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2018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论坛

2018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论坛

项目一    信安湖

衢城依山傍水,而这个“水”便是有着衢州“西湖”之称的信安湖。2006年底,衢江与乌溪江汇合口下游300米处塔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形成约5.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主湖面长约12公里、宽约300~500米、平均水深2~5米,库容2080万立方米。因衢州古称信安郡,故称信安湖,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随着近年来环湖绿道打通和一批环湖历史文化、景观公园建成,信安湖不仅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已俨然成为衢州城市的魅力核心区和衢州人民休闲健身的首选。

2012年启动了信安湖水系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造信安湖堤防16.5公里,完成投资2.6亿元。其中2012年新建改造水亭门段、信安阁段、姚家堤段、徐家坞段6公里;2013年新建改造学院段、水文站、北门堤段3公里;2014、2015年完成庙源溪河口段、航东华鑫段、衢州花园段堤防岸坡绿化景观改造7.5公里。组织实施石梁溪河口疏浚,通过绿化植草,形成西区大草原景观。目前,信安湖市区段十里滨水呈现“春季樱花烂漫,秋季黄金水岸”的美景,坡面种植的早樱、红枫、鸡爪槭等苗木长势良好,成为衢州城市一景。

2017年9月,环信安湖绿道获“浙江最美绿道”。环信安湖绿道作为衢州中心城区绿道的核心环,围绕信安湖而建。绿道全长18.5公里,平均宽度20至60米,贯穿古城老街与城市新区,串联起衢江大桥、九华北大道、桥庵里、市民公园、衢州学院、姚家村、浮石二桥、江滨公园等重要人文历史及自然景点。绿道设计有人行和骑行景观游憩线路,可环湖骑行和漫步,已日益成为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

信安湖流域从单一治理转向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经过治理,信安湖水质常年保持Ⅲ类水质以上,出境水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湖东西两岸四季常青、景色怡人。2017年10月底,“心安湖杯”2017年第三届中国滑水巡回大奖赛·衢州站在清澈秀丽的信安湖水域进行,这是国家级的滑水赛事首次来到浙江。

项目二    乌溪江综合治理

乌溪江位于浙江衢州南部,古称东溪,又称周公源,衢江右岸支流,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大福罗,自南向东北流入遂昌县境内,在洋口乡坳底村进入衢州境内,沿途汇集上埠溪、举埠溪、航埠溪、黄坛溪等支流,至衢江区茶园汇入衢江,主河道长155.9公里,流域面积2577.3平方公里,主河道比降7.5‰。

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综合治理河道4.5公里,新建改造堤防5公里,绿化美化堤岸10万平米,完成投资5114万元,并被评为“全省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

乌溪江下游治理二期工程。综合治理河道7.5公里,完成投资1.4亿元。新建望江堰、东港堰、科普堰3座堰坝及梨园段、衢化段、乌溪江中段三段防洪堤,市区从水亭门至衢化沿江绿道基本打通。

2017年9月,乌溪江绿道获“浙江最美绿道”。自石室乡响春底村尾开始,沿乌溪江而下,至快速通道乌溪江大桥,长15公里,平均宽度75米。绿道主要包括乌溪江一期工程绿道和二期工程绿道(衢化段、乌溪江中段、梨园段)以及乌溪桥绿道、鸡鸣绿道等。乌溪江一期绿道主要以花岗岩铺装为主,沿线种植香樟、广玉兰、黄金槐、栾树等各类苗木5000余株,长约3.3公里。乌溪江二期绿道位于乌溪江下游左岸,自崇文大桥至浙赣铁路桥,长约7.5公里,沿线种植香樟、银杏、雪松等苗木2万余株,马鞭草、白茅等各类地被植物约15万余平米。优异的山、水、林、田、湖资源,就此串联在一起,一条集生态、景观、人文于一体的秀美绿道,跃然于衢州城市发展蓝图上。

如今的乌溪江沿线,浅滩、曲流、深潭、珍珠滩、水中洲、防洪堤等,绿化景观日趋丰富多彩。岸边的乡村生态景观,具有休闲、健身、生态和文化功能的乌溪江绿道,正在成为一条水美人欢的幸福路。

项目三    石梁溪综合治理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境内,是典型的山区丘陵河道,主流长33.1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94%,是衢江一级支流。流域内水流清澈,溪中卵石漂石、滩地等自然资和柑橘、毛竹等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怡人,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绝佳胜地,上游桃源七里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柯城区石梁溪流域综合治理遵循“多规合一、水岸同治、治水惠民、人水和谐”的原则,从流域整体出发,突破“功能单一、分段治理”的传统治理模式,采取“水岸联动、功能综合、人文融合、生态富民”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统筹安排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水文化与水景观等工程措施,形成石梁溪生态景观风情带、沿溪生态绿道、司马堰等十座特色堰坝和金庸文化广场等八处山水景观节点组成的“一带一道十八景”的整体布局。

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体系。以堤防、护岸工程建设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打造安全可靠的水系环境。本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12.1公里,新建加固防洪堤15.47公里,并对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清淤、清障,防洪安全全线达标,保护石梁集镇及沿线15个村庄,保护人口1.6万人,保农田0.6万亩。堤防、护岸结构突破传统河岸硬化、白化,采用硬质工程隐蔽化,上部覆土生态覆绿的方式,进行堤岸柔性化设计。通过堤岸线的调整、断面结构的优化,有效保留与保护了原堤岸树木。

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以滩地滩林的保护和治理为核心,结合生态堰坝、绿道等建设,修复河道内水生态环境。本工程对坎底滩地、下村滩林、黄茶滩地、麻篷滩林、静岩滩地和陈家滩地等滩地滩林保护与修复6处进行了保护与修复,总面积9.6万平方米;改造司马堰等10座生态堰坝,同时新建24座固河生态小堰坝。结合堤岸、河滩、堰坝等建设,打造“竹林绿道”、“滩地绿道”、“山边栈道”、“水上长廊”等多种特色鲜明的绿道。

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工程设计中通过对原有护坡、护岸进行合理地利用与保护,展现不同时期治水文化,也避免大拆大建对原生态的破坏。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以“显山露水”的方式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沿线景观“宜绿则绿、宜透则透”,共种植水杉、垂柳、枫杨等本土乔木7000余株,芒草、狼尾草等地被植物,再力花、野茭白、芦苇等水深植物12万平方米。整治后河道再现石斑鱼、太阳鱼等清水鱼群,还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Ⅲ类水的标准。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环境,让流域重现生机。

丰富多样的水文化体系。突出“显山露水、传承历史、彰显文化”的发展理念, 注重规划、方案、工程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营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彰显区域水系高品质魅力,做到水利建设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展现河流文化生命。以金庸文化为主题,通过水利展示等节点建设构建具有流域特色的文化景观群。

河道整治后,石梁溪水质由治理前的Ⅴ类变成Ⅲ类,水质明显提高,成为清水河道。河流整体环境的改善,为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等动物的栖息提供了更优良的环境,河道内呈现一片鸟飞鱼游的和谐景象。同时,通过美化绿化岸坡、建设绿道及景观节点等措施打造了美丽河流,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风景带。工程建设融合石梁溪流域文化元素,串联河道景观节点,移步易景,工程建设后,打造集“健身、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生态走廊,利用建设成果成功的举办了围棋、马拉松、水上龙舟等各类活动20余次。溪流变清游客来,工程利用石梁溪生态和文化等资源,打造生态休闲亲水旅游品牌,让人们找回儿时的记忆,目前已吸引游客达56万次,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同时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精品民宿等产业,受益群众达到1.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5元,实现了治水美村,生态富民。项目实施后,先后吸引了桃源七里精品旅游、赛石集团花舞双溪等10多个文化休闲、精品民宿项目,累计签约投资达10亿元;吸引了省内杭州、湖州和省外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人员纷纷来衢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柯城区石梁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创新治水理念,开展全流域、生态景观化改造,全力打造美丽溪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在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得到了省委书记的点赞。

项目四    庙源溪综合治理介绍

庙源溪是衢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柯城区九华乡坞口村上姜和金竹湾,流经九华、万田两个乡,在河边埂村汇入衢江。主河道长度为22.8公里,流域面积82.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91%。流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风俗文化、古建筑物、佛教文化等人文资源。

庙源溪流域综合治理范围从九华乡云头堰至杭金衢高速,总长12.3公里,工程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河道环境整治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清障、河道护岸建设、堰坝整治、堤顶道路、河岸绿化、交通桥等。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推进生猪禁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治,全面实行洁水养鱼,禁止河道采砂、制砂,健全河道长效保洁体系,通过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使庙源溪成为集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绿带,成为独具特色的浙江省最美溪滩。

项目建设包括河道整治12.3公里,新建和加固护岸总长13.775公里,新建和整治堰坝21座,堤顶道路24.633公里,项目涉及万田、九华两个乡,概算总投资1.4亿元。

其中,庙源溪“鲶鱼湾”节点位于布谷桥头至官庄堰,河道左岸长680米,右岸长740米。以“生态治水”、“人水和谐”为理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结合美丽村庄建设,对这一段河道进行生态整治,通过自行车道建设、堰坝整治、岸坡整治以及长廊、栈道、凉亭、休闲小路、绿化等措施将鲶鱼湾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绿色通道,使其成为九华村村民的后花园。

“鲶鱼湾”右岸主要治理内容有:自行车道建设、岸坡整治、文化长廊、湿地栈道、休闲平台、休闲小路以及绿化措施,共分为“长廊观堰”、“湿地栈道”、“曲径穿林”和“红岩戏水”四个景观区域。

(1)长廊观堰,位于布谷桥头上游,通过鲶鱼湾堰的改造和提升以及文化长廊的建设,并搭配种植桂花、合欢、月季、鸡爪械等植物,居民可在长廊里漫步闲谈,也可静坐观堰。

(2)湿地栈道,处于鲶鱼湾堰上游的湿地区,面积约5.5亩,通过栈道的修建,并在湿地上种植再力花、黄菖蒲、野茭白等水生植物,行人在栈道上可赏花观鱼、可漫步听水。

(3)曲径穿林,湿地至红砂岩这段,种植孝顺竹、方竹、四季竹等几十种不同品种的竹子,在竹林中铺设蜿蜒的小路,并设置几处休闲平台和仿古凉亭,使行人穿梭于其中,可感受曲径通幽的妙处,也可观赏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竹子,还可于亭中休闲聊天。

(4)红岩戏水,官庄堰下游水位较浅,红砂岩裸露,很有特色,在岸边设置卵石小路,到夏季居民可至溪边乘凉观景,也可至水中戏水游玩。

“鲶鱼湾”左岸通过自行车道建设、河岸绿化、卵石堆叠等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恢复,行人在右岸的长廊、栈道、小路上漫步行走时,望眼对岸,是一片清水绿岸的自然美景。

作为衢江支流的庙源溪,如今是溪流潺潺,已然成为独具特色的浙江省最美溪滩,成为集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绿带:卵石护岸护坡、卵石汀步和台阶,与自然融为一体,或有层峦跌水的鲶鱼湾,或有蜿蜒曲折的湿地栈道,抑或有层紊过流的各式堰坝。健身者从鲶鱼湾开始,沿庙源溪东岸的健身道步行,闻淡淡橘香,听溪水淙淙。每至夏日周末,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来到庙源溪畔,垂钓写生,骑行嬉戏,有的干脆脱鞋下溪,摸蛳逐鱼,成为周末休闲乐园。

项目五    衢州鹿鸣公园

衢州鹿鸣公园位于衢州市西区石梁溪西岸,处于拥有250万人口的衢州市的新城中心(商业、行政中心)之核心地段,是高密度城市建筑之中的一片“绿洲”。设计师将具有生产性的农业景观与低维护的乡土植物融于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一个丰产而美丽的城市公园。一系列漂浮于植被和溪水之上的步行道、栈桥和亭台等构成一个游憩网络,让人悠游于山水自然之中,而又不给自然过程造成过度的干扰。城市遗弃地由此转变成丰产而美丽的景观,同时保留了场地的生态特色与文化遗产。通过探索人工建设与自然元素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场地特征与挑战

衢州市拥有超过1800年的悠久历史,曾因位于中国东海岸的重要战略位置而著称于世。在二战期间,美军在1942年4月18日实施了针对东京的空袭计划(Doolittle Raid),而衢州小机场曾被计划作为美轰炸机完成任务后的降落地。

整个公园占地约32公顷,被高强度开发的城镇所环绕,西临石梁溪,东临城市交通要道。现场地形复杂,有高地的红砂岩丘陵地貌、河滩沙洲,还有平坦的农田,灌丛和荒草,沿河岸有枫杨林带。场地中还分布着一些乡土景观遗产,如乡间卵石驿道和凉亭,灌溉用的水渠和提水站。此外,场地中一处红砂岩丘陵临水,与河面的最大高差有近20米。在当下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此类场地被视为杂乱丑陋而毫无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更无从谈起。面对此类场地,为了简化设计施工过程,便于修建道路、安装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最惯常的工程处理方式便是粗暴的铲平。

设计师被委托将公园打造成集休闲、运动、游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型滨水公园。设计探索新的景观理念,让城市公园不仅仅是绿色公共空间,同时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为整个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从宏观来讲,该项目旨在应对当下的危机,包括气候变化、食品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又让景观具备生产性和低维护性的景观新美学。项目中运用的理念包括“与洪水为友”、“都市农业”、“最小干预”等,在利用山水格局和自然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覆被”(Quiting)和利用栈道及游憩网络来“框架”(Framing)山水和植被,来实现景观的改造。

设计理念与策略

景观的“覆被”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保留乡土景观本底:场地原有的景观基地及自然生境完整保留。红砂岩体、自然植被(包括野草和灌丛)、原有的农田水系、原有的河岸树木等均完整保留。场地的文化景观遗址,如驿道凉亭、灌溉设施也都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对它们进行修复作为场地的文化记忆。这些自然和文化特色为景观创造出丰富的意义和特质,多层次的设计语言被巧妙融入其中。

(2)丰产而富于变化的都市田园: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之上,废弃地上引植了生产性作物,四季轮作:春天是油菜花,夏季和秋日是向日葵,以及早冬的荞麦,并轮作了绚丽的草本野花。草甸上一片片低维护的野菊花是很好的中药材料。同时,还有两处大草坪供人们开展露营、运动等各类活动。丰产而美丽的植物设计,吸引着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到园中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四季的绿草花香也融入了市民们的日常生活。

(3)与水为友的绿色海绵:场地内原有的自然地表径流系统完全保留,并设计了一系列生态滞水泡子,截留场地内的雨水,滋润场地土壤,且园内所有的铺装皆为可渗透铺装。原有的和正在建设的水泥堤岸被全部取消和拆除,还自然河道以自然的形态。水上漂浮的栈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原本易被忽略的特色红砂岩山壁。园中的凉亭也采用了水适应性的弹性设计,高架于洪水淹没线之上。

(4)山水之上的体验框架:通过栈桥、步道系统,及多处亭台,组成环形的游览网络,为游客创造了丰富的景观游赏体验。场地中遗留下的凉亭,原是为田间劳作的农人提供午餐和休憩的地方,为公园的凉亭的设计带来启发,使它们带有乡土特征。此外,整套步道网络漂浮于斑斓的景观之上,移步易景,成功地将生产性植被和绚丽自然风光,转变成游客可直观体验的多层次的互动游赏。

(5)环境解说系统讲述场地故事:沿着人的体验系统,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讲述着场地自然与人文的故事。

结论

该公园自建成之后,成为当地居民极为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也成为衢州市的新名片。鹿鸣公园由此转变成活力热闹的城市绿洲,为市民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公园内季节性的绚丽花甸,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吸引了大量的市民来此聚集,也提醒了在城市奔忙的人们对四季变换的意识,重温已渐模糊的故土的记忆(中国城镇人口的80%,在二三十年前,均生活在农村地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园内景色尤为动人:繁茂的花草之上、高架的凉亭里是欢快嬉戏的孩子们;少年少女们则在花海中甜蜜地互诉衷肠;新婚燕儿在田野里盛装摄影留念;父母带着幼子漫步,耄耋夫妇相扶于廊桥之上,眺望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层层田地,绵延至溪边,种植着丰产而又美丽的作物,为稠密的城市提供清新怡人的绿色空间。精心设计的步道系统将自然景色一一框景入画,为人们展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故事,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知识

宁强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缘何“花落”济南?
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 聚焦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
济南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收官 构建四大水生态体系
厚植大美襄阳生态底色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锻造绿色转型发展“金钥匙”——辉南县生态文明建设走笔
修复湿地生态 建设幸福河湖(美丽中国)——中国青年网
山水齐美 生态历下——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历下区
楚雄州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绘制天蓝水清 花红树绿美丽画卷

网址: 2018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论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72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道路绿化与景观环境要素的融合及其
下一篇: 校园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