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一文物一故事:娓娓道出广州口岸贸易历史和工艺匠心

​一文物一故事:娓娓道出广州口岸贸易历史和工艺匠心

(来源:广州博物馆)

由广州博物馆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已于2021年8月27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展厅与大家见面,下面由小编为你细说这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黄埔锚地 约1845年 象牙油画

象牙油画,是在象牙上绘制的油画,除了画面留存的历史信息,还体现了广州工匠对西方传入油画技巧的娴熟运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粤海关,加强对进出广州口岸的外国商船管理,凡前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必先泊于澳门,向海防衙门办理申报手续获批后,方可驶入虎门,到黄埔锚地停泊,再用舢板船将货物运至十三行商馆区贸易。画面中各国帆樯云集,各种接驳小艇往来穿梭,再现了广州黄埔港昔日的繁华。正中央的小岛为黄埔挂号口所在,设有税馆及其他机构,负责丈量船只,清查收税。

瑞典“哥德堡号”打捞出青花瓷片 清乾隆

“哥德堡”Ⅲ号是一艘以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船只。1739至1745年间该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第三次航行装载了包括100吨瓷器在内的700吨中国货物,1745年9月12日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2006年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复航广州,追溯中瑞两国两百余年间的贸易历史。“哥德堡”号曾装载的100吨瓷器中有四分之三是青花瓷。

青花开光广彩人物图盖瓶 清乾隆

“开光”为我国瓷器上常用的传统装饰手法,指在瓷器的中心部位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图样。这件盖瓶盖钮为描金金狮,瓶身饰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青花的恬静幽雅与广彩的鲜艳绚丽形成显著的视觉对比。存世早期的广彩,尤其是乾隆年间的产品,用色多为紫红、绿、蓝、黑、麻(深赭石)色,装饰古朴,别具一格。

白釉广彩连枝花卉徽章纹瓷盘 清雍正

这件瓷盘为英国人约翰·威利斯(John Willes)1735年定制,做工精细,最大特点在于口沿处运用“白加白”工艺绘制的连枝花卉纹。“白加白”(bianco- sopra-bianco)源自意大利语,这种工艺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或浅色釉面上绘制图案,采用这种技法的产品工艺复杂、产量少但制作精良。此盘说明广匠早在雍正年间便已掌握了从海外传入的“白加白”工艺。

广彩纹章博古纹汁斗、托 清宣统

盘底有外文款“Alice och James Keiller Canton 1910”(爱丽丝和詹姆斯·凯勒,广州1910),中文书“宣统年宝兴造”款。詹姆斯·凯勒(James Keiller)曾组织过1905至1907年瑞典“哥德堡号”沉船瓷器打捞工作,20世纪初他曾到访中国,并从广州Pak Mai Kai的宝兴瓷器店定制了包含该套瓷器在内的大量有宣统款的广彩餐具。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 清代

广州牙雕工艺可追溯到汉代,以精细闻名,镂雕象牙球为其代表之一,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称之为“鬼功球”,“鬼功”或作“鬼工”,分选料、磨圆、钻孔、分层、雕花、透雕六道工序,内分数层,层层相套,转动自如,图像交错隐现,令人叹为观止。

牙劈丝花卉徽章纹折扇 清乾隆

该扇有28条扇骨,运用镂空拉丝工艺制成,雕刻细腻,象牙拉丝细如毛发,传统象牙拉丝技术早已失传,此扇堪称广州牙雕工艺的巅峰之作。乾隆年间,象牙扇外骨多用菊花枝叶纹装饰,内骨多以细如毛发的牙丝纹铺地,扇面则以装饰花卉藤蔓纹为主。牙片薄如纸,细、密、薄,丝与丝之间最小的距离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扇面中部刻私人纹章的盾牌图案,内雕欧美顾客的姓名开头字母缩写,说明此为私人定制的外销扇。

银鎏金累丝烧蓝云龙纹盖盒 清代

累丝工艺又称“细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等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等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充于花纹之间,经多次低温焙烧而成。清代是累丝工艺发展的顶峰,伴随着珐琅技艺的发展,累丝与珐琅技艺相结合,不仅为累丝增添了蓝、绿、黄等色彩,珐琅片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与花卉等纹饰也令所成之器更具观赏性和审美性。

银鎏金累丝烧蓝人物山水花卉纹折扇 清代

此类折扇工艺精湛,成本亦非常昂贵,是一种观赏性多于实用性的扇子,主要集中生产于乾嘉之际。18世纪,“一口通商”政策的实施,广州成为制作外销扇的主要地方。折扇因便于携带,制作精美,成为外国商人返航时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这把制作精美的折扇融合了多种广作工艺,不仅见证了清代广州制扇业的发达,更反映了当年广州对外贸易的繁盛。

穿玻璃珠花绦 清代

花绦底板有店号中文“瑞丰”二字,并标注英文“REGISTERED TRADE MARK”,意为注册商标字样,说明“瑞丰”号已具备近代商业理念,并推测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有销售。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蟾蜍水注 清代

石湾窑仿钧釉多为蓝色釉中夹杂白、红、紫等色,绚丽多彩,斑驳陆离,独树一帜。古人认为三足蟾蜍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

人像盒 象牙细密画 清代

画作被镶嵌在一个9.4×7.3厘米的椭圆形带盖小木盒内,这是一幅身穿正装的西洋人物肖像画。在掌心大小的象牙上用油画颜料绘制的细密画细腻精致,盒盖内面的绸布上用英文书写红色字样“Hinqua”,表明这幅作品出自Hinqua之手。Hinqua是广州的一名油画家,其活跃时间约在1810至1825年间。

官邸生活图 通草水彩画 清代

以官邸生活为题材的外销水彩画,不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庭生活场景,同时也展示了清代的服饰特点,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外销画题材,也是西方人了解神秘东方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层楼(镇海楼) 通草水彩画 十九世纪

现广州博物馆馆址。镇海楼肇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迄今已逾六百春秋,俗称“五层楼”,其集军事防御、登高游娱、风景点缀于一体,一直是羊城广州的一处显著标识和一方人文胜景。作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8至20世纪初西方人游记、画作及外销艺术品中常见到镇海楼的身影。自1929年迄今90余年来,镇海楼又作为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的公共文化场所,益加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供图:广州博物馆

展期至2021年11月7日,

感兴趣的朋友们赶紧计划一场沪上游吧,

也可关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公众号,

了解更多展览资讯。

点击

看看【“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即将展出】吧!

关于我们

扫码获取更多

FOLLOW US

撰文 | 帅 倩

编辑 | 胡东松

审校 | 邓玉梅

审阅 | 曾玲玲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广州机场口岸检出秀粉蚧属有害生物系全国口岸首例
当“工艺”遇见“匠心”
修复文物就是呵护历史
花城无处了解花故事、花历史?专家建议:建设广州花艺博物馆
广州海丝 面向未来
广州市文物局关于广州花地艺拍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花地艺拍2023年秋季拍卖会”文物标的的批复
广州市文物局关于广州花地艺拍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花地艺拍2024年春季拍卖会”文物标的的批复
广州机场口岸从南非鲜花中检出秀粉蚧属有害生物,系全国首例
大国工匠吴顺清:让“沉睡”的文物“复活”
拉花凿花光花刮花,广州木雕镂月裁云

网址: ​一文物一故事:娓娓道出广州口岸贸易历史和工艺匠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9981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陈村花卉生产历史初探
下一篇: 花木之乡“开出”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