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李保杰;渠爱雪;顾和和;纪亚洲;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以徐州市贾汪矿区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结合研究区特点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贾汪矿区198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ESV的影响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83-201r3年间矿区ESV增加了287.72万元,动态度为0.06%,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区域ESV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从单项ESV的变化来看,提供美学景观、水文调节功能等增幅较大;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可知,ESV对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因此,在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区域ESV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使矿区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徐州市贾汪矿区; 宋满珍;杜娟;聂宏;蒋波;鲍海鸥;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通过多年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庐山野生观赏灌木的组成.并统计整理出野生观赏灌木199种,隶属于43科、93属,提出了庐山观赏灌木的优势科、属;按植物观赏部位的不同将观赏灌木划分为4种类型.根据性状、观赏价值、适应能力、景观应用等特征,筛选出105种园林应用较好的野生观赏灌木,并就该地野生观赏灌木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野生观赏灌木; 组成; 景观应用; 保护利用; 庐山; 郭宁;肖书平;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选取明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的监测数据,分析鸟类组成及多样性情况,对鸟类多样性的时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21种,分属15目42科;分布型以东洋界为主,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冬春季的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E)均大于夏秋季,尤其是春季最高.根据分析结果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保护对策.

明溪; 鸟类; 生物多样性; 保护对策; 郭菲菲;李慧明;顾杨亮;林秋奇;韩博平;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广东大沙河水库的三个典型水域(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进行逐月采样,共检出浮游甲壳类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10种,桡足类5种,多为广温性和嗜暖性种类全年出现的种类有:象鼻溞(Bosmina spp.),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bopingi)和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在丰度上无节幼体占优势,枝角类的优势种以小型种类(象鼻溞、微型裸腹溞、角突网纹溞)为主,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象鼻溞,在丰水期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形成象鼻溞(1-4月)—角突网纹溞(5-9月)—象鼻溞(10-12月)的季节更替结构.浮游甲壳类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8.73-231.89 ind·L-1和224.36-986.03 μg·L-1,季节波动都比较明显,丰水期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枯水期;高峰值均出现在捕食压力相对较低而生长期开始的丰水早期(4月).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在三个采样水域之间的时空差异性不明显,群落结构主要受水库的水温、营养水平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浮游甲壳类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大沙河水库; 潘丽娟;张慧;刘爱利;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路网的不断扩张是导致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路网密度影响景观破碎化的阈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KDE法确定反映路网密度分布的最佳带宽,以此带宽分析重庆市路网空间格局,进一步利用缓冲区法得到路网影响景观破碎化的最大范围,在该范围内计算路网叠加前后的景观指数变化率,分析影响景观破碎化的路网密度阈值.结果表明:3km的带宽很好的反映了重庆市路网密度分布;重庆市路网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路网发达区主要位于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路网稀疏区主要位于东北部和东南部;路网对景观破碎化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000 m;道路密度等级7级是路网密度影响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的阈值,而道路密度等级8级是路网密度影响聚集度指数的阈值.

路网密度; 景观指数; 景观破碎化; 阈值; 朱俊杰;李杨瑞;谭宏伟;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为揭示黑皮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cv Badila)不同器官在寒害低温和适应条件下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机制,对其幼苗进行直接低温(4℃)、亚适温(15℃)、低温加亚适温(15℃+4℃)处理,测定其根系(R)、老叶(OL)、成熟展开叶鞘(FS)和叶片(FB)、幼嫩-1叶鞘(NS)和叶片(NB)的细胞外渗电导率(IL)、H2O2含量、花青素(Anth)含量及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结果表明:(1)低温处理后,所有器官IL随H2O2呈抛物线增加,增幅以NB最高,OL最低;NB和FB中除抗坏血酸外,其它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均明显增加,NB增幅低于FB,但NB合成更多Anth;OL、FS和NS主要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活性)变化不明显,但Anth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明显高于其它器官;根系主要抗氧化物质含量(或活性)处于中等水平,但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最高;(2)适应处理后,各器官花青素和经典抗氧化物质含量(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叶片最明显.研究认为,黑皮果蔗幼苗不同器官抗氧化御寒能力和御寒机制差别明显,其抗氧化系统对适应处理的响应机制也明显不同.

寒害; 果蔗; 抗氧化系统; 花青素; 活性氧; 王亮;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盐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益和分解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本区域有针对性的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合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和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上为碳源区,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净碳排放总量从2002年的474.45万吨增加到到2012年的980.64万吨,排放总量合计增加了506.19万吨,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为9.72%;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的碳源,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90%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占总碳排放总量均在40%-50%之间波动;在研究时段内,盐城市的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将更加艰巨;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原因,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根据LMDI模型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发现,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盐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土地利用效率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最后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和能源效率等角度,提出减少碳排放的途径.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LMDI因素分解法; 盐城市; 陈传明;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在GIS软件支持下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运用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生态脆弱性等7项指标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且破碎化程度低,植被的保护较完整;居民点、农田和人工植被景观的斑块数多,面积小,破碎化程度高,对景观类型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48475,景观总体的异质性较低,景观生态结构呈现出不合理性和简单化.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9195,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好,保护价值高.

景观生态格局; 生态评价; 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 曹园园;璩向宁;卫萍萍;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都难以保持其原始的自然状态,从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胁迫.选取彭阳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该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胁迫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彭阳县11年间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状况.结果表明:彭阳县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对人类活动胁迫指数贡献率为48.7%,为第一主控因子;彭阳县2000-2010十一年间生态环境胁迫程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06年人类活动胁迫指数最大,其数值为2.02,2000年最小为-3.98.

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 胁迫; 彭阳; 孙明星;吕永康;刘玉香;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光合细菌生物产氢技术能够将有机废水处理和氢气制备有效结合起来.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在形成生物膜后变强,这有利于实现光合细菌的工业化应用.介绍了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模拟研究,综述了光照、流速、载体等对光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产氢性能的影响.借鉴免疫学对生物膜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深入对光合细菌生物膜形成机理的全面认识,提高光合细菌生物膜的性能,是光合细菌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方向.

光合细菌; 生物膜; 生物制氢; 数学模型; 易自成;黎俏文;高嘉乐;骆世明;黎华寿;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为了解在亚热带地区人工栽培条件下皇竹草(Pennisetum hyardum)生物量构件随生长时间的变化,于广州地区无人工施肥和灌溉且肥力偏差的典型赤红壤土旱地上,分别对种植后4、6、12、18和24个月的皇竹草地典型样方进行了生物量构件调查分析.皇竹草在分株生长过程中,叶片生物量呈线性或幂函数规律增长,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为0.279-0.995;茎秆生物量呈线性或幂函数规律增长,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较高,R2为0.89-1,茎秆生物量增长规律更为稳定.随着分株总生物量的增长,6个月生长期茎秆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增长速率高于12个月生长期.枯叶生物量在6个月生长期有着较为稳定的增长规律,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为0.818-0.989.

皇竹草; 生物量构件; 生物量分配; 能源作物; 陈雷;孙冰;谭广文;李子华;陈勇;黄应锋;廖绍波;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通过对广州城区10个公园中92块样地进行调查,旨在探讨不同公园中植物群落物种构成及其多样性.调查显示:样地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出现维管植物275种,以被子植物为主;样地中乔木共计143种;在乔木层中,有6个树种出现频度超过50%,8种灌木频度超过50%,12种草本植物频度超过50%;而不同公园间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小,但是,越秀公园、雕塑公园和天河公园等面积较大的公园乔木多样性较低;与乔木层相比,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普遍偏低在乔木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景观植被中灌木植物的配置,进而提升城市公园森林美景.

城市公园;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物种结构; 陈国奇;冯莉;田兴山;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田生境呈现深刻的变革,农田草害不断加剧,及时掌握农田杂草群落特征,积累相关数据资料迫在眉睫.于2013年夏季对广东典型蔬菜种植区的90块典型菜田杂草群落进行了样地调查,在90块菜田记录了82种杂草,包括16种外来入侵杂草;82种杂草共涉及27科54属,其中超过5种的科包括:禾本科(14种)、菊科(12种)、莎草科(8种)、玄参科(7种)、蓼科和苋科(5种).杂草中频度最高的为碎米莎草(Cyperus iria,88.9%);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等均超过60%;频度在10%以上的杂草共26种,其中禾草类5种、莎草类3种、阔叶类18种.在所调查田间,阔叶草种类较多,且平均发生盖度显著高于禾草和莎草(P<0.05),菜心田间禾草类杂草相对盖度显著低于其它作物田,莎草类杂草显著高于其它作物田;水旱轮作田间莎草类杂草的盖度显著高于旱连作田(P<0.05).对26种常见杂草与耕作因子间进行RDA排序,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种植甜玉米(Zeamays)、种植豇豆(Vigna unguiculata)、种植丝瓜(Luffa cylindrica)等因子均对田间杂草群落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和原始数据可为研究华南地区菜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趋势积累第一手资料.

样地调查; 农田杂草; 盖度; 频度; 轮作; 外来入侵杂草; 刘加珍;李卫卫;陈永金;刘亚琦;徐梦辰;王成祥;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灌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灌草可划分为5种群丛类型,分别为(A)碱蓬+芦苇群丛,(B)柽柳-碱蓬群丛,(C)芦苇+碱蓬群丛,(D)芦苇群丛,(E)蒙古鸦葱群丛;其中,芦苇+碱蓬群丛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而柽柳—碱蓬群丛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相对较低;回归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土壤全盐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物种多样性为增长趋势,反之随着土壤全盐量的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可用多元线性回归表明三者的关系为y=0.122+0.005X1-0.001X2.

黄河三角洲;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地下水埋深; 土壤全盐; 李志刚;曾焕忱;叶静文;李军;韩诗畴;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南部沿海重要的经济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亟待维护.蝶类对环境细微变化敏感,常作为指示生物用来监测和评价区域环境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分析珠三角重要生态区域的蝶类多样性,探讨蝶类群落多样性对区域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东莞、广州、深圳和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区域的蝶类种类和数量均明显低于肇庆、韶关、英德等珠三角外围或周边区域,说明核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蝶类群落的栖息环境恶化,其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价值,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蝶类多样性; 区域环境; 指示作用; 珠三角; 王利民;翁伯奇;罗涛;黄东风;罗旭辉;李卫华;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5期

摘要:生态系统退化导致了生物生境丧失、多样性下降和生产力降低,所以,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阐述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并分析了其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原因;比较分析了植物恢复、动物恢复及动植物联合恢复等生态恢复方法的适用性、有效性、局限性及恢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动、植物恢复首先应通过生态势和基础生态位等的分析,筛选出较为适宜的本土生物,这些生物的引入主要是通过收集种源、改善生境和构建生物廊道等途径进行;引进外来物种进行生态恢复,须评估外来种的入侵风险、适应性和生态功能;同时注意利用植物和植物、植物与动物间的生态位、化感作用和互惠共生等互作关系,并结合生态记忆的方法,进行动植物的合理组合,形成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而实现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植物恢复; 动物恢复; 贺坤;李小平;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休闲农业园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其规划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分析现代休闲园区规划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学科交融、多目标指向的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理念.以浙江万家丰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为例,从生态和产业发展两个核心功能出发,以生境共生网络结构和产业融合、互动格局的构建为目标,通过复合视角下的系统化整合,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形式和功能区划结构,做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休闲农业园; 复合视角; 产业融合; 生境网络; 景观规划; 鲍蕾;杨明博;王红芳;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景观破碎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而日益严重,因此理解其对物种的影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选取北京城市种植的14个不同大小和隔离度的油松斑块,通过斑块内花粉量观察、结实量分析并佐以自交率的分析,回答斑块大小和隔离度对花粉量的影响,以及花粉量对结实和自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花粉量随着斑块增大而显著升高,但与隔离度没有显著关系.花粉量大的斑块中每个球果得到的总种子数和饱籽率趋于更多.5个斑块的自交率分析表明大斑块具有很低的自交率,而小斑块的自交率取决于花粉量,花粉量大的斑块具有较高的自交率,而花粉量小的斑块以异交以及斑块间花粉流为主.研究表明小斑快具有花粉量限制和自交率升高的双重风险,并因此导致繁殖适合度的下降.在森林物种保护和管理中,这些小斑块值得特殊关注.

景观破碎化; 油松; 斑块花粉量; 结实; 父本分析; 叶绿体微卫星; 公慧珍;李升峰;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生长特征,结合时空代替法分析了江苏东台沿海滩涂2005-2013年垦区植物群落演替及植被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主要优势物种互花米草和盐地碱蓬,主要分布于2013年垦区内,且二者重要值此消彼长;2009及2005年垦区内物种间重要值差异较大.(2)物种多样性受围垦年限及离海距离共同影响,总体上,物种丰富度随围垦年限及离海距离增加而增加;2013及2009年垦区内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离海距离增加整体增加;2005年垦区内自然植被较少,无明显规律.(3)2013年垦区内互花米草群落存在单峰现象,群落中部长势最好,盐地碱蓬于近光滩处株高及冠幅最大,远光滩处盖度及株数最大,总体随着围垦年限增加呈变差趋势,这一变化特征与水盐条件变化密切相关.

江苏沿海; 滩涂垦区;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重要值; 叶小齐;吴明;邵学新;李长明;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为评估湿地芦苇植物通过化感抑制非芦苇湿地植物扩散的能力,运用实验室生物活性测试的方法,比较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其他6种主要禾本科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和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等研究区域扩散植物种为受体,研究了芦苇水提取液对上述物种种子萌发影响.结果表明:(1)除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外,7种本地禾本科植物水提液浓度(0-2.50 g·100mL-1)均和萝卜幼苗胚根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2)芦苇根、茎和叶水提液(0、2.5、5.0、10.0 g·100mL-1)作用下,不同物种和不同浓度处理下种子萌发指数差异显著(p<0.001),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苣荬菜和小飞蓬3种植物对芦苇水提液较为敏感,而田菁敏感程度较弱.种子萌发指数表现出低浓度(2.5 g·100mL-1)促进和高浓度(5.0 g·100mL-1和10.0g· 100mL-1)抑制的"低促高抑"效应特征.除田菁外,种子胚根长一般随浓度增加而降低.芦苇不同组织部位水提液对4种植物抑制程度按大小依次为叶>茎>根,叶片可能是芦苇化感物质主要来源.芦苇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其化感作用可能是抑制其他植物扩散的重要机制之一.

化感潜力; 芦苇群落; 生态修复; 田丰;吴华静;田华丽;桂凌健;梁士楚;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基于野外实际调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及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有36科63属77种,含2变种,其中引种或栽培的5科5属5种,相比其他省份种类相对较少.(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热带性质明显,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和2个亚型,属的分布有7个类型和3个亚型.(3)草本植物发达,红树林植物及其伴生种为重要组成部分.(4)单种科、单种属多,无特有现象.

广西; 滨海湿地; 盐生植物; 区系; 余兆武;郭青海;曾瑜皙;何志超;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并引起了各类生态环境效应.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驱动机制与模型,水环境效应、土壤环境效应、景观格局效应、碳排放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现有研究对城镇化压力及驱动机制探讨、个案分析较多,内在机理分析不足.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状态效应研究较多,但尺度单一;也存在具体案例分析多,内在机理规律总结少的问题;长时间序列、多因素、多尺度耦合研究相当缺乏.文章最后提出在"时-空-量-序-构"各层面与城市区域独有特性相结合的以远程耦合(Tele-coupling)方法开展可持续性的城市土地变化科学(URB-LCS)研究.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远程耦合; 马帅;曲良;李晓红;唐学玺;肖慧;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研究了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L、GZ、WP和GM 4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96 h EC50值分别是0.0722、0.1852、0.1889和0.7198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值分别是0.0511、0.2592、0.2939和0.5816 g·L-1.对青岛大扁藻的96 h EC50-chl-a为0.0433、0.1325、0.1517和0.5121 g·L-1,96 h EC50-chl-b为0.0503、0.1719、0.1212和0.3091 g·L-1;对小新月菱形藻的96 h EC50-chl-a为0.0425、0.1365、0.1470和0.4215 g·L-1.随溢油分散剂浓度的增加,2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半数抑制浓度值,4种溢油分散剂的毒性大小为DL> GZ>WP> GM.与细胞密度相比,2种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对4种溢油分散剂更敏感,更适于作为评判溢油分散剂毒性大小的指标.

溢油分散剂; 青岛大扁藻; 小新月菱形藻; 藻细胞密度; 叶绿素含量; 钱军;李洪武;王晓航;朱潜;刘建根;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通过2013年3月、6月、9月、12月对大洲岛近岸海域的水温、盐度、透明度、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DIP、无机氮(DIN)进行了测定,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了该海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大洲岛海域前港、湾内、后港均有利于珊瑚的生长、繁殖.风向季节性转移引起的人为活动规律的变化和研究区珊瑚覆盖率的高低对大洲岛各研究区水质相互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影响,春季为大洲岛珊瑚礁海域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夏季次之,秋冬两季水质较好,DIN为主要污染物,过多的DIN不应被视为可以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条件.珊瑚月平均增长覆盖率与COD、DIP、DIN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适宜珊瑚生长和繁殖的水质应为国家二类水质以上.

海水水质; 珊瑚礁; 评价与分析; 大洲岛; 王勤花;尉永平;张志强;唐霞;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对这一地区河流健康的研究,可为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因此,确定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健康的主要因素、制定可快速监测与检测其健康状况的生态指标,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诊断与预测,随时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以河流健康的定义与评价内涵、评价指标研究态势为根本,在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生态系统特征、河流关键生态环境机理及表现、社会-生态-文化系统长期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植被、物理化学特性、社会经济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健康评价的关键控制性指标.

河流; 河流健康; 河流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李俊伟;朱长波;颉晓勇;郭永坚;陈素文;张文文;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实验期间SM和ST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SM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4-N、NO-3-N)低于ST组,然而TN含量却高于ST组,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时,SM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表明SM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 μg·L-1和4.35-15.32 μg·L-1,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4-N、 NO-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凡纳滨对虾; 混养; 鲻鱼; 罗非鱼; 王凯;李坤明;洋雯;李敏;吕德亮;林强; 《生态科学》 | 2015年第6期

摘要: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研究对象,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差异,并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叉小猛水蚤较小拟哲水蚤种群密度优势明显(P<0.01),更适合北方室内养殖,盐度可能起主要作用;水体亚硝态氮最为重要,在桡足类种群的快速增长期,其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水体磷酸盐浓度与两种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通过部分换水的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可持续培养,换水量不要超过水体总量的1/3;本研究所采用复合饲料和养殖方式可以实现分叉小猛水蚤的北方室内大规模、高密度和可持续养殖.

分叉小猛水蚤; 小拟哲水蚤; 桡足类; 水体化学要素; 种群密度;

相关知识

科学高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
百草园里“刨”出科学课、特色产业中绘出生态图……各地遍开科学教育之花|科学向未来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让消落带变身“渝尔代夫”
科学诊断 精准施策 全面支撑河流生态恢复
林业局:灾后重建需科学制定生态恢复工程规划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持续加强本市栎类资源高质量经营与生态修复技术支撑
前沿科学问题
基于生态修复视角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例.PDF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
2024“你好科学”青少年科学讲坛聚焦西部花园植物的和谐物语

网址: 生态科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14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
下一篇: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