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微光集】“天冬元气”——专访植物学家天冬

【微光集】“天冬元气”——专访植物学家天冬

本期访谈者简介:天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科普作家,生态及自然摄影师。与妻子林雨飞一起创办了“野风集”。

*本文图片除了《草木典》封面,其他均为天冬老师提供,本访谈“编者按”之后有图片的对应注解。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然摄影?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自然摄影从2002年开始,当时有了一台小数码相机,起初只是为了记录物种,觉得有照片的话,比专业资料里的线稿图要直观得多,所以见到什么都拍。一开始真的是物种记录比较多,主要拍肖像照,特别是植物的,因为我自己对植物比较感兴趣。后来有机会贴到网上和大家交流,也有机会在一些媒体发表。


多枝霉草

从2004年开始,我和《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博物》杂志开始合作,那在当时是刚刚创刊的、面对青少年的刊物,一开始是作为作者,后来我去《博物》做编辑,直到现在。从那个时候起,和媒体合作渐渐多起来,也开始渐渐了解,你的摄影作品要怎么呈现给大众、读者,他们想看什么,你怎样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把你想介绍和展现的事物,精彩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拍照方式,包括多看一些优秀作品、国外的精彩案例等等。这期间也认识了一些国内的、很优秀的自然摄影师。我想大概这之后,我才敢说自己是在尝试做自然摄影,而不仅仅是用摄影的方式去单纯地记录自然。


滨玉蕊

至于最满意的作品,其实我觉得目前还没出现。经常是拍完以后就会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想这是一个好的状态。如果一个创作者,只能回顾自己的作品,而没有办法对未来充满期待,那是很可怕的事。

*您如何选择摄影地点和题材?

其实最初通常都是随机的,很多创意会来源于非常偶然的想法。比如之前做的“自然收集物”系列,我们最初觉得,可以去拍二十四节气里的自然,但在惊蛰的时候,恰好发现有掉落的鸟毛、去年的桃核、新的蚯蚓排泄物、最早开的花和掉落的花瓣、一些新芽。用同一幅图片无法把它们全部囊括进来,那么就尝试用收集摆放的方法。拍照的效果感觉不错,后面就可以详细规划。


收集物-年终

通常一个题材,特别是一个系列,想好了操作方法后,我还是会比较细致地去规划。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尝试,把自然摄影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结合。规划的时候,当然免不了去查阅很多书和文献。大致确定好之后,就按计划执行,再随时进行适当调整。

纯粹的野外拍照,最近几年通常也会和几个比较志同道合也要好的朋友,提前很久就商量线路,选择目标物种。毕竟慢慢年纪大一点了,不像特别年轻的时候,能够自由支配外出拍照的时间。为了效率,需要尽量规划好。

*好几年前就看到您在拍“自然收集物”系列,后来又有了“野风集”,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自然收集物”源自偶然的尝试,前面也提到了,但是也不能说完全偶然。那之前,我们就讨论过,外国的图鉴,比如DK系列,都是采用白背景、全景深来拍照,是专门为了这样的效果而拍。国内仿照的时候,都是用野外照片抠图,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可以尝试用白背景来拍照。恰好自然收集物的内容,用这种手段来体现最合适。其实如果不合适的话,我可能还会尝试其他的表现方式。

收集物-南方的礼物

“自然收集物”图片凑齐一个系列后,有些朋友想要相关的产品,于是我们就印刷了本子,算是“野风集”的第一个产品。其实现在来看,比较粗糙,效果并不很理想,但当时还是受到了许多朋友的肯定和鼓励。那个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这种自然主题的产品,还是被大家认可的,可以做更多的尝试。毕竟我自己有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融入到整体策划中去,这样的产品,比单独做产品设计的人,更容易贴近自然主题。所以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打造“野风集”这个小店。

*在“野风集”,您和妻子如何分工?

我们会一起讨论一些创意。最初很模糊的点,经过讨论,然后通常我会选取自己觉得能够掌控的点,稍微细化,把内容框架确立起来。她会去考虑怎么把这些内容用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我去整理图片和文字,她去联系厂家。可以说我负责内容,她负责生产制作,最后销售也是她做。所以“野风集”的活儿,其实她做的比较多。

*在您的人生和事业中,对您触动最大的经历是什么?

我觉得是在童年。可以说,我之所以对自然有兴趣,后来学了相关专业,也做了相关工作,都是童年的影响造成的。我小时候住在北京东直门外,当时其实和郊区差不多,外面有荒地、有小山坡、有刺猬过马路、有黄鼠狼夜里乱蹿。那时候我母亲就带我去看动物、认植物、看星星、记录物候,纯粹作为一种游戏,给小孩子的游戏。我觉得当初养成的对自然的热爱,是后面所有事情的直接起因,也是现在创作的源泉。


山西杓兰

现在我也在做《旧的童年》系列,并有可能在明年出版相关图书,那就是对于我小时候自然里的各种玩物的追忆,也希望以此来唤起大家对自然的回忆,并将这种美好和热爱,传承给下一代。

*您对自己或周围的人、事,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方面是什么?

最满意的是,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这个队伍在壮大。他们或者写文字、或者拍照片、或者绘图、或者制作手工、或者外出带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大自然原本的美好,呈现给大家。我觉得人们从自然中索取,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敬畏和感恩。做这些事的人里面,目的更纯粹的人,越来越多,不是为了挣钱——我不是说不挣钱,按劳分配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这个领域,你希望很快发家致富,就难免急功近利,最后沦为龌龊,因此在收益和情怀上,需要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目的能够更纯粹。我想,能够更平和地去做事,这种心态一定会对你做的事情本身产生积极影响。


海罂粟

至于不满意的,我想应该是“规矩”或者“规则”沦为摆设。现在很多自然方面、教育方面的问题,以及大多数生活中遇到的阻碍,都可以归结于此。自然保护区被随意践踏、珍稀濒危物种遭受捕杀,这些大话题就不说了,只说说身边——有一些爱好自然摄影或者绘图的朋友,他们的作品,放在网上,就被随意盗用,而维权却万分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其实越来越不利于愿意纯粹做事的人心平气和地安心创作。


天冬3

因此,我也一直在呼吁,大家都能够更加重视版权,能够在这个领域里建立起一个规矩,能够从我做起。比如,明显是四处搜罗来的图片,不标注作者或来源,只是为了博取关注和转发量,这样的帖子我们尽量不去转发。又比如,野风集在做产品时,考虑到现在一些字体其实都是在无授权的情况下被乱用,于是我们会专门去找人刻字,之后印出来,制作我们的产品,虽然麻烦而且会增加成本,但也不想在明知侵权的情况下,乱用别人的字体。

*通过从事自然摄影,您对自己、周围的人以及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首先是自己,我觉得,是一个自我的提炼和救赎。用词有点矫情,但大致感觉确实如此。我一直说,照片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态的。有的朋友自己心里很干净,很阳光,自身的修养和为人都很不错,拍出的照片,也带有清澈感;有的朋友自身比较压抑,拍出的照片也比较沉重。不是说哪个作品好或不好,而是说,创作的作品,可以反映内心状态。在技巧之外,如果为了拍出更满意的照片,就必须把自身的心态放平和,这本身,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同时,为了了解拍摄对象的习性,为了将自然类的内容和文化相结合,我又需要去看很多书,查阅很多资料,这个过程,其实比上学的时候读一门课,学到的东西更多,而且是自主自发的学习。


白番红花

同样,因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各种不顺心,各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难免烦躁。如果能够把所有都放下,安心出去外拍,确实是一个释放和缓解的过程。这样的拍照和记录,我想,这一辈子都不会有穷尽,不会玩腻,那是多么美好的事。

至于对周围人,我自己不好妄自说些什么,只希望我做的事,可以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微笑的美好和感动,就够啦。

*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去住两个月,您会选择哪里?

台湾南部的海滨。如果是去探索,我有很多希望去的地方和线路,比如北美的高山、南非或者澳大利亚,但如果是住一段时间,我希望是台湾南部的海滨。

希望是很单纯的居住,没有压力(语言相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能够听见海潮和风声,白天去拍照,去海边捡漂流的种子,傍晚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文字。希望能够用这段时间,安心地写小说,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出来。


收集物-垦丁海滨

*如果只能带两件东西去浪迹天涯,您会带什么?

家人和朋友。我希望看到的美好风景和事物,能够与他们分享;同时,也会希望他们在旅途中,给我更多的支持。如果必须带两件具体的物品,我想应该是相机和一本词谱(我随身常带的是初中时候买的《填词指要》)。

*请用一种植物或动物来比喻自己,并进行解释。

以前我为一种小野花,写过一首歌。歌是看过“小药八旦子”这种植物之后写的,这是一种紫堇,山间没人在意的小野花,却拥有很美妙的蓝色的花朵,在日光下,隐约有些透明,比人工打造的珍宝更精巧。——我希望能做这样的小野花就好了,不一定必须是什么种类,只要有自己的骄傲,被懂得欣赏的人偶尔看到,唱一首歌,送上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赞美,然后依然我行我素,这样就好。


小药八旦子

歌的名字叫《花儿》,歌词如下

蓝色的天空和透明的云

点点滴滴的落雨的春

是谁在雪融后悄悄给我

玻璃的外衣和玻璃的心

星星的梦留到夜深

身边有露珠碎的声音

守着寂寞也守着快乐

山风弹起它沉默的琴

像花儿在角落里成长

像花儿在不经意开放

像花儿不在乎欣赏

像花儿飘向四方

*您最喜欢的三种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或者它们有什么特性?

罗布麻、眼子菜、龙潭莕菜。

罗布麻是我小时候,母亲教我认识的各种植物里面,比较不为人知的一种。像蒲公英、地黄之类的野花,其他小朋友有些也会知道,但罗布麻几乎没有别人知道了。对小时候的我而言,这个像是在小孩子里面,只有我,才可以和大自然分享的秘密,也让我感觉荣耀。我会觉得认识自然万物,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虽然现在看来,并不需要也不值得夸耀,但对小孩子,这种感觉很重要),这也成为认识更多的动植物的一种动力。


罗布麻

眼子菜是我读研究生时选择的研究类群。不是什么起眼的花卉,也不是珍稀濒危的植物。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做湿地植物、植被的研究,所以对湿地植物比较有兴趣,研究生的课题就选了眼子菜。导师原本希望我做其他类群,但却充分尊重了我的个人意愿。这一类群是我倾注了很多心思去研究的,不是为了糊弄毕业而勉强在做,所以有很深的感情。


眼子菜

龙潭莕菜是台湾特有植物,是2002年正式命名并发表的新物种,仅见于台湾桃园县,但到了2003年,原生地环境改变,该物种即宣告野外种群消失,只有科研人员引种回来的植株。我在2012年去台湾寻找特有野花,有幸在龙潭莕菜的命名人之一林春吉先生的带领下,去原生地看过,又在林先生自家的园子里,看到了这一物种。


龙潭莕菜

幸而自2014年起,这个物种已经启动了野外种群恢复的相关工作。同时,这一物种也已经被开发为水生花卉,虽然并不流行,但已可以种植,我自己也在家里的水缸里栽种。对我来说,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个希望,是一种不同的模式:林春吉先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但凭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可以去发现并命名新物种;一个野外种群已经消失的物种,能够在消失前被科研人员拯救,并切实地完成了野外种群的恢复工作。这些都是很值得赞美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

*您最想再次遇到或相见的人是谁,包括生者和死者?

中国的植物分类学泰斗、已故的吴征镒先生。在吴先生晚年时,我有幸拜访过他两次,一次是在昆明植物所,一次是吴先生来北京领奖。吴先生曾和我说,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最基础的学科的建设,而不能仅仅对高精尖领域才舍得投入。

我虽然之后并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做了科学传媒领域的工作,但我想,重视对基础的建设是相通的。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最基本的东西——大自然是美好——传达给更多人,在此之上,我想,人们才有关注自然的理由,才会涌现出更多的爱好者,其中也会出现更有责任感的科研人员。我一直觉得,科研工作,如果仅仅当作工作,当作谋生手段,是永远成不了大家的,从根本上说,还是需要原始的热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羽唇叉柱兰

其实一切都好,从整体而言,一切都在越来越好,虽然转变的速度并不快。无论大环境好或不好,总之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投入到这些工作中来。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吴先生,我们在努力地切实做事,无论怎样,都会有切实做事的人。

*您最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有哪些?

音乐:现在喜爱听一些中文老歌,歌词不空洞的那种。最近一段时间,最喜欢从前的罗大佑的作品。家里的小朋友睡觉前,会给她唱《恋曲1990》、《乡愁四韵》来哄睡。


大花黄牡丹

电影的含义如果宽泛一点,我更愿意选择日本的动画。日系动画里对很多细节非常重视,比如涉及到一些动植物的时候,不是随意的勾画几笔,而是按照真实的动植物,进行艺术化处理。我经常会用《借东西的小人阿利埃蒂》来举例,里面画的紫苏、春飞蓬、鸭跖草、冰岛罂粟、常春藤等,这些植物都是一眼就能认出,虽然不是重要情节或者重要场景所需,但这种对细节的态度,无论如何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书籍的话,专业方面喜爱清朝编写的《草木典》,这本书几乎成为我了解植物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可依赖的资料。非专业的书籍,我最喜爱的是村上春树先生的几本小说,无法取舍哪本排名在先,喜欢村上先生构筑世界的方式。


草木典

*您觉得人生的使命是什么?人性是什么?

人生的使命,我想,就是做好自己。套用生态学的观点,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一个最适合自己、最应当由你来做的位置,遵循心性,做自己应当做的事。

至于人性,我想,必须要从个人和群体两个角度去分别看待。对于个体而言,能够坚守住自己应当在的位置,由此出发,所做的事,至少会符合人性的底线。从群体角度而言当然与此不同,但这一问题我也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

*为了实现您的理想,您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哪些?

希望大环境变得更好。前面零碎提过许多,比如,大家能够更加尊重版权,不去转发那些明显是搜罗来的图片或者营销号为博取眼球拼凑的文章,能够买正版图书而不是翻拍的电子版。当然归根结底一句话,希望我们都能够尽量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才能善待自己。

似乎社会上流行“有便宜不占就算吃亏”的心态,所以才让规则或者规矩沦丧,我们能够坚守的,就再坚守一下。我相信大环境变得更好,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全新投入到创作、自然教育等领域中。这样,当然,我自己也无疑会得到莫大的而且最可宝贵的支持。


【编者按】前不久在陈丹青一个谈画的节目里听到一个词:“元气”。他说,世界上太多惊天动地的玩意儿都是有元气、有孩子气的年轻人干出来的。整理天冬的采访稿时,这个词突然蹦上心头。姑且不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 “元气”就像是孩子气,是对某件事、某种思想最简单干净的热爱和执着,不带太多斧琢或功利痕迹。

这么看来,天冬其实就是一个元气淋漓的人吧。他会在早春去新疆的荒漠,从早到晚赶路,只为高高兴兴将肉苁蓉、紫罗兰和霸王花——这些从小就觉得遥远而神秘的植物收入相机存储卡中。他会收集让他欢喜的自然风物:种子、果实、树叶、落花和云朵,或妖娆绚烂或萧索枯败,只为将二十四节气里的细腻过往一一记取。他说,能够更平和更纯粹地去做事,这种心态一定会对所做事情本身产生积极影响;过于急功近利,终会沦为龌龊。

用最原始的热情,努力切实地去做好一件事,这大概就是有元气的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吧。嗯,后来我问天冬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昵称,他说大学在京郊小龙门实习时,老师们发话“某某植物你要是再不认识,就用这种植物的名字叫你”,为了避免被叫成“大油芒”,他选了“雉隐天冬”,“雉隐”就是能藏下一只山鸡的意思,因为他体型比较大,估计自己也能藏进去……

不小心被“天冬冷气”冻伤的我,脑门上一阵黑线一阵欣慰,这样孩子气满满的天冬,依然是多年前我用植物爱好者的星星眼仰望过的模样,真好。


以下为配图注解(天冬老师提供):

天冬1(封面图)

2012年在西藏林芝,鲁朗花海拍照。趴在地上是最常见的拍照姿势,和野花平视时,你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天冬2(结尾图)

2012年在台湾垦丁的稻田,第一次去台湾,特有野花发现之旅,得到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的帮助与照顾。

天冬3

2014年在台湾兰屿,大森山里,迷了路,没能到达目的地。林下幽暗,还是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植物。

收集物-垦丁海滨

海滨有各种螺贝、虾蟹、海藻、漂流的种子,自然收集物的素材非常丰富。

收集物-南方的礼物

南方的朋友一年之间,到处出差帮我采集的各种种子或者果实,因为我在收集种子,就都寄来了。

收集物-年终

年终,寻找各种红色的收集物。北京的冬天寒冷压抑,但依然能找到鲜亮的颜色。

白番红花

新疆那拉提草原,四月,还有积雪。站在山坡上,全身冷透,等着阳光照过来,花才会开。有时候要同时习惯匆忙地赶路和无休止的等待。

滨玉蕊

我国只有台湾南部的海滨才能够见到,台湾称之为棋盘脚树。花在夜间开放,有人脸那么大。在垦丁,为了看这个,民宿老板骑摩托车帮我们采点,找了好几处,之后又带我们去看。他开民宿,却喜欢树木,于是我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大花黄牡丹

西藏林芝,为了调查大花黄牡丹的生存现状,我们一边做自然摄影的记录,一边做生态学调查。一处少有人迹的山坡上,溪流边的转经筒,和大花黄牡丹彼此依靠。我喜欢去寻找植物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可以忘却大花黄牡丹是林芝地区才有的特有物种,忘却那些生物学的词汇,只看花,只想着花和我们。

多枝霉草

香港,闷热的夏季,下飞机已是半夜,睡了四个小时,起来去拍花。幸而有本地的朋友带领,穿过幽闭昏暗的林子,看到多枝霉草。这是种矮小的腐生植物,从前,我在植物志上看到它的描述时,曾经想,或许我一辈子都见不到它吧。

海罂粟

新疆伊犁,赶路途中,停下来休息,偶然发现路边的山坡上,孤零零地有一棵海罂粟。坡陡,我小心地凑过去,拍完这张照片,整个人就向坡底滑去。很危险,幸好没有滚落,相机也恰好没磕坏。

山西杓兰

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大海陀山。这种兰花之前被植物志误当作其他种类,而且在北京周边的记载、标本和图片极少,所以听说了一点点消息,我们就义无返顾地跑过去。上山下山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见到。这个地方或许会因冬奥场地建设,整体环境受到影响,兰花又是非常依赖于环境的种类,所以,希望它们安好。

羽唇叉柱兰

台湾杉林溪,就在步道上,一株非常矮小的野生兰花,却是仅在台湾分布的特有物种。步道上游人间或来往,却都会小心翼翼地避开小花。我们在拍照,也在感受人与植物相处的另外一种更加平和的方式。

小药八旦子

2003年的春天,在北京西山,我第一次看到小药八旦子。逆着阳光,觉得,花瓣的颜色和质地,并非人间俗物。回去,我就写了那首叫做《花儿》的歌曲。歌词的最后几句,有时,我会用在论坛的个人签名处。

【关于编者

相关知识

花祠村:复合轮作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
倒计时3天,活动日程一览!重磅嘉宾分享会日程速递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锦屏县2019年中药材种植实施意见的通知
竹花的功效与作用
牡丹花的作用与功效
兰花草的作用与功效
仙人掌果的功效与作用
甘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超级单品、“一学就会”、 硬核科普……解读花卉人的新流量密码
经常摆盘的花是哪种花

网址: 【微光集】“天冬元气”——专访植物学家天冬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3477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几个小妙招,让绣球花“起死回生”
下一篇: 花卉萎蔫后如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