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北海有个“老顽童”,他还是北海公园的花草侍者

北海有个“老顽童”,他还是北海公园的花草侍者

“在王洪涛心里花才是真正的主人,他说这一生都愿做花的侍者。”

初见王洪涛是在“2017爱绿一起”之北海水生植物制作的公益课程上,王洪涛带着一个大草帽,身着灰色T恤,牛仔裤。后来再约采访和拍摄,发现王洪涛一直是这身装扮,他笑称自己是“城市农民”。

但王洪涛一说话,却发现谈吐风度与他的外表大有不同,他说话的时候文质彬彬,这也许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与研究有关。

他爱逛博物馆,爱看书,爱喝茶,爱他照顾的那些花花草草们。王洪涛十九岁进入北海温室班,今年刚好二十年。

这可不是一份听起来像养花养草一样文艺的工作,可以说是脏累苦,而对于王洪涛来说,喜欢是最大的动力,他可以一天不讲话,只是偶尔在心里与花草对话。想来王洪涛应该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对美的认知,让他心中自有丘壑。


正在修剪石榴的王洪涛

从筛粪拔草开始的菊艺生涯

1997年,王洪涛从北京市园林技校毕业,开始进入北海工作,那一年,他才19岁。

“开始接触的不是养花,而是除草。”说起除草,普通人认为是一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了,在王洪涛看来其实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不是除草,而是磨练了耐心。“现在有时候让年轻人去浇水,几分钟就回来了,水过地皮湿,那怎么能称为浇水呢?”在王洪涛看来,耐性是一个人做事的基础。

九十年代的菊花种植,用的都是有机肥,那时候叫粪干,就是晒干了的粪便。王洪涛和其他的学徒们需要用筛子将粪便里的杂质筛出来,春天一到,春风吹过,筛子里的粪便杂质都随风扬起飘落在身上,他们是真的吃过苦的一代。“因为你喜欢这个事情,所以才能坚持下去。”


生活中的王洪涛

王洪涛所学习的传统菊花栽培工艺属于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很多引进的“洋”品种不同,传统菊花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是扦插,春天开始栽培,夏季菊花基本处于半休眠状态,立秋之后才开始生长。而且目前的传统菊花栽培都是使用透气性好的瓦盆,并施以有机肥。

想要学习菊花花艺,最少要三年的时间。因为菊花每年只有一个开放周期,想要对菊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至少三年。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菊艺师,学会独本菊、悬崖菊、大丽菊、小菊盆景等等的菊花栽培形式,则至少需要十年。

2008年,王洪涛接到一项培育短日照菊花的科研任务,需要前往通州,一呆就是三年。“当时的十一摆花中,小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但是想要用大菊、独本菊,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短日照培育。”所谓短日照培育,是针对对光线非常的敏感的花卉,通过缩短光照的方式使花蕾提早形成,由此提早菊花的开花时间。

当时培育短日照菊花的条件非常艰苦,实验基地其实就是村子里一间用石头垒起来的库房,因为在空旷的庄稼地里,所以四面透风,夜间还有各种小动物的“陪伴”。“蛐蛐儿的声音很好听吧,但是一屋子都是蛐蛐儿的叫声,就彻底没法睡觉了。”王洪涛说,那时候下雨房子就漏雨,白墙上都是发黑的霉污,雨水大的时候甚至连鞋子都是飘在水上的。因为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王洪涛还起了湿疹,满身的红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一天工作。

大雨来袭,他还是第一个爬到三米多的棚子上,用手布置屋顶的黑布。“现在的短日照已经可以完全实现电动操作了,可那时候没有,任何一点变动都需要人工操作。”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王洪涛的专业是花卉园艺师,除了菊花,他也钟情于许多其他的花草。“中国十大名花,我的理想是都能养一遍。”从2005年开始,王洪涛接手了一批盆景,在北海的“后花园”里,记者见到了这些盆景。所谓北海的“后花园”,其实是在靠近北门位置的一个温室培养基地,也是王洪涛平时工作的地方。

这里有石榴盆景、榕树盆景、榆树盆景、还有北方不常见的水杨梅和洋蒲桃。这些小生命静静的在这里汲取营养,等到展览的时候再搬出去接受世人的欣赏目光。


被王洪涛“照顾”的盆景们

“这是荆条,就是负荆请罪的那个荆,是北方的山上很常见的植物。但这么老的枝干,这么好的造型,是非常少见的。”记者也是第一次见到紫荆盆景,紫荆粗壮的枝干,像极了一块造型精美的太湖石,漂亮的太湖石讲究瘦、透、皱、漏。“当盆景赋予了文化意义,那么它的价值就变得不可估量了。”王洪涛告诉记者,这盆紫荆已经有至少八十年的历史了,仅王洪涛接手照顾就已经有是十二年了。

盆景的培育需要更多的耐心,一颗小榆树苗,从山上捡来栽植到盆里,要形成初步的形态,至少要五六年的时间。在市面上我们看到的盆景大多有着粗壮的根系和健壮的爪牙,这都是花卉园艺师一点点用水冲刷提高根部的位置,最终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样子。

喝喝茶,剪剪花,这是大家理想中花卉园艺师的姿态。而实际上,园艺师不仅要每天六点起床浇水、施肥,而且因为常年低头弯腰剪枝,上了年纪后腰椎和颈椎都容易落下职业病。“你看这颗榔榆,我们修剪的时候需要枝枝过剪,可不是随便把枝干就剪掉了,因此会长时间的低头,就会造成一些颈椎的问题。”

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今年已经四十岁的王洪涛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为北海最年轻的花卉技师,王洪涛认为40岁的自己还很年轻,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他至今坚持参加每三年一届的花卉技能大赛,并且每次都保持在前十名。“现在年龄大了,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真的记不住了,这点儿没法和年轻人比。”王洪涛说,每次大赛前夕,几乎都没有12点前睡过觉,甚至还会常常通宵。


王洪涛和他的盆景

除了繁忙的工作、紧张的比赛外,业余时间王洪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博物馆。就在采访的前两天,王洪涛刚刚去首都博物参观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瓷器展览。王洪涛常常研究瓷器上的花纹样式,然后应用在自己的花卉造型中,在他看来,文化的东西是相通的,只靠体力劳动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花卉园艺师。

“菊花也好,盆景也好,都不是新兴的事物,在东汉的壁画上就曾经出现过了,所以这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谈起这些园艺花卉,王洪涛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让几天几夜,讲到动情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的跟着激动起来。“喜欢,喜欢,真的是喜欢。”王洪涛一口说了三个喜欢。

至今没被问倒过的“老顽童”

除了花卉园艺师,最近王洪涛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普宣传员。“大家都知道紫荆花,但是大家不知道羊蹄甲,而羊蹄甲就是紫荆花。大家都知道袖珍椰子,但是大家不知道袖珍椰子是美洲热带植物。所以怎么把花卉知识传达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这很重要。”

王洪涛还记得他第一次将生态课的情景,是给小朋友上一堂关于“种子的一生”的课程,教小朋友们将种子种在鸡蛋壳里。“当时还非常紧张,小朋友们好奇心很多,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有,他们问我种子为什么不是圆的,为什么有大有小……”王洪涛说。

近年来,喜欢并热衷于生态教育的机构逐渐增多,普通群众的生态科普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对于王洪涛来说,参与生态科普课程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他学会了快乐分享。“以前就是在专业领域里自己学习,有时候一天都可以不说话,现在想的更多是如何把这些知识通俗而有趣的传播给大家。”每次科普活动,老师们也是挖空心思的去设计活动方案。

在负责北海生态科普活动的高苏岚眼里,王洪涛是一个能唱能跳,多才多艺的花卉园艺师。“很多园林工作者不善于表达,而洪涛不仅能准确的表达,还很有亲和力,这对于科普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高苏岚曾经组织过“北海阅古楼拓碑”活动,邀请王洪涛担任助教,“当时洪涛也不会拓碑,但是凭着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自己先学,学会了再教给小朋友们。”

科普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普及常识。水仙花是人们日常喜欢养殖的植物类型,但是秋水仙碱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植物,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过有家庭因为把未开花的水仙当成葱头使用,结果中毒身亡。每次科普,王洪涛都会讲起这则新闻。

“百合很美,味道也很香,但这会使有心脏病的人感到兴奋和不适,所以有心脏病的人是不能在家里摆放百合花。”王洪涛说,很多人纳闷牡丹为什么在家里养不活,是因为凡是这类开大花的,颜色艳丽的植物都需要充足的光照和肥料,在盆里生长的牡丹花很难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所以就会导致枯萎乃至死掉。

科普教育打开了王洪涛生活的另一扇窗户,在活动中他找到了更好的自己,也找到了更快乐分享的方式。


他拥有用花草复制美丽的能力

用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刚刚四十岁的王洪涛

把自己当作花的侍者

在园艺花艺的路上

还有更多可能

人物志 | 绿化与生活

编辑 | 张颖

文字丨王桢

摄影 | 何建勇

相关知识

北海有个“老顽童”,他还是北海公园的花草侍者
北京北海公园荷花节荷塘无花 公园无奈摆出盆栽
美丽北海——江尾公园
北京市第44届菊花展在北海公园举办
北海公园菊花展明日开幕 展出菊花1.5万余盆
北海市花是什么花
北海公园菊花展开幕,1.5万余盆菊花竞相绽放
北海颐和园北京植物园“大展”迎国庆
北京市菊花(市花)展开幕,北海公园自育新品种“大家庭”首亮相
北海日报

网址: 北海有个“老顽童”,他还是北海公园的花草侍者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78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花卉园艺工比
下一篇: 记者实地打卡中国家庭园艺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