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yl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
1 在园林里面植物所面临的害虫灾害有什么特点
怎样让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得到有效的治理,是园林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因为园林里面的植物有很多种,不仅仅只有我们平时所知道的鲜花啊、盆栽啊,还包括瓜果、蔬菜、农作物以及各种的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植物等很多种,因为植物病虫灾害的种类也就比较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1 常见的盆花等植物有关病虫害的特点 花会行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产业,不过却受到广大花卉爱好者的喜爱,大部分花卉爱好者对花卉栽培方面的技术了解的还是比较少,因此不能对花卉做一个很好的保护,就会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常见的花卉大部分种植的品种比较少,由于品种少,就相对来说在种植方法上有些欠缺,种植密集时期最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又是温室栽培,因此就会相对来说湿度比较大,又不能经常得到阳光的直接照晒,经常会出现花卉营养不良的现象,比如叶子发黄等现象,这时候害虫就会趁虚而入,一旦被害虫入侵,治理也是相当的复杂的。
1。2 有关城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一些特点 在城镇的园林地区生长的一些植物大部分都是比较大的,比如说乔木、灌木、草坪之类的,这些植物由于生长的环境比较复杂,有时候人也比较多,所以有时候会被不小心破坏,或者是砍伐之类的,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又由于它们生长周期长,所以他们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被打乱。由于是在城镇,在这些郊区地带,往往种植有果树啊,农作物啊,蔬菜啊,之类的,这些植物到了一定的季节经常会有病虫的光顾,因为园林植物与他们为邻,相对来说受到一些干扰是很正常的,有时候还会造成病虫的变异等很多特点,甚至有些虫子在这些植物上生长了,人家还不走了,就长在那了,久而久之,由于随着春夏秋冬的长期落户,你想,这对城镇园林植物的影响该有多大啊。
2 针对这些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采取怎样的综合治理方案
由于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分好多个种类的,想要治理好不是说说就可以立即生效的,他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肯定是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理方案,传统观念上就是,只要是遇到了害虫,不管他是什么害虫,就要把他们一网打进,争取一只不留,并且这种办法被现在大多数的人所认同与接受,但是,我们现在走的战略路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战略要求我们,对生物不能实行赶尽杀绝的行为,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作的同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时候,要有一个综合的治理方案,只要能保证园林植物能够正常、稳定、健康的生长就可以,没必要全部杀害。
2。1 在选择苗种期间,要把好质量关 要知道,植物要想成长的好,首先质量这一关一定要过关,尤其是在选择苗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选择,在园林新进一批花卉种子的时候,要看他们的资历是否饱满,看苗木生长的`状况是否健康,看看他们是不是在准备在中的时候,身上本身已经带了一些害虫,如果已经含有害虫,尤其是对于园林这种大面积的中的植物的地方来说,特别是花卉之类的,中只有密集,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染上病毒,还是相当的容易的,一旦感染,局面将会和难控制,所以已经发现,一定要想办法处理掉,以免给以后工作带来麻烦,所以,首先第一 步就要严格的检验,防止在刚开始就将病虫害带到园林里面来。
2。2对植物进行严格的保护,增强他们的抗病与抗打击能力 园林相对来说也属于一个比较大的生态系统,既然是生态系统,那各个植物体之间就难免不了会有一定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因此不应单单只是对病虫的斩尽杀绝,还要注意,如果把他们之间
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对于园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岂不是更有利,因此要针对这些植物的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的元素来分析,首先是他们的营养能够跟得上,同时也要注意温室里面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强度,来分析,保证植物的日常所需,再者就是在对植物进行防治害虫发生的同时,还要注意不仅仅只是使用了化学药品是病虫害死了,而是要在保证植物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要保护其他的生物,是他们不至于害防治的同时,却用永远的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同时也是注意时间,以及季节的变化,从而在各个方面对植物进行一个安全合理的保护。
2。3 在农药的选择方面也要有讲究 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综合的治理,实际上就是防治害虫给植物造成伤害,因此,在选择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讲究,要合理的选择使用一些农药,坚决避免那些高毒、高污染的农药,这些农药虽然防住了害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因此在农药选择方面一定要再三考虑,有讲究的选择,最好使用那些低污染、高效、低毒的农药,比如:选择使用生物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苏云金杆菌乳剂、Bt乳剂、灭幼脲、花保、烟渗碱等一些比较安全的农药,在保护植物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再弄要进行使用的时候,也要尽量采用喷雾式的方法。
3 结论
对于园林来说,植物是相当重要的,里面的植物资源也是相当的庞大与繁杂,所以将病虫灾害病虫灾害降到最低,防治虫害的发生,使植物能够健康很好的生长,显然是相当的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做好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了一下当然影响植物生长的几个原因,以及病虫的几个特点,另外还从如何治理的角度做出了三点分析,不仅要从选苗质量上保证做好防治工作,还要对植物进行保护,以及在选择农药的时候,也要慎重的选择,这样才能做到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才能使其有效的运行,是植物健康的生长,防治病虫的入侵。
参考文献
[1] 张淑敏,卢颖。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8。
[2] 黄少彬。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 孔德建。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中国电力出版社,。9。
[4] 李孟楼。 资源昆虫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关键词: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
维护生态、维护发展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时期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到综合治理的阶段,国际国内、林业生产链条等都将生态维护、环境平衡列为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新时期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把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和原则,建立有针对性、有效率性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和要点,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实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目标与价值。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根据FAO(国际粮农组织)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2.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生态策略
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在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从选种、育苗、种质和养护等过程入手,将生态理念整合在实际过程之中,调节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林木生长的生态条件,营造林业病虫害不利于繁衍的环境条件,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频率与危害程度,有效提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2.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策略
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也要确保林业的安全,还要做到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安全。在林业病虫害治理过程中会应用机械、设备、农药、生化制品,这些器具和药品会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应用不良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安全影响,进而达不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和要求。因此,要建立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理念,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防护,采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等方法,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措施得到不断完善,形成安全体系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全面覆盖,使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3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保护性原则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并没有将化学药剂和农药等高效率药品摒除在治理工作的选择之外,这就需要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做好对林木生长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选择针对性强、消杀效率高、低污染、低残留的农药作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药剂,预防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生态、人员的毒害和污染,有效维护林业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生长系统,进而控制林业整体的环境与生态因素,有效保护生态和自然的调节与维持能力。
2.4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经济性策略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工、设备、农药、制剂的投入,这些费用的产生会对林业病虫害治理的资金投入带来压力,如果资金链条出现困难,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就得不到全面控制,进而加剧经济、林木、资源的生态损失。在设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经济性策略,要将防治和应急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经济性上,提高资金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要做到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控制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开支和浪费,为开创更为高效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新模式打下经济基础。
3.1推进林木种植规划科学性的提高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林木种植规划中,既要考虑到林木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应该控制林木品种的配置,进而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长远规划和支持。特别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合理使用化学和农药试剂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化学防治势在必行,应及时实施靶标防治。在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过程中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优化农药施用技术和手段
在传统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进行农药喷施,这种施药方法容易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影响生态稳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达不到林业病虫害治理的目标和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进行改造,而对集中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经过周密设计,可以择机采用航空喷洒技术进行防治,提高喷洒效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结语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要以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工作总结和分析作为入口,建立起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安全、保护、经济等各项原则和策略,同时,立足于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细节和整体,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要点,整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优势,针对性地、全面性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将林业病虫害全面、综合、高效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维护林业发展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艾洪发.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2):97-98.
[2]张军生,郝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现状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技,,(02):152-154.
[3]鞠秀芝.大黑山地区天然蒙古栎资源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01):149-150.
[4]卢山,金格斯萨哈尔依,兰文旭.阿勒泰地区柳尖胸沫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02):201-204.
[5]何小卫,顾育铭,罗洪.江西省吉安市湿地松纯林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01):72-7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农科论文
摘 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的传统园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因其对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讲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性、现行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发展方向。
关键词: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综合防治
园林植物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大大降低了其观赏价值和生态作用。加之对传统农药的依赖性使用,不仅让一些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对人畜的安全造成危害,而且还杀死大量的害虫天敌,污染环境等众多的生态问题。所以加大生物综合防治的研究与投入,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防治。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特性
1.1园林植物病虫害结构复杂和种类繁多
园林植物品种多,结构复杂,设计和配置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丰富的数量为病虫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寄主,形成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害结构和种类[1]。
1.2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具有频繁性与长期性
现在大多数城市都流行从外地引进边缘树种使园林植物的抗逆、抗病、抗虫能力减弱,加上其生长环境透气性差、长期缺水、缺肥、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导致了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频繁性与长期性。
1.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园林植物的品种日益丰富,以及园林植物本身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的配置和园林植物种植方式更加灵活,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5小害虫(蚜、蚧、螨、粉虱、蓟码)和生态枝干病害已经成为城市园林主要病虫害。据全国33个城市近年调查显示,我国仅蚧虫就有1024种[2]。
2.园林植物病虫害现行的主要防治方法
2.1化学防治
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的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一般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等。在园林植保工作中主要用的施药方法有喷雾、熏蒸、毒笔涂环、蛀空注射等。但是大量的采用化学防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域、空气污染。
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目前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应用的不太广泛,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的防治方法有如利用一些害虫的'趋光性,在园林植物上悬挂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来诱杀成虫。有条件的地方,环保部门还可以采用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的习性,在春季松毛虫上树前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害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2.3生物防治
目前主要应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微生物制剂、释放天敌、喷洒性外激素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杆菌、昆虫病毒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和舞毒蛾。利用枝顶孢霉防治杨干象,用泰山一号线虫防治杨树天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的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经过多年生产时间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工释放赤眼蜂是在低虫口密度条件下控制松毛虫的好方法。在杨树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3.1防治策略向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然状态下植物一病虫一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得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的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克服短期行为,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重点;在防治病虫害时,尽量避免单一病虫和单一植物多种病虫防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期效果。
3.2防治手段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养护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化设计时,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生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养护和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提高园林植物的抗性,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如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或引入外来天敌,或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第三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根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里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真正起到杀虫作用的农药只占0.03%[4]。
3.3效果评价向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向发展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即使获得100%的防治效果也不能说是最好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坚持效果第一和追求较长时间持续防治的衡量标准,以持续发展为方向,从而使病虫害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5]。
3.4发展相生植保
利用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固有的免疫力,发展相生植保。生态环境对病虫害是有免疫力的,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固有的动植物间食物链关系种植相生植物,提高这种免疫力。合理的植物组成是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措施[6]。
4.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养护管理工作,是绿化成败的关键之一。我们相信,随着害虫可持续控制理论、生物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的不断完善,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的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就一定会使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步完善,并越来越符合城市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进.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J].湖北园林科技,(3):27-30.
[2]徐公天.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12(1):48-52.
[3]尤民生,王海川,杨广.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28(4):434-440.
[4]邹志燕,李磊.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广东园林,(2):65-67.
[5]戈峰,苏建伟.21世纪害虫管理的特征展望[J].昆虫知识,2002,39(4):241-247.
[6]谢江华.浅谈园林植物组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J].河南林业科技,,21(2):35-38.
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植物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环境的美化,因此人们应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对植物病虫害加以防治。本文将对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
现阶段植物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植物保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几年,植物保护科学已逐渐发展成综合学科,笔者将分别从: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植物自然病状治理对策,三个方面来阐述。
1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
植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是对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植物保护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植物学、农业资源利用、自然科学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植物保护科学尽管属于单独的自然学科,但与其他科学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展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应对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能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效融合。植物保护发展应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应加强对人类社会的保护力度,避免各种负面问题的出现,相关人员应对植物保护实施全面控制。此外,植物保护具备生命科学属性,在植物基因改造过程中应确保植物稳定性,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加以重视,这也是植物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植物保护中,病虫害的防治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植物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2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在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中,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针对不同植物应合理选择,从而确保防治效果的实现。
2.1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粮食作物又可分为:水稻、小麦、玉米、蚕豆、甘薯、绿豆、豌豆等,加强对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应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确保人们生命健康安全,对于变异的粮食作物,则应经过多次实验,将其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总而言之,在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尽量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关原则,尽可能地确保粮食作物质量。
2.2蔬菜病虫害防治
蔬菜作物可分为:茄子、番茄、辣椒、黄瓜、椰菜、莴苣、洋葱、韭菜等等,这些蔬菜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如若在食用抗虫基因产品前,人们应对其进行检定,看是否存在致病因子,切忌盲目食用。
2.3果树病虫害防治
果树病虫害可细分为:西瓜、草莓、琵琶、山楂、板栗、核桃、芒果、葡萄、龙眼、樱桃、杨梅、椰子、杨桃。针对这些水果的病虫防治工作通常是以喷洒农药为主,一方面能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豆、花生、大蒜、大葱等,除棉花以外均不能加入抗虫基因,经笔者研究,我国早些年便研制出了抗虫棉,不仅降低了劳动力,同时提高了棉花产量。
3植物自然病状治理对策
3.1做好虫害防治工作
针对植物病虫害的防范,应该使用相应的调查方法将各种病虫的活跃高发期调查清楚,并据此来实施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在开展虫害预防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判断受虫害的严重情况,就目前情况而言,苏北地区使用的虫蛀指标分布如下:①比较轻微的虫蛀:经过仔细的核查发现差不多在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清楚的看见1~2条害虫;②中度虫蛀:在差不多每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看到3~4条害虫;③重度虫蛀:在差不多50cm程度的枝干上就能清楚的发现5条以上的害虫。应该按照虫害的严重情况和害虫们的生活习惯,有效的选择相关预防虫害的措施。可以使用生存在此种树干上害虫的天敌来制衡此种害虫的发展,这样既不会因为喷洒农药而害怕污染环境,还能较大程度保护好生态平衡。当然,若是有需要也可以采用相应的化学防治手段,适量喷洒农药。
3.2选择优良品种
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对茄子进行播种,而在二月上旬定植。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真正播种时间难免存在差异,所以需同当地天气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恰当时间进行选择,而后播种。正式播种前,需消毒处理好种子,一般浸泡时应选择50~60℃左右的温水。播种育苗不能轻视的一个点就是消毒。在进行消毒时,需要浸泡种子15~20min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时,消毒浸泡时,为了确保种子均匀的.受热,确保消毒处理的彻底,需实行搅拌。当消毒好了后,再浸泡一天一夜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清洗。完成清洗之后,使用纱布包裹放置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实行催芽处理。正常情况下,一星期左右便可出芽。此外,播种前,需准备好育苗的营养土,浇灌底水。当播种之后,再覆盖营养土。营养土的配方为,一份堆肥,三份填土,一份陈炉灰,五份腐熟马粪。在正式播种前,需得消毒营养土,一般情况下消毒需使用到50%的多菌灵,并将1kg的磷酸二胺添加于其中。播种一个星期之后,当幼苗有2/3时,应采用降温通风的处理措施,而当茄子出现真叶时,要把控好夜间以及白天的温度。同时当幼苗有两片真叶出现,需实行分苗的处理,往营养土当中移植幼苗。需注意的是,正式分苗前,应给苗盘进行浇水,这样可防止给苗根造成伤害。茄子本身极其害怕低温,一旦土温低,会给其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进行浇水时,应以少浇及勤浇为原则,保证营养土可湿可干。此外,茄子偏爱肥料,当其处在中后期时,针对茄子叶面,可选用0.2%的尿素水溶液实行追肥处理。
3.3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
(1)重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投入,着力于追求优质蔬菜。由于当前蔬菜种植技术现状,后期发展中,除了要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外,还要积极研发及引进新型栽培技术、种植技术,于农户中大力宣传科学种植理念、理性种植理念,同时普及绿色种植技术,在鼓励农户引入新品种蔬菜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品种蔬菜的培育方法,以实现蔬菜类别的更新换代。同时,对于优良品种类型的蔬菜,要酌情增加其种植面积,再创建起专业的质检体系,通过对蔬菜质量合理把握,对于劣质蔬菜产品,予以禁止上市,从而规范行业内经营市场,以确保蔬菜业整体种植质量的提升。
(2)重视品牌意识的进一步加强,致力于增加市场份额。品牌力量往往会直接决定蔬菜产品销售份额,所以大棚蔬菜业后续发展中,除了要重视蔬菜质量外,还要重视蔬菜品牌的创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参与农产品交流会、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及农业博览会等,并以广告宣传、电视宣传、网络宣传以及报纸宣传为具体途径,通过对创建起来的蔬菜新品牌进行大范围推广,除了能够增加其市场份额外,同时还有助于其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
4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笔者对植物保护意义及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病虫害防治措作了研究,为更好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做好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土壤条件、对栽种技术不断优化、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对植物病虫害发生加以控制,促进粮食产量的有效提升,为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繁纯.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中国农业信息,(21):72~73.
[2]马坤明.浅谈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09):266.
[3]马宏光.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北京农业,(36):67.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01:68-70.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02:96-98+101.
摘要:低碳生活无处不在。小到一呼一吸,大到整个空气的健康指标。前人曾说:勿以小而不为。低碳理念的实施从微观角度说,控制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切碳能量耗能过多的材料的使用。每一个小的举动汇聚成无可限量的能量,这边是低碳生活的本质。它的应用在宏观上讲,便是森林的覆盖,景观的设计和植物的养护。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需要低碳理念的维持和渗透。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分析
1诠释低碳理念
低碳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近年来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生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可是大多数人对低碳这个词的真正含义都是懵懵懂懂。首先,低碳生活是人们尽量减少在能量消耗,并减少耗能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低碳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自己,是身处的生活环境负责的态度。而低碳的概念并非如此狭隘,二氧化碳的释放最大量体现在大自然的决策上。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城市园林景观是伴随着人们生活提高而逐渐美观化的。它的设计以及园林景观的实际施工需要种植大量的绿色植被,以保障美观、合理、科学。利用低碳技术,熟悉植被种类,将低碳理念贯彻实施在城市的每个绿色项目中。形成大面积撒网,终极降低能耗,控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2.1不会就地取材。
园林是所有设计行业中最具有天然特性的,在设计前期,园林自身便具有很多可利用的天然景色,包括它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围景色的.衬托。就地取材,是园林最大的优势。但是许多设计师为了追求拥有独属自己风格的景观,而全然忽略掉这道最天然的优势,盲目的搞设计创新,特立独行,不会合理规划,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此的景观设计稿,往往在通过审核后,对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资金白白浪费流失。
2.2盲目追求创新。
设计是走在时尚前沿的领域。在设计师头脑中“创新”了两个字无处不在,它的自我傲视潜移默化中牵引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面对一个复杂繁琐的项目,“创新”便会潜意识的成为他们的领头羊。完成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使设计师的独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思想理念最终引导着设计人员走向偏坡,蒙蔽了双眼而忽视掉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师的前提考察所获得的信息也在盲目的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同时被淹没在无端的黑暗中。熟不知,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以及园林独有的地形优势,才是设计师们打“创新出奇”牌的前提。尤其是一些具有异国风貌的景观设计,大量的罗马柱,欧美屋檐,不仅没有创新,造成观光者的视疲劳,反而会使整个景观看上去四不像,还造成了大量碳的排放。
2.3材料应用不合理。
现在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材料在生产和应用到得到很好的利用。虽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段,这样的进步和成绩值得骄傲。但是在某些方面也为工作增加了负担。园林景观的施工时,不同结构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材料来实施。加之现阶段我国在景观园林方面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依旧缺乏相当的专业人员。导致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到材料本身的优势。更没有考虑到低碳理念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造价高,使用寿命也无法保证。低碳材料往往可以做到可回收,寿命长。污染小,释放小的特点。
2.4植物选择不合理。
低碳在园林中的应用往往表现在对植被的选择。设计师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在根本上没有考虑到低碳对整个城市景观带来的长久影响。单一的选择美观,易种植,易维护的树种。而忽略对大气,大空气温度,对空气污染有利的树种植被。这样的思想在现代低碳生活的社会早已成为害群之马。选择合适的植被对整个城市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若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可使整个城市的碳含量成倍降低。尾松的森林年均碳汇量只有3.8MtC左右,木荷的森林年均碳汇量可以达到15.73MtC。不仅如此,这样的植被可以大大后期园林维护的成本。
3实现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途径
近年来城市园林重建项目屡见不鲜。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单个项目中植被面积比以往有了大幅提高。这是低碳理念渗透其中的成效。现如今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求设计整体简洁、安静、具有很强的休憩氛围,也必须具备吸纳垃圾废气、氧气排放的功能。由于国内各个城市的土地资源匮乏,其价格一直高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新的低碳绿化空间是现在园林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3.1低碳理念空间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资源逐渐趋向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绿化空间放眼到屋顶、天台。在以往的人们眼中这是天方夜谭。这些地方属于绿化死角。若要达到绿化的目的,必然在一定的条件下方才能完成。而死角绿化对建筑物有着不可忽视的细小维护。比如,他们可以提供冬暖夏凉的效果。
3.2低碳理念的纵向应用。
现在城市绿化概念覆盖率直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酒店,旅馆都将绿色带到了墙体。将绿色的横向发展扩展到纵向发展。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建筑养护所产生的资金浪费。墙面绿化一般采用爬行类植物居多。比如,爬山虎,紫藤等。他们大面积的攀爬覆盖在墙面上,墙面利用植物枝径的覆盖,有效减少太阳光的直晒和灼伤,起到降温养护的作用,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达到美观、实用、有效的目的。低碳理念在本质上得到了践行。
3.3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低碳理念很好的与园林景观设计契合在一起是必然可行,而且需要长期贯彻下去的方针策略。但是尽量多的种植低碳植物,需要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抗性。不同的植物,其生存条件和养护条件都很苛刻。而且在不同地区,因为土壤成分的不同,加之气候的影响,在选择植物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一个不慎,便会导致植物大量死亡,这便违背了低碳的理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各项气候、土壤层结合植物本身的生存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4结束语
城市景观设计关乎着整个城市的外表形象。它的建设管理从表象上标示着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致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绿色建设本着美观实用经济的原则,本着低碳化、长久性的发展思路,保证人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呼吸着轻松愉悦的空气。低碳植物必是发展低碳套路上的长期工作。培养越来越多的植物栽培专业人员,促进此工作精确,完美的顺利进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港归.低碳理念下城市园林的环保设计研究[J].读天下,(4).
[2]、刘瑜.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J].工业b,2017(2):00290-00290.
[3]、吕志军.绿色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分析[J].城市建筑,2017(5).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温州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色进行分析。温州现有植物景观设计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实现常绿和落叶的混交供养,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实现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的组合。同时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温州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的运用中,做到高质量“绿化”,更是达到“彩化”的艺术效果。
关键字:温州;园林植物;设计特色;彩化
1、造景特色分析
1.1常绿和落叶的混交,形成具有一定植物群落的造景园林
根据温州当前流行的园林造景植物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在地被植物的运用上比较缺失。地被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外来的品种居多,且不具备地方特色。该地比较常见的地被植物是中华结缕草以及吉祥草等,其中野生的耐阴植物在温州的自然群落中较多,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多多使用。
1.2结合地形设计园林,突出造景的植物特色
温州分布较多山川,温州市区便有9座山,所以市区的园林建设往往把市区中的山丘当作公共的绿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建设。在市区的山丘中建设一定的绿地,并根据山区的山体特性,在其周边建设绿化广场。在布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山体的'多层次进行,合理利用现有树种,补植彩化树种,这样可以增强艺术感,达到美化目的,从而强化市区本来的景物特色。
2、温州园林植物景观的造景分析和意见
(1)在园林的造景中提高对植物种类的选择重视度,关注热带景观的营造氛围。温州的园林中使用的热带植物比较多,其中包含南洋杉、加拿利海枣以及红桑等。热带植物确实具有一定的异趣,但是过分的移植热带植物使得热带植物的长势变差,反而使得植物的景观营造优势变差。植物的生长变差,导致植物生病坏死之外,城市的园林植物景观效果变差。所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宜在温州地区生长的植物,比如在温州生长较好的棕榈科植物,其中包含华盛顿棕榈、燕尾棕等。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在温州生长的热带植物,使得植物的生长和温州的园林景色相互协调,并在营造热带氛围的同时,减少了植物反复修护的成本,延长了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体现出温州地方特色。(2)体现地域特色。温州为了做好园林规划,在近几年建立了很多的公园,例如杨府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使得温州地区的园林特色更加明显,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即便如此,温州在对园林的造景认识还需要努力。在进行园林造景设计施工中,往往过于随意,对植物的布置科学性较低。在园林造景的设计中往往考虑不到位。即便设计阶段的园林造景的科学性较强或者突出了园林的艺术性,却在实际的施工中往往会改变设计的样板,脱离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施工公司往往过分注重公司内部的经济收益,使得园林的植物选择上以及植物布置上都欠缺规范性,最终导致建设的园林景观和原先的设计图纸相互背离,导致园林景物失去原来的样子。因此,温州植物的造景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促进,并从各个环节中逐渐提高重视程度,突出温州地方的特色,实现温州园林的科学规划。(3)科学配置美化、彩化、香化树种。园林造景植物需要在园林配置中突出其活力,使得植物更适应更新更高层次的生活,最终使得社会环境达到让市民满意的景观效果,科学配置彩花、香化树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彩化树种银杏在秋季所呈现的黄色符合秋季的景物特点,象征收获的季节。香化树种桂花在温州的花期一般是在10月上旬,马鞍池公园等几处桂花林中密集的桂花树结满了桂花,各大园区充分利用香化树种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赏花,调查显示:马鞍池公园的桂花园有桂花树近200株;绣山公园有桂花树231株;江心屿有桂花树100多株。
3、南洋大道景观提升工程案例分析(三角转盘)
南洋大道(位于龙湾区,南起龙永路北与瓯海大道交叉)的三角转盘植物的配置比较密集,且十分拥堵,缺乏美观性,沿街的商铺居多,立体感单一。缺乏彩化植物,使得植物高低变化程度低,呆板缺乏活力。沿街的交通设施较为陈旧,为了提高该地的彩化以及美化特性,需要把多彩绿带花漫新城当作主要的设计理念,打造植物立体化和复杂空间的打造,突出特色鲜明。根据现状道路情况及周边环境特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道路布局和绿化苗木,并考虑造价经济为原则,修复破损路面,强化植物景观,完善附属设施,增强道路可识别性,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温州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了当前温州园林景观设计特色,介绍了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根据温州园林造景的植物选择特点,分析植物在园林运用中的科学性,从而对其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温州今后进行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想法。温州的园林植物景观在建设时需要突出地域性的优势,并合理使用外来植物,科学配置彩化、香化树种,让绿化“锦上添花”形成四季有植物景观,体现温州地理、民俗、文化、经济特点,展现温州城市形象,营造更好的温州“绿”城。
参考文献
1程悦.温州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和分析[J].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8)
2王春霞.温州市景山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浙江大学,.
论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工作管理农科论文
一、前言
一直以来,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工作就是森林工作站的一个重点工作。只有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出现,才能够保证森林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确保我国现有的森林面积不受损失。
二、各个监测网点做到分类管理
在不同的县级地区,所在的生态环境、气候和降雨情况不同,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县级各个网店的测报监理工作,应该在全面监控和掌握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区域的监测网店做到分类管理,对于一些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做比较严密的测报管理,对于灾害较少的地区采取踏查的测报方式。分清主次,以便于更有效的做好测报管理工作。针对不同方式的测报管理机制给予相应的测报资金,做好资金的运转和比例调控,以便于将更多的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做好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最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于监测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如在病虫害常发区域建立严密监测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加强对这些地域的管辖和监测,能够更有效的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严密监测点设置有7到8个固定监测点和八个以上病虫害的临时监测点。根据以往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至少四到六次的调查次数。在一些病虫害偶尔发生的地区设置机动调查点,要求对其设置6到8个临时性的病虫害测报点。对于一些常年都几乎没有病虫灾害的地区设置报告点,不需要设置临时调查点和固定调查点。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在相关县级设置9个严密监测点和21个病虫害机动调查点和两个报告点,它能够在实际的测报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病虫害的预测监理工作,增强了对于病虫害防治的主控性。
三、完善测报管理规章制度
制订了《森林病虫害测报及森林植物检疫实施细则》、《红脂大小蠹调查补助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森防方面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测报员的工作职责、测报调查区域、时间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规定,并将测报工作长期作为各基层林业站、林场责任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测报员的工作积极性,上报的虫情材料合格率大大提升。
四、强化森林病虫害预防硬件设施完善
硬件设施是重要的基础之一,因此,要着力加快森防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在原有实验器材和野外工作工具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预测预报硬件建设,引进现代化的大型设备,建成完善的办公、测报、防治、检疫检验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
五、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只有一个好的测报团队,才能够将测报工作及时认真的做好,在监测之前,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以及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所具备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灌输和学习,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测报员对于监测工作的工作认知和责任认知。在此基础上,测报工作的完成,不仅仅需要测报工作人员对于技术要熟练地掌握和了解,也需要测报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作为森林病虫监测的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技术培养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测报员因本身的工作经验、培训程度、工作经历、工作时间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对测报员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测报员予以一定的考核,并进行优秀等级、中等、和比较低下水平的等级分类。针对不同测报员的技术水平给予相应的工作培训。在注重对测报员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训练。例如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先对测报员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培训,比较优秀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通过对森林检测的实际操作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融合和贯通。
六、提高测报工作技术的科技含量
想要能够更加精准的做好测报工作,就需要针对测报工作的测报技术和测报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探索。在以往的80年代的时候,县级病虫害的管理和测报工作只是对一些矮小林木的病虫情况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方法并没有对于病虫情况的检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后来90年代中期,更多的林分开始进入中龄林,对于以往的针对矮树的监测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形势,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为此,为了做好适应工作,针对病虫害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探讨,最终推出了一种新的“振落法”的监测方式,它的应用是用木棒对于树木进行敲击,从而对于病虫的震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病虫情况的监测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社会不断发展,世界环境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之中,要想更加精准的在不断的环境改变之中保持着较高的效率,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就需要我们对于监测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病虫害新的形势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病虫害的监测方式进行总结和改良,及时组织测报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和实际操作实验等,结合大家的力量,不断的对监测工作进行改良,从而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真正意义上落实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七、森防工作今后发展方向
今后森防工作应逐步建立健全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检验检疫体系、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控体系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以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完善危险性病虫防范机制。强化森防目标管理,重视监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从源头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抑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危害,并防范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以实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八、加强检测,综合治理
1、切实落实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加快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保护森林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降低森林病虫害损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人们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林业部门的日常议程中,作为新世纪的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根本上推动绿化造林的速度,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强化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
预测和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将病虫害的调查检测分析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对病虫害的动态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实行定岗定位、责任到人、定时调查、指定方法、固定地块,避免病虫害造成严重的危害。从发展的角度观察,以县为基本预报点,迅速建立起全省的健全、全面覆盖的网络预测预报体系。并结合本区域的气象气候以及林木资源状况等资料,实现对全省病虫害情况的长期预警预报监测,为我国林业部门实施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和开发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科技是森防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持。由于我省在森防工作中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此,采取有目的性的改进尤为重要。首先,应坚持生态林业建设原则,以保护好现有林地为基础,实行适时适地造林,栽种良种苗木,营造混交林,并将森防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其次,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早期预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加强林木自然的病虫抵御能力,推动病虫害防治与林业生产和谐发展的科学道路;最后,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农药的使用规定。
4、加强林木的检验检疫,杜绝病虫的入侵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加强对植物检疫相关条例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增加人们对检疫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增设森林病虫害检疫检查站,以实现对病虫害的严格检查。同时,对苗木进行源头管理,加强产地管理。尤其是在公路上难以设置检查站的地方,必须加强产地检疫;对国内外进口的各种的森林植物必须经过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但在运至目的地后,仍需当地森检部门的认真检验,以确保万无一失。
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基层测报工作管理需要重视的工作环节较多,只有不断的深入分析当下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工作管理要点,才能够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论柑橘等果树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农科论文
引言
近几年,在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促使下,国家开始大力提倡退耕还林,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刺激下,我国国民的退耕还林积极性非常的高,短短几年将大量的耕地变成了林地,在林地的种植品种中,果林的经济价值高,不仅可以满足国家在绿化方面的需求,而且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带动一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1 果树栽培技术
1.1 幼苗的选择
幼苗的选择是果林种植和栽培的第1步,每一棵果树都是从幼苗阶段经过人的细心照料一天天长大的,选择茁壮健康的幼苗是果林种植的基础。在选择幼苗的时候,要着重观察幼苗的株高和根系的发育状况,以及苗木的整体健康状况,在对幼苗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株高偏高的植株,幼苗的栽培一般要采用插苗种植法,所以在选择幼苗时,幼苗的根系发育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选择幼苗时,尽量选择那些幼苗根系发育状况良好的植株,根系的根数一般要达到4根以上。除此之外,在选择幼苗时,还要注意观察幼苗表皮的发育情况,选择那些表皮细嫩光滑的植株作为种植幼苗,因为这种幼苗通常情况下,生命力比较旺盛,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
1.2 种植密度的确定
果苗或者果树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生长空间,种植密度选择的是否合理会严重影响日后果树的生长状况以及所接果子的质量。不同的品种植株的大小不一样,需要的`生长空间也就不同,在进行种植密度的选择时候首先要确定所种果树品种的植株大小,根据植株的大小来把握种植密度,在种植不同的果树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品种果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空间来确定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小会导致空间的养分的过分浪费,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果树之间的养分、水分、光照等资源竞争激烈,不利于果树的正常生长,及时是可以存活,也会导致所接的果子质量不高,个头小等现象,从而影响果林的经济效益,不利于果林的扩大。在进行果林种植密度的确定时,不仅要考虑果林当前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空间,而且要着眼未来,考虑果树真正长成以后所需的生长空间。调查研究显示,对于植株比较茂盛高大的树种来讲,每株果树的行间距一般为5m,列间距一般为3m,每667m2地的种植株数一般保持在45株左右。为了提高果林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为了帮助果树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在果树周围还可以种植一些其他的喜阴植物,例如大豆等,这样既不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相反这些喜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许多的成分还可以促进果树的正常生长。
1.3 合理的果树修剪
对果树修剪是在果树生长发育结果的过程中都要进行的果树栽培技术,而且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栽培技术。对果树进行合理的修剪可以让果树按照人的想法去进行生长发育。例如在夏天,果农一般要进行一次对果树的修剪,果树的种植的目的除了可以对应我国退耕还林的政策,扩大我国的植被覆盖率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果树进行修剪,可以减掉一些果枝,果树从空气中或者土壤中获得的养分相对来讲是一定的,减去多余的果枝,可以有效的减少它们对养分的浪费,从而将果树中获得的大部分养分传递给果实,这样果树才能结出饱满肥大的果实,也提高了果林的种植效益,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病虫害的防治
不同的果树品种容易受到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柑橘的病虫害防治为例,着重介绍对砂皮病及蚧壳虫等病虫害防治。
2.1 砂皮病
砂皮病是柑橘在种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虫害之一,经常进行果林管理的果农大都对砂皮病比较熟悉,砂皮病的发病特征是在枝叶上出现很多的小黑点,所以又被行家俗称做黑点病,寄生在柑橘果树上的寄生菌是导致黑点病发病的主要病原,砂皮病经常出现在果树的幼苗时期,或者是新长出的新叶和嫩叶上。杜宇砂皮病的防止必须做到早发现,并根据果林的管理经验进行预防,有种植经验的果农大都会在柑橘果树的春梢时期对果枝喷洒一定的防治药物,在我国,代森锰锌药物在防治柑橘砂皮病上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被我国的果农所青睐。对砂皮病的用药防治是柑橘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1a用药3次以上,时间要根据具体的气候而定。此外,在用药时,还要频繁的对药物进行更换,防止果树对药物产生抗性,也避免因为长时间喷洒同一种药物造成果树中毒现象的发生。
2.2 蚧壳虫
蚧壳虫是柑橘种植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种虫害,蚧壳虫经常出现在柑橘树枝上,颜色有很多种,有黄白色、灰白色、棕褐色等,人们一眼看去,很难发现蚧壳虫,因为他们的样子类似于柑橘的一些分泌物,果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柑橘植株的观察。草履蚧、日本龟蜡蚧、褐软蚧是我国常见的3种蚧壳虫,对于他们的防治办法有很多种,对于柑橘植株上蚧壳虫的防治,人们经常采用常规的杀虫剂进行防治,果树管理人员根据蚧壳虫发病的严重程度,灵活配置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可以有效的防治蚧壳虫对柑橘果树的破坏。
3 结语
在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要求下,我国的森林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国也非常重视果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新型的病虫害防治药物,在科技和经济政策等的刺激下,柑橘等果树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不仅落实了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而且还大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林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相关文章:
1.蜗牛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2.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
3.研究林业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论文
4.水湿环境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论文
5.综合治理工作计划
6.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7.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8.综合治理总结
9.综合治理标语
10.林业站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相关知识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论文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什么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诱因及综合治理策略
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doc
第二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ppt
园林病虫害防治 4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浅谈园林植物种植与病虫害综合治理.doc
网址: 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论文(共1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4009.html
上一篇: 5月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点工作-5 |
下一篇: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