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理确定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的影响、建立有效的适应对策,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68种珍稀濒危植物和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2软件,分析了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下2020s、2050s、2080s和2100s时段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变化,确定了气候变化对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物种分布范围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策,提出了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些对策。希望为我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1)气候变化将引起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极大改变。在分析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相比,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白梭梭、桃儿七、星叶草、连香树、鹅掌楸等54%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将缩小,观光木、金铁锁、四合木、桫椤等9%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将扩大,楠木、秃杉、香果树等12%的珍稀濒危植物未来适宜分布范围急剧减小后消失,大果青扦、华盖木、绵刺、太白红杉等25%的珍稀濒危植物未来的适宜分布范围完全消失。(2)气候变化也将使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改变。在分析的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中,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相比,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野牦牛、藏羚、野骆驼、藏野驴等56%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扩大,黑熊(四川亚种)鹅喉羚(蒙古亚种)等31%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缩小,紫貂(大兴安岭亚种)等13%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消失。在B2气候变化情景下,趋势类似,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3)气候变化引起珍稀濒危物种的潜在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在分析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钱槭、麦吊云杉等31%的物种向高海拔、高纬度迁移,红砂、厚朴等21%的物种分布区破碎化,16%的物种分布范围向中心缩小,1%的物种分布范围东部范围缩小;4%的物种分布范围南部范围缩小;9%的物种分布范围北部缩小;10%的物种分布范围西部缩小。(4)气候变化将引起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改变。气候变化后,目前珍稀濒危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格局改变,一些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同时,气候变化后,一些物种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也改变,一些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减少,一些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数量却增加。(5)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主要要从国家和政府管理、物种保护部门(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具体物种适应对策几个方面考虑。国家和政府管理层面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调整国家政策,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对策纳入到政策管理中,同时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物种保护部门(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在管理目标和战略中需要考虑适应气候变化,扩大保护范围,在保护区功能设计中考虑动植物长距离迁徙,进行物种的集成保护,减少对自然保护区威胁,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创造和恢复缓冲区。保护具体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从加强物种就地保护、进行迁地保护,濒临灭绝物种进行基因保护,考虑潜在栖息地空间分布,进行动态和集成保护栖息地;人为进行种子传播和授粉,帮助迁徙,增加物种自然适应能力;对数量少的物种进行扩大繁殖和复壮;人为增设水源和食物等措施等。主要结论:气候变化后,我国气温和降水及其格局将发生改变,这将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范围产生严重影响。在研究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白梭梭、桃儿七、星叶草、连香树、鹅掌楸等大部分植物的未来适宜分布范围缩小,太白红杉等部分植物分布范围消失,仅有桫椤等少部分植物的分布范围扩展。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中,野骆驼、藏野驴等大部分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展,鹅喉羚(蒙古亚种)等部分动物的分布范围缩小,紫貂等少部分动物的分布范围消失。气候变化也将引起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格局极大改变,大部分珍稀濒危物种有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一些物种向多个方向迁移,一些物种的分布越来越破碎化,一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张。气候变化将引起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改变,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也改变,一些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减少,一些保护区中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数量却增加。物种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应从国家和政府管理、物种保护部门,以及物种具体的适应对策方面考虑。国家和政府管理层面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调整国家政策。物种保护部门适应气候变化中,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和战略中需要考虑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区功能设计中考虑动植物长距离迁徙,进行物种集成保护,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物种威胁,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创造和恢复缓冲区,加强非保护区物种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物种保护应加强就地保护、开展迁地保护、减少非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进行动态和集成保护等措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影响物种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只是初步模拟了气候因素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影响,没有考虑土壤、生物等其他的环境因素对珍稀濒危物种潜在分布的影响,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由于时间的原因,对大多数物种只分析了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影响,少部分物种分析了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本研究提出的物种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对策还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对策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相关知识
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
中国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林业适应研究成绩斐然
人为干预助虎颜花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的适应及其对策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共12篇)
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pptx
人为干预助濒危虎颜花适应气候变化
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与对策
动物的物种形成和环境适应策略.pptx
网址: 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4220.html
上一篇: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法律防治对策论文 |
下一篇: 花木与环境相适应的三种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