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
“现在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丰富了,下班了可以去唱歌、跳舞、健身,也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家里的电视、网络也挺方便的。”在此次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成就展上担任解说员的玉珍,为记者讲述了她精彩的八小时外生活。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新建大量基础文化设施的同时,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
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一、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
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组)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战略部署和中央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决策,西藏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当地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文化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打造精品节目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等文化工作机构。同时,为推动文化行政法规建设,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门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化行政法规。
自治区领导多次到文化系统检查指导工作,对繁荣创作、打造精品、加快产业发展、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文化市场管理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0年,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党委常委会议上明确提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抓文化也是惠民生、抓文化就是聚人心、抓文化就是兴未来”的理念,再次明确了文化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肩负的使命,为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和环境。
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60年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省区市的关心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文化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但西藏文化工作者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西藏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务还相当艰巨。西藏各级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仍将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西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目标。今年1月,西藏自治区又召开了全区文化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今后西藏文化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60年的成就,为西藏未来的文化发展铺就了基础,如今“十二五”规划又为西藏文化发展绘制出一幅新的蓝图——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战略等思路指引下,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演出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到2015年,西藏将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艺创作生产体系日益完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西藏文艺品牌进一步树立;基本建立适应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工作队伍,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合理,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轴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将在壮美的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本文图片除署名者外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提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
相关知识
西藏: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雪域开遍幸福之花
西藏班30年,华南理工建筑之花开遍雪域高原
“太阳花”点亮幸福路
跨越千年奇缘,上海藏红花“安家”雪域高原
产业观察:湟中文化产业之“树”根繁叶茂
西藏林芝以林为美以林致富
探索公益活动品牌化 海普诺凯格桑花公益开启社会责任新征程
大山深处如何脱贫?雪域高原上的蜕变奇迹
澳优基金会海普诺凯格桑花公益:八年坚守,谱写高质量公益新篇章
西藏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开幕
网址: 西藏:文化产业逐步兴起 雪域开遍幸福之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427.html
上一篇: 麻花传媒一二三产区2020:感受 |
下一篇: 非遗“焕新破圈” 西安众多非遗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