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碳”秘未来式—双碳视角下的溪源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修复与提升

“碳”秘未来式—双碳视角下的溪源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修复与提升

“碳”秘未来式—双碳视角下的溪源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修复与提升

作品编号:ILIA-S-WORL10727

主创姓名:张烜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碳”秘未来式—双碳视角下的溪源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修复与提升

院校名称:福建工程学院-城乡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张春英

设计时间:2022-01-30

项目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

项目规模:24.13ha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碳排放问题时代背景

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方案通过建立低碳体,以生态固碳为基础,利用C3、C4植物的固碳能力重塑溪源江生态活力,强化滨江联系,衔接周边场地互相带动,引发触媒效应,近期实现碳达峰,远期实现碳中和,最终实现溪源江自我修复能力,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设计说明

一、背景介绍 项目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坐落于旗山脚下,是上街镇重要的生态廊道,包括溪源江部分流域以及福建工程学院北校区部分面积,由于场地毗邻学府南路这一重要交通干道,空气质量逐年下降,碳排含量逐年上升,采用何种措施治理环境?如何高效实现碳中和?会得到哪些收益?都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设计理念 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方案以生态固碳作为切入点激活场地,重拾溪源江作为滨水景观公共空间的话语权,从生态、活动、联系、智能四方面入手打造一个“零碳”的生态景观场所。 设计通过建立低碳体,以生态固碳为基础,利用C3、C4植物的固碳能力重塑溪源江生态,强化滨江联系,衔接周边场地互相带动,引发触媒效应,近期实现碳达峰,远期实现碳中和,最终实现溪源江自我修复能力,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场地分析

项目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坐落于旗山脚下,是上街镇重要的生态廊道,包括溪源江部分流域以及福建工程学院北校区部分面积,由于场地毗邻学府南路这一重要交通干道,空气质量逐年下降,碳排放量逐年上升,采用何种措施治理环境?如何高效实现碳中和?会得到哪些收益?都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碳汇设计策略

方案以抑碳排、增碳汇为切入点,采用C3、C4植物高覆盖的配置形式,进行CO2源头抑碳排,减少场地碳足迹,结合林地、湿地、农田、花园、草地五种碳斑块类型增碳汇。

▲碳汇设计策略解读

在设计内容上,从生态碳汇、功能碳汇两方面入手。生态碳汇通过采取将场地分为七个生态碳汇区域的措施,以生态“绿碳”碳汇途径为主,辅以生态“蓝碳”碳汇途径,达到高效的碳汇速率;在功能碳汇上,打造园区一体化低碳智能系统,采取智能慢行、智能娱乐、智能管理三合一的措施实现场地固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感悟

一、引发人对自然保护与低碳环境的思考,唤醒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二、以C3、C4植物碳汇为切入点,对未来景观碳中和设计具有启发作用。 三、挖掘CCSU等新型固碳技术、具有前瞻性。 四、聚焦双碳的人居环境空间,坚持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设计亮点

一、设计保留继承场地原有景观核心空间,就地取材,采用植入式设计,减少设计碳足迹总量。 二、挖掘高碳汇C4植物,结合C3植物进行配置布置于五种碳斑块类型中,打造高碳汇景观空间。 三、设计在修复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人与环境的亲密度,如自给自足生态农场、智能慢行打卡桩等都在无形中实现“个人碳汇”。

相关知识

碳汇视角下的园林绿地营建和管理
生态修复的固碳机制、实现途径及碳中和对策
IIGF观点 | 乡村发展中的碳排放源与碳汇
碳中和目标下景观系统碳汇的设计策略研究
世界建筑导报 | NO.209 | 低碳未来与企业责任:气候变化影响下风景园林碳中和实施路径
行业说丨成都设计咨询: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是成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策略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国有企业双碳实践路径研究——以蜀道集团为蓝本
碳交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碳汇和碳排放双重视角
我省生态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网址: “碳”秘未来式—双碳视角下的溪源江滨水空间景观生态修复与提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0840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新质生产力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下一篇: 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碳的“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