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洲菊病毒病
2.1 非洲菊斑萎病
非洲菊受害后表现为褪色、坏死、矮化等症状,花畸形。该病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日本栽培的非洲菊上发生,病原为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类体球形、直径85 nm、有脂质包膜,钝化温度为40~46℃,体外存活期低于5 h,稀释限点10-3。以机械接种方式传毒,虫媒蓟马以持久方式传毒。该病寄主范围广,是烟草、番茄、马铃薯等多种作物的重要病原。
2.2 非洲菊花叶病
病株叶片褪绿,叶畸形,并形成斑块,生长衰弱,切花数锐减,继续发展,病株枯死。可侵染其他作物如普通烟和心叶烟产生花叶病状,侵染西胡芦引致褪绿黄斑和花叶症。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粒体球形,直径30 nm,有三型粒体,形态相似,以机械接种方式传毒,蚜虫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4天,稀释限点为10-3。该病寄主范围广,传毒方式主要以汁液和蚜虫传播。
2.3 非洲菊斑驳病
叶片上出现褪绿环斑,有些褪绿斑表现为铄叶状,濒临斑点的个别组织坏死。发病严重时,叶片变小,皱缩、发脆;有的品种花瓣碎色,花朵变小(畸形),花色不鲜艳,植株矮缩。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TMV),粒体直杆状,300 nm×18 nm,钝化温度为90~95℃。该病寄主范围广,机械接种、植株间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农具等均可传播,也可由汁液、土壤、线虫和种子传播。
3 非洲菊真菌病害
3.1 非洲菊白粉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长椭圆形黄白色病斑。病斑上覆盖白色状物,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后期粉层呈灰白色,叶片焦枯。病原菌为(Oidiumsp.)菌丝体白色,表生,以吸器深入寄主表皮细胞中吸取养料。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以全壁体生式产生分生节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串生,自上而下依次成熟。该病在气温高、相对湿度80%~90%、温室内通风不良时较易发生。
3.2 非洲菊叶斑病
非洲菊叶斑病主要有两种:(1)叶点霉菌叶斑病。叶片上最初出现紫褐色至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暗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病原为菊叶点霉(Phyllosticta chrysanthemi),分生孢子器球形,埋生,单腔,有孔口。产孢细胞圆柱形、无色、光滑,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基部平截。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很快,气生菌丝较多,分生孢子器形成较稀,器壁膜质。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中越冬。老叶比嫩叶发病严重。(2)尾孢菌叶斑病。感病叶片上最初出现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暗灰色,边缘有稍隆起的褐色线纹,外围紫褐色,叶片正背两面产生暗绿色霉点。病原为菊尾孢(Cercospora chrysanthemi),菌丝体多埋生,常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粗大菌丝型,榄褐色或褐色,顶部颜色较淡,不分枝或偶尔分枝,丛生于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鞭形,直或微弯,无色,具3~12个隔膜。产孢细胞多芽生,合轴式延伸,圆柱形,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单生,基部有疤痕,具有多个隔膜,表面光滑。该病多在病残体和病叶上越冬,一般在阴湿光照不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环境中发病严重。
3.3 非洲菊灰霉病
病株近地面茎部出现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变灰褐至褐色,病部软腐,表面密布灰色霉层。幼苗受侵染时,近地面的茎叶呈褐色水渍状腐烂,表面产生灰霉,后集生小而扁平的菌核。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隶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直或屈曲,大小为960~1 200μm×16~22μm,数根丛生,褐色,光滑,顶端有1~2次分枝。分枝末端常明显膨大,形成无色或淡色的瓶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短椭圆形,大小为12~18μm×9~13μm。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核在感病组织内越冬,湿度大时容易发病。
3.4 非洲菊菌核病
该病从茎基部发生,使茎杆腐烂。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渍状软腐、褐色,逐渐向茎和叶柄处蔓延。后期在茎杆内外均可见到黑色鼠粪状的菌核。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部迅速发生软腐,并密生白色絮状物,或有黑色鼠粪状菌核,每个菌核可产生1~9个子囊盘。该病由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Fuck)引起。子囊盘产生在菌核上,盘状,有长柄。子囊平行排列,子囊间有永存性的侧丝。子囊棍形或椭圆形、无色,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排列成一行。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侵染危害。前茬为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发病严重。雨季发病严重。该病通过病株与健康株间的接触和土壤内菌丝体的生长蔓延传播。
3.5 非洲菊根腐病
该病为非洲菊最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大,植物整个生育期均受害,开花期受害最重。病菌从地面茎基部侵染,受害部位变软、水渍状、浅黑色;植株叶片突然萎蔫,变为紫红色。拔除病株时茎基部发病部位易折断,潮湿时表面可长出白色霉点。该病主要由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引起。隐地疫霉隶属假菌界卵菌门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其营养体为无隔、多核的菌丝体,有菌丝膨大体产生,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呈梨形或椭圆形,无乳突,孢子囊大,大小平均为46μm×27μm,寄主范围广。异宗配合,有性生殖产生藏卵器、卵孢子和雄器,藏卵器呈球形,内含一个球形厚壁的卵孢子,雄器单细胞,无色透明,围生。病原菌在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越冬的病菌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土壤骤然干湿交替或频繁中耕松土,造成植株根部伤口多,病菌从伤口侵入,在条件适宜时从灌溉水或雨水中传播,致使病害大发作。排水不良及连作的地块发病严重。 3.6 非洲菊枯萎病
该病与非洲菊根腐病症状相似,在非洲菊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病株根系呈黑褐色,病根皮层剥离、须根少,植株易拔起。病情发展缓慢时,病株叶片呈紫红色或黑褐色,陆续枯萎;严重发病时,植株呈青枯状死亡。该病在意大利、澳大利亚及我国等国家发生。因非洲菊基本上为保护地栽培,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每年4~8月是该病发生较重时期。病原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带菌土壤和受害植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高温高湿天气、质地粘重的土壤都会促进病原菌的增殖和传播。此病主要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菌丝,呈疏松棉絮状,分生孢子梗无色,产胞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大小为5~12μm×2.5~3.5μm;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7~46μm×3~4.5μm,纺锤形至镰形,顶端钩状,基部有小柄,3~5个隔膜,大多数为3个隔膜。厚垣孢子通常大量形成,间生或顶生、单生,偶尔串生,壁光滑或粗糙。
此外,非洲菊的病害还有霜霉病(Bremia lactucaey引起)、白锈病(A.tragopgonis引起)、轮纹 花叶病(TBRV引起)等。
4 虫害
白粉虱
防治关键技术:彻底清除杂草,插黄板进行随时监测,一旦发现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选好药剂和正确用药:白粉虱对农药易产生抗性,必须轮换用药。效果较好的农药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喷药时间选在黎明,喷后密闭大棚4-5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连续喷药一次。保持棚内通风低湿;及时清除病叶;发病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用20%菌克烟雾熏烟防治,每隔7天防治1次,连防2-3次。另外,用硫磺熏蒸法防治,每个熏蒸器每次投放硫磺粉20-30g,于每日17时放帘后,保持棚内密闭,通电加热2小时,每隔6天更换一次硫磺粉,连续熏蒸15天止。在白粉病病发期,每天熏蒸8-10h,10天左右即可消除白粉病。
蓟马
防治关键技术:及时剪除有虫花朵,从而减少温棚(室)内的虫源。在温室中熏蒸农药是最好的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300-400ml熏蒸1小时或用5%吡虫啉1500-2000倍液喷雾后关闭大棚8-10小时,熏蒸时间可以在早上10点或傍晚5点温度稍高时进行以达到良好药效。
菜青虫
防治关键技术:幼虫,用10%虫除尽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高龄幼虫可采用有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进行防治,7天1次,连续3次。
注:以上农药根据资环所提供的参考配方经过试验后而定。
疫病
防治关键技术:连作土壤必须用威博亩和甲醛等消毒,使用方法和用量见说明;浅植,根颈露于表面1cm;防止土壤过湿,表土10cm以下土壤放入手心用力捏紧后不成团,即可以浇水;发病初期,叶片部分发红,开始出现萎蔫,用58%乙磷铝锰锌400倍液灌根,尔后7天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灌根,施药时间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温度高于28度时停止施药,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3次。
斑点病
防治关键技术: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销毁;发病初期喷施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灰霉病
防治关键技术:控制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将密植的、生长过密的叶片疏除;增加通风透气,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从植株冠丛以下浇水;为防止水蒸气在花朵上凝结,晴天早晨10点以后,要逐渐拉开侧棚,避免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叶面喷雾,并结合烟雾剂进行防治。
5 生理病害
1、症状:幼叶上出现浓绿色斑点,严重时幼叶及生长点先发生枯死,而老叶却还能保持正常状态。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钙引起的。用0.15% Ca(NO3)2.4H2O叶面喷施,25天一次。
2、症状:老叶的叶肉部分出现“花叶”,叶片基部形成一个倒“V”形的绿色部分,其顶部也可一至延伸接近叶片顶端。叶片变脆、弯曲,甚至发红,新叶长得又少又,叶柄细长,幼叶叶脉突出,花序的形成受抑制,花梗细,花朵变小。用0.2%镁肥喷施2次。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镁引起的。
3、症状:叶片变成淡黄色,甚至几乎发白,叶脉初期保持绿色,但最终也会变色。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铁引起的。用0.02%的螯合铁喷施,25天一次。
4、症状:小叶弯曲,变厚,变脆。生长点枯死,花蕾败育或产生畸形的不育花序。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硼引起的。用0.05%的硼砂喷施,25天一次。
5、症状:幼叶上出现斑点和“花叶”,叶片的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不正常,叶片向侧面弯曲。
解决措施:从症状表现上判断,可能是缺锌引起的。
7 质量缺陷
1、花枝断裂:花枝上出现横向裂口,严重的出现花枝断裂,裂口呈切口状。
解决措施:可用1~2‰硝酸钙,每周喷一次。
2、叶片边缘焦枯:叶片顶部或羽裂的尖部突然出现焦枯。
解决措施:由施肥浓度过高引起,立即喷清水稀释或冲洗叶片附着的肥液;延长施肥间隔时间和降低施肥浓度,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恢复的。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病害防治
非洲菊的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病毒病。叶斑病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白粉病用70%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7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7-10天一次,连续喷二至三次。病毒病防治应把进苗关,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媒介,病株及时清除并销毁。非洲菊虫害主要有跗线螨、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叶蛾、蚜虫。跗线螨可用40%的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进行防治。其它害虫可用2.5%溴氢菊酯或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八至九天一次,喷药对花色有不利影响,花期不宜采用。
斑点病
非洲菊连年在保护地栽培,由于环境温暖、潮湿、气流不畅,易导致虫害和病害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就是非洲菊斑点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叶上产生紫褐色的小斑,逐渐扩大为具有同心轮纹的大斑(直径2毫米至5毫米)。后期花中心腐烂,上面有稀疏的灰褐色尘埃状真菌丝。
发病规律一般下部叶最先发病。氨肥用量过多,容易引发病害。土壤黏重、排水不良也是诱发病害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有效杀死病原菌,从基质上减少菌源积累量。
2.调节温湿度非洲菊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至25℃,夜间保持在10℃以上,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不易发生病害。
3.每7天至10天喷一次杀菌剂,如75%百菌清500倍液、50%克菌丹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疫霉病防治
非洲菊疫霉病,又称根茎腐烂病,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常常造成整株死亡,甚至整棚死亡,给经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经过几年的栽培经验总结,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现介绍给大家。
1.发病规律疫霉菌以厚垣孢子、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无寄主时休眠孢子能长期存活。该病原菌由水流、土壤、有病植株传播。
2.症状:首先侵染植株的根茎部,受害植株叶片先变黄,后变灰褐色,至枯死,根茎部变黑色腐烂。
3.防治:(1)选健康无病的植株进行栽培。
2.定植前对圃地进行土壤消毒,该病菌主要依靠土壤传播,因此定植前必须对圃地进行仔细消毒。消毒方式主要有①药剂消毒:药剂可用敌克松加五氯硝基苯(3:1)合剂,用量4-6g/m2,消毒时将药物喷洒在土壤表面,土拌匀,塑料薄膜密封,将温室密封熏蒸30小时后解除覆盖,通风换气,重新搅拌表土,15天后即可种植。②蒸气消毒:用管道将蒸气释放到土壤中,这种做法的投资费用较大,但效果好。
3.非洲菊是定植深度以浅栽为原则,要求根颈露出土表面1.5厘米左右,略有倒伏为度(3天后将其轻轻扶正即可),因其有收缩根的特性,植株的根颈部会深埋入土中,给病菌带来浸染上的方便。为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可采用局部使用基质的栽植方法,即在定植点部位先挖出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型种植穴,然后用暴晒消毒过的河沙或珍珠岩+蛭石(1:1)的基质填满,将种苗种于基质上,浇足水,
4.发现病株时,若是发病初期可用克菌丹0.1g/1+1%硫酸铜浇灌根际,若已是发病后期应立即将病株烧毁,并用上述药品处理周围的植物及土壤。
白粉虱危害防治
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可分为温室白粉虱和银叶白粉虱两种,是欧美各国温室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80 年代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害虫,现已在全国各地蔓延。昆明地区黄瓜、非洲菊、玫瑰、一品红等大棚作物上已有不同程度的虫害出现,在笔者非洲菊生产地调查过的农户中,100%的存在白粉虱危害。许多农户认为白粉虱是非洲菊上最难治理和危害最大的害虫。借此呼吁有关部门对此要给允重视。花叶病
1.症状。叶呈花叶状,有时花瓣上也产生斑纹。病原物有黄瓜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根腐病
1.症状。此病和枯萎病的症状类似,但病部没有粉红色孢子堆。茎和根部出现水渍状软腐而变黑色。腐烂现象显著。病原物有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 et Laff.),属鞭毛菌亚门,孢子囊倒梨形,卵孢子黄色,球形。具有寄生性和腐生性,生长适温为25℃温室病虫害
1.疫霉病先侵染根颈部,受害植株叶片变黄,后变灰褐色,至枯死,根茎部变黑色腐烂。 烂根原因
非洲菊色彩在盛夏期,尤其在干旱缺水情况下,花瓣色彩黑淡;而在适温的9~10月或翌年3~6月期间所开的花,色彩鲜艳。这表明;非洲菊对温度和光照强度反映较为敏感,夏季需保持土壤的湿润、不受旱,遮盖50%透光率的遮光网,并向叶面喷雾,以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
冬季应充分作好保暖工作、不受冻,夜间温度不低于10℃,白天不低于15℃,这些对提高非洲菊的鲜艳度均十分有益。此外,螨是非洲菊栽培中的大敌,一旦受害,不仅失去鲜艳,而且花瓣的形状也会残缺不全。
因此,务必确保整个生长期不受螨的危害,乃是保证非洲菊色彩艳丽尤为重要的环节。
非洲菊烂根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根部发生了根腐病,一旦发生难以根治。产生根腐病的外部条件是由于根部土壤湿度过高,根际长期积水,或者在露地长期降雨,会引起非洲菊植株的死亡。
相关知识
非洲菊(扶朗花)病害防治
非洲菊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非洲菊斑点病:病害详细讲解及用药指导
非洲菊
非洲菊切花繁殖及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
非洲菊介绍 非洲菊的花语 非洲菊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非洲菊多个颜色的花语,怎么养护盆栽非洲菊?
非洲菊养殖方法
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非洲菊图片及养殖方法
网址: 非洲菊病害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9633.html
上一篇: 白菜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下一篇: 常见细菌性病害及主要防治药剂大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