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科普活动项目荣获202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誉称号。
该项目是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在十多年科普实践基础上组建科普团队进行研发设计的。项目以“自然致用”理念为核心,从“科学素养、技术能力、社会参与”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发挥园区科技性、实践性、社会性的教学优势,引导参与者提升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技能,并进一步认识了解在不同植物花卉的人文情境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功能。
现代城市化的高度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隔阂,特别是儿童,易与大自然关系断裂,导致“自然缺失症”,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将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释放,能够有更多机会投入大自然,与其相关的研学游、亲子游也成为热点。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娱乐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游产品。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早在2010年就开始加大科普活动的投入设计,持续探索与研发将自身花卉文化特色与青少年学科教育相结合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让更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帮助青少年通过自然教育课程更加灵活地掌握和消化校园中所学的知识,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以植物科学为核心,向内外延伸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
立足户外花园与温室植物馆特色,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园区内分别展开“绿色社会发展”“植物认知探索”“花园生活方式”三大课程主题。在具体的科普活动课程上,既有《花朵的秘密》《植物生存智慧》等涵盖植物特性的课程,又有《品竹之美》《手工花草纸》等涉及到植物美化生活的内容,还有《如何欣赏菊花》《牡丹科普导赏》等活动普及植物文化。
塑造“花园生活”课堂的氛围,取代单一的植物知识学习。
以扎根于丰台花乡的社区为试点,从传统的有距离感的“植物园”转化升级为“家庭花园活动区”,让参与课程的学生、孩子及家长拥有从城市生活到家庭花园的轻松体验,进而实现拓展荒野探索能力的目的。在园区里,参与者可沉浸式体验融植物美学、户外知识、技能培养、生活经验于一体的成长性课堂。活动类型围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艺术、情感等因素,营造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让参与者身心都得到活动放松,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乐”,既有精神层面的愉悦,又有感官层面的收获。
围绕“自然致用”理念,积极整合资源,开发“家、校、园”联动的实践科普活动。
项目组一直秉承“自然致用”理念,引导参与者去思考“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能做些什么”“怎样做得更好”,促进自然公民行为的产生,激发参与者对植物生命感知,从而产生爱护植物的情感意识,客观上也促进了环保行为的改进。“家、校、园”联动课程,突破常规单一的文旅项目场景,积极推进“园区+多空间”的科普模式,打通“校园、家庭阳台、园区”,结合园区的在线教学和线下课程,与绿色校园、居家环境结合,实现从学习植物常识、练习种植技能到实现可食美味的全过程体验,帮助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在多种场景下实践和验证科普知识。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科普活动项目,通过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青少年认知花卉植物对人类生存、生活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自发地爱护和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该项目面向公众,引导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会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了解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感受自然之美,促进培养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园区内和谐的自然景观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本文文字、图片来源:北京花乡世界花卉大观园有限公司)
相关知识
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与科普活动案例分享
【美学.园艺】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艺研学探索与实践
家庭园艺正当时——看看这5个案例,他们在做什么? | “家庭园艺”专题
顺义区鲜花港园艺驿站开展“爱在春天,乐在自然”自然美育知识科普系列活动
成都园林设计培训,让你的花园焕发生机
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举办主题开放日活动
红桥区:桃花堤畔的教育系统实践活动
3000种月季花竞相开放
花间野趣 自然风格花艺设计【全本
神秘花圈:花与叶的世界
网址: 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与科普活动案例分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08.html
上一篇: 中国教育报第十一场名园现场会成功 |
下一篇: 【美学.园艺】自然教育主题下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