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柔性边界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柔性边界研究

【摘 要】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室外空间,决定着城市的活力程度。现有的城市空间划分往往十分明确,私人用地和公共用地的分界线大多为硬质划分,边界空间单调乏味,缺乏整体性,影响空间的活力程度。本文从“柔性边界”出发,对公共空间及边界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更具有弹性的城市空间环境。

1相关概念

1.1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研究角度来看,学术界存在着几个与城市公共空 间相关的空间概念,如外部空间、开放空间和城市空间等。凯文·林奇认为:“只 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他的论述主要针对空间 的开放程度来解释的。芦原义信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中将外部空间定义为:“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他更多地强调 空间的人工痕迹。R·克里尔则认为:“城市空间是开敞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空间,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部使用的空间”。则主要从空间的功能角度进行界定的。

总的来说,公共空间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可以供所有市民使用的室外空间,它不是隶属私人,而是属于政府或人民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可以说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质量与风格。

1.2空间边界效应

边界效应 《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区,在那里同时可以看到两个空间。”而“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经人满为患。”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也可以观察到此类现象,如人们通常愿意在广场的边界或临街建筑界面长时间停靠、逗留。而位于空间边界的那些角落、树木下、建筑底部、或者其他可以依靠身体的地方一直是人们的第一选择。

2柔性边界

2.1柔性边界概念

“柔性边界”这个概念由丹麦扬·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书中写道:“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 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和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轻松自如。”是建筑物靠公共空间一侧以及直接与其相连的区域。

2.2柔性边界特征

边界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界定,根据界定的方式,可以把边界分为 “刚性边界”与“柔性边界”。“刚性边界”表现为内向型的自我保护,对外排斥,充满强烈的冲突与对抗;“柔性边界”表现为外向型的包容与贯通,内外的双向交流,给人友善平易的感受。

2.3柔性边界作用

(1)促进相邻空间融合

柔性边界作为两相邻空间的连接界面,既能够解决不同空间之间的隔离,也能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融合。以往的城市规划往往采用硬质的边界形式将不同性质空间进行划分,这种方式使得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无法产生空间效应。利用柔性边界的设计方法,比如绿植、临时桌椅等软质元素代替原本生硬的围栏等边界,不仅使得边界空间得以柔化,缓解突兀和刚性边界所产生闭塞感和压迫感,使相邻空间之间产生联系,而且还 能增强空间的秩序感和整体感。

(2)加强建筑内外环境渗透

柔性边界可以将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室内外空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让建筑内部空间向外界延伸,也使外部景观环境空间元素渗透到内部,加强空间之间的渗透,提升了空间的整合度与品质感。柔性边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现代超体量的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压迫感,使得建筑也可以为来往行人提供功能性的作用,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的城市外部空间。

(3)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

柔性边界可以丰富单调的边界空间,对整个空间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可以丰富空间的形式,形成积极地公共活动空间,供人们在空间内产生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同时,柔性边界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停留场所,创造具有美学景观的公共空间,使人们受到吸引而在此停留,从而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共空间的整体活力。

3柔性边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1广场空间

广场类型的公共空间周边接壤的往往是城市的主干道以及城市的现代化高楼建筑,前者一般呈线性形态,后者体量十分庞大,都容易给市民造成界限分明的体验感,形成对立空间。太强的边界感使得广场与周边环境分割开来,广场外与广场内人流动线泾渭分明,相邻空间无法相融、没有过渡,广场的进入性不高,这就影响了广场的活力程度。利用柔性边界设计广场与周边空间相连接,比如建筑空间底层设置骑楼,供人们坐下休息乘凉、四处观看等;街道边界设置廊架、座椅、树池、移动商品亭等,引导人们一步步进入广场空间,这在视觉和行为上扩大广场空间的覆盖范围,增强两种功能类型空间的连续性和实用性,让市民在此停留和使用,提供积极地边界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场空间活力。

3.2公园空间

我国现有的城市公园为方便管理大多围着周边设置了栅栏等硬性边界设施,这类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全问题,但能让市民进入的出入口十分有限,进出需要耗费时间和体力。并且硬性的边界使得公园和城市空间隔离开来,没有起到影响周边环境的作用。运用柔性边界的设计手法,可以利用一些软隔离比如大树、种植池等方式,既能遮挡周边城市的高楼、机动车道等硬质景观,又能实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得自然式的公园与现代化的城市联系起来,也为周边的市民提供停留的空间,进行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为边界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

3.3街道空间

街道的出现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人的交通路线而形成的。在古代它是承载着人们的社会活动的,人们在街道进行着工作、生活、交谈等活动。但随着机动车道的发展,机动车道逐渐成为街道的主导者,路边随处可见的停车位占据了人行道,人们无法再在街道上进行活动,街道只能为人们提供通行的功能。并且街道属于公共用地,建筑属于私人用地,私人用地为方便管理一般会划清自己与公共用地的界限,以防自己被人群干扰。但这种做法让街道景观失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影响街道在城市中的人性化发展。设置软隔离边界可以让街道与周边其他城市景观相融合,形成半私密空间,供内部与外部人员共同使用。既增加了城市空间的美观度,也使得边界空间的活动丰富起来。

4结语

硬质边界虽然为城市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但也令城市产生了许多不可用、不可停留的灰色地带,浪费了城市的空间,影响了城市景观风貌。柔性边界可以将不同功能、不同用地属性的地块融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边界空间,增加市民的活动的多样性,丰富城市空间活力。

参考文献:

[1]蒋博州,朱罡,张为民.都市开放式公园柔性边界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01):118-122.

[2]郑杰.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柔性边界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3]张倩茹. 城市广场柔性边界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

[4]王冰.城市街道柔性边界设计的原则[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03):33-36.

[5]王冰. 试论城市街道中柔性边界的空间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李碧玉,1997.03-,女,汉族,辽宁大连,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景观),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相关知识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柔性边界研究
基于交往体验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设计研究.pdf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板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解析

网址: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柔性边界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29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上海今年新增7座24小时开放公园
下一篇: 让更多人爱上City 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