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引用本文

王华弟, 沈颖, 赵帅锋. 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58(12):2239-224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249
Permissions

Copyright©2017,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所有

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 杭州 310020

2.建德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建德 311600

作者简介:王华弟(1961—),男,浙江临海人,研究员,研究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安全用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E-mail:wanghd61@126.com。

基金项目: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农业项目(2015C02015)

摘要

草莓灰霉病为浙江草莓主产区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研究探讨发生流行与监测防控技术,对于综合防控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调查试验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叶片、花序和果实均可发病,发病率分别为4.5%、3.7%和21.1%,以果实侵染危害重,发病高峰期为2月下旬到草莓采收期,也为病害防治关键时期。初步探明设施环境、栽培品种、管理措施等与病害发生关系,制定了草莓灰霉病的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方法。集成研究了农业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示范与应用,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关键词: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8-9017(2017)12-2239-03

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近几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浙江是全国草莓主要种植地区之一, 全省草莓种植面积0.67万hm2, 产量10多万t, 产值10多亿元, 是浙江省建德、嘉善、奉化、临海、金东等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在露地、设施栽培中普遍发生, 主要危害果实, 也可危害花瓣、果梗、叶片和叶柄, 一般年份发病率达10%~30%, 重发年份达60%以上, 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果品品质[1, 2, 3, 4]。为了探明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流行规律, 研究提出监测防控方法, 2014— 2016年在建德进行草莓灰霉病发生动态的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的调查研究, 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监测

2014— 2016年, 在建德市草莓主产区设立监测点, 进行定点定棚系统观测。选择当地主栽的红颊、章姬、丰香草莓品种为对象, 每个品种3个点, 从草莓定植后, 选择代表性的草莓植株10株, 每5 d调查1次, 分别调查记载叶片、花序和果实发病率。进行病情分级:0级, 无病; 1级, 病斑面积占果实或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 病斑面积占6%~15%; 5级, 病斑面积占16%~25%; 7级, 病斑面积占26%~50%; 9级, 病斑面积占51%以上。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2 监测预报方法制定

田间草莓发病调查取样、测报调查方法研究。在发病流行规律、影响发生因子、测报调查技术等调查研究基础上, 综合制定测报方法, 预测病害发生流行趋势。

1.3 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设施栽培、草莓品种、田间管理等调查试验。评估分析农业措施等对病害的防控效果, 调查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主要药剂使用情况, 提出适宜的施药技术, 集成提出农业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流行规律

2.1.1 侵染与发病

草莓灰霉病病原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分生孢子会对草莓花瓣、果实进行初次侵染, 染病果实相互接触以及病果上的分生孢子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可引起再次侵染。草莓灰霉病主要在结果期发病, 幼果上发生严重, 侵染初期幼果形成水浸状病斑, 进一步扩展后形成褐色病斑, 雨天、浓雾、高湿环境下在病果上产生灰褐色霉层, 干燥条件下则呈干腐状。成熟果实常从果实基部近萼片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 向整个果实扩展, 最终腐烂, 果实表面布满灰色霉菌。花器感染灰霉病, 花萼背面一般会变成红褐色, 整个花序发病时, 果枝、萼片、花瓣均呈红色或褐色。茎叶部发病较少, 主要是病花脱落到叶上, 或贴近地面而感染, 叶部发病初期表现为水渍状小斑点, 向外扩展形成褐色轮纹状大斑, 最后蔓延至整个叶片, 导致叶片腐烂。草莓花序和叶片、果枝和果实发病症状见图1。

2.1.2 发病消长动态

设施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病动态调查结果(图2)表明, 草莓叶片灰霉病发病从11月下旬开始, 无明显高峰期, 发病较为平缓, 平均发病率为4.5%; 花从12月上旬开始发病, 没有明显高峰期, 平均发病率为3.7%; 果实从12月下旬开始发病, 高峰期为2月下旬到采收结束, 平均发病率为21.1%, 最高发病率达61.9%。从2014— 2016年草莓灰霉病监测结果看, 2月下旬到草莓采收期为病害防治关键时期。

2.1.3 主要影响因素

栽培品种。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红颊、章姬、丰香果实发病率分别为37.8%、35.3%和30.7%, 表明目前主栽的草莓品种发病均较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灰霉病的草莓品种, 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明显, 一般欧美系等硬果型品种抗病性较强, 而日系等软果型品种较易感病[1, 5, 6, 7]。

设施环境。浙江省草莓多为大棚设施栽培, 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 灰霉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 气温20~25 ℃, 湿度90%以上, 或草莓植株上有积水, 病害容易暴发流行; 气温在2 ℃以下时发病较轻。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 发病潜育期为7~15 d。浙江省露地草莓通常在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设施栽培12月中旬至2月上旬由于棚内适温高湿, 仍有利于灰霉病发生。

管理措施。草莓灰霉病发病与栽种密度、管理措施和施肥状况等关系也较为密切。栽种密度过大, 施氮肥过多, 造成植株生长过旺, 或者不进行疏花疏叶, 光照条件不足, 湿度过大, 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2.2 监测预测方法

2.2.1 监测调查方法

在开展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和影响主要因子监测调查基础上, 制定了草莓灰霉病测报调查方法, 确立了田间发病调查、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等的观测方法。

发病情况调查。调查时间:11月下旬至5月上旬。调查方法:选定有代表性草莓园作为调查预测区,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 每个品种选定5个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连续或跳跃选取有代表性植株10株, 进行定点取样调查, 每5 d调查1次。主要调查病果和病叶情况, 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记载。观测记载草莓灰霉病发生期的天气情况、田间气候状况、管理操作过程等项目, 作为预测草莓灰霉病发生的重要依据。

2.2.2 预测方法

综合预测法。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受病原基数、栽培品种、气候条件、栽种密度、管理措施和施肥状况等影响。草莓叶片、花序发病基数较高, 栽培品种较为感病, 棚内温湿度高, 偏施氮肥, 疏叶疏花不到位, 通风透光差, 则加重病害发生流行。

模型预测法。草莓灰霉病发生与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草莓果实发病率与叶片、花序发病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多年田间系统观测资料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模拟模型等方法, 筛选预测相关因子, 建立预测模型, 预测病害发生趋势。

2.3 综合防治技术

2.3.1 农业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草莓灰霉病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 生产上还没有高抗灰霉病的草莓品种, 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程度有较大差异。要加强抗病品种选育, 示范推广优质、丰产、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严格管理育苗环境条件, 进行苗床消毒, 培育无病壮苗, 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合理轮作。连年草莓种植会因土壤的养分消耗过多, 土壤微生物菌落单一等因素, 导致其病原菌大量累积, 加重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在连年种植草莓的地块, 提倡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 或与葱、韭菜、蒜、十字花科、菊科等非灰霉病寄主植物轮作, 减少连作障碍。

科学栽培管理。采用高垄栽培和覆膜前铺设微滴管, 采用膜下暗灌, 防止灰霉病菌孢子随灌溉水传播, 同时减少用水量, 降低棚内湿度。科学施肥, 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 合理调节磷、钾肥比例, 提高草莓植株的抗病能力。适当降低草莓种植密度, 适时疏叶疏花, 控制草莓生长群体。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等带菌残体, 带到棚外进行集中销毁。草莓采收结束后, 及时将植株残体清除干净, 并于夏季高温天气高温闷棚消毒, 闷棚时灌水至饱和, 将稻草秸秆切碎混入土壤, 盖上地膜, 再封闭大棚15~20 d, 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适时通风。严格控制大棚的温、湿度, 是防治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草莓进入花期至果实膨大期, 当白天棚内温度25 ℃以上, 夜间温度超过12 ℃时, 应适当延长通风时间, 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 在中午气温较高时, 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避免棚内长期高湿状态。露地栽培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 应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2.3.2 药剂防治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做好农业防治基础上, 适时开展施药预防保护。在灰霉病的药剂防治中, 主要采用保护性的杀菌剂, 预防病原菌侵染。花期和坐果期是防治重点时期, 根据病情观测结果和气象资料预测, 及时早防、早治, 以第一花序20%开花, 第二花序始花, 或灰霉病发生初期为最佳防治时期。每667 m2可选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45 g, 或38%唑醚· 啶酰菌水分散粒剂40~60 g, 或400 g/L嘧霉胺悬浮剂45~60 mL等高效安全药剂防治, 主要喷施残花、叶片、叶柄及果实等部位, 在草莓发生初期每隔7~10 d用药1次, 连续施药2~3次。为防止或减缓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或与1 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60 g等生物药剂轮换使用。

3 小结与讨论

监测调查是草莓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5, 6, 7]。我国对水稻等粮油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监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制定了粮油作物的病虫预测预报方法, 进行系统的监测调查和预警预报[8, 9]。但在草莓病虫害上, 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 目前国内尚未见关于草莓灰霉病测报方法的报道。本研究在初步探明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 制定了草莓灰霉病的监测预报方法, 确定了病情监测、栽培管理和气象因子等调查项目与方法, 提出了病害流行趋势的预测方法, 对系统积累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调查资料, 制定病害的测报调查规范, 科学指导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流行与菌源、品种、气候、栽培和肥水管理等关系密切[1, 6, 7], 在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以病害监测调查为基础,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栽培管理、适时通风等农业防治技术基础上, 在病害发生初期, 选用啶酰菌胺、唑醚· 啶酰菌、嘧霉胺、枯草芽孢杆菌等高效安全的化学与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视病情发展连续防治2~3次。由于草莓在我国是小品种作物, 目前防治草莓灰霉病登记药剂少[10], 加上灰霉病病菌致病性变异较快[11, 12, 13], 建议有关部门加快草莓灰霉病药剂的研发和生产上登记步伐, 以满足病害防治的需求。同时, 要加强抗药性监测, 提倡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 避免或延缓抗性产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曹婷婷, 高吉良, 陆丹, 等. 草莓灰霉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2): 2045-2047.[本文引用:3][2]胡选祥, 赵帅锋, 严百元, 等. 嘧菌环胺在草莓上的残留降解行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4): 113-116.[本文引用:1][3]杨肖芳, 童英富, 苗立祥, 等. 几种不同药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比较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3): 367-369.[本文引用:1][4]尹大芳. 浙江省草莓灰霉病抗药性检测及抗性机制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5.[本文引用:1][5]洪海林, 李国庆, 沈成艳, 等. 不同栽培方式下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动态[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13): 3359-3363.[本文引用:2][6]肖长坤, 高苇, 夏冰, 等. 设施栽培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 32(9): 24-26.[本文引用:3][7]高翠珠, 杨红玲, 黄夏宇骐, 等. 湖北省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流行因子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9): 1617-1623.[本文引用:3][8]王华弟. 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10-156.[本文引用:1][9]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应用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1-133.[本文引用:1][10]戴德江, 沈瑶, 丁佩, 等. 浙江省特色作物农药登记现状与展望[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3): 299-302.[本文引用:1][11]谢学文, 肖长坤, 郑书恒, 等. 草莓灰霉病新症状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 中国蔬菜, 2012(17): 25-26.[本文引用:1][12]王凌宇, 廖晓兰, 张亚.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5 (6): 142-144.[本文引用:1][13]张颂函, 陈秀, 赵莉, 等. 6种杀菌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价[J]. 世界农药, 2015, 37(5): 47-49.[本文引用:1]

相关知识

浅谈设施栽培草莓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棚室草莓灰霉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玫瑰灰霉病的症状表现与综合防治
草莓花期重防灰霉病
家蚕真菌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花卉灰霉病的症状表现与综合防治
试述园林植物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方法。
花卉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与综合防治
花卉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花卉灰霉病的症状表现与综合防治 – 根盆网

网址: 草莓灰霉病发病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44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勋章花可以打药吗
下一篇: 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新途径的设想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