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筑牢生态屏障 造福子孙后代——雨城区震损林地修复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筑牢生态屏障 造福子孙后代——雨城区震损林地修复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羊子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大树参天


房在绿中立


雨城区中里镇龙泉东风新村聚居点绿化一角


封山育林,杜绝人为干扰

  生态,雅安立市之本,发展之源。生态,雅安人自豪的品牌,独特魅力之所在。

  在震损林地修复中,雨城区着力打造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着力抓好林区公路建设,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增加林农经济收入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注入科技能量,提升生态功能,强化森林管护,达到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震损林地修复,是雨城区林业重建的“重头戏”,林地修复规模达9.2万余亩,其中,封山育林7.8万多亩,涉及全区18个乡镇。作为“主力军”,雨城区林业局多管齐下,采取“人工造林、工程建林、封山育林”三大举措,打响生态建设的“硬仗”。目前,所涉项目正在向前推进,截至7月8日,全区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4万亩,40个封山育林标牌已全部安到位。

  随着震损林地修复工程的推进,雨城生态建设将有哪些新变化?将给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效益?

  提升林业资源保护功能

  作为市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羊子岭海拔1500米至2600米,系雨城区最高岭。该自然保护区,拥有国有森林面积3.89万余亩,森林覆盖率95.68%。地震,羊子岭自然保护区受损不轻。

  7月4日,伴随着火辣辣的太阳,记者同林业人员一起,向羊子岭自然保护区进发。路上,满眼尽是葱郁的绿色,微风吹进车窗,特有的绿色清香,沁人心脾,叽叽喳喳的鸟声,不绝于耳。时不时,几只麻色竹鸡(又称泥滑滑、竹鹧鸪或扁罐罐)钻出绿林,走在路上,悠闲自在,见到车辆,不惊不诧;还有身着彩色羽毛、拖着彩色长尾巴的山喳鸟飞来飞去,醉人的景色,可爱的野鸟,犹如进入动物园……海拔1500多米处,是羊子岭自然保护区管护“大本营”,记者看到,震损森林管理用房,震损林区道路和其他附属设施、标识标牌等,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羊子岭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通过震损项目的建设,强化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物种基因库的维持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作为中国独一无二珍稀植物的雅安红豆,雨城区将其纳入极小种群救护项目,加大保护、研究、繁育力度。

  5日,记者在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看到,保护雅安红豆工程早已动工,为防雅安红豆受到人为损伤,专门修建围栏和观景平台。雨城区林业局还与川农大专家联手,共同开展雅安红豆人工种源繁育,打破雅安红豆不能繁育之说,让雅安红豆“生儿育女”,让此稀有红豆种群发展壮大。

  在雨城区碧峰峡镇采访,看到几处被泥石流损毁的植被,通过封山育林措施,植物已经把泥石流痕迹完全覆盖,一片青绿。

  让绿色生态惠及民生

  地震,震损了农房,也震损了人居生态环境。雨城区利用农房重建机遇,建设新农村。

  作为承担生态恢复的实施单位,雨城区林业部门把人居生态环境列为新村建设重要一环,在“新”字上下功夫,让新村聚居点达到“房在绿中立,人在花中行”优美环境。

  6月30日,记者来到雨城区中里镇龙泉东风新村聚居点,挖掘机正在清理进出聚居点的道路,“以后,道路两边全部都要栽植绿化树!”工作人员说。在一处完成主体工程的住宅楼区域,楼房前的绿化带上,已经栽上桂花树。看着一排排桂花树,龙泉村5组村民杨善强很兴奋,他说,原本想入住后购买一些花草树木栽在房前屋后,政府想得周到,提前栽植好了,房子样式漂亮,绿化也漂亮,他邀请记者在桂花开花季节,再去新村聚居点做客,欣赏桂花飘香满楼春的感觉。

  在新村聚居点宅前屋后绿化、美化工程上,雨城区林业局在“新”字上下功夫,规划栽植腊梅、紫薇、杜鹃、香樟、美人蕉、垂直海棠等多种植物,根据新村聚居点不同的区位进行栽植、培育,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把新村聚居点变成景点,把每家每户的微田园变成一个个小公园。目前,全区32个新村聚居点,已有5个新村聚居点完成生态绿化。

  实现林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生态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从育苗到移植再到管护,不仅周期长,而且管护难。雨城区在林业重建中,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为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雨城区以林业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强化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理能力。

  在种苗监测上,购置种苗监测仪器、工具及设备,形成机构健全、手段先进的林木种苗监督检验服务体系,对全区林木种苗质量实施监督检验,提高林木种苗行业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全区林木种苗质量和品质,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上,购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有害生物监测测报体系、检疫防治体系、检疫实验室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具备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除害处理、应急防控、数据处理、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增强综合防控能力,保证全区森林资源的安全性。

  在林业生态综合信息监管上,更新全区森林资源基础信息,建设森林资源监管系统;构建防火云台和视频监控设备,建设森林防火监管系统。通过林业生态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把全区林业数据落到山头地块,提供从宏观到微观林业资源分布信息,及时准确掌握资源现状和动态,对提高资源利用监管能力、规范林业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还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火情监测,预测预报、火险预警、调度指挥、损失评估与统计等功能,实现雨城林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三管齐下 促进震损林地修复

  在震损林地修复中,雨城区根据受损程度不同、区域性不同,采取“人工造林、工程建林、封山育林”三大举措完成。

  对遭遇泥石流、塌方等受损严重的林地,通过砌堡坎、建挡土墙等方法治理灾害,治理工程完成后,在建设面积上造林,恢复植被。对一般受损林地,派出人力对受损林地中的残余植物清理,进行人工造林。对轻微受损林地,通过封山育林手段,排除人为活动干扰,让受损的林地达到自然恢复生态的目的。

  在三大举措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不定期派出专业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到现场检查指导,让震损林地修复工程的每个项目,逐一落到实处,保质保量完成。

  建成城乡一体绿化景观体系

  雨城区震损林地修复项目多、范围大、覆盖面广,涉及全区18个乡镇。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全区森林面积增加、质量提高、林分调整,在恢复和维系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饮用水源以及预防次生灾害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还将使雨城区上里古镇、白马泉、碧峰峡景区、周公山森林公园、周公山温泉、羊子岭自然保护区、海子山湿地等众多景区景点植被得到提升性恢复,促进生态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灾后新村建设中,雨城区把人居环境修复纳入建设,通过宅前屋后绿化、庭院绿化和道路绿化等,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环境,连接周边自然环境,构成大环境绿化网架,推动城乡一体绿化景观体系建设的进程。

  记者 彭加权

相关知识

认清“一枝黄花”, 筑牢生态屏障
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
万州 深耕绿色发展本底 奋力筑牢生态屏障
【云南:筑牢屏障,“绿”是硬核】
中新网湖北 湖北新闻网 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 解读荆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复工程
甘肃临洮:织就“马啣绿衣” 筑牢生态屏障
青海联通以信息化服务赋能 筑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屏障
明花乡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好造林护林攻坚战 筑牢生态瓷都安全墙
筑牢生态屏障 绘就绿色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实施国土绿化、推进长江保护修复纪实

网址: 筑牢生态屏障 造福子孙后代——雨城区震损林地修复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02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桂林采石收税百万生态修复却花千万
下一篇: 自治区林业局2023年履行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