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 永葆碧水蓝天山色秀
——访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傅怀英
2018年,全县集中开展“十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强力管控污染物排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等工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攻坚战目标,指挥部明确重点难点,制定攻坚项目清单,对治气、治水、改厕和垃圾分类四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落实了责任。确定月度目标,倒排时间节点,全面深入推进攻坚战,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拆迁、建设工程和道路扬尘专项整治,督促施工企业按规范严格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加强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增加城区道路洒水频次,严控工地和道路扬尘。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成城区72家餐饮企业的油烟直排整治。持续推进城乡餐饮油烟、秸秆焚烧、采制砂场等领域烟尘扬尘治理。深入开展涂装、木制工艺等行业废气整治,关停“低散乱”企业41家,整治提升143家,完成VOC有机废气排放企业治理11家。
深入开展碧水行动。以“零直排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尖山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台口断面水质提升工程、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尖山大门溪整治,促进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提升。一年来,指挥部不断加大护水治水力度,加强涉水源头管控,规范饮用水源管理,完善污水治理设施,深入推进“河长制”,开展全域“零直排区创建”等工作。完成14个乡镇(街道)和区块“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县级预验收,加强马蹄坑水库饮用水源道路穿越安全防护,全面完成台口垃圾填埋场、台地垃圾填埋场渗漏液处理提标改造工程。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开展“百日护水攻坚”行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台口断面地表水7个月采测分离达到Ⅱ类,尖山大门溪经采样监测也已达Ⅲ类。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与垃圾分类。积极响应“厕所革命”号召,全面启动550座公厕改造建设工作,其中385座已完成,重点村旱厕已拆除1652处。加强公厕的管理和维护,助推乡村振兴。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发动,强化督查考核,进村入户检查指导垃圾分类328人次,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95%以上。全县14个乡镇(街道)、218村完成垃圾分类优秀村创建,实行常态化管理。
傅怀英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指挥部把大开发、大建设的压力化为环保工作动力,周密部署、强化举措,使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好中向好。全县6个出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29天,其中一级优147天,优良率占总天数的98.2%。PM2.5平均浓度24微克每立方米,排名全市第一、全省并列第八。
下一步,指挥部将继续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全力打好“护水攻坚、蓝天保卫”战役,不断推进“厕所革命”与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永葆碧水蓝天山色秀。
“大禹鼎”:爱拼才会赢
上月25日,省治水办副主任施振强到我县调研时指出,磐安县“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效显著,值得学习借鉴。上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我县“五水共治”工作成效的报道。
2018年,县委、县政府把污染防治纳入“十大攻坚战”,提出了争创“大禹鼎”的目标,持续推进“护水攻坚行动”,创建全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区”。通过合力攻坚,我县80%以上县域完成“污水零直排示范区”创建,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县的特色治水之路。目前,我县与周边县(市)交接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全县24个乡镇(街道)交界断面水质Ⅱ类以上达到95.8%。
仁川镇方山村是我县数一数二的大村,有870户、2600多人。养猪的村民不少,雨污分流设施不到位,一到雨天,有些臭水沟就恶臭难闻。看到其他村污水零直排创建开展得如火如荼,村党支部书记卢西彪暗暗下了决心。“2018年9月初,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决定下狠功夫抓截污纳管,杜绝污水直排。当天晚上,我就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到农户家里调查摸底。”卢西彪说。做农村工作,难就难在村民不理解。卢西彪表示,不理解更要耐心做,一直做到理解为止。不管晴天雨天,村里总能看到卢西彪和村干部们在村里穿梭的身影。在截污纳管改造中,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卢西彪等五名村干部集体签字向银行贷款。改造施工人手不足,村干部就上阵帮忙,村两委和干部们分工分批带着小工在村内抓进度。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方山村全村终于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并基本完成村内水槽改造。街巷变得干净整洁,溪流变得更清澈了。卢西彪说,即使下雨天,村内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的场景,雨天走在方山更是别有风情。
去年8月以来,作为省级“污水零直排”乡镇示范点,仁川镇每天安排多个班组,集中开展雨污分流、截污纳管专项整治,啃下方山村这个创建的“硬骨头”,全镇排查出的784处全部整改到位,镇域范围内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的目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监测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成为河长以来,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看着溪水变清了,想想还是值得的。”仁川镇赤岩前村河长李雄说。村级以上河长每月至少巡河四次,一次至少巡一个来回,为抓好污水零直排工作,全县三级“河长”时常出现在河畔溪边。以“党建+河长巡河”、“一河(湖)一策”、巡河电子化管理与考核等工作为抓手,2018年3月以来,我县三级河长巡河率和事件处置率都已达到100%,“河长制”促进了“河常治”。通过每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行业整治,我县先后立案查处违法企业31家,收缴罚没款113.5万元,河水水质有了明显提升。冷水镇潘潭村村民刘苏仙甚至表示,现在的溪水几乎都能直接用来洗衣做饭了。
2017年以前,全县只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仅为2.1万吨。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近两年,我县持续加大投入,相继完成污水主管网新增100多公里,新建并改造污水处理厂项目3个、污水处理站18个,污水处理能力已达6万吨每天。目前,尖山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总体污水处理能力达1.2万吨每天。按照“出水水质达到金华标准”要求,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实现新渥街道污水处理全覆盖。
清晨,在县城文溪两侧,3.6公里的绿道上,跑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在方前镇下村,始丰溪廊道成为美丽的新风景,让前来游玩的客人流连忘返。以溪流为脉络,生态廊道串联起了大小珍珠——磐安山水。县城建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负责人潘跃良因长期加班身体不适入院,为了加快生态廊道建设进度,他软磨硬泡向医生申请提早出院。出院后,本该休息一个月的他直奔工地去了。经过努力,由县城建集团公司负责的两条生态廊道已基本完成建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来,我县拉高标杆瞄准“大禹鼎”,拼争抢创推进“五水共治”,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县流域水质考核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确保下游400多万人口饮用水安全。
垃圾分类:小事情大文章
日前,来到尖山镇湖上村陈界自然村的游客有了新发现,每家每户门口多出一只黄绿相间的小垃圾桶。垃圾桶分为两格,醒目地标注着“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字眼。每户人家在处理垃圾时都按要求进行分格投放。
“陈界村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镇干部厉新炉介绍说,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但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紧迫性凸显。“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大家对垃圾分类已逐渐认可。”
整洁是底色,打好底色才能打造高颜值有气质的和美乡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乡镇(街道)把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陈界和沙溪2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大家可以利用手机里的积分,到我们这里兑换商品。”陈界村综合楼里面设置了垃圾分类体验中心、积分兑换超市,两个货柜上摆放着洗衣液、肥皂、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每件商品都标注着积分分值。2018年10月,陈界村垃圾分类智能化考核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张巧兰是陈界村的垃圾分类督查员,每天负责督查村里70多户农户的垃圾分类情况。她点开“考垃”APP,扫描垃圾桶上的二维码,然后检查桶内垃圾的分类情况,拍照后“打分”,最后上传。
“作为垃圾分类的源头,以往,农户存在分类主动性不强的现象,现在通过积分兑换商品,大大提高垃圾源头分类的准确率和农户的分类积极性,系统刚实施两个月,有的农户积分已经达1000多分了。”厉新炉说。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垃圾利用就是宝,分门别类少不了”一辆挂着横幅的宣传车在全县轮番宣传,营造氛围。2018年6月5日,《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我县以分发宣传册、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开展宣传。
7月20日上午,因冷水镇虬里村村民陶某未将生活垃圾正确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其不当行为开出我县第一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罚单:罚款20元。据了解,罚单开出之前,县相关部门已经联合检查多次,要求陶某限期整改。
在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同时,我县进一步完善垃圾治理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在尖山镇百青岗,建有一座独立的小房子,“尖山镇资源化快速成肥站点”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可腐烂垃圾处理机房里,十多只大垃圾桶装满了蓬松的有机肥。“有了这机器,就能把村里的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等生活垃圾变成有机肥。”工作人员管成远一边说,一边按下开关,示范操作机器。该站点一台机器每天可处理3吨可腐烂垃圾,覆盖了尖山镇周边21个自然村、4701户,产出的有机肥可供农业基地、农户使用。这不但减轻垃圾处理站场的压力,还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仁川镇胡庄村,卫生保洁员把收集起来的“可堆肥垃圾”倒进了堆肥房,利用太阳能与生物菌剂加快垃圾堆肥反应。“吃”进垃圾,“吐”出肥料,这样的情形将在我县各乡镇(街道)上演。
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陈亮介绍说,我县以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示范小区创建为抓手,以点带面,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技能培训,完善分类设施,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暗访检查,创建垃圾分类优秀村218个,覆盖14个乡镇(街道)。完成玉山镇快速成肥站点、尖山镇资源化快速成肥站点、仁川镇太阳能沤肥房、新渥街道机械化垃圾处理站等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建成阳光堆肥房119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95%。
厕所革命:小厕所大健康
2018年12月,金华市旅游局公布了最新一批AAA级旅游厕所名单,我县12座旅游厕所名列其中。一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厕所革命”工作部署,县旅游局对旅游厕所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绿化配套等进行了升级改造,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优化游客的体验。
曾几何时,“一个深坑两块板,三尺石墙围四边,夏天臭气能熏天,冬天冷风心里钻”是对农村厕所的戏语,这也凸显农村厕所配套建设的短板,反映出“厕所革命”的紧迫性。
昔日的农村,旱厕随处可见,常常令人掩鼻而走。而随着“厕所革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十美村”创建、“四清零”等组合拳齐发,农村旱厕基本做到应拆尽拆,“重灾区”改头换面成了“风景区”。如今,走进磐安农村,看到的公厕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每个公厕都有自己的主题,有园林式的,有古色古香的,有羊文化主题的……让人纷纷为此点赞。
在尖山镇湖上村陈界自然村,厕所的脱胎换骨可以说是我县“厕所革命”的缩影。“以往一到旅游旺季,厕所问题就会让游客和村干部很头疼,找不到厕所、厕所脏乱差、女厕不够用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周仲贤担任村干部多年,见证了村里公厕的变化,由少变多、由脏变净、由丑变美。周仲贤说:“现在,陈界村的公厕多了、环境好了,为此还受到了游客的好评。”
陈界公园里面有一座“听泉阁”公厕,墙面用当地特有的乌石砌筑而成,屋顶采用流畅的曲线设计,展现了泉水自由流动的造型,显得十分文艺。不少游客都惊叹:它居然是一座厕所。这个“文艺范”的乡村公厕与“药园”陈界融为一体,不仅仅体现在“面子”,更体现在“里子”。走进厕所内部,闻不到异味,每个蹲位上摆放着一盒厕纸,同时设有残疾人厕位,并配有专人管理。
可以说,公厕是衡量乡村文明的尺子。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羊冬娇说,我县旅游厕所实行了专人专管、跟踪保洁、定时消杀,建立“所长制”等管理制度,专门出台评价办法,全面推进星级制、优秀所长评选制,健全了相关考核机制。同时,我县将旅游厕所管理实效与景区景点、省A级景区村庄、五星三A村庄等创建工作相挂钩。
小厕所也内藏大科技,我县旅游厕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出“公厕电子地图”与二维码,集形象展示和综合服务于一体,实现厕所定位和信息发布功能。针对各旅游厕所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开辟群众投诉、意见征集、跟踪反馈渠道。群众只要对公厕有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反馈,管理平台会受理并交办整改。
“厕所革命”也促进了游客和村民卫生习惯的改变。“厕所变干净之后,很多人在使用时会自发地保持整洁,注意把厕纸扔进纸筐,给马桶冲水,洗手后尽量不乱甩。”公厕管理员陈国香说。
旅游厕所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乡村公厕的提升建设也齐头并进。按照县“厕所革命”的工作要求,县农业农村局对照《农村公厕改造内容判定表》对现有公厕进行一一“问诊”,“对症下药”提出改造方案。邀请专业团队结合县情实际开展设计,在新建和改建公厕时适当提高女性厕位比例,为老幼、残疾等特殊人群增设专用第三卫生间及附属的盲道、轮椅坡道、扶手抓杆等人性化配套设施。
2018年以来,我县以城乡公厕生态化、农村旱厕无害化、农村家庭厕所卫生化、机关事业单位厕所标准化、生产经营单位厕所清洁化等“五厕同抓、五化提升”为抓手,科学布局、拆改并举、建管并重,大力探索实施“厕所革命”,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568座农村公厕全面完成改建,完成率达106%。
相关知识
宁远:齐纲要深入乡镇、企业调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
开阳花梨镇:治污植绿“擦亮”生态底色
百里杜鹃管理区: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花园”样板
花梨镇:治污植绿“擦亮”生态底色
【喜迎党代会·辉煌五年】生态优先 满城绿色满城园
生态修复擦亮鄂温克草原底色
600亿元污染防治资金怎么花?李干杰划重点
厚植大美襄阳生态底色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北”工程攻坚战 春天的交响曲
浙江金华践行“两山”理论 推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
网址: 坚决打赢十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篇 擦亮生态底色 践行“两山”理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8842.html
上一篇: “开花劳模”长寿花,为什么会被拉 |
下一篇: 【解读十九大报告·污染防治】像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