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丽水一直致力于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前不久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2.0版》,丽水蝉联“2023年度全省设区市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榜单之首。
在率全国之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去年丽水对12个重要生物栖息地和15个重点物种(类群)的生物多样性展开专项调查,累计发现28个新物种。
生物多样性到底有什么价值?从实用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相当于储备了一个巨型基因库,这意味着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从环保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一个健康生态系统所必需的条件——多样化的生物种类和群落能有效防止病虫害、自然灾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
在这座对大自然友好型的生态之城,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打造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听,这是什么鸟在叫?”在市区白云山上的智慧监测点位,工作人员打开鸟类鸣声记录仪,将刚录入的鸟鸣导入系统,“安装在野外的记录仪能自动录入声音,定期导入系统识别,识别准确率超过85%,基本满足了业务化运行需求。”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个棕褐色的小匣子被固定在树干上,外表仿真如树皮。这就是鸟类鸣声记录仪,工作人员将音频数据导入丽水生物多样性数字监测系统后,声音便能转为图谱,声纹识别系统通过比对系统内鸟类声音库,就能识别出鸟类品种。
通过智慧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全市域已经收集到15.7TB监测数据。单是鸟类,去年就监测到了229种。“我们以此获取本地域的鸟类多样性种群数据,进而评估保护状态。”工作人员表示。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愿景。丽水在生物多样性的数智化监测实践,正是对打造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探索和创新。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在丽水一以贯之。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合作协议》,明确提出支持丽水市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
自此,丽水致力于谋划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布局,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创新性开启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新时代。
除了鸟类鸣声记录仪,还有一套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设备引人注目——自主研发的实时传输红外相机、两爬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多种生物类群的自动化监测。
“听声辨鸟”“看图识兽”“基因识鱼”……2023年,丽水建成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并在辖区内建起了20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样区,布设600余个监测点位。
“丽水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环境DNA等前沿技术,具有自动化、实时性、智能化、易推广四大优势。”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雷达相机和蝴蝶相机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在全国尚属首次。
“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水、气、土等环境监测体系已经较为成熟,而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仍存在监测方法不统一,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监测指标缺乏客观性、实用性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说,丽水正在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破解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这一重大难题,在全国也属创新性、引领性探索,“将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全球新物种的频繁现世见证多样性价值
5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刊发论文确认,在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种新鲇鱼,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Tachysurus wuyueensis”,中文名为“吴越拟鲿”。这是丽水发现的又一全球新物种。
“2020年9月,我们在由保护区管理中心组织的综合科考项目中,首次采集到这种鱼。当时网中有一群小鱼,除了优势种光唇鱼外,还有九龙山常见的盎堂拟鲿等。但其中有几条拟鲿外形特殊,身体特别细长,没有盎堂拟鲿身上常见的斑纹。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未被记录的物种。”新物种发现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袁乐洋博士告诉记者。此后,九龙山管理中心科研站的科研人员也多次记录到了这种鱼类的身影。
由于吴越拟鲿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限制了它们的扩散分布,使得它们栖息地碎片化,难以被人发现。“新物种的存在其实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没被发现,保护区对环境的严格管理,与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为新物种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创造了契机。”袁乐洋说。
作为华东重要生态屏障的丽水,境内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复杂多变的地形孕育出丽水多样的生态系统,而丽水也是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
事实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能按照经济学原理进行简单计算,因为一个物种很可能具有许多潜在的价值,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百山祖角蟾
“百山祖角蟾发出的鸣叫微弱且低频,但在研究人员特殊的听力技能加持下,它们还是充分‘暴露’了自己。”崔鹏回忆百山祖角蟾的发现过程,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一种缓慢且尖细的声音,是调查团队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大自然‘天籁之音’。”在黑夜中,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地扎进水洼,终于在溪边草丛里发现了这个指甲盖大小的小生灵。
这只长相独特的角蟾在南京通过生物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被认定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物种。研究团队迅速把该种角蟾的发现过程和成果发布在动物分类学杂志《Zookeys》上,并最终获得了国际认可。这也是百山祖国家公园成立后,境内发现的第一种世界新物种。
众所周知,一个新物种的形成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需要以地质年代来计算,其时间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是说,一个物种一旦失去,无论花费多少钱都无法挽回。
百山祖角蟾、瓯江小鳔鮈、丽水丽丝盖伞……新物种的发现,印证着丽水生物多样性在华东地区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丽水丽丝盖伞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崭新范式
在丽水,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鸟类是在城市中最常相遇的动物。观鸟爱好者王永鹏有多年的观鸟经验。自从爱上观鸟,他每天出门不再低头看着手机走路,而是本能地抬头留意天空中与树杈上飞翔或雀跃的鸟类。麻雀、乌鸫、白头鹎和鹊鸲在他居住的小区里最常见,“麻雀的脸颊有白色的纹路,上面还有像黑痣似的斑块,每只都不一样,非常可爱。”即使是这种最普通的小鸟,王永鹏经过仔细观察,也能收获许多乐趣。
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丽水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探索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课题。
每年1月,松阳县松阴溪畔,中华秋沙鸭如约而至。中华秋沙鸭以清澈的河流、水库为栖息地,素有“生态环境风向标”之称。
在10多年前,松阳就在中华秋沙鸭的活动区域划定了保护地范围,其内停止任何方式的捕鱼、采沙、取石等破坏环境的活动。为了避免摄影爱好者或游客对中华秋沙鸭的生活造成干扰,松阳还建设了保护观察站,规划了专业观察室、河道管理用房、眺望台、多功能厅等设施,将人类活动归集于一处。
在莲都,浙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调研时候发现,蓝喉蜂虎在瓯江边某处人工堆放的临时沙堆上筑巢,但是这些沙堆随时会被挖走,蓝喉蜂虎的家园岌岌可危。
蓝喉蜂虎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从国画里跃出来的“中国最美小鸟”。得知它们在自家沙堆上筑了巢,村民王建勇当即表态配合保护工作。如今在沙堆周边,丽水相关部门还划出了蓝喉蜂虎繁殖栖息地保护区域,并竖立了围栏和保护标识牌。
在这种关系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一小群“守护者”的责任,而是更广阔流域空间中民众的义务,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丽水积极推广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实现了全市覆盖,初步构建起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体系,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降低野生动物致害的危害性,这也是对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回应。
这些举措的推出与制度的建设,和“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行动方案不谋而合。除了开展标准化监管、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全社会参与外,丽水还结合本地生物多样性优势,把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与研学及深度体验相结合,带动了区域旅游产业、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特点科学规划、从长计议,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绩优生”的丽水所持续推进的创新探索。它不仅关乎自然保护,更是对生态资源的全方位审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思维模式转变。
文章来源:源新闻·丽水日报沈隽 董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浙江日报丨丽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国首个!丽水构建覆盖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丽水市花是什么花
丽水花店订花
【丽水花坛花卉公司
丽水花店,丽水市鲜花店,丽水鲜花专业送花上门,51788鲜花
从全球仅存3株,到如今“子孙满堂”!浙江丽水:历经数十年攻克“植物界大熊猫”繁育难题
生物多样性知多少?
丽水: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时代美丽城市
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及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成果发布
网址: 丽水,生物知多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7654.html
上一篇: 大悟:摸清“家底” ——新一轮生 |
下一篇: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标准《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