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次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亲子出游占比超30%,4口家庭花费约在1.2-2万。
“四口之家旅游花费2万值吗?”成为热搜话题。
基本上,人们觉得这个花费不算高,理由是带孩子出去见世面,还能长知识,这个花费大概是一两个月工资,是值得的。
从这个新闻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并且重视孩子教育,培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也看到一些功利心:花在孩子长知识上面是值得的,如果孩子没有长知识还值得吗?
02
记得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
走到古脊椎动物馆的时候,听到前面一位妈妈训孩子:“你怎么就一直在走马观花,好好看呀!”
孩子毫无兴趣地说:“这个太枯燥无聊了,没什么好看的。”
妈妈有点生气地说:“什么有意思?你都五年级了,难道还要看动画片吗?你现在得学知识了。
这些展品讲述了化石的形成,生命的起源,不同阶段生命进化历程......这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得看呀。我们千里迢迢来北京旅游,带你参观这么好的博物馆,你不能什么收获也没有吧?”
孩子顶嘴说:“旅游本来应该玩得开心,这样的旅游我不感兴趣,才不想要呢。”
对话的主要矛盾:
妈妈认为旅游要花钱,费时间,出来是为了孩子学知识;
孩子认为,旅游应该有趣的快乐地玩,枯燥无味就没意思了。
03
两个人谁有道理呢?
一个家庭拿出相当于一两个月工资去一趟短期旅游,其实不算少数。
这个钱如果只是自己去花,未必舍得,但是带孩子出去,父母总是毫不吝啬。
父母花辛苦钱,为的是带孩子长知识,一点问题没有。
而孩子心心念念期盼的旅游,被“知识”绑架了,不仅枯燥乏味还充满压力,孩子不喜欢也是能理解的。
双方都有道理!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仅要舍得花钱,更要把这个钱花得值。
功夫不在花钱本身,更多的是花在你对待旅游的态度,如何帮助你和孩子能在这趟旅游中能“双赢”上。
04
让亲子双方在旅游这事上“双赢”,关键在于你是否让孩子也成为旅游这事的主要参与者,换言之,让旅游成为孩子想要的,有主动权的。
想一想,在你要带孩子出去旅行前,你想过它的目的吗?
你是不是习惯性地想:
嗯,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应该带孩子出去玩一玩,长长见识;
身边有孩子的同事基本都计划出去旅行,我们也要想想带孩子去哪;
孩子说同学们都准备出去旅游,他也想去.......
此时,在这些“自然”的习惯性想法背后,是否还有一个隐约的想法:孩子出去长见识才能不输于人。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样的”旅游是你的需要,而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或者说,你和孩子的目标并不一致:孩子需要的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真的去玩儿自己喜欢的。
当你有这个想法之后,你是自己做决定,还是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选择?
在制订计划时,让孩子参与,还是独自完成?
在旅游的时候,你有没有对孩子感兴趣的地方视而不见,而希望孩子重视你认为重要的事物或知识?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其实这件事情在调动孩子参与上就打了折扣,孩子会认为这不是我的事,我只能听从你的。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
人们行动的动力,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能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
他们将人做事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多与奖罚有关,内在动机则是指发自内心地想要做某件事情,并能从中得到价值感、愉悦感。
我们大量家长训练营的案例也证明,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需要,并且调动孩子自主性去做一件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把旅游这件事,让孩子能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权,孩子从中的收获可能就会大很多。
05
怎么做呢?
首先是家长转变认识或观念,这是最重要的。
有了这个认知,具体的方法就不难了。
第二,是要了解孩子的喜好,自己在孩子喜好的范围之上圈定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和孩子商讨选择确定旅游地点。
比如孩子听同学说广州长隆好玩,很想去广州长隆。你可以给出一些其他选项,并且和孩子一起查询资料,看看传说中的“广州长隆”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又比如孩子喜欢雨林,想去一个有雨林的地方。那你可以让孩子查一查哪些地方有雨林,适不适合这个季节去,去了玩什么等知识。
第三,和孩子共同制订攻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查询当地的景点,有什么历史文化特点;每天分别要去哪些地方。来去的交通工具,时间等等。
在这方面,孩子想在一次旅行中体验多种交通工具,尤其想在去程做一次卧铺,因为曾经的一次几个小朋友一起的卧铺之旅一直让她记忆深刻。
酒店也可以让孩子进行参考,她会了解到不同的酒店有不同的风格、在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价格。
重点是对所去的城市特点和每个景点做提前的了解。
比如我们去广州长隆。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孩子讲一讲南北方的差异,广州的特点。让孩子查询长隆分哪些园,她对动物感兴趣,特意查了飞鸟园中和野生动物园,对自己喜欢的考拉做了重点查询。因为去看了真实的考拉,回北京后她还创作了一幅考拉作品。
一起做完攻略,出发前那天,为了不忘记带好东西,孩子还提前列出了清单。爸爸还因为孩子注意到南方经常下雨,特意在清单中加上了雨伞,而对孩子大加赞赏了一番。
她自己查询、记录、计划、思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
第四,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当下的感受和乐趣,跟随孩子的节奏去发现。
不要把我们的需要和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会人让体验失去乐趣。孩子在自在的体验中自然会有很多的感受和发现。
旅游时,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投入的陪伴者,是在孩子有问题时的引导者,是对自己感悟坦诚的分享者。
比如我们走在广州的街道上,我们大人欣赏的是建筑特点,但是孩子站在太阳下观察半天榕树的树根;
我们在饭店吃早茶,都在讨论吃广州早茶点心时,孩子却对三层茶楼中间的一棵树感兴趣;
在我们着急地以为孩子错过了广州美食文化的时候,谁知道第二天孩子说还想吃昨天早茶上她最喜欢吃的红米肠粉、乳鸽、烤鹅;
在野生动物园我们觉得蛇馆没什么意思,但是孩子对很多蛇都要看半天,并且说出她看到的区别......
回家后的第一周作文课,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用上了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只不过我们一点都没有想到她写的是导游。
原来她在参观陈家祠的时候,我们正累得坐在一个椅子上休息,她站在一个导游身旁旁听,她发现导游要懂文化、历史、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她觉得自己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
最后的总结:
当我们把亲子旅游当成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主的旅游,不是为了完成家长目的的任务,孩子就会有内在动力;
当我们邀请孩子进来当自己旅游的主人,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负责任;
当我们尊重孩子的节奏和体验,孩子会收获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
在这个自主的过程中,不需要我们额外的催促和说教,过程本身就是有益的学习和成长。
把孩子当成旅游的主角,旅游就是一场双赢成长之旅,多花点钱也值。
有料家庭教育,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培训师、心理咨询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先后服务个体及家庭2000+。
如有养育或个人成长问题,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