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摘要】: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在退化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域,已成为我国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重点,揭示和阐释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效应规律及关键驱动因素,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建设、脆弱生态系统功能修复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与生态学研究法,选取陕北纸坊沟流域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当地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模式(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植被类型(人工乔木、灌木和草地)、树种(油松、刺槐)、林分组成(纯林和混交林)、退耕年限下群落多样性、土壤质量、碳、氮、水效应及其互作关系、局地小气候等生态效应与功能的整体变化效应,以期为退耕还林(草)综合生态效应的评价与调控,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退耕地植被恢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效应退耕地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包括23科63属73种,草本群落中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占主要地位,其中阿尔泰狗娃花、稗草、败酱、铁杆蒿、猪毛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等林下草本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重叠指数较高,成为群落的优势种。不同林分组成以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内部异质性随之增加,而纯林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物种多样性低。在不同恢复年限的刺槐群落中,低林龄群落可利用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高林龄的物种经过长期竞争,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物种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见,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混交林的造林模式,能优化群落结构,形成空间复合式立体配置,有利于黄土丘陵区退耕区生态效应的最大化。2.退耕地植被恢复下土壤质量的提升效应与农地相比,植被恢复使退耕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均显著增加。不同退耕还林地与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油松35a>撂荒地35a>柠条26a>刺槐12a>刺槐35a>撂荒地12a>沙打旺6a>刺槐26a>撂荒地26a>农地。同时,植被恢复减小了表层土壤的容重,相应地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透气性增强,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同时,植被恢复亦显著增加了退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含量不仅在土壤表层极显著增加,并且在深层土壤亦有显著增加。说明退耕还林从土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上综合改良了土壤质量。3.植被恢复对退耕地土壤碳固存及碳-氮关系的影响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退耕地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及其活性组分含量(活性有机碳和碱解氮),并且碳氮库增加效应表现为乔木>灌木>撂荒。土壤总碳与全氮亦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呈显著地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且在土壤剖面上,碳氮库间的线性关系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渐次降低,深层土壤的碳氮库及二者的比值增加的潜能都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与自然恢复相比,在短期内人工林对固存碳氮效应及相互关系均具有优越性,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有效、快速提升土壤固定碳氮效应的巨大潜力。4.植被恢复对退耕地土壤含水量及碳-水关系的影响无论是退耕还林人工恢复植被还是撂荒自然恢复植被,农地转变后初期都使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到26a后出现拐点,此后土壤含水量开始恢复,但恢复速率较缓慢。无论是不同季节(月份)、不同土层深度、退耕模式(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退耕地的土壤碳汇效应与土壤含水量间成反比关系,即植被恢复的碳封存功能是以消耗土壤水分为代价。在土壤剖面上,0-20cm土层土壤碳汇-含水量相关性最大,随土层加深依次递减。不同季节中7月份土壤碳汇与土壤含水量间显著相关,4月份相关性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趋于互惠,26a(拐点)以后由负相关性变为正相关,35a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工恢复的土壤碳汇-含水量相关性大于自然恢复。土壤碳汇-含水量关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当有机碳积累超过30Mg?ha-1时,土壤含水量降到了6%以下,接近于当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因此在实践上,要通过适当的人工干扰,如控制群落的密度等途径使土壤碳库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下,以利于林内土壤的碳-水平衡。5.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局地小气候变化效应与裸地相比,混林、纯灌木林和撂荒地一天的平均光照强度分别降低3.39×104lx,3.4×104lx和0.9×104lx;平均空气温度分别降低了5.3℃、1.3℃和0.5℃;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14.9℃、16.8℃和10.7℃;但是大气相对湿度分别增加了8.4%、7.3%和2.0%;150cm冠层内风速平均分别减小了97.2%、87.5%和22.2%。可见,退耕地植被恢复产生了显著的局地小气候效应,即降温、增湿、捕光和挡风效应。在较短恢复时间内,人工辅助恢复优于自然恢复,混林的小气候效应优于纯灌木和草地,即群落结构越复杂,小气候效应越明显。但是退耕林地植被生长耗水也引起土壤含水量呈现降低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1290318664393818112

相关知识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流域植被覆盖格局时空演变研究综述
科学网—提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微地形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陇西县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报告2007.8.243.doc 全文免费在线看
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油松造林技术探讨
浙西山区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中国绿色时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确立技术样本

网址: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15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发展林业碳汇 打造...
下一篇: 林业碳汇项目市场潜在价值为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