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天敌范文(精选9篇)
1.1 管氏肿腿蜂
管氏肿腿蜂是有效防治松墨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 对松墨天牛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蜂以成虫寄生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 并在树干蛀道内越冬。三峡地区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试验表明, 当年的寄生率可达81.3%, 第2年管氏肿腿蜂能继续在松林间自然繁殖, 仍有53.5%的寄生率。不同放蜂点不同放蜂时间和数量的寄生效果差异较大, 林间放蜂以每株放蜂法和隔株放蜂法为优, 最佳放蜂时间为6~7月份, 按1:4的虫蜂比, 于晴天的11~15时投放效果好。
1.2 川硬皮肿腿蜂
川硬皮肿腿蜂是另一肿腿蜂昆虫, 能寄生包括松墨天牛在内的20多种钻蛀性森林害虫, 有较好的寄生效果。该蜂在四川以成虫在天牛蛀道中越冬, 翌年4~5月在气温超过20℃时开始外出活动, 寻找寄主。实验证明, 用马尾松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多代驯化, 可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在马尾松上对松墨天牛的攻击能力。川硬皮肿腿蜂在室内及野外均表现出很强的搜索能力和抗逆能力, 同时寿命长, 产卵量较高并可寄生于天牛的幼虫、蛹和初羽化的成虫。
1.3 花绒寄甲
花绒坚甲又称花绒坚甲、花绒穴甲, 是松墨天牛的又一重要寄生性天敌, 以幼虫寄生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 以成虫捕食松墨天牛幼虫。花绒坚甲一般每年发生1~2代, 以成虫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3~4月开始活动, 6~7月为寄生高峰期。花绒坚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有专一性强、穿过树皮及蛹道堵塞物的能力强、寄生率高的特点, 室内寄生率达92.0%, 室外可达46.0%。在松材线虫病严重危害的马尾松林分中, 花绒寄甲在单株马尾松枯死木内的松墨天牛上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79.1%。在北京, 其自然寄生率也可达60.0%以上。在野外直接释放花绒寄甲卵, 可减少幼虫饲养环节, 通过花绒寄甲卵在野外自然孵化, 寻找寄主控制天牛为害, 防治效果可达到75%以上。
1.4 天牛霉纹斑叩甲
是鞘翅目叩甲科斑叩甲属昆虫, 主要以幼虫捕食松墨天牛的幼虫。天牛霉纹斑叩甲幼虫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较大的捕食量, 在室内条件下, 1头天牛霉纹斑叩甲幼虫可捕食和杀死19~27头松墨天牛中龄幼虫 (2~3龄) 。该叩甲幼虫发育阶段历期较长, 并能在松墨天牛的坑道之间转移捕食。天牛霉纹斑叩甲是松墨天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在生物防治松墨天牛上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捕食性天敌。
1.5 莱氏猛叩甲
宋冀营等 (2007) 经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实验发现, 莱氏猛叩甲为松墨天牛的捕食性天敌, 对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有一定的控制力。室内试验表明, 1头莱氏猛叩甲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最多可取食17头松墨天牛幼虫。在林间, 该叩甲在马尾松衰弱木上的种群密度为平均3~4头/株, 以树干3m以下分布较多。
2 几点防控建议
2.1 加强对松墨天牛天敌昆虫的搜集筛选及其生物防治利用研究
天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最佳途径还需以本土、属地天敌的持续利用为主, 并攻克其生态关键制约因子。因此, 对当地松墨天牛的天敌进行调查、搜集筛选, 对寄生率高的天敌昆虫进行繁殖利用是目前各地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突破的方向。对已发现的对松墨天牛寄生或捕食能力强的、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如捕食性天敌天牛霉纹斑叩甲, 应加强对它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和繁殖习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开展人工繁殖技术和生物防治利用研究。
2.2 加强多种天敌的联合利用, 提高防治效果
肿腿蜂与花绒寄甲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天敌对松墨天牛的控制作用。由于这2种天敌对松墨天牛的不同幼虫阶段具有不同的寄生偏好, 肿腿蜂 (管氏肿腿蜂和川硬皮肿腿蜂) 对松墨天牛3龄以前的幼虫寄生效果较好, 而花绒寄甲主要寄生3龄以上的幼虫和蛹。根据这种特性, 在摸清松墨天牛的发育阶段的基础上, 联合释放肿腿蜂与花绒寄甲, 可增加对天牛的寄生几率, 提高防治效果。
2.3 加强野外释放应用技术研究
肿腿蜂的放蜂技术包括放蜂时间、蜂虫比例、放蜂方式等因素, 直接影响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应依据当地的气候、林分及昆虫种群动态, 研究确定最佳的放蜂时间和蜂虫比例, 采取最佳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控制害虫的目的。北方地区针对寄生在杨树、柳树等阔叶树上天牛的花绒寄甲的研究结果表明, 野外释放花绒寄甲卵防治天牛的效果较好, 可以减少幼虫饲养环节降低饲养成本。但是在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 针对寄生在针叶树中的松墨天牛野外释放花绒寄甲卵的实验效果还不太理想, 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舒丹丹)
摘要:松墨天牛主要通过成虫补充营养和产卵传递松材线虫,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墨天牛, 而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治松墨天牛的关键措施。
有一天,老鼠和猫捡到一块大蛋糕,它俩商量好放在仓库里,留到过年的时候再吃。第二天,老鼠突然对猫说:“我家的弟妹生了一个孩子,我去研究一下怎么起名。”猫高兴地说道:“恭喜啊!快去吧,别耽误了。”老鼠打扮一下就走了,其实它是到仓库去偷吃蛋糕,它吃了蛋糕的一半还多一点才走。回到家,猫问:“你给你弟妹的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啊?”老鼠说:“点背。”猫说:“这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啊?”“啊,今天我差点出车祸,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子。”
又过了一天,老鼠又说:“我的弟妹又生了个孩子,让我去起名!”猫说:“去吧!早去早回!”老鼠又去仓库吃了剩下蛋糕的一半。但是因为紧张,又没有水喝,它强把蛋糕咽下去。老鼠回到家,猫问:“你给你弟妹的孩子起了什么名字啊?”“干咽(ye)。”猫问:“这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啊?”“因为今天的饭煮夹生了,我在吃时都噎住了。”
又过了一天,老鼠连个招呼也没打,就走了,猫感到奇怪,就去仓库看看。这一看不得了,老鼠正在仓库里吃最后的一小半蛋糕呢。猫急了,说:“原来你一直在骗我啊,你的弟妹根本没有生孩子,而是想借此机会,把仓库的蛋糕全吃光,你太忘恩负义了,我要咬死你!”说着就冲了上去。
1 材料与方法
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阿城试验基地, 自大豆出苗至收获期, 固定地块, 设3个小区, 每个小区为667m2, 对大豆田中大豆蚜天敌、优势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 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 每7d调查一次, 每个小区查100株, 记录大豆蚜天敌、优势天敌种类及优势天敌在大豆田中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蚜天敌及优势天敌种类
通过2011、2012两年的大豆田间调查 (见表1) , 共发现有6个目8个科12个种的大豆蚜天敌, 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捕食性蜘蛛, 这些天敌的存在对大豆蚜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部分天敌种类如小花蝽、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中华草蛉在整个大豆的生育期内发生时间较长、数量较大, 无论成虫还是幼虫 (若虫) 取食蚜虫的能力都较强, 为大豆蚜的优势天敌 (见表2) 。其它一些天敌在田间只能偶尔发现, 虽然也对大豆蚜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效果不明显。但是它们的出现丰富了大豆田的昆虫多样性, 使大豆田的生态系统更复杂, 从而也更稳定, 有利于各种天敌对大豆蚜的综合控制。
2.2 优势天敌的种群动态
从2011、2012年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 大豆蚜的优势天敌从6月初即大豆蚜由冬寄主迁入大豆的幼苗期开始就已经出现, 7月初天敌数量开始迅速增加, 8月初到8月中旬数量达到最大, 8月末开始数量逐渐减少, 9月中旬后在大豆田中逐渐消失。2011、2012两年间虽然天敌发生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可能是受到气候及蚜虫发生量的影响, 8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天敌数量最大且活动较频繁的时期, 这与大豆蚜大发生的时期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优势天敌对大豆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3 结论
我的天敌
五莲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十班王子强
作文简直就是我的天敌。只要一提到作文,我就脸色铁青,心乱如麻,头脑嗡嗡响。是哪个家伙发明了“作文”这个玩意啊!我就是死也不想写。人家谈虎色变,我是谈文色变。
有一次,老师叫写一篇作文,我以为回家写呢,还可以找些资料参考。可老师说:“下节课写完。”我一听,真想找个缝钻进去,逃到别的地方去。作文就是我的弱项,它好像是一座布满荆棘的高山,让我难以攀登。
还一次,妈妈给我布置了一篇作文。为了拖延时间,我跟妈妈说:“老师说读书可以让作文写得更好。”妈妈答应了。我正读得津津有味,忽然妈妈大叫一声:“一个小时都过去了,快写作文。”哎,妈妈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苦哇!对我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啊!
我坐在书桌前,咬着笔头,脑中一片空白。又过了一个小时,妈妈过来检查,看我一个字也没写,气坏了。我突然想起陈子昂写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我给改成:
上不见题目,
下不见句子。
念本子空悠悠,
独沧然而涕下。
哎,作文啊,我打不过你,可我什么时候能躲过你呢?
国内对散白蚁防治主要采用诱杀法, 效果不太理想, 在利用天敌防治白蚁技术领域一直是个空白。为了探讨天敌在白蚁的防治上的应用, 作者于2007年至2010年利用天敌蒲螨对散白蚁防治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天敌
蒲螨。蒲螨是近年来国内新发现的天敌, 通常用于防治体型较小的天牛, 如双条杉天牛等, 效果理想。蒲螨个体很小, 寻找寄主能力和攻击性都很强, 有利于在狭窄的蚁道内寻找、攻击白蚁。
1.2 室内试验
在林地内寻找被害伐桩, 采集、挑选散白蚁兵蚁及工蚁, 去掉受伤、活动力不强、体型偏小的白蚁, 放入7个培养皿中, 每个培养皿放入100头白蚁, 其中6个培养皿中接入天敌蒲螨, 1个做对照, 每个培养皿接种数量2000头~3000头。将培养皿放入塑料整理箱中, 整理箱底部倒一层水, 水的高度为培养皿的1/5~1/3, 盖上整理箱盖保湿。每20min观察1次白蚁活动情况, 共观察4次。
1.3 散白蚁种群密度
观察白蚁种群密度以确定天敌释放量。在垣曲县中条林局同善林场设立观察点, 每10天挖一个被白蚁危害的伐桩进行解剖, 观察、记录散白蚁发生时期、危害情况、兵蚁工蚁比例、有翅的数量等。
1.4 林地试验
采用虫道释放法释放天敌。在林地内寻找被白蚁侵染的伐桩20个, 18个释放天敌, 2个做对照。劈开伐桩上的白蚁蚁道, 发现白蚁后, 将释放管前端剪开将白蚁繁育体倒入伐桩内, 并将释放管插入白蚁虫道内。每个伐桩天敌释放量为200000头, 3d后解刨伐桩, 观察白蚁死亡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试验
致死性强:接种了蒲螨的7个培养皿中白蚁全部死亡, 致死率100%, 对照白蚁死亡率为17%, 蒲螨对白蚁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对照白蚁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发生了突变, 白蚁通常都生活在隐蔽的黑暗环境下, 室内试验没做遮光处理, 在白天的光照下进行的, 引起了白蚁的恐慌, 同时室内嘈杂的躁音也进一步使白蚁恐慌, 使对照白蚁死亡率上升。
杀死速度快40min白蚁死亡率51.7%, 60min死亡率达90%, 80min白蚁全部死亡80min白蚁对照死亡率为17%。观察中发现接种天敌蒲螨后, 白蚁一直处于高速不停的运动状态, 这是因为天敌不断攻击白蚁致使白蚁不停地逃窜躲避。由于天敌接种数量远大于白蚁的数量, 白蚁不论在哪都会遭遇天敌的攻击, 一旦白蚁遭到一个天敌的攻击, 就会处于昏迷状态, 其它天敌会迅速攻击同一白蚁, 使白蚁很快死亡。观察中发现一个白蚁体上最多有10个左右的天敌寄生。
蒲螨毒性很强, 一只蒲螨就可以致死一只小型天牛的幼虫, 白蚁个体远远小于小型天牛的幼虫, 对蒲螨的攻击几乎没有任何抗性, 蒲螨杀死白蚁的速度只取决于天敌追踪到白蚁的速度。
追踪性强:散白蚁种群群体数量不大一个种群的范围一般在0.3m~0.8m之内种群内虫道之间道道相连, 蚁道相对天敌的大小来说很粗, 天敌完全可以在白蚁种群内部的虫道内自由爬行。有时一个伐桩上同时有几个白蚁种群活动蛀食寄主, 种群间有各种缝隙和裂痕相连, 天敌完全可爬行过去, 几个种群间的距离范围一般不超过1.6m, 远低于蒲螨10m的追踪距离, 只要释放的天敌密度足够大, 天敌就能扩散到其它种群内攻击白蚁。
2.2 白蚁种群密度
从2007年5月到2008年8月, 在同善林场宋家湾对散白蚁种群密度共观察了14个月, 寄主为刺槐伐桩, 每个月解剖3个伐桩共解剖了42个伐桩。观察结果显示, 圆唇散白蚁的种群数量在91头~2819头之间, 平均虫口为1041.5头, 群体数量不大, 该数据是确定蒲螨防治散白蚁释放量的重要依据。天敌蒲螨一个繁育体可产生蒲螨成虫1~100000头, 相对于白蚁的数量十分庞大足以杀死一个或多个种群内的白蚁。为了保证防治效果, 每个伐桩天敌释放量可在200000头~800000头之间选择。
2.3 林地试验
释放天敌3d后伐桩上散白蚁虫口减退率为100%, 几乎不见活白蚁活动。白蚁是社会性昆虫, 种群一旦遭到攻击, 会极大的影响白蚁群体的稳定, 尤其是群体内生殖性白蚁死亡后, 群体就会自行解体, 而生殖性白蚁由于个体大, 更易受到天敌的攻击。天敌的寿命一般在10天左右, 对于白蚁群体内还没孵化的卵, 在之后几天内孵化成若蚁后还会遭到天敌的攻击。因此采用天敌防治白蚁不但简便宜行, 释放天敌后即可自行寻找、追踪、攻击白蚁, 而且没有任何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 符合生物防治的大方向, 防治效果理想,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现已确定的天敌种类
1.1 瓢虫
该类属于昆虫纲、鞘翅目,主要分布瓢虫科、瓢虫亚科、小毛瓢虫亚科、瓢甲科、褐菌瓢虫科。主要种类有:
1.1.1 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主要捕食蚜虫(槐蚜、桃蚜等)、介壳虫、白粉虱、木虱、螨类、鳞翅目幼虫和卵。在安阳地区园林植物植株上较易发现。在近80 d的生命期中可取食上万头蚜虫[1]。
1.1.2 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主要捕食桃粉蚜、棉蚜、麦二叉蚜等。在安阳地区合欢、碧桃、木槿等植物上易发现,6月底绝迹。
1.1.3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ldus)
主要是捕食蚜虫(枫杨)、日本龟蜡蚧(栾树)、球坚蚧(桃树)、草履蚧(红叶李)等。
1.1.4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主要捕食蚜类、盾蚧类若虫等。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首先在蚜虫较多的木槿、桃、梨、和果园内活动。
1.1.5 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在早春特别多,7~9月在碧桃、海棠、石榴等上捕食蚜虫、叶蝉、飞虱等。
1.1.6 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
成、幼虫捕食槐蚜、棉蚜、豆蚜等[2]。
1.1.7 中国双七瓢虫(Coccinula sinensis)
主要捕食麦蚜、棉蚜等[2]。
1.1.8 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主要捕食棉蚜、麦蚜、棉铃虫卵等。
1.1.9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主要捕食日本龟蜡蚧(栾树)、球坚蚧(碧桃)、草履蚧(红叶李)、矢尖蚧(大叶黄杨)、黑点蚧、褐圆蚧等。
1.1.1 0 四斑毛瓢虫(Scymnus frontalis)
主要捕食棉蚜及槐蚜。
1.1.1 1 菱斑巧瓢虫(Oenopia conglobata)
主要捕食木槿蚜,柳蚜,桃粉蚜,苹果缩蚜,小叶杨瘤蚜,棉蚜等。
1.1.1 2 中华显盾瓢虫(Hyperaspis sinensis)
主要取食软的蚧虫,也能取食多种蚜虫、粉虱等,偶尔取食叶甲的卵,1年发生1代,成虫寿命平均446 d,是瓢虫中的寿星族。
1.1.1 3 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主要捕食红蜘蛛、叶螨。
1.1.1 4 束管食螨瓢虫(Stethorus chengi)
主要捕食螨类,该瓢虫一生可捕食叶螨600多头。
1.1.1 5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
食菌瓢虫族、褐菌瓢虫属。常见于月季、洋槐、苹果树、杨树、榆树等林内,取食真菌,如植物白粉病的真菌孢子[2]。
1.2 草蛉
该类均属于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主要种类如下:
1.2.1 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主要捕食木虱类、粉虱类、蚜虫类、叶蝉类、软蚧类、鳞翅目、全爪螨类。在安阳1年发生4~5代,以成虫越冬。
1.2.2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主要捕
食蚜虫、叶螨、叶蝉、小造桥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等。5月羽化后的成虫首先飞到有蚜虫的木槿、槐树,柳树、枫杨、刺槐、梨、桃等植物上捕食蚜虫并在其上产卵增殖。
1.2.3 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在安阳地区以茧在枯枝落叶和土内越冬。6月中旬在槐树、女贞、黄杨、木槿等处捕食蚜虫(是全年发生高峰期)。
1.2.4 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主要捕食蚜虫、鳞翅目的卵和幼虫。6月份在槐树、木槿等上的数量仅次于叶色草蛉而居第2位。
1.2.5 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主要捕食国槐、柳树、黄杨、木槿等上的蚜虫、螨类、鳞翅目的卵和幼虫。
1.3 蜻蜓
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主要种类有有红翅蜻(Crocothemis servilia,俗称红蜻、赤卒)、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confluens)、褐斑蜻(Brachythemis contaminata)、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别名小黄、黄衣)等。主要捕食鳞翅目、木虱类、粉虱类、蚜虫类、全爪螨类、潜叶蝇类等昆虫[3]
1.4 步甲
该类昆虫均属于昆虫纲、鞘翅目、步甲科,主要种类有苏氏步甲(Carabus Sui Imura)、双齿蝼步甲(Sacrites acutides)、绿步甲(Carabus smaragdinus)、中华广肩步甲(Calosoma maderae)和赤胸步甲(Calathus halensis)等。捕食主要有粘虫、蝼蛄、蛴螬、地老虎、切根虫、夜蛾、螟蛾、果蛾等幼虫、叶甲类、蚜虫类、叶蝉类等昆虫。
1.5 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esis)
属于鞘翅目、虎甲科、虎甲属。别名拦路虎、引路虫。捕食活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生。
1.6 螳螂
该类昆虫属于昆虫纲、螳螂目、螳螂科,可捕食40余种害虫,主要种类有:
1.6.1 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
主要捕食捕食鳞翅目类、蜡蝉类、木虱类、粉虱类、蚜虫类、叶蝉类、全爪螨类、蝽象类、蝗虫类、蟋蟀类、叶甲类等昆虫。
1.6.2 中华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主要捕食介壳虫、棉铃虫、棉叶蝉、棉蚜等。
1.6.3 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主要在槐树、榆、柳、枣树等上捕食蚜虫、叶蝉、粉虱、杨扇舟蛾、油松毛虫、杨毒蛾、蝉、金龟子等。
1.6.4 斑小刀螳螂(Statilia maculata)
主要捕食鳞翅目害虫。以卵鞘越冬,1年发生1代。
1.7 蝽类
该类属于昆虫纲、半翅目,主要种类有:
1.7.1 小花蝽(Orius similis)
属花蝽科,主要捕食蚜虫、蚜虫卵、红蜘蛛,蓟马、三点盲蝽等。
1.7.2 微小花蝽(Orius.minutus)
属于花蝽科。捕食粉蝶的卵、蝗虫的卵、小叶蝉、榆长斑蚜、蓟马、叶螨、粉虱等害虫。一般有蚜虫为害或开花的植物上,都有它的存在。
1.7.3 猎蝽(Reduviidae assassin)属于猎蝽科。
主要捕食:红脂大小蠹、天牛幼虫、鳞翅目幼虫。
1.7.4 异须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
属盲蝽科,主要捕食叶螨、蚜虫、蓟马、棉铃虫。
1.7.5 小姬蝽(Nabis mimoferus)
属姬蝽科,主要捕食蚜虫、盲蝽、棉铃虫、小造桥虫等。
1.8 捕食蜂
主要种类包括昆虫纲、膜翅目、马蜂科的中华马蜂(Polistes chinensis)和长脚马蜂(Pollstes okinawanasis),以及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的纹胡蜂(Vespa crabroniformis)。主要捕食棉小造桥虫、红铃虫等其他昆虫[3]。
1.9 食蚜蝇
主要包括昆虫纲、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和寄蝇科的粘虫缺须寄蝇(Cuphocera varia)前者主要捕食寄生粘虫,后者主要捕食槐蚜。
1.1 0 寄生蜂
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这种蜂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蛹和卵里,能够消灭被寄生的昆虫。主要种类有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lor)、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和甘蓝夜蛾拟瘦姬蜂(Netelia ocellaris)。
1.1 1 蜘蛛
该类属于蛛形纲、蛛形目,园蛛科的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灌木新园蛛(Neoscona adianta)、黑斑亮腹蛛(Singa hamata),以网捕食大叶黄杨、金叶女贞、蜀桧、果树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害虫;皿蛛科的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主要捕食棉蚜、蓟马、叶蝉、红蜘蛛等[4];幽灵蛛科的隐匿幽灵蛛(Pholcus cryticolens)、林州幽灵蛛(Pholcus.linzhou)、网络幽灵蛛(Pholcus.clavatus)、棒斑幽灵蛛Pholcus.clavimaculatus.zhu.et song1999,弯曲幽灵蛛(Pholcus.oculosus.sp.nov)、三角幽灵蛛(Pholcus.triangulatus.sp.nov)、亲幽灵蛛(Pholcus.affinis)等主要捕食小虫[5]。
2 保护天敌的主要措施
2.1 要认真做好各个时期的虫情发生程度的预报,按照每一种病虫害对农药最敏感的生育时期喷施。在施药时间上,尽量与天敌的羽化、繁殖高峰期错开,或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做到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这样既降低了防治成本,又保护了生态平衡。
2.2 采用对天敌安全的防治方法,如树干缚扎、环涂树干、灌根,地面处理、毒土施用、注射、挑拾、分区施药、隔行喷药等。
2.3 合理进行园林植物配置,适当增加有利于天敌取食、繁殖、栖息、越冬的植物,维持来年天敌基数,促使天敌种类的恢复和重建。
2.4 加强研究园林植物天敌的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害虫之间的关系,弄清影响天敌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
参考文献
[1]刘崇乐.中国经济昆虫志:瓢虫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庞雄飞.中国经济昆虫志:瓢虫科(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农大.天敌昆虫图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胡金林.中国农林蜘蛛[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
1.1 减少污染,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实际发挥效能的仅有1%, 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中, 极大地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天敌昆虫的使用可大幅度减少和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1.2 降低农残, 提高蔬菜品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 我国蔬菜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而国际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日趋森严, 我国生产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重, 成为限制蔬菜出口的主要原因。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 通过使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 能够减少和避免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 提高蔬菜品质, 扩大出口。
1.3 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使用天敌昆虫控制虫害, 用药次数减少, 棚室湿度降低, 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同时, 可以用授粉昆虫替代激素对蔬菜进行授粉, 使用授粉昆虫进行授粉, 既能够避免激素对蔬菜的污染, 还能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蔬菜品质、增加蔬菜产量, 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此外, 利用天敌昆虫进行设施蔬菜虫害的防治还可实现蔬菜周年生产, 形成企业化农业等优势。
2 设施蔬菜生产常用的天敌昆虫
目前, 在我国常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主要天敌昆虫有:
(1) 赤眼蜂。主要是甘蓝赤眼蜂等品种, 寄主范围较广, 对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在害虫产卵盛期使用, 寄生率可达80%左右。 (2) 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是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性天敌, 对目前猖獗为害的烟粉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寄生率分别可达80%和90%以上。 (3) 烟蚜茧蜂。烟蚜茧蜂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棉蚜及大豆蚜等的寄生性天敌, 能够将作物上的蚜虫控制在较低水平。例如, 初见蚜虫时开始放僵蚜, 每4天1次共放7次, 放蜂45天内甜椒有蚜率控制在3%~15%, 有效控制期52天;黄瓜有蚜率控制在4%以内, 有效控制期42天。 (4) 食蚜瘿蚊。食蚜瘿蚊是蚜虫的捕食性天敌, 可以防治设施蔬菜上的桃蚜、萝卜蚜、瓜蚜、甘蓝蚜、豆蚜等60多种蚜虫。每只食蚜瘿蚊的幼虫一生可杀死40~50只蚜虫, 可有效控制蚜虫对设施蔬菜的危害。 (5) 草蛉。草蛉是蔬菜作物上捕食蚜虫、粉虱、叶螨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和初孵幼虫的重要天敌。 (6) 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是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控制瓜蚜的效果可达95%以上。
除上述天敌昆虫之外,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常用的天敌昆虫还有捕食蚜虫等的小花蝽、仅捕食叶螨的智利小植绥螨等天敌昆虫。
3 设施蔬菜生产推广应用天敌昆虫的限制因素
目前,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使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的范围和面积都很小, 只有少数地区使用, 总体来说, 制约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大规模推广使用天敌昆虫产品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个关键因素是人们对害虫防治措施的认识, 一直以来, 人们希望采取防治措施之后立马见效, 而天敌昆虫产品虽然持续控制作用强, 可是见效明显慢于化学防治, 所以在推广天敌昆虫的时候, 人们普遍接受度低;
二是我国对于有些天敌昆虫的基础研究刚刚起步, 很多天敌昆虫的研究还没有进入到实用化阶段;
三是对于与天敌防治相配套的天敌昆虫使用技术缺乏深入研究, 不利于推广天敌昆虫的使用, 从而不能带动天敌昆虫的生产;
四是目前我国天敌昆虫的生产技术、设备落后, 不能进行周年、规模化生产。
4 展望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防治, 这种绿色的植保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害虫为害, 而且害虫还不会产生抗药性,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同时, 生产出的蔬菜不会有农药残留等问题, 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 而且也利于蔬菜的出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加关注, 天敌昆虫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必将获得更广泛的使用, 成为保障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中坚。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敌昆虫在设施蔬菜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以及目前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可用的天敌昆虫种类和天敌昆虫防治措施在我国推广使用的限制因素等。
关键词:设施蔬菜,天敌昆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苹果绵蚜,天敌昆虫,研究综述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瘿绵蚜科Pemphigidae绵蚜属Eriosoma, 在我国不仅是重要的入侵生物[1], 而且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之一[2]。该虫隐蔽性强, 危害性大, 危害多种果树, 在我国苹果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分布于局部地区, 应通过检疫措施防止蔓延扩散并危害。目前国内外对苹果绵蚜防治方法较多, 如:土壤防治、树干环毒、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等。但化学防治方法可严重污染环境, 同时苹果绵蚜对农药极易产生抗性, 农药的用量越来越多, 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更注重生物防治, 即利用天敌来防治苹果绵蚜害虫。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 总结和归纳了苹果绵蚜的天敌昆虫。
一、苹果绵蚜地理分布
苹果绵蚜原产地为美国东部, 后随苗木蔓延传播至其他国家, 现遍及世界各地。国外主要分布于美洲、欧洲等六大洲的广大苹果产区, 约有70多个国家。目前我国分布于云南[3]、江苏和安徽[4]、河南[5,6]、河北[7]、山东[8]、贵州[9]、陕西[10]、辽宁[11]、西藏[12]、新疆[13]、山西[14]和甘肃[15]等地。
二、苹果绵蚜寄主与危害
苹果绵蚜主要为害苹果Malus pumila Mill.、山荆子Malus baccata (Linn.) Borkh.、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梨Pyrus communis Linn.、花红Malus asiatica Nakai.、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 Hedl.、李Prunus salicina Lindl.、桑Morus alba L.、榆Ulmus pumila L.等寄主植物[16]。该虫主要危害果树枝干和根部。在枝干上主要群集在树的伤口、老树裂缝、新梢叶腋、短果枝果柄和果实的梗洼、萼洼处危害。枝干被害后形成瘤状突起, 破裂后形成伤口。在根上刺吸危害可形成根瘤, 逐渐腐烂阻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输送, 使树势衰弱影响生长降低产量, 幼树甚至会死亡。此外, 由于苹果绵蚜危害而造成的伤口异于其他病害的入侵。
三、苹果绵蚜天敌昆虫种类
目前, 已报道的苹果绵蚜天敌有73种[17]。况荣平等[18]、杨青蕊等[19]及杨勤民等[20]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共有29种苹果绵蚜天敌昆虫, 分别隶属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革翅目、蜘蛛目。寄生性天敌有蚜小蜂科Aphelinidae苹果绵蚜蚜小蜂Aphelinus mali (Haldeman) 1种。捕食性天敌有瓢虫科Coccinellidae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crus lijugs Mulsant、黑条长瓢虫Macronaemia hauser (Weise) 、黄缘小巧瓢虫Oenopia sauzeti Mulsant、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ys) 、白条菌瓢虫Macroilleis hauseri (Mader) 、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Goeze) 、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 、八斑和瓢虫Harmonia octomaculata (Fabricius) 、黑襟毛瓢虫Scymnus (Neopullus hoffmanni Weise、黑背毛瓢虫Scymnus (Neopullus) baba Sasaji、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idecimpunctata (Linnaeus) 、四斑毛瓢虫Scymnus frontalis Fabricius等14种;草蛉科Chrysopidae大草蛉Chrysopase ptempuacta (Wesmae1) 、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esmae1) 、中华通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 、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等4种;食蚜蝇科Syrphidae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 De Geer、长扁食蚜蝇Sphaerophoria sp.、斜斑鼓额食蚜蝇Scaeva pyrastri (L.) 、四条小食蚜蝇Paragus quadrifaciatus Meigen等4种;肥螋科Psalididae黄足肥螋Eu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 1种;蟹蛛科Thomisidae三突花蛛Misumenopos tricuspidata (Fahricius) 1种;微蛛科Erigonidae草间小黑蛛Erogonidium grarninicola (Sundevau) 1种;圆蛛科Araneidae黄褐新圆蛛Neoscoma doenitzi BoeS et Str.1种;狼蛛科Lycosidae中华狼蛛Lycosa sinesis Schenkel、星豹蛛Pardosa astrigena L Koch等2种。目前研究较多而深入的苹果绵蚜天敌有苹果绵蚜蚜小蜂、异色瓢虫及黄足肥螋3种, 下面着重分析此3种天敌昆虫。
1. 苹果绵蚜蚜小蜂Aphelinus mali (Haldeman)
苹果绵蚜蚜小蜂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东部, 上世纪2O年代早期此蜂从北美洲引种到欧洲, 用于苹果绵蚜生物防治[21]。此后又陆续引种到51个国家, 并在42个国家建立了该虫的种群[22]。我国于1942年从日本引种到大连, 1950年在山东烟台发现。目前分布于我国13个省的部分区域。
国外研究表明, 该蜂完成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8~25℃, 在13~30℃条件下, 雌雄蜂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11.8~55.4天和11.7~53.3天, 并与温度显著负相关。雌雄蜂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52.8日度和256.7日度[23,24]。唐业忠等1991年报道, 雌蜂在中国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为375.5日度[25]。杨勤民等研究表明在我国鲁西南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为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 只有在7月份以后跟随现象比较明显, 与苹果绵蚜的第二个发生高峰前期基本吻合, 可以很好地控制苹果绵蚜的危害。但此蜂的发育落后于苹果绵蚜的个体发育, 不能全年控制苹果绵蚜的发生。张淑敏[26]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冬季剪取被该寄生蜂寄生的枝条并储存, 次年在果园释放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龙承德等专门研究了此寄生蜂的冬季储存, 研究结果表明, 最适合冷藏的虫态为老熟幼虫期, 在0~4℃条件下冷藏170天, 此蜂发育、羽化及成虫产卵无显著影响[27]。
2.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
异色瓢虫为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中蚜虫、粉虱、螨虫及蚧壳虫类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在害虫的生物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8]。况荣平等 (1989年) 、杨青蕊 (2005) 等以及杨勤民等 (2008) 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调查的苹果绵蚜天敌中均有此虫。李向永等报道此虫在苹果园中初发期为2~3月, 高峰期为3~4月;在生草园的发生期与高峰期都比清耕园提前0.5~1个月, 且活动时间延长;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和气温呈正相关, 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5.9头和22.5头[29]。
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滕树兵和徐志强研究了人工扩繁异色瓢虫时卵和成虫的最适冷藏条件, 即卵和成虫最适保存温度为10℃[30]。卢少辉等利用家蚕幼虫人工饲养了异色瓢虫, 其结果在人工饲养幼虫时完全可以替代蚜虫饲养[31]。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此虫的人工繁殖研究, 目前已研制出3种人工饲料, 并且已拥有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在中条林局和临猗县苗圃建立了两座配套的繁育中心, 室内养殖面积为700平方米, 温室面积为2600平方米, 全年可繁殖600×104头[32]。
3. 黄足肥螋Eu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
黄足肥螋是在果园里常见的昆虫, 而且甘蔗象鼻虫、螟虫和粉蚧壳虫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田静和廖贻昌[33]研究了此虫的人工饲养方法。李向永等[34]的研究显示, 在田间发生高峰期为7~9月份, 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和气温 (在15~30℃下) 而增加;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均达到46.3头和19.9头。黄足肥螋的发生高峰期就是苹果绵蚜种群发生高峰期, 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苹果绵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实际生物防治中应加强保护与利用。
四、结束语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定西市城关区,海拔2 577.3m。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91.6k J/cm2,年平均日照2 500.1h。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温-27.1℃。无霜期141d,正常年份降水量400mm。
1.2 梨茎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每年在梨园中随机抽选同一品种(系)梨树30株做为样株,4月中旬起每3d观察1次。
1.3 梨茎蜂啮小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每年冬季结合果树抚育修剪,将剪下的带梨茎蜂的虫瘿放在玻璃器皿中饲养,器皿中用小瓶装水,以保持湿度,开始每10d观察记载1次,3月下旬每天观察记载1次,观察时用修枝剪剪开虫瘿,查看虫态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观察情况[3,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茎蜂及其天敌梨茎蜂啮小蜂的识别特征
梨茎蜂成虫黑色,体长约7~10mm,翅展13~16mm。翅透明。触角丝状,黑色。前胸背板两端有黄斑点。中胸侧枝前部黄色。足黄色,基节基部,腿节端部黑色,腿节黄褐色。卵白色,长椭圆形,表面光滑,长1mm左右。幼虫白色,头淡褐色,尾端向上翘,胸部下弯,老熟幼虫体长10mm,无足。蛹白色,羽化前变为棕黑色;复眼红色,初化蛹为浅黄色,长10mm左右。
梨茎蜂啮小蜂雌成虫体长1.6~2.1mm。全体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尤以头顶和腹部背面的光泽强烈,胸部的汹涌呈丝绢状。复眼酱红色,单眼亮黄色;触角柄节黄色,梗节黄褐色,鞭节深褐色,角上生稀疏的长刚毛;胸部的背面强烈拱起,具细密的浅网状刻纹,刻纹呈纵向排列,光泽呈丝绢状。小盾片背面圆隆,长宽近相等。胸腹节中区鼓起,上具比侧褶脊表面显著为弱的网状刻纹,呈同心圆状排列;气门椭圆形,较大,前部伸达至胸腹节前缘;产卵器微露出,外露部分长为腹末节的0.3倍。后足基节同体色,前足和中足基节、各足转节、腿节基部3/4及跗节端部褐色,足其余部分为浅黄色;翅透明,翅脉浅黄褐色,翅面上纤毛褐色,分布密而均匀。后翅后缘毛长。雄成虫与雌相似,但体稍短,长1.4~1.8mm,触角细,中胸盾片中纵沟浅,腹部呈基部窄而端部宽梯形。
2.2 梨茎蜂及其天敌梨茎蜂啮小蜂的生物学特征
梨茎蜂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被害枝条蛀道内越冬;翌年梨树开花(约4月中下旬、5月上旬),新梢长出10~15cm时成虫羽化、产卵,8月中旬也有成虫出现,成虫出孔1~2d开始产卵,成虫期5~10d;卵期15~20d;5月下旬幼虫孵化,开始在小桩内向下取食为害,11月上旬幼虫在被害梢内做茧过冬,幼虫期180d左右;12月上旬开始化蛹,翌年2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20d左右;终生在被害梢内阴被生活长达300多天(表1)。梨茎蜂成虫常栖息在树冠下部及新梢叶背面。成虫羽化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4~8日(天气无阴雨,气温较高)。成虫羽化多在中午(13~15时)前后,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3℃以上时成虫大量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为1∶1.3。成虫羽化当天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有连续多次交尾习性,最多5次,交尾时间1~3min,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成虫产卵在嫩梢内,每处1粒,产卵处留有小黑点。雌虫产卵时,用尾部的锯状产卵器在产卵处上部不足1cm处锯伤嫩梢,产卵于锯断处的残桩中,锯断的上端嫩梢风刮断下落,因此当地群众将此虫又叫折梢虫,2~3d后受害梢及叶片随即萎蔫下垂并脱落,形成一短小枝橛。每头雌蜂一生可锯断20~25枝新梢。嫩枝被害后,该梢下年不能开花结果。每头雌蜂可产卵16~25粒。据观察梨茎蜂成虫有吃树叶的习性。成虫自然寿命5~6d。幼虫孵化后向枝下部蛀食,被蛀食部分变黑干枯,虫粪排在蛀孔内。
(定西市城关镇)
注:越冬幼虫,-幼虫,(o)越冬蛹,o蛹,+成虫,●卵。
梨茎蜂啮小蜂以幼虫在被害枝条蛀道内越冬;3月化蛹;4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期,成虫将卵产入梨茎蜂的卵上,随梨茎蜂的虫体生存。4月上旬成虫羽化,4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比梨茎蜂羽化早15d。成虫飞翔距离半径30m。梨茎蜂啮小蜂虽然体小,但具有很强的飞翔和寄生能力,能敏锐地迅速找到梨茎蜂的被害状,将产卵器扎破被害状皮层,卵产在被害状梨茎蜂卵和幼虫上,20多天后孵化,从卵到蛹外寄生在梨茎蜂的虫体上,3月上旬化蛹,4月上旬成虫羽化。
2.3 梨茎蜂啮小蜂寄生情况观察
梨茎蜂啮小蜂是啮小蜂亚科,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寄生茎蜂科害虫[2],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等特点。该啮小蜂群集外寄生于虫瘿内的梨茎蜂幼虫体上,一般1头寄主上寄生5~8头,多者达14头,雌雄性比为2.3∶1。经调查(表2),该啮小蜂1989年饲养观察寄生率仅为13.51%,2004年饲养观察寄生率为22.34%,2006年饲养观察寄生率高达35.00%。
3 结论与讨论
长期以来,梨茎蜂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杀伤了天敌,并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梨茎蜂的防治要充分考虑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创造适宜天敌繁衍、生存的生态环境,再辅以营林、人工、物理等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梨茎蜂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在生产中,保护梨茎蜂啮小蜂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冬春季果树整形修剪彻底剪除被害梢,并将被害枝带回室内人工饲养获得寄生蜂后,再将其放回梨园,以提高自然控制能力。目前,急需研究解决梨茎蜂啮小蜂人工繁育和释放技术,以满足生产中大面积防治运用。
4 致谢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杨忠岐同志修改全文,甘肃省定西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高级工程师杨珍同志做了大量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摘要:对梨茎蜂及其天敌梨茎蜂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梨茎峰啮小蜂的寄生情况,发现其寄生率在逐年提高,到2006年,寄生率已达到35.00%。
关键词:梨茎蜂,梨茎蜂啮小蜂,生物学特性
参考文献
[1]陈东华,熊冠华,余敬泉.梨茎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植物保护,1999,45(1):32-33.
[2]杨忠岐,杨珍,姚艳霞.一种寄生梨茎蜂的重要天敌—梨茎蜂啮小蜂(膜翅目,姬小蜂科)新种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2005,30(3):613-617.
[3]李吉元.梨茎峰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果树,1995(2):16.
[4]李联地,赵志新,张岩,等.梨花蜂防治试验初报[J].河北林业科技,2009(3):19,26.
[5]李联地,梁旺伟,温桂霞,等.从梨茎蜂危害加重谈果园天敌昆虫的保护措施[J].河北林业科技,2009(1):37-38.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会议控制范文9篇(全文)
花艺设计教案范文9篇(全文)
保护花草倡议书范文(通用9篇)
琼山县稻田害虫天敌的资源及其作用分析(水稻害虫天敌资源调查)
千脚虫的天敌
天牛的天敌是什么
蔬菜花卉栽培能手竞赛方案范文
四川棉铃虫幼虫寄生天敌调查
山蛩虫的天敌
南繁作物害虫天敌寄生蜂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网址: 控制性天敌范文9篇(全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2432.html
上一篇: 【动物界全系列】胡蜂总科—土蜂科 |
下一篇: 夏日昆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