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现在有很多公园、游园,每天在其中散步,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实在是惬意。这份‘绿色’福利,我们最喜欢!”家住翠园小区的王涛每天都要到湨河沿河公园散步。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殊荣以来,济源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并按照“规划建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社会增绿、均衡布绿、标准建绿”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方式,加快生态建设,扩展绿色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了组织管理到位、规划建设规范、景观保护得力、绿地系统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建设格局。如今,济源市区内已有公园、游园、街头绿地101处。这些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与随处可见的绿荫、水清景美的河流等,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生态珍珠链”,将整个济源变成了“生态园林”,幸福了一座城!
十年磨剑,今朝试锋。根据市委、市政府“拉高标杆,勇争一流”的指导思想,我市今年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玉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高级形态,更突出‘生态’理念,兼顾‘生态的科学道理’和‘园林的美学感受’,是国家园林城市的‘高配版’,是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的最高荣誉。济源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持续建绿兴绿 打造丰富园林绿化体系
很多人初到济源,瞬间就会被这座城市的绿色所感染。城市处处绿荫如盖、鸟语花香,这是济源人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源于对绿色发展、宜居生活的不懈追求,济源持续推进城市园林建设,通过园地扩绿、道路添绿、庭院布绿、立体增绿,提升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园地扩绿。目前,济源在城市建成区建设公园、游园、街头绿地101处,使市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90.21公顷。截至2017年底,济源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1.66%,绿地率达37.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05%,实现了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路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风貌。
道路添绿。济源坚持“一路一景”的设计理念,按照主干道景观化、次干道生态化、一般道路林荫化的要求,对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道路绿化景观多样,生态效果良好。截至2017年底,济源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86.6%,林荫路推广率达87.99%,有14条道路被命名为“省级绿化达标道路”。
庭院布绿。济源大力推进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建设,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近年,全市企业新增绿化面积5627亩、苗木300余万株,130个单位、35个社区分别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21个,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111个、市级园林小区11个,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立体增绿。济源扎实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工作,累计在城区栽植凌霄、五叶地锦等攀援植物180万株,实施河道、立交桥、围墙立体绿化,开展立体绿化试点建设,并在世纪华城、曼哈顿广场等5个小区试点屋顶花园建设。这些措施,发挥了立体绿化降温、降尘、抑霾、美化的作用,丰富了绿化层次,拓展了绿化空间。
城乡统筹建设 构造全域绿色生态系统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济源登高望远、提升标准,做到城乡统筹建设,构筑全域绿色生态系统。
生态绿廊建设。济源利用路网开展通道绿化,编织生态绿廊,先后实施建设207国道、济新高速公路、济运高速公路、济晋高速公路等20余条道路绿色廊道,对3个高速路口及城市主要出入口实施绿化、亮化及环境整治,形成了景观丰富、层次分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走廊。
城郊生态体系建设。济源坚持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按照“城区园林化、山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镇村生态化”的布局,加强镇区生态体系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郊生态体系,形成了市域一体的园林绿化发展大格局;建成黄河湿地公园、南山森林公园、林海公园、玉阳山公园等4个郊野公园,实施曲阳湖、万阳湖、玉阳湖“三湖”治理,建设万阳湖湿地公园;大力实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1%,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7%;着力打造园林城镇、绿色家园村,建设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217个、市级绿色家园村427个。全市11个镇全部跨入河南省园林城镇行列,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城镇”。思礼、下冶、坡头3个镇201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镇称号。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济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连续10年实施全域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被纳入全国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示范县(市、区),打造了思礼镇涧南庄村、承留镇花石村、王屋镇五里桥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基本形成“点上出彩、线上出品、面上出景”的美丽宜居乡村新格局。
开展生态修复 注重持续优化人居环境
多年前,苇泉河是一条黑河臭河。如今,经过治理的苇泉河正在变美,初步呈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面貌。苇泉河的变化,是济源扎实开展生态修复、持续优化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试点开展生态修复。济源启动南太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济源对自然保护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和重要交通干线周边露天采场、采煤塌陷区等区域采取塌陷区回填,削坡减载、危岩清除,平整覆土、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恢复治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整治黑臭水体。济源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完成苇泉河、蟒河、珠龙河等8.9公里河道清淤和52个排污口截流入网整治,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截至2017年底,济源市河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全覆盖。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济源以新区建设为重点,选择部分老城区为试点,完善雨水滞留设施,大力推广透水铺装,规划10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2017年,济源完成世纪广场、沁园中路海绵城市改造2个示范项目。新建城市公园、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项目均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全方位开展环境治理。济源多举措开展环境治理,狠抓供热管网建设,加快解决燃煤散烧问题,强化扬尘污染管控,强化污染源现场管控,使空气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济源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达到224天,超过河南省定目标。
与此同时,济源还落实规划控制,加强园林管理,注重古树名木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厕所革命”,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注重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交通,推广建筑节能,加快发展新能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强化社会保障,实施保障房安居工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随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秀灵、美丽、宜居、幸福济源美好蓝图正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知识
济源:生态园林,幸福一座城
描绘黄河生态新画卷① | 滔滔黄河水 润泽一座城
棉城绿意浓 乐享好生态
绿在城中 城在绿中 把赣州打造成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植出一片绿 扮靓一座城——衡水市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综述
南阳市园林局:绿色家园满眼春 幸福指数节节高
幸福鲤
太原新增一座运动园林,你去过吗?
绿化管理“一盘棋”城市就是一座“大花园”
网址: 济源:生态园林,幸福一座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434.html
上一篇: 百合主要观赏地 |
下一篇: 关于加强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