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植物观赏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世界各地依托当地植物资源接连举办起了各式各样的植物观赏节[2],如日本的樱花节、保加利亚的玫瑰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极大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花和叶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其多样的形态和色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植物观赏节主要以观赏花和叶为主[3,4]。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5],世界各地植物春季的花、叶物候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展叶期较过去几十年显著提前[6,7,8,9,10],国内研究也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如1990-2007年间,北京地区48种植物的始花期比1963-1989年提前了5.4天[11],1978-2007年贵阳地区植物的展叶始期和始花期也均呈现出提前趋势[12]。另外,世界各地的秋季叶变色期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十年来,欧洲地区植物秋季叶变色始期普遍呈现推迟趋势[13],1990-2009年中国东部温带地区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的叶变色期[14]和1980-2005年东北地区木本植物的枯黄初期也均有所推迟[15]。植物物候期的变动使得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期长度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地植物生长季长度普遍延长,1981-1999年间,欧亚地区和北美地区植物生长季分别延长了18天和12天[16]。花期长度的变化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我国东北南部、华中和华东等地区植物的花期长度主要呈缩短趋势,而东北地区北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的植物花期长度主要呈延长趋势[17]。
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与植被季节性景观的形成有密切联系,植物物候学与旅游学结合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陈效逑等首次利用植物物候期频率分布型法将北京小西山山前一带的物候季节划分为12个季段,并描述了各个季段的景观特征[18]。杨国栋等对北京植物园主要木本植物的物候相组合类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累积频率值将植物的展叶、开花、秋叶、落叶的早中晚期进行划分,并设计了不同的时间搭配组合方式[19]。这些研究为园林的植被景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它们只关注了植物物候相在静态上的搭配组合对植被景观观赏性的影响,却忽略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物候期的动态变化对植被景观观赏效果的影响。
北京西郊地处华北暖温带,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另外,它还存有以“三山五园”[20]为中心的皇家园林集群,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区,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只有将此处的历史人文建筑景观与植被景观合理搭配才能使游客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经济效益。
本文物候数据来自“中国物候观测网”在颐和园的观测,基本反映北京西郊地区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本文利用上述物候数据对西郊地区的植被观赏期进行划分,并分析各个观赏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园林植被景观规划设计,为旅游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活动方案和游客合理安排植物观赏活动时间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本文作为物候学与旅游学相结合的研究,对指导旅游地理的实践活动也有帮助。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中北京植物物候数据取自“中国物候观测网(China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CPON)”在颐和园的观测,包括1965-2014年的60种植物的展叶始期、始花期、末花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各物候期的观测均严格按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21]进行。根据工作需要,筛选出观测年时间超过15年,且时间序列较完整的观测序列,最终研究对象包括50个木本植物物种(表1)。与物候期对应年份的北京站点日均温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
表1 研究选用的全部观测植物概况Tab. 1 Summary of the observed species in this study
序号 物种名 学名 生活型 观测年数 1 白丁香 Syringa oblate var. alba 落叶灌木 31 2 白蜡 Fraxinus chinensis 落叶乔木 44 3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落叶乔木 46 4 碧桃 Amygdalus persica f. duplex Rehd. 落叶乔木 33 5 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落叶乔木 43 6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落叶乔木 45 7 杜梨 Pyrus betulifolia 落叶乔木 30 8 旱柳 Salix matsudana 落叶乔木 43 9 合欢 Albizia julibrissin 落叶乔木 43 10 荷花丁香 Syringa reticulata var. amurensis 落叶乔木 43 11 核桃 Juglans regia 落叶乔木 30 12 槐树 Sophora japonica 落叶乔木 42 13 黄刺玫 Rosa xanthine 落叶灌木 29 14 黄栌 Cotinus coggygria 落叶乔木 28 15 鸡麻 Rhodotypos scandens 落叶灌木 28 16 加拿大杨 Populus Canadensis 落叶乔木 43 17 君迁子 Diospyros lotus 落叶乔木 42 18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落叶灌木 31 19 龙爪槐 Sophora japonica var. pendula 落叶乔木 33 20 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落叶乔木 34 21 毛白杨 Populus tomentosa 落叶乔木 41 22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落叶灌木 45 23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落叶灌木 22 24 泡桐 Paulownia fortune 落叶乔木 25 25 楸树 Catalpa bungei 落叶乔木 34 26 日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 落叶乔木 44 27 桑 Morus alba 落叶乔木 43 28 色木槭 Acer mono 落叶乔木 44 29 山桃 Prunus davidiana 落叶乔木 46 30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落叶乔木 24 31 石榴 Punica granatum 落叶乔木 32 32 柿 Diospgros kaki 落叶乔木 42 33 太平花 Philadelphus pekinensis 落叶灌木 16 34 探春 Jasminum floridum 落叶灌木 23 35 绦柳 Salix matsudana f. pendula 落叶乔木 46 36 梧桐 Firmiana simples 落叶乔木 43 37 西府海棠 Malus micromalus 落叶灌木 46 38 小叶杨 Populus simonii 落叶乔木 26 39 辛夷 Magnolia liliflora 落叶灌木 45 40 杏 Prunus armenica 落叶乔木 43 41 银杏 Ginkgo biloba 落叶乔木 30 42 迎春花 Jasminum nudiflorum 落叶灌木 21 43 榆树 Ulmus pumila 落叶乔木 44 44 榆叶梅 Amygdalus triloba 落叶灌木 39 45 玉兰 Magnolia denudate 落叶乔木 46 46 枣 Ziziphus jujube 落叶乔木 33 47 紫丁香 Syringa oblate 落叶灌木 44 48 紫荆 Cercis chinensis 落叶灌木 43 49 紫藤 Wisteria sinensis 落叶藤本 44 50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落叶乔木 43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观赏期的划分 北方地区一年四季植被景观有不同的观赏侧重,春季赏繁花似锦,夏季看绿树成荫,秋季观叶色缤纷。根据这些观赏特点,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相组合法[19],基于物候相组合特征对木本植物的物候相进行划分,并确定其持续的时间,将植物的展叶始期、始花期、末花期、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进行不同的搭配组合,划分出绿叶观赏期、观花期、秋叶观赏期这三个观赏期。绿叶观赏期为展叶始期—叶变色始期,观花期为始花期—末花期,秋叶观赏期为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
2.2.2 植物观赏期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形式 利用50种植物各观赏期与年份的线性回归分析,计算1965-2014年50种植物的各个观赏期的开始日期(起始物候期)、结束日期(终止物候期)和时间长度的变化趋势。
观赏期长度由观赏期的开始日和结束日共同决定,观赏期长度的变化也受到开始日和结束日变化的影响。根据开始日和结束日的变化特点,观赏期长度的延长和缩短均有3种表现形式。观赏期延长的3种表现形式为:① 开始日和结束日都提前,但开始日的提前趋势更大;② 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③ 开始日和结束日都推迟,但结束日的推迟趋势更大。对应的,观赏期缩短的3种表现形式为:① 开始日和结束日都推迟,但开始日的推迟趋势更大;② 开始日推迟,结束日提前;③ 开始日和结束日都提前,但结束日的提前趋势更大。依据上述分类,对各观赏期的长度变化形式进行分析。
2.2.3 植物观赏期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气温是影响植物物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22],本文主要研究观赏期与气温的关系。首先需要确定对观赏期的起、止物候期影响最大的时段。多数研究表明,植物物候期主要受到物候期发生前一段时间的气候因子的影响[22]。本文利用最优时段分析法研究各观赏期的起、止物候期与气温的关系。具体方法为:定义最优时段
OP=[BP, EP] (1)
式中:BP为最优时段的起始日期;EP为最优时段的终止日期。
对每种植物,以多年平均物候期(EP)为结束日,以1天为步长,计算每个[EP-i,EP]时段(i=1, 2, …, 365)的平均气温与物候期的相关系数,将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那一时段作为影响此物候期的最优时段。物候期与最优时段的平均气温的回归系数可作为衡量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3.1 北京西郊地区植被观赏期及变化特征
3.1.1 绿叶观赏期及其变化 绿叶观赏期以展叶始期为开始日,以叶变色始期为结束日。西郊地区50种植物绿叶观赏期的开始日为4月1日(旱柳)-5月4日(合欢),平均开始日为4月14日。结束日为9月30日(白蜡)-11月9日(龙爪槐、迎春),平均结束日为10月15日。观赏期长度为163~219天(图1a),最短的是木槿,最长的是迎春,大多数植物(54%)的观赏期为180~200天。
近50年来,北京西郊地区50种植物的绿叶观赏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开始日来说,48种植物(96%)提前(图2a),平均提前3.3天/10a,45种植物表现显著(P<0.05)。2种植物(太平花和木槿)推迟,平均推迟1.5天/10a,无植物显著。对结束日来说,49种植物(98%)推迟(图2b),平均推迟3.9天/10a,38种植物显著。太平花的结束日有所提前,但不显著。对观赏期长度而言,绝大多数植物(98%)有所延长(图2c),平均延长7天/10a,86%的植物显著。太平花有所缩短(缩短4.9天/10a),但趋势不显著。对所有植物平均而言,绿叶观赏期开始日平均提前3.1天/10a,结束日平均推迟3.6天/10a,观赏期长度平均延长6.8天/10a。
3.1.2 观花期及其变化 观花期以始花期为开始日,以末花期为结束日。观花期的开始日为3月17日(榆树)-7月16日(龙爪槐),其中,处于4月10日-30日的植物数量最多,50种植物的平均开始日为4月29日。结束日为3月29日(毛白杨)-9月25日(紫薇),同样的,结束日处于4月10日-30日的植物数量也最多,所有植物平均结束日为5月17日。观花期长度为6~77天(图1b),最短的是银杏和小叶杨,最长的是紫薇,大多数植物(56%)的长度为10~20天。
植物的观花期有所变化。对观花期开始日来说,47种植物(94%)提前(图2d),平均提前2天/10a,30种植物表现显著。碧桃、臭椿和木槿推迟,平均推迟4天/10a,仅碧桃和木槿显著。对结束日来说,42种植物(84%)提前(图2e),平均提前1.6天/10a,20种植物表现显著(P<0.05)。8种植物推迟,平均推迟5.1天/10a,4种植物显著。对观花期长度而言,36种植物(72%)的观花期延长(图2f),平均延长1.9天/10a,15种植物表现显著。14种植物缩短,平均缩短0.8天/10a,仅2种植物显著。对所有植物平均而言,观花期开始日提前1.6天/10a,结束日提前0.5天/10a,观花期长度延长1.2天/10a。
春季开花植物(始花期为3-5月)与夏季开花植物(始花期为6-8月)的观花期变化有所不同(图2g~图2l)。对于春季开花的42种植物,观花期的平均开始日和结束日均呈提前趋势,分别提前1.9天/10a和0.9天/10a,观花期长度平均延长1.1天/10a。8种夏季开花植物观花期的平均开始日有所提前,提前0.1天/10a,平均结束日有所推迟,推迟1.3天/10a,观花期长度平均延长1.5天/10a。
3.1.3 秋叶观赏期及其变化 秋叶观赏期以叶变色始期为开始日期,以落叶末期为结束日期。秋叶观赏期的开始日为9月30日(白蜡)-11月9日(迎春和龙爪槐),平均为10月15日。结束日为10月11日(木槿)-12月6日(绦柳),平均为11月14日。秋叶观赏期长度为16~41天(图1c),最短的是迎春,最长的是紫藤,长度在30~35天的植物数量最多。
植物的秋叶观赏期也发生了变化。对开始日来说,49种植物(98%)推迟(图2m),平均推迟3.9天/10a,38种植物表现显著,仅太平花提前,但不显著。对结束日来说,37种植物(74%)推迟,平均推迟1.6天/10a,19种植物显著。13种植物提前(图2n),平均提前0.6天/10a,无植物显著。对观赏期长度而言,44种植物观赏期长度缩短(图2o),平均缩短2.9天/10a,28种植物显著,6种植物延长,平均延长1.1天/10a,无植物显著。对所有植物平均而言,秋叶观赏期开始日推迟3.6天/10a,结束日推迟1.1天/10a,观赏期长度缩短2.5天/10a。
3.2 各观赏期长度变化形式
绿叶观赏期主要表现为延长趋势(表2),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96%)。观花期主要为延长趋势,开始日提前程度大于结束日提前程度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58%),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是次要形式(12%)。开始日提前程度小于结束日提前程度是观花期缩短的主要形式。春花植物和夏花植物的观花期延长和缩短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表3),延长主要表现为观花期开始日提前程度大于结束日提前程度和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缩短主要表现为开始日提前程度小于结束日提前程度。秋叶观赏期主要呈缩短趋势,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开始日推迟程度大于结束日推迟程度(31%),其次是开始日推迟,结束日提前(13%)。秋叶观赏期延长的主要形式是开始日推迟程度小于结束日推迟程度。
观赏期 观赏期变化类型 变化形式 物种数 百分比(%) 绿叶观赏期 延长 FLD提前,FCD推迟 48 96 FCD推迟>FLD推迟 1 2 缩短 FLD推迟,FCD提前 1 2 观花期 延长 FFD提前>EFD提前 29 58 FFD提前,EFD推迟 6 12 FFD推迟<EFD推迟 1 2 缩短 FFD提前<EFD提前 12 24 FFD推迟>EFD推迟 1 2 FFD推迟,EFD提前 1 2 秋叶观赏期 延长 FCD推迟 5 10 FCD提前,LFD推迟 1 2 缩短 FCD推迟>LFD推迟 31 62 FCD推迟,LFD提前 13 26 注:FLD为展叶始期;FCD为叶变色始期;FFD为始花期;EFD为末花期;LFD为落叶末期。 表3 不同季节观花期长度的变化形式Tab. 3 The forms of change in duration of flowering ornamental periods for different seasons
观花期 观花期变化类型 变化形式 物种数 百分比(%) 春花期 延长 FFD提前>EFD提前 27 64.3 FFD提前,EFD推迟 4 9.5 FFD推迟< EFD推迟 1 2.3 缩短 FFD提前<EFD提前 9 20.9 FFD推迟,EFD提前 1 2.3 夏花期 延长 FFD提前>EFD提前 2 25 FFD提前,EFD推迟 2 25 缩短 FFD提前<EFD提前 3 37.5 FFD推迟> EFD推迟 1 12.53.3 观赏期变化的气候原因
对绿叶观赏期来说,绿叶观赏期开始日主要受到其前49天的气温的影响。所有植物的开始日均与最优时段(对物候期影响最大的气温时段)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图3),即气温升高使开始日提前,所有植物开始日的平均气温敏感度为-3.9天/℃,即气温升高1℃,开始日提前3.9天。其中,核桃的气温敏感度最大(-5.5天/℃),太平花最小(-1.5天/℃)。绿叶观赏期结束日主要受到其前80天的气温的影响。48种植物(96%)的结束日与最优时段的气温呈正相关,即气温升高导致结束日推迟,平均推迟5.5天/℃,42种植物表现显著。板栗和旱柳的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呈负相关,气温敏感度分别为-1.3天/℃和-0.5天/℃,两者表现均不显著。所有植物绿叶观赏期结束日的平均气温敏感度为5.2天/℃。
图3 绿叶观赏期的开始日、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的回归系数频率分布Fig. 3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regression slopes of beginning and end dates of leaf greenness ornamental period on preseason temperature
Full size|PPT slide
对观花期而言,50种植物观花期开始日的平均最优时段长度为53天。所有植物的开始日均与最优时段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图4a、图4b),气温敏感度平均为-3.4天/℃,98%的植物表现显著,其中,槐树和龙爪槐的气温敏感度最大(均为-5.5天/℃),碧桃最小(-0.7天/℃)。观花期结束日的平均最优时段长度为61天。其中,41种植物(82%)的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敏感度为-3.4天/℃,其余9种植物的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呈正相关,平均气温敏感度为4.6天/℃,4种植物显著。对所有植物而言,观花期结束日的平均气温敏感度为-1.9天/℃。
图4 观花期的开始日、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的回归系数频率分布Fig. 4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regression slopes of beginning and end dates of flowering ornamental period on preseason temperature
Full size|PPT slide
春花植物和夏花植物的观花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图4c~图4f)。对42种春花植物来说,观花期开始日的平均气温敏感度为-3.3天/℃,结束日为-2.5天/℃。相对于春花植物,8种夏花植物观花期开始日的气温敏感度更大,为-3.8天/℃,结束日更小,为0.9天/℃。
秋叶观赏期开始日的最优时段长度平均为80天。48种植物(96%)的开始日与最优时段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图5),平均气温敏感度为5.5天/℃,42种植物表现显著。其中,石榴的敏感度最小(1天/℃),探春的敏感度最大(16.8天/℃)。板栗和旱柳的开始日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敏感度分别为-1.3天/℃和-0.5天/℃,表现均不显著。对所有植物而言,秋叶观赏期开始日的平均敏感度为5.2天/℃。秋叶观赏期结束日的平均最优时段长度为79天。45种植物(90%)的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气温敏感度为2.5天/℃,31种植物显著。其余5种植物的结束日与气温呈负相关,平均气温敏感度为-1.3天/℃,无植物显著。所有植物秋叶观赏期结束日的平均气温敏感度为2.2天/℃。
图5 秋叶观赏期的开始日、结束日与最优时段气温的回归系数频率分布Fig. 5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regression slopes of beginning and end dates of leaf coloring and falling ornamental period on preseason temperature
Full size|PPT slide
从观赏角度对北京西郊地区植被景观的物候期进行了划分,并对其变化特征及气候基础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各观赏期起、止物候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展叶始期、春季始花期和末花期均提前,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均推迟,这与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的全球趋势[23]明显一致。对观赏期长度而言,绿叶观赏期长度有所延长,这与多数地区[24,25,26]植物生长季的起止日期和长度的变化特征一致。相反的,与牡丹江地区植物花期缩短的研究结论[27]不同,北京西郊地区的观花期以延长为主。与鲁西南木本植物叶变色持续期和落叶持续期均有所延长[28]的研究结论也不同,秋叶观赏期(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长度主要呈缩短趋势。这种差异与研究年份、研究物种、研究的物候期以及研究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均有关。此外,植物物候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的综合表现,除气温外,日照时数、降水量、云量、霜冻灾害等气候因子[29,30]以及种间竞争[31]等非气候因子也会对植物物候期产生影响,因此,在未来研究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地理因子。
本文划分了绿叶观赏期、观花期和秋叶观赏期这3个观赏期,基本涵盖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主要植被景观。在园林造景时,可在不同季节对植物的不同观赏期进行重叠搭配和组合,并划分出不同的观赏时段,设计不同的景观观赏主题,营造风格迥异的植被色彩景观。另外,植物观赏期的变化对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观赏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植物观赏期变化的特点,创新设计植被景观。如在春、夏季,将观花期显著延长的不同种植物搭配种植,可在整体上延长植物的花卉观赏期;将观花期气温敏感度不同的植物混植,可有效延长或缩短不同植物观花期的前后时间间隔,创造出更丰富优美的植被景观;近年来,植物二次开花现象逐渐增多[32],合理利用植物的这种变化特点,还可以增加不同季节植物观赏的趣味性。在秋季,还可根据植物秋色叶植物叶变色的早晚及叶色特点营造不同的色彩景观,如北京香山黄栌的叶变色可先后呈现极具观赏性的三种景观——“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和“万叶飘丹”。总之,在不同时期要充分利用植物花、叶的观赏性及其组合特点,打造出兼具时间韵律感和空间层次感的植被景观。对植物观赏节而言,观赏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其举办的时间[33],Wang等[34]研究表明,北京植物园和北京玉渊潭公园的管理者通常是根据前一年植物观赏节的举办日期来确定当年观赏节的开幕日期,这种管理者未能根据植物观赏期的变化对观赏节进行准确的调节的现象,会大大降低观赏景区的感知景观价值,这对植物观赏资源和经济投入都是一种浪费。此外,Wang等[35]研究还表明,对于以观赏特定植物为主的主题展,游客已经意识到要根据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调整观赏时间,但是对于北京植物园和颐和园这类观赏植物种类丰富的园区来说,游客观赏时间的调节则并不准确,这种游客的观赏旅游时间与植物观赏期时间上的“错位”也使得视觉观赏体验大打折扣。总之,未来要充分发挥物候学理论在植物观赏旅游方面的应用,如加强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以及人类的适应性研究、植物观赏性物候期预报模型的研究等,更好地指导人类的植物观赏旅游活动,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各季节内主要植被景观的特征划分了3个观赏期,但并未对观赏期内不同的观赏时段进行具体划分与研究,这与本文所用物候观测资料的完整性有关。不同个体对植物的审美取向存在较大差异,仅依照原来的物候观测标准进行观测已经跟不上现今以植物观赏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因而未来还需要对植物的观赏性进行合理评估,针对具有观赏性的物候期制定出新的观测标准和观测方法,如对于秋季叶变色,可以根据变色叶数量的多少划分出不同的秋叶观赏期,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审美需求,更科学地指导人类的植物观赏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揭示了1965-2014年北京西郊地区50种植物的绿叶观赏期、观花期和秋叶观赏期这3个观赏期(开始日、结束日和观赏期长度)的变化特征和变化形式,并分析了观赏期的气候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北京西郊地区50种植物的绿叶观赏期为4月14日-10月15日,观赏期长度为163~219天。观花期为4月29日-5月17日,观花期长度为6~77天。秋叶观赏期为10月15日-11月14日,观赏期长度为16~41天。
(2)近50年来,北京西郊地区50种植物的3个观赏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绿叶观赏期开始日提前3.1天/10a,结束日推迟3.6天/10a,观赏期延长6.8天/10a。观花期开始日提前1.6天/10a,结束日提前0.5天/10a,观赏期延长1.2天/10a。秋叶观赏期开始日推迟3.6天/10a,结束日推迟1.1天/10a,观赏期缩短2.5天/10a。
(3)绿叶观赏期延长主要表现为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观花期延长主要表现为开始日提前程度大于结束日提前程度,春花植物和夏花植物的观花期延长和缩短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秋叶观赏期缩短主要表现为开始日推迟程度大于结束日推迟程度。
(4)春季气温升高1℃,绿叶观赏期开始日提前3.9天、结束日推迟5.2天;观花期开始日提前3.4天,结束日提前1.9天。秋季气温升高1℃,秋叶观赏期开始日和结束日分别推迟5.2天和2.2天。
(5)将不同观赏期的重叠搭配可营造不同色彩和风格的植被景观,进而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景观观赏主题。植物观赏期的变化可为园林景观创新设计提供有力参考,为植物观赏活动时间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custom_fn.content}}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606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056,41427805)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310-02)
{{custom_fund}}相关知识
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植物修复技术
北京地区东京樱花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分段响应.PDF
昆虫类模式标本
花卉的发展前景
太湖花(鱼骨)生物学研究
情人节礼物,谁懂鲜花的含金量哇❗❗❗
第5集 导论(一)东方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特点5
第3集 导论(一)东方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特点3
基于睡眠传感器的睡眠异常等级预测数据
白兰花的风水作用及禁忌 种植白兰花必看
网址: 1965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6091.html
上一篇: 娇艳的纤细玉蕊 |
下一篇: 现代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理念——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