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根肿病 VS 根结线虫,今天帮您理一理!

根肿病 VS 根结线虫,今天帮您理一理!

近年来,随着蔬菜生产不断发展,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连作现象十分突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及根结线虫病为害日趋严重,导致作物发育不良,叶片萎蔫甚至枯死。十字花科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症状相似,但两者病原及发病条件不同,防治技术差异较大,今天的这篇文章小编就让你分分钟搞清楚根肿病及根结线虫病!

根肿病

根结线虫病

PK

1发病范围

根肿病一般只发生在十字花科作物上。

常见的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有:白菜类:小白菜、菜心、大白菜、紫菜薹、红菜薹等;甘蓝类:椰菜、椰菜花、芥蓝、青花菜、球茎甘蓝等;芥菜类:叶芥菜、茎芥菜(头菜)、根芥菜(大头菜)、榨菜等;萝卜类等。

根结线虫不仅会发生在十字花科作物上,还会出现在瓜类、茄果类等作物上。

2症状表现

(1)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相同点:

发病部位都在主根和侧根上。作物地上部分表现相似,都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无光泽,严重时萎蔫死亡等。

(2)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不同点:

★根肿病:

主根和侧根膨胀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或者鸡肠根。

主根上的瘤多靠近上部,球形或者近球形,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后期表皮有时开裂。

侧根上的瘤多呈圆筒形,手指状。

根肿病的肿瘤内没有虫子。发病后期,容易被软腐细菌侵染,造成组织腐烂,散发臭气。

★根结线虫病:

根瘤的形状、大小因蔬菜和线虫的种类不同,差别很大。有念珠状,肥肿、畸形瘤状结等。

一般根结之上生出细弱的须根,能再度侵染形成根结状瘤。

植株带土拔出,在水中漂去泥土后,可见根部有许多结节状小瘤,小瘤初呈乳白色,后期为褐色,细根很少。

根结线虫病导致作物根部肿瘤内有乳白色洋梨状的根结线虫的雌性成虫。

3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病原物不同

根肿病由芸薹根肿菌引起,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一类病害。

防治技术

1

根肿病的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在众多的防控方法中,选用抗病品种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2) 提倡科学轮作

在轻发生田块和区域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特别是避免十字花科作物的连作,以减少田间病原菌的积累,规避易感作物,切断侵染途径。科学设计茬口组合,提倡与其它种类蔬菜(如葱、蒜、玉米等非同科作物)轮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安排与水生蔬菜(如茭白、莲藕、慈姑等)轮作。在重发生田块和区域,禁止种植十字花科蔬菜。

(3)推广种子处理

①热水烫种

用50℃左右的热水浸烫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并不断搅动,使种子受热均匀,待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动,预防根肿病效果较好。

②种子包衣

种子包衣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苗期根肿病的侵染。

(4)注重应用农业措施

①春秋两季栽培十字花科蔬菜时,在播种出苗或定植后,一次性浇透水,之后持续控水,在需要补水时采取微喷、滴灌等精确补水方式,严控土壤水分,禁止大水漫灌;

②在根肿病发生田块,前茬蔬菜收割后,及时清洁田园,用人工方式捡拾病株及病根,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基数;

③在发病田块作业的耕作机械进入下一块操作田前,其土壤接触部位需用药剂或清水清洗,防止机械将病原菌带入无病田块。

5、土壤处理

翻耕土壤时,每亩施含有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200-400kg作基肥。采用微生物肥料处理土壤需要进行多次才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抑制根肿病的侵染和危害。

2

根结线虫防治

(1)高温处理:

根结线虫的主要活动范围在0~20cm的土层,可采用地膜覆盖、高温闷棚等高温处理土壤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轮作或套种

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变更栽培方式来减轻根结线虫危害,如与大葱、大蒜、韭菜等具有抗性的蔬菜轮作或套种。

(3)发病时

发现病株后及时采取灌根处理。可选药剂:粒子刀(1.8%阿维菌素)、黑线刀(1.8%阿维菌素)、黑线光(淡紫紫孢菌)进行防治。如果是根结线虫高发区域,在移栽苗前,冲施黑线光处理土壤,保护幼苗新根不受根结线虫侵害。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根结线虫危害大、防治难怎么办?用它帮您轻松战胜“隐形杀手”!
瓜菜根肿病、根结线虫病的区别及综合防控技术
栀子花根结线虫
西兰花茎瘤病、根肿病和根结线虫病的识别与防治
农业植物病理学:十字花科根肿病
怎么杀灭根结线虫?难治的根结线虫有办法了!
根结线虫难治?根结线虫怎么防治更有效?不妨试试“微生物菌剂”!
农业植物病理学:十字花科根肿病课件.pptx
花生根结线虫治疗方法?
根结线虫怎样防治?预防花生根结线虫应该怎样做?防治根结线虫的方法有啥?

网址: 根肿病 VS 根结线虫,今天帮您理一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73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根线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根线虫严
下一篇: “对症下药”DIY花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