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淄博“90后”文物普查员用行动守护文脉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杨秋云
浏览器不支持该音视频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70011103.1-f24109ed8c3106cb23158602e1428324
播放流水
Flowid
deab2bd48a0d87f62345b4a6985054fe
播放内核
Kernel
mp4/origin (1.33.5)
mystery
mystery
r:6/2 br:0.000-0.000 t:0.00 pg:1 s:ed->ie->lt->ed->ie
“科技助力,测量精准度误差小于1厘米!”“我们轮流扛着RTK设备,翻山越岭、穿越灌木丛,徒步行走数十公里,最终完成任务。”“田齐王陵现存封土高30余米,杂草丛生,上山下山走了6次,结束后双腿颤抖不止。”……
在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深入乡村、翻山越岭,奋战在工作一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守护文脉。该院的“90后”人数达到30人,成为淄博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内简称“四普”)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勇担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年轻的群体。
迎难而上,在挑战中蜕变
每一处文物,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普查人员在山坡草丛中寻找文物点
26岁的宋金成,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今年8月入职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并加入到“四普”工作中,体验着文物普查员的别样快乐。“我主要使用RTK设备测量文物点的地理信息,测点工作相对简单。但为了测点,深入各种草丛都是常有的事。”宋金成说,田齐王陵现存封土高30余米,共有6座陵墓,杂草丛生,宛如野山一般。加之小雨过后,地面湿滑难行。我在测量时,上山下山走了6次,结束后双腿已不听指挥。”
对于没有吃过什么苦的“90后”,考验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年轻的文物普查员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
普查队员在调查淄博河北村王公墓
普查队员在淄川普查时,清理一文物点杂草并测点
调查完日伪遮断墙文物点,普查队员踩着崎岖的山路下山
朱宣宝,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今年硕士毕业后加入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9月24日,在对淄川区“日伪遮断墙”文物点进行调查时,由于这属于城墙遗迹,跨度较大,其南侧与齐长城相连,覆盖了两座山的山脊。他们一行三名普查队员利用一下午时间,轮流扛着RTK沿着城墙,翻山越岭、穿越灌木山林,徒步数公里,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详尽记录。“当我们完成这个文物点的调查工作下山时已是黄昏,回首远眺陡峭的山峰,虽然身体早已疲惫不堪,心里却成就感满满!”朱宣宝说。
博山区的“齐鲁会盟”遗址海拔708米,道路崎岖艰难,周围悬崖环绕,除了文保工作者,这里极少有人涉足,遗址位置的寻找也变得异常艰难。今年刚入职的熊伟庆说:“我们经历了2个小时的攀爬,才到达山顶,在经纬度识别下,终于找到了遗址位置。”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信号极不稳定,只能耐心地等待RTK稳定后才能打点,在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多线协作后,终于完成了采集工作。
在普查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如山路崎岖、天气变化等,还要克服资料匮乏、信息不全等困难。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和能力,让他们在普查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科技助力,让“四普”如虎添翼
普查队员对日伪遮断墙进行数据采集
普查队员使用移动端采集“四普”数据
普查队员在兴云寺使用无人机航拍测点
今年30岁的温峰,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在普查工作中肩负着无人机整体航拍的任务。特别是在一些山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形和环境,他常常遭遇信号弱、树木遮挡等严峻挑战,这些都增加了“炸机”的风险。因此,温峰的每一次航拍任务都要求他必须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控无人机,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
“在四普工作中,设备的专业性、技术性更强了,测点位误差小于1厘米。”在“四普”工作中,26岁的王新宇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主要负责技术层面的任务。他操作着RTK和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遗址进行精确测绘和数据采集。与传统的普查方式相比,这些高科技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和精度,也让他对文物点的分布范围、保存现状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需要对遗址、墓葬、古建筑等进行多方面的记录和数据采集,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一天的普查结束后,普查队员使用移动端上传四普数据
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在王新宇看来:“虽然普查过程很辛苦,但想到在过去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背向太阳,脚踩黄土。如今,我们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在同一个地方交汇相遇,他们制造、使用的陶器此刻传承到我们的手中。每每想到这里都会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有成就感。”
在四普工作中,“村村到”是一项重要内容。普查队员需深入每个村落,向当地老人询问文物情况,了解相关历史或传说,以及与文物有关的任何线索。通常,老人们对文物有一定了解,而年轻人则知之甚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都远离了农村,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物都不了解。四普工作成果会完完全全地向公众展示,按照地域、按照时期将文物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情况。这样,年轻人想了解自己家乡文物的时候,去翻一翻四普成果,说不定会有新奇的发现。”宋金成认为,文物普查功在当今,利在后代。
守护历史,传承文化血脉
文物普查,作为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每一次的调查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在淄川兴龙山古建筑群,普查队员与带路老人在山顶合影
在兴云寺前,普查队员们合影
“在淄川兴龙山古建筑群,有一座兴建于明朝的庙。这座古庙在山顶已经矗立了几百年,虽然已经没有人再来,保护古庙的人也会慢慢消失,但我们的普查工作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下各种照片、文字和数据,让后人记住,在如今已没有人烟的山顶,有一座在几百年前曾香火鼎盛的古庙。”宋金成说,望着触摸着古庙墙壁的带路老人,他读懂了“传承”两个字的意义。
于青瑶,今年33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通过紧缺人才引进入职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目前担任调查勘探部副主任,主要承担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工作期间取得了山东省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资格。于青瑶表示,在四普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基层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市实行‘文物长’制,加强文物巡护,开发了智慧文物系统,各村的文物巡护员定期对村内文物点情况进行拍照、检查。”她说道, 在参与“四普”外业帮扶过程中,于青瑶和同事们到各村进行已知文物点现场复核时,发现村里的文物巡查员对每一处文物点都了如指掌。比如,在长兴村,长兴龙凤山庙和长兴泰山行宫都在山顶且没有车道可达,但村里段书记却能带着他们从山坡开车上山,灵活避开各种障碍物。同样,宝泉村的老书记也能在一人高的荒草丛中准确找到宝泉墓群各个墓的位置。这些事例都让于青瑶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升。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作为新生力量,我们积极向前辈学者学习经验,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隐匿的文物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让后代子孙能够继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熊伟庆说出了年轻文物普查队员们的心声。
相关知识
拈花湾文旅撬动齐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淄博城市新名片
用党史“营养液”浇灌青春之花
沙坪坝绿化工人:用汗水“浇灌”城市绿色
中国第四届金鱼大赛倒计时!“佳丽”们要来淄博啦!
中国第四届金鱼大赛倒计时!“佳丽”们要来淄博啦
让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风采
“90后”花艺师李泽明:十年磨一剑,用专业与专注诠释花艺人生
楚雄南华:非遗文化漂洋过海 浸润“民族团结之花”
用花艺演绎艺术与热爱
园林工人高温坚守 用汗水浇灌“绿荫”
网址: 行动见证热爱!淄博“90后”文物普查员用汗水浇灌文化传承之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0117.html
上一篇: 固定式孢子捕捉仪 |
下一篇: 植物保护(一组)硕士研究生硕士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