓资源发展,一手抓资源保护,促进了桂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他表明:打造咸宁桂花文化节和制定咸宁桂花产业发展规划应该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突出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形成桂花大健康产业新模式,加快咸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咸宁桂花产业,擦亮“香城泉都”城市名片。万祥军指出: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桂花科研团队;以桂花树为底色,加强城乡绿化;更新配套措施,保护好已栽植的桂花树;努力把咸宁桂花产业做成产业发展样板,助力乡村振兴。他表明:桂花观赏性强,其加工品经济效益高,不但能为城市景观添彩,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桂乡人不断开拓进取,在桂花种植、培育、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但咸宁桂花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万祥军表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在大健康医药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 聚焦“医、养、管、食、游、动”重点方向,着力发展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医药、健康食品等重点产业,他强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物流园建设,突出医药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帮扶,完善新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全力推动健康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咸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咸宁书写桂花产业-国情研究·万祥军:特色农业谋定大健康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咸宁市发展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对标业内领先水平,主攻2-3个门类的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咸宁市委副书记蒋星华专题召开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示: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调研考察、规划布局、办点示范和协调扶持,有力推动林农增收、企业增效、大地增绿。
咸宁谋定桂花大健康产业
打造品牌,突出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
2019年3月4日上午,全国工商联执委、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原信息中心主任万祥军一行来到了咸宁市进行调研考察。咸宁市委副书记蒋星华专题召开楠竹产业和桂花产业座谈会,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农科院、市林科院负责人和部分专家汇报相关情况与意见建议,市委副秘书长谭海华主持座谈会。
会后,与会人员到市林科院潜山楠竹笋用试验林参观。万祥军和蒋星华与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交流,逐一询问试验条件、技术要求、竹笋产量、市场价格、投入产出比等情况。蒋星华说,既要搞楠竹林覆盖增温这种特殊措施的试点示范,更要搞常规管理措施的试点示范,将全市符合条件的现有楠竹林逐步改造成丰产高效的笋用林或笋材两用林,变楠竹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在调研考察座谈会上,万祥军说:“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四乡六业特色农业进程中,明确了‘两手抓’的思路,坚持一手抓资源发展,一手抓资源保护,促进了桂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他表明:打造咸宁桂花文化节和制定咸宁桂花产业发展规划应该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突出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形成桂花大健康产业新模式,加快咸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咸宁桂花产业,擦亮“香城泉都”城市名片。万祥军指出: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桂花科研团队;以桂花树为底色,加强城乡绿化;更新配套措施,保护好已栽植的桂花树;努力把咸宁桂花产业做成产业发展样板,助力乡村振兴。他表明:桂花观赏性强,其加工品经济效益高,不但能为城市景观添彩,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桂乡人不断开拓进取,在桂花种植、培育、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但咸宁桂花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万祥军表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在大健康医药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 聚焦“医、养、管、食、游、动”重点方向,着力发展健康旅游、健康医疗医药、健康食品等重点产业,他强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物流园建设,突出医药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帮扶,完善新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全力推动健康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咸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咸宁桂花文化平台
为桂花之乡增添深厚历史底蕴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桂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对咸宁桂花的写照,一曲广为传唱的《江南桂花香》,更是将咸宁的桂花与古代神话传说相连。湖北省咸宁市位于鄂南,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写下了“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等美妙诗句。500年前,此处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咸宁市咸安区现存少量的古桂。
咸宁桂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咸宁桂花》一书记载,当地桂花种植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曾途经咸宁,写下“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诗句,为咸宁桂花之乡增添深厚历史底蕴。
千百年来,咸宁饱经沧桑,至今仍然古桂成林。据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初步统计,全国15省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株,其中2000株在咸宁。咸宁市桂花镇柏墩村,有成片的古桂花树林,其中一棵古桂据考证生长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距今已600多年,前几年仍每年产鲜花三四百斤。目前,咸安区挂牌保护的古桂树2503株。
近几年来,在特色农业建设进程中,咸宁市桂花产业健康发展。桂花资源荣居全国榜首,“桂乡”美名享誉全国。咸宁市桂花品种数量、古树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五个主要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咸宁市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咸宁市6个县市区45个乡镇栽植桂花,面积约9.7万亩,其中桂花基地7.6万亩,现有产花树约100万株,年产鲜桂花约150万斤;桂花苗圃2.1万亩,每年产桂花苗2.5亿株,苗木销售收入过亿元;加上食品、香料、美容等加工业、旅游业产值,桂花全行业产值达10亿元。
咸宁桂花以其花多、花密、朵大、瓣厚、色鲜、香浓闻名全国,在桂花品种、鲜花质量、鲜花产量等方面均为全国第一。其中又以咸安区的桂花种植最为集中。45个乡镇分布有桂花,拥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近三十个桂花品种,现存地径5厘米以上桂花150万株。特别是全市百年以上,占全国2200株的91%。1963年、1983年国家先后两次命名咸宁为“桂花之乡”;2000年,国家再次命名咸安区为唯一的“中国桂花之乡”。我市以无可争辩的资源优势,先后赢得了全国性的众多荣誉。据桂花专题调查显示,与1999年同比,桂花面积、产量、产值、税收和提供农民纯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桂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实现了自主致富,绿色崛起
桂花是“百花营养之王”,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咸宁市是全国最大的桂花产地,也是唯一的“桂花之乡”。近年来,它作为地方特有的经济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利用。“桂花经济”已经成为咸宁农村发展的一大动力。
身处“桂花海洋”中的咸宁人,早些年并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打造咸宁桂花品牌来推动整个桂花产业的发展。直到2011年,咸安区工商局商广科的同志去湖北省工商局参加业务培训,才认识到注册地标、创建品牌的重要性。随后,咸安区工商局请示市政府协调林业、文化等部门,与工商部门共同组成咸宁桂花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注册工作组。2012年1月,咸宁市桂花协会成立。2013年7月,由咸宁市桂花协会申请注册的咸宁桂花地理标志商标获准注册。 品牌效应迅速显现。
“以前在家种粮食,家里那点地一年还挣不了一千来块钱,和种桂花比起来那是差得太远了。”湖北咸宁市咸安区41岁的桂花镇白沙村村民王亚兰,说起种植桂花苗给自己带来的甜头,王亚兰兴致勃勃。由于村里人多地少,种地根本不挣钱,王亚兰曾经和丈夫在广东、浙江等地打了多年工,但光靠打工,致富也始终是一个遥远的梦。王亚兰独自回到家乡,她种了几亩地的桂花苗,一亩地能赚六七万元,后来又带了几个姐妹一起租了十几亩地,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她说,现在村里八成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桂花,桂花不愁销路,大家的收入都不错,几乎没有人再出去打工了。
桂花镇石城村村民刘晚元也是当地“桂花经济”的受益者。刘晚元是村里的妇女干部,工作比较繁忙。近两年,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等支出不断增加,仅凭工资简直是杯水车薪。眼看着桂花苗木市场行情一路看涨,前年起,刘晚元和丈夫开始种植桂花苗木。工作之余,她和丈夫的主要任务就是插桂花。“今年准备再插两亩桂花苗,明年就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了!”刘晚元高兴地说。
“1亩地可插8至10万株桂花苗,一年生桂花苗每株至少可卖0.6元,二年生的每株1.5元以上。保守估计,收入在5万元以上。”回顾五年前,当时刚开始启动桂花产业致富经历时,桂花镇党委书记张浩业介绍说,这几年,当地的桂花苗木经济急剧升温,现在,不仅全镇13个村85%以上的农户都有自己的桂花苗圃,家家户户种桂花,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资产过百万的苗木大户。
桂花产业化经营是指桂花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桂花产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相互协调上,实行一体运行的经营模式,具体包括基地建设、桂花加工、桂花流通、桂花旅游,其中桂花加工是关键,包括桂花酒、桂花饮料、桂花食品、桂花香料等。
进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的桂花加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植了系列知名品牌。咸安区生产的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淦水牌”桂花酒、桂花蜜酒和桂花浸膏等知名品牌多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近几年新开发了桂花米酒、桂花露等饮料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桂花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基础。在长期的种植中,逐渐形成了咸安区的桂花镇、马桥镇、官埠桥镇,崇阳县的路口、白镇五大桂花基地。这些基地的主要特点是:种植历史悠久、桂花面积大、数量多、品质好、文化气息浓重。
此外,近几年随着咸宁苗木花卉产业的崛起,一些以桂花苗木为特色的基地也随之产生。如咸安区的向阳镇、横沟桥镇,赤壁的赵李桥镇、官塘桥镇。目前全市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铁桂及野桂等42个品种。
自2000年起,当地政府采取了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至今,桂花产业日益壮大,苗木销售蒸蒸日上,带动了全区和周边许多农民投身桂花产业。桂花苗木产业已成为咸安区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并解决了全区大半的富余劳动力,真正实现了自主致富,绿色崛起。
咸宁书写桂花产业-国情研究·万祥军:特色农业谋定大健康
打造咸宁桂花文化平台
为桂花之乡增添深厚历史底蕴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桂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对咸宁桂花的写照,一曲广为传唱的《江南桂花香》,更是将咸宁的桂花与古代神话传说相连。湖北省咸宁市位于鄂南,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写下了“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等美妙诗句。500年前,此处民间就有酿制桂花美酒的传统。咸宁市咸安区现存少量的古桂。
咸宁桂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咸宁桂花》一书记载,当地桂花种植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曾途经咸宁,写下“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诗句,为咸宁桂花之乡增添深厚历史底蕴。
千百年来,咸宁饱经沧桑,至今仍然古桂成林。据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初步统计,全国15省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桂2200株,其中2000株在咸宁。咸宁市桂花镇柏墩村,有成片的古桂花树林,其中一棵古桂据考证生长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距今已600多年,前几年仍每年产鲜花三四百斤。目前,咸安区挂牌保护的古桂树2503株。
近几年来,在特色农业建设进程中,咸宁市桂花产业健康发展。桂花资源荣居全国榜首,“桂乡”美名享誉全国。咸宁市桂花品种数量、古树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等五个主要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咸宁市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咸宁市6个县市区45个乡镇栽植桂花,面积约9.7万亩,其中桂花基地7.6万亩,现有产花树约100万株,年产鲜桂花约150万斤;桂花苗圃2.1万亩,每年产桂花苗2.5亿株,苗木销售收入过亿元;加上食品、香料、美容等加工业、旅游业产值,桂花全行业产值达10亿元。
咸宁桂花以其花多、花密、朵大、瓣厚、色鲜、香浓闻名全国,在桂花品种、鲜花质量、鲜花产量等方面均为全国第一。其中又以咸安区的桂花种植最为集中。45个乡镇分布有桂花,拥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种群,近三十个桂花品种,现存地径5厘米以上桂花150万株。特别是全市百年以上,占全国2200株的91%。1963年、1983年国家先后两次命名咸宁为“桂花之乡”;2000年,国家再次命名咸安区为唯一的“中国桂花之乡”。我市以无可争辩的资源优势,先后赢得了全国性的众多荣誉。据桂花专题调查显示,与1999年同比,桂花面积、产量、产值、税收和提供农民纯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桂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实现了自主致富,绿色崛起
桂花是“百花营养之王”,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咸宁市是全国最大的桂花产地,也是唯一的“桂花之乡”。近年来,它作为地方特有的经济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利用。“桂花经济”已经成为咸宁农村发展的一大动力。
身处“桂花海洋”中的咸宁人,早些年并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打造咸宁桂花品牌来推动整个桂花产业的发展。直到2011年,咸安区工商局商广科的同志去湖北省工商局参加业务培训,才认识到注册地标、创建品牌的重要性。随后,咸安区工商局请示市政府协调林业、文化等部门,与工商部门共同组成咸宁桂花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注册工作组。2012年1月,咸宁市桂花协会成立。2013年7月,由咸宁市桂花协会申请注册的咸宁桂花地理标志商标获准注册。 品牌效应迅速显现。
“以前在家种粮食,家里那点地一年还挣不了一千来块钱,和种桂花比起来那是差得太远了。”湖北咸宁市咸安区41岁的桂花镇白沙村村民王亚兰,说起种植桂花苗给自己带来的甜头,王亚兰兴致勃勃。由于村里人多地少,种地根本不挣钱,王亚兰曾经和丈夫在广东、浙江等地打了多年工,但光靠打工,致富也始终是一个遥远的梦。王亚兰独自回到家乡,她种了几亩地的桂花苗,一亩地能赚六七万元,后来又带了几个姐妹一起租了十几亩地,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元。她说,现在村里八成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桂花,桂花不愁销路,大家的收入都不错,几乎没有人再出去打工了。
桂花镇石城村村民刘晚元也是当地“桂花经济”的受益者。刘晚元是村里的妇女干部,工作比较繁忙。近两年,孩子读书、老人看病等支出不断增加,仅凭工资简直是杯水车薪。眼看着桂花苗木市场行情一路看涨,前年起,刘晚元和丈夫开始种植桂花苗木。工作之余,她和丈夫的主要任务就是插桂花。“今年准备再插两亩桂花苗,明年就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了!”刘晚元高兴地说。
“1亩地可插8至10万株桂花苗,一年生桂花苗每株至少可卖0.6元,二年生的每株1.5元以上。保守估计,收入在5万元以上。”回顾五年前,当时刚开始启动桂花产业致富经历时,桂花镇党委书记张浩业介绍说,这几年,当地的桂花苗木经济急剧升温,现在,不仅全镇13个村85%以上的农户都有自己的桂花苗圃,家家户户种桂花,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资产过百万的苗木大户。
桂花产业化经营是指桂花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桂花产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相互协调上,实行一体运行的经营模式,具体包括基地建设、桂花加工、桂花流通、桂花旅游,其中桂花加工是关键,包括桂花酒、桂花饮料、桂花食品、桂花香料等。
进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统的桂花加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植了系列知名品牌。咸安区生产的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淦水牌”桂花酒、桂花蜜酒和桂花浸膏等知名品牌多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近几年新开发了桂花米酒、桂花露等饮料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桂花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基础。在长期的种植中,逐渐形成了咸安区的桂花镇、马桥镇、官埠桥镇,崇阳县的路口、白镇五大桂花基地。这些基地的主要特点是:种植历史悠久、桂花面积大、数量多、品质好、文化气息浓重。
此外,近几年随着咸宁苗木花卉产业的崛起,一些以桂花苗木为特色的基地也随之产生。如咸安区的向阳镇、横沟桥镇,赤壁的赵李桥镇、官塘桥镇。目前全市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铁桂及野桂等42个品种。
自2000年起,当地政府采取了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至今,桂花产业日益壮大,苗木销售蒸蒸日上,带动了全区和周边许多农民投身桂花产业。桂花苗木产业已成为咸安区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并解决了全区大半的富余劳动力,真正实现了自主致富,绿色崛起。
咸宁书写桂花产业-国情研究·万祥军:特色农业谋定大健康
相关知识
咸宁书写桂花产业
桂花文化在咸宁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探讨.pdf 全文
咸宁企业品牌强在哪里·咸宁高新区篇
绿维文旅:花文化与花卉美食旅游产业的发展
金恢华:把切花产业“做出花”
广西工业文化品牌之旅第5站:桂花公社
湖北科技学院获批建立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花创新中心
胡安焉新作《生活在低处》出版,书写开在“低处生活”鲜亮之花
温度和IBA浓度对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水培扦插生根的影响
桂花什么时候开
网址: 咸宁书写桂花产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659.html
上一篇: 上海经典花盆装饰有限公司 |
下一篇: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智海剑教授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