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 2003年

收藏 |

论文排版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周志钦   潘开玉   洪德元   开通知网号

【摘要】:<正> 中国是栽培牡丹的起源地,中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牡丹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开展栽培牡丹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和实践价值。我国的栽培牡丹在经历了长期的栽培驯化、突变和人工选择之后,形成了以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等品种群(亚群)为代表的近千个品种。由于牡丹能以种子、根出条和嫁接等多种方式繁殖,加上可能是现有品种祖先的大多数古老栽培品种已不复存在,要弄清栽培牡丹这样一个复杂类群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无疑是十分困难的。现有的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推论从形态上解释了我国现有牡丹品种的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丽;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王镛;孙坤;明代牡丹谱录考释——兼论明代牡丹文化[J];农业考古;2021年06期 3 张万堂 ,赵海军牡丹品种结构亟待调整[J];中国花卉园艺;2003年20期 4 刘红凡;王晓晖;邵安领;冀含乐;王二强;王占营;梁长安;几个中原牡丹品种自交、杂交及开放性授粉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24年01期 5 魏春梅;胡晓亮;高凯;王巧娟;杨海静;刘长营;查素娥;观赏牡丹品种识别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年07期 6 王旭;韩宏伟;黄冬梅;郑承成;吴常伟;徐兴兴;29个牡丹品种在秦皇岛地区引种的综合性状评价初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04期 7 张永强;马艳芳;郭子超;唐仲智;牡丹品种灰霉病抗性评价[J];甘肃林业科技;2022年02期 8 单奇;张琴;闫春霞;三十二个栽培牡丹品种花粉形态比较与品种群分类[J];北方园艺;2021年16期 9 章志红;王玉琴;常熟市引种牡丹品种调查和综合性评价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21年05期 10 左利娟;西北牡丹品种在北京地区的生物学习性观察[J];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钦;潘开玉;洪德元;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蒋海凌;张慧;陆丹雯;裘蕾;朱向涛;刘佳;淹水胁迫下9个牡丹品种生长及生理特性响应[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C];2016年 3 卢惊鸿;张旻桓;金晓玲;沈守云;湖南牡丹品种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C];2014年 4 李莹莹;王小文;孙霞;王文莉;孙宪芝;郑成淑;中原牡丹品种主要花香挥发物的多元统计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5[C];2015年 5 侯伯鑫;刘正先;杨曦坤;湖南牡丹品种资源的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6 叶康;蒋昌华;高燕;宋垚;奉树成;6个牡丹品种群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表现与综合评价[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7 赵帅群;欧全宏;任静;徐娟;刘刚;不同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FTIR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刘萍;尚富德;部分栽培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邹雯;高岚;韩佳月;中原牡丹与日本牡丹杂交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10 史国安;郭香凤;包满珠;不同类型牡丹花的营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保印;中原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史国安;牡丹开花与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平;中国牡丹品种命名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2 潘昊磊;江苏引种栽培的部分牡丹品种观赏性与耐热性调查分析[D];扬州大学;2023年 3 马燕;五个油用牡丹品种抗旱性研究及评价体系构建[D];宁夏大学;2018年 4 张旭;彭州地区部分牡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雅飞;西柏坡牡丹园牡丹品种观赏性调查和露地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段琳;洛阳地区常见引入牡丹品种调查及观赏价值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兴文;部分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白杨;不同牡丹品种对夏季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褪黑素缓解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 9 王淑华;彭州地区部分牡丹品种的AFLP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周波;不同来源牡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洛报融媒记者 郭学锋 通讯员 洪星 向召;我市牡丹品种总数有望超过1400个[N];洛阳日报;2023年 2 记者 刘兰英;留住菏泽“老品种”牡丹风采[N];菏泽日报;2022年 3 特约记者 铁铮;北林大发布两个牡丹新品种[N];中国花卉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姚蓉;牡丹开寂寞 都因育种痴[N];中国花卉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石蕴璞 见习记者 赵佳;技术突破让牡丹实现四季移栽[N];洛阳日报;2011年 6 铁铮;科技催生“北京牡丹”[N];中国科学报;2016年 7 孙洪冉;菏泽市场大株牡丹价格上涨[N];菏泽日报;2005年 8 记者 刘剑辉 通讯员 郝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N];菏泽日报;2024年 9 本报记者 李松战;打造牡丹文化食品“第一品牌”[N];洛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张仕勇;让牡丹文化唱红经济大戏[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知识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牡丹的起源
我国牡丹繁殖栽培研究进展综述
紫斑牡丹及延安牡丹起源研究
油用牡丹起源历史演变.docx
牡丹抗旱性研究进展
牡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牡丹栽培品种群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
牡丹起源和发展历史变迁
浅析洛阳牡丹文化的起源

网址: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781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为“荷韵”添彩 四位中国插花花艺
下一篇: 科普小知识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