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考人员发现神奇植物 已上百年没被人类采集到
2020.07.01 05:08:55红星新闻摘要:贝壳状的小叶片,鲜艳的花色,覆盖短腺毛的花梗、萼片,长约4厘米的花冠……这株形态特殊且少见的植物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08_aqrl_vc7ck5c.jpg)
贝壳状的小叶片,鲜艳的花色,覆盖短腺毛的花梗、萼片,长约4厘米的花冠……这株形态特殊且少见的植物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东喜马拉雅地区季雨林发现,这是一种已经上百年没有被人类采集到的植物物种:贝叶芒毛苣苔。
![花](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08_aqrl_tmoiq40.jpg)
![附生树干](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08_aqrl_m22lf31g.jpg)
“隐世”百年 重入世人视野
铮亮的贝壳状绿色小叶片,覆盖短腺毛的花梗、萼片、花冠,一朵朵长长的鲜红色花冠……在东喜马拉雅地区的季雨林里,这种把根“驻扎”在树枝上的稀奇植物你恐怕没有见过。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博士胡君介绍,该物种早在1912年被采集记录后便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学家的视野里。百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补充描述,并且首次证实只存在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墨脱县境内。
这种植物的采集者之一正是胡君带领的一支科考小分队,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大家首次为其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胡君介绍,贝叶芒毛苣苔属于芒毛苣苔属,芒毛苣苔属则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中国植物志记载有大约34种,印度记载大约有26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记载有32种。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
![萼片](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09_aqrl_uarsq6s.jpg)
![根](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09_aqrl_ja1gu6bg.jpg)
![花药](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10_aqrl_6m86pc.jpg)
胡君说,在以往出版的中国苦苣苔科所有资料中,均没有对该种进行任何记录和描述。于是,科研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最后,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采集时间均在100多年以前(1912年),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对比,大家惊喜地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和这份一百多年前地标本完美匹配。
首次证实该物种仅分布于我国墨脱县境内
近日,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成都生物所联合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广西植物研究所发表了这个“隐世”百年的植物。在补充物种描述的同时,科研人员们还厘清了该种的产地问题。
胡君说,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而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标本馆馆藏标本](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10_aqrl_skjbsjs.jpg)
科研人员表示,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
艰辛的发现之旅:遇蛇抓蛇 无路开路
胡君介绍,贝叶芒毛苣苔的重新发现,为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是成都生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不过,任何一个科研的成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背后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回到2015年10月的科学考察中,胡君回忆,发现贝叶芒毛苣苔的地段,是在海拔高度600米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季雨林地带。墨脱地区覆盖从雨林到冰川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植被复杂,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于交通条件差,许多沟谷人迹罕至。在贝叶芒毛苣苔发现地的附近30公里内,只有2个靠自己发电的小村庄。
成都生物研究所这支由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组成的科研队伍有十几人,谁也没有料到会重新发现这种特殊的植物。一个月的科研调查期间,大家每天的工作除了调查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外,还得在某些无路可走的沟谷季雨林中寻路开道,然后赶在天黑之前有一个相对平整安全的场所安营扎寨。尽管海拔600米高度的季雨林里温度适宜,不过突如其来的大雨总是沿着帐篷的缝隙沁湿薄薄的睡袋。此外,黑夜里还常有“不速之客”的到来,有时候帐篷外面会悬挂十几条吸血蚂蝗,有时候肚皮上钻进去几条正饱餐一顿的蜱虫,一条粗壮的眼镜王蛇曾闯入他们的阵地,不过,很快被队伍里的动物学家制服了……
据了解,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负责长期从事横断山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植被生态研究,这样的科考项目,大约每年都有两三次。再过几天,胡君一行即将再次踏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旅程。
![](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10_aqrl_dv1rod28.jpg)
![艰辛的发现之旅](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04/photos/middle/20241104120010_aqrl_5a2u1l5o.jpg)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戴佳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