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助数字、互联网等技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例如,全国多个博物馆都开置了“云上观展”“云上参观博物馆”等,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参观模式;各大博物馆和著名景区景点推出了各类文创产品,如“黄鹤楼”雪糕、“故宫博物院”口红等,让大众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些历史景点开发密室逃脱等娱乐项目,让年轻人以沉浸体验的方式亲近历史……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们也提出有关加强全国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数字化建设,并对已有的文旅数字系统进行升级等相关议案提案,展现了当下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当下数字与文化融合有何特点?其社会性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花晖。以下为采访实录。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领域的创新实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开辟专篇部署数字中国建设,并强调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当下,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领域,其总体方针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发力。
首先,将数字技术转化为更高效、更环保的文化生产力。数字技术已深度介入影视、音乐、出版、游戏等众多文化生产领域。以数字电影为例,当下的一体化虚拟制作已经实现了前、后期贯穿:从VR堪景、即时可视化拍摄、高精度运动捕捉,到极为复杂的毛发与流体渲染。数字创新,一方面带来了更为惊人的视听效果,另一方面使得制作流程更为紧凑与可控。这种生产方式的优化,在大众熟知的“融媒体”概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四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构想便是数据的互动融通,以最大程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提高数据利用率,这无疑使得文化生产亦向着大幅降低碳排放的目标迈进。
“云端国博”来源:国家博物馆
其次,数字技术提供了更优质、更便捷的大众文化体验。大众随手可及的文化产品囊括了电子书、网络电台、流媒体视频、超高清电视直播等,这背后便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所支撑起的数据高速存储、提取与利用。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获取日常信息、消费文化产品,已成为大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再次,数字技术可促进文化产业合法合规经营以及政府管理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音视频图像指纹搜索与识别、大数据检测等手段的应用,对于打击盗版、规范市场、培育健康可持续的文化产业,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推进对外文化交流,重新定义日常生活
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不仅有效推动了文化“出海”和传播,也大大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新一波数字浪潮中,传统文化较早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过一系列古籍数字化项目,创建“中华古籍资源库”,《赵城金藏》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经由图像采集、标引、修缮,形成完善的在线资源,目前总量已达2.5万余部,为公众阅读、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另一项“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的顺利展开,令《圆明园四十景图》《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等一批流失海外的古籍珍品得以为世人所见,堪称创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展开多层次文明对话的典范。
“中华古籍资源库”网页
跨界别的内容开发与传播是数字+文化的重要特征,亦是文化产业的全新增长点。某一IP基于技术、数据、产权的融通,可以实现破圈层的内容产出,触及并吸引不同垂直领域的受众,实现过往难以企及的“聚众”效应。最常见的案例便是改编自“爆款”网文的影视剧、广播剧乃至游戏。这种IP所蕴含核心文本与形象的延展,绝非简单复制,而应是一种契合不同界别表达属性、不同圈层受众使用习惯的重新建构,这也对数字开发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值得借鉴与总结的案例便是“数字敦煌”的多界别开发,除了设置常规的线上全景展示、不定期的沉浸式展览,敦煌更联手顶流游戏“王者荣耀”,推出“飞天”“九色鹿”等多款皮肤,深得游戏玩家追捧。
“王者现敦煌” 图源:王者荣耀官方网站
数字技术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动力,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尤其在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数字技术已远远超越了保存的历史功能,进入到以多元的形态、生动的表达展开文化展演的阶段。
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数字+文化更有另一层重要意义。随着个人电脑、影音器材、网络设备等数字生产工具的普及,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创业门槛大大降低,文化工种却大幅增加。从网文作家、衍生产品设计师,到人社部最新官方认证的互联网营销师,数字文化产业不断扩容,为年轻人施展才华、凭创意谋生计提供了广大空间。相应地,大量过往小众的文化生产与消费,顺利进入主流视野,甚至重新定义了日常生活。
推进智能技术开发,加强文化传播与体验
早在2019年,科技部连同中央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数字+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智能技术的应用仍在不断推进,比如在文博场馆中,常可见到可互动的多通道投影、可触控的数字模型,或是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看到相关展品的短视频。基于人因工程研究,人机界面的设计、人机系统的适配度都在日臻完善。可以预计,未来的数字文化体验应在混合现实框架下完成,虚拟影像、互动装置等众多要素将作用于受众综合感官、从而极大增强沉浸性。于此同时,裸手手势、凝视、语音等低体力与认知负荷、高自释性与容错度的自然交互手段,将成为文化传播与体验的必然趋势。
(光明网记者谭朋美 采访整理)
相关知识
新燕山夜话
LDPE 燕山石化 1I20A 1I30A 1I40A 1I50A 耐老化 人造花 盆景材料品牌:燕山石化
武穴市梅川镇五里坡村:有山有水有人家 党建引领“焕”新颜
全家住徽派庭院,40㎡房含早+晚宴代金券,玩DIY托特包+植物压花台灯
江苏省国资委 江苏农垦 江苏农垦云台:创新生态旅游之路 激发美丽乡村新活力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城市绿化 鲜花扮靓泉城 喜迎国庆佳节
千万盆鲜花扮靓泉城喜迎“五一”
党建聚合力 同种“文明花”
北京一张蓝图推动花园城市建设 六环高线公园年底前开工 温榆河公园2025年全部建成开放
网址: 新燕山夜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398.html
上一篇: 美在传承·弦歌不辍 中国书画名人 |
下一篇: 以盆会友促中日民间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