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大一下学期,大学语文课作业存档。

本学期写得最烂的一篇读书报告,没有之一。写得无比痛苦,开始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读文学。

出分之后群里鬼哭狼嚎,我的分也不高,一开始也气老师手狠,后来想起来我把这玩意投给了老师……好吧,是我罪有应得。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读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读古诗应从古诗十九首入门,似乎为自古诗学家所默认的共识。读完《古诗十九首初探》之后,怀抱着对乐府诗的拳拳喜爱,我又去读了余冠英先生所撰的《乐府文学史》。感受是,乐府诗一路流变,却仍是最原始的两汉、魏晋时期乐府古拙可爱,情感生发率真自然;南北朝之后,乐府逐渐低迷,过于拘泥于文字,情感造作,且模式化严重,少了真诚。或许是因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魏晋之后的诗人们竭力复制前朝乐府套路,却无法复制魏晋神气,拟古也是学文不学神。隋唐时期,乐府诗复盛,我也喜欢李白、岑参的乐府诗,但终究还是太工致,或许是因为四百多年来语词的发展,或许是因为文人进一步走向精英化,总之,魏晋乐府的稚拙、朴实,一去不返。而在魏晋乐府中,古诗十九首占有极重要地位,这十九首古诗中蕴含的永恒艺术价值,使之超越时代的限制,成为中国文林中十九朵昳丽的永生花。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中,上承风骚,下启五言。在承接诗经、《楚辞》时,最鲜明的就是意象与赋比兴手法的传承。意象传承可以《涉江采芙蓉》为例:“芙蓉”、“芳草”,分别承袭《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楚辞·离骚》中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承袭《楚辞》的采、遗传统,《九歌·山鬼》中有“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为所思”,一采一遗,构成了诗歌时间层面的流水结构;篇末“同心而离居”,更是化用了《楚辞》中的成词,“兼取采芳相遗之意”,“又《楚辞·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这句的含义和结构可能是从‘何离心之可同兮’变化出来的”[1]。至于赋比兴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篇篇可见。以《冉冉孤生竹》为例,《冉》中多用比,篇首先将自己比作孤生竹和兔丝,后又自比“蕙兰花”,表达希望丈夫有花堪折直须折,直抒胸臆的泼辣大胆中又可见女性含蓄委婉,借物达意;再以《青青河畔草》为例,《青》中运用比兴,引出“楼上女”之前,先写“河畔草”、“园中柳”,产生电影镜头般的拉近效果,“满园春色关不住”,自然生发“空床难独守”的情感。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篇什良多,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诗歌却在少数,古诗十九首由此确立起其地位。

蒋勋在《美的沉思》中曾谈到,魏晋时期是艺术专业的形式与技巧的空前丰收期,“一种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理论的探讨、提高到完成都在魏晋达到空前的高潮”。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将“为艺术而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为艺术而艺术”在强调魏晋文学的艺术手法之外,更突出与“为社会而艺术”的对比。后者由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阐释,体现在文学反映社会真实的功能。这一层功能在古诗十九首中是缺乏的。乍看古诗十九首,很难推测出诗歌是哪朝哪代、何人所写,只有一些模糊的线索,比如说“游戏宛与洛”,暗示诗文的大概写作时间,而这种线索完全是作者无意流露。社会功能的缺失,在我看来,并不使古诗十九首趋于单薄;反而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使诗歌在呈现个人情感上,达到了一种举世共通的效果。

以《明月何皎皎》为例: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明月何皎皎》的有两种解读方式,一是游子诗,二是思妇诗。我个人更偏向游子诗,因为“出户独彷徨”的动作更像是思乡的游子做出来的。从游子诗的角度看,整首诗呈现了流畅的“流水结构”:明月下照,自然生发忧愁情感,愁便揽衣、出户、入房、泪下,一系列动作发展自然,如流水脉脉淌过。

这首诗是我古诗十九首中最喜欢的一首,因为我熟悉这月,也熟悉这愁。整首诗歌都由月生发,没有月惹人,也就没有忧愁了。吴淇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写:“无限徘徊,虽主忧愁,实是明月逼来。”月色逼迫之下,千年来诞生多少忧思?“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看见的是不是这轮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见的是不是这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看见的是不是这轮月?月是共通的。若我此刻抬头,看见的也是这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于是,由共通的月生发的情感,也为共通的愁思。王国维赞《古诗十九首》写情“不隔”,一是因为诗中的情感由共同意象生发,二则是因为它情感真实,转变自然。整首诗的情感呈先渐强再渐弱的走势,在自言自语般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中达到高潮,情感伴随着出户、入房的动作发生,无一字突兀。

《明月何皎皎》中的叙事省略了时间地点人物,只给出了模糊的“客”的身份,于是纯粹的抒情不会被时与事所限制。在读古诗十九首之前,我一直将纯抒情的诗歌定义为小格局,而《明月何皎皎》的纯抒情,格局是阔大的。它的空间辽阔,上可及月;它的思绪绵远,由此处及故乡;它描叙忧愁之情时,在文本内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这份情感不为作者专有,而为全人类共有,近两千年后的我再读《明月何皎皎》,仿佛也走进那个夜。这中共通情感,在古诗十九首中首首可见,正是这种共同情感,令诗歌保有鲜活,隔着迢迢岁月,令后人共情。

[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0页。

相关知识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自然风格观的路径——从《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九首出发
2022国考行测常识速记之古诗中的季节与花
2023年福建省考行测备考技巧干货:常识速记之古诗中的季节与花
葵花点将录
北京中农大创新研修学院 新闻动态 第二十九期中国花境公益大讲堂在深圳成功举办
光叶子花三角梅的古诗
永生花百万星厂家
人仙之恋的故事(2)
永生花diy材料厂家

网址: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02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永生花放门外被保洁扔掉 失而复得
下一篇: 永生花开 遗爱人间 原创北京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