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专题展“七宝玲珑——来自喜马拉雅的艺术珍品”还有10天就要落下帷幕了。横断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并未成为喜马拉雅地区与其东部中原交流的阻隔,反而见证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银鎏金龙首手镯
4月10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在线上进行了一场《锦衣华裳——考古图像中的吐蕃服饰》的讲座,对吐蕃时代喜马拉雅及周边地区人们的衣冠特点、珠宝装饰以及各民族交流互动做了介绍。
银鎏金璎珞
霍巍认为,唐朝的服饰礼仪对喜马拉雅地区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借助金银铜宝石等不同级别的“章饰”来规范社会等级和秩序,在唐朝体现于官服带饰,在吐蕃或则称之为“告身之制”。此外中原更加强调对称与均衡的对鸟等图案,与当时粟特人的单鸟、单羊等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而前者屡见于吐蕃辖区的墓葬中。最后,珍贵的丝绸为底的装饰贴片镶在厚重衣服的边缘,如袖口、领口、手肘、背部等,也印证中原文化对吐蕃服饰的影响,因为当时吐蕃治下没有蚕桑作物区。
银净水瓶及金丝织锦袋
与此同时,影响是双向的。霍巍发现,藏北牧民放牧时为了防晒,会用朱砂、赭石、动物脂肪等原料做成最早的“防晒霜”,涂于眼睑四周、颧骨等位置,实现物理隔离紫外线。唐朝妇女的花钿妆或受其影响。
矾红云龙纹碗及银鎏金盖、托
另一方面,吐蕃服饰有其自身发展线条与脉络,是高原民族与周边各族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尤其深受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影响,这是其自然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譬如,其三角形大翻领,便于随天气转凉而竖起来遮挡风沙严寒,实用功能突出。头巾也有挡沙、隔热、防寒等多重作用。
银錾花碗
17世纪之后,喜马拉雅地区与汉文化的交融有增无减,日常器物的形制、纹样尤能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常态。不同的地方性元素是如何“长”到一起,互相衬托、彼此支撑?游客可在观展中找到自己的发现和解读。
图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知识
横断隔不断,来自喜马拉雅的珍宝为你讲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闪电评论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日版《花海》广受好评,文化因交流共生而多彩
“熊猫出版中心首批出版成果全球发布仪式”,来自熊猫故乡的”走出去“故事
“南山兰韵·共鉴风华”国兰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交流会
开放交流让文明更璀璨
古老的岩彩艺术——亚洲文明交流图谱中的岩彩
东西问·兰花奖丨甘德瑞:澳中如何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理解?
人文交流奏响中吉、中塔友谊新乐章
语言,让承载的文明更精彩
网址: 横断隔不断,来自喜马拉雅的珍宝为你讲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402.html
上一篇: 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聚焦“繁荣世界 |
下一篇: “一花香五瓣” ——临海市推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