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土壤肥力的调控.doc

土壤肥力的调控.doc

《土壤肥力的调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力的调控.doc(8页珍藏版)》请在知学网上搜索。

1、土壤肥力的调控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有史以来人们一直直接或间接的从土壤中获得我们生命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近年来土壤所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经济财富,我们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盲目的想获得高产,但是我们的土地用户却并不了解如何高产、如何用地、如何调控土壤肥力。鉴于此,本文通过各地专家多年来试验总结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展开分析,使得大家清楚的了解土壤肥力的有效的调控措施。关键词:土壤,土壤肥力,试验,有效调控措施。土壤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基地。植物从土壤和大气空间吸取光、热、气、水、肥合成有机产物,其中一部分为人来所利用;另一部分作为动物饲料,发展畜牧饲养业,

2、形成动物产品,进一步为人类提供食物、衣着和畜力;其与植物残体连同动物残体和人畜粪尿则作为有机肥料,又回到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重又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是植物获得再生产的必要养料。营养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土壤这个基地才能得到循环,才能使农业生产延续不断。由此可见,土壤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永久财产,是人类永远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土壤是构成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和当地自然条件密切联系的,因此,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要同治山治水、发展农、林、牧各业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土壤肥力调控为农业生产建设的基本内容,多途径(包括施肥、耕作等)的向土壤输入能流和物流,扩大营养物质的循环,以确保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土

3、壤肥力的特征不仅在于土壤供应水、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的协调,以保证稳、匀、足、适地满足作物所需要的水、肥、气、热诸条件。因此一种好的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质、体型,而土壤的有机矿质复合体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微团聚体组合是形成良好土壤体质、体型的重要物质基础。60年代初,我国土壤学家熊毅提出了“土肥相融”这一土壤培肥措施的理论依据,明确土壤矿质复合体在肥沃土壤中的重要作用。【1】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一般要经过多次聚合形成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组合,我们认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适当的微团聚体组成状况是土壤培肥的重要目标之一。施肥对土壤肥力的调控有机肥的施用

4、对肥力的影响土壤中的无机颗粒是比较固定的,而有机颗粒随着有机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当然也可以采用客土方法,一般都是经过增施有机物料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进行调控。下面将1982和1984年两个相似的试验结果(都是在棕壤上进行)列于表1和表2.数据分析:两个试验的设计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但能表明几种秸秆和几种畜粪都有增加50250m微团聚体的作用,玉米秸秆还有增加5m各级微团聚体的表现。表1 有机物料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2】 处理微团聚体(粒径,m)组成(%)250对照12.159.6138.1433.776.32草炭9.929.4237.0437.306.33草木樨9.876.5725

5、.3451.137.00玉米秸11.237.7834.7138.397.87稻秸14.716.3831.8042.986.63表2 有机物料对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3】处理微团聚体(粒径,m)组成(%)11-22-55-1010-5050-250对照2.840.452.7913.7467.8812.31草木樨2.511.114.058.0769.7514.49玉米秸3.511.505.739.6362.3217.32马粪3.260.434.098.3662.1921.69牛粪3.031.343.538.9262.1321.06猪粪2.830.922.3612.0362.0420.37表3是一个盆

6、钵试验的结果。表3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处理过氧化氢酶(0.1N KMnO4 mlg)转化酶(0.1N Na2S2O3 mlg)脲酶(NH3-N mg/g)中性磷酸酶(酚 免耕mg/g)多酚氧化酶(红紫棓精mg/g)蛋白酶(甘氨酸mg/g)对照2.920.571.581.400.462.42草木樨4.727.476.590.860.5527.50牛粪4.675.376.301.500.6333.44猪粪4.656.406.731.650.4737.50马粪4.604.394.821.510.4316.30玉米秸秆3.773.613.111.760.3411.19表3表明:由于连续

7、三年施用各种有机物料,土壤的各种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除草木樨对中性磷酸酶活性、玉米秸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外,其他种类的酶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说明有机物料的施用,能提高土壤的生物学活性.其中以猪粪、牛粪和草木樨对各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大,而马粪和玉米秸秆的效应较小。上述试验的结果能够表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是能够采取人为措施加以调控的,这就为我们改善土壤体型,协调水、肥、气、热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指标,指明有效的调控措施。合理施用化肥:小麦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却不断萎缩,肥料投入的不合理导致成本过高是主要原因,利用农户

8、调查数据,发现如果按照经济效益来评价,75%小麦种植户已经超量施用化肥,而从产量效率来说74%的农户需增施化肥。这些都说明,中国化肥过量使用已经比较明显,施肥不经济、盲目追求高产。从产量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综合考虑,小麦施肥量应减少,超量使用的农户平均每亩减少10kg。各地专家应从施肥数量和技术产量努力,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双赢。【4】下面是各地专家总结的冬小麦与夏玉米的施肥方式(仅供河北地区参考)冬小麦:建议底肥用尿素4-5公斤,磷酸二铵18-20公斤,氯化钾5-8公斤;返青期追施尿素5公斤,拔节期追施尿素10公斤,灌浆初期喷两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0.2%,间隔七天)。夏玉米:底肥磷酸二铵3-

9、5公斤,氯化钾5公斤,硫酸锌1-2公斤,硫酸锰1-2公斤;苗期追施尿素5-10公斤,大喇叭口时期追施尿素20-25公斤,抽雄期追施尿素3-5公斤。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的调控下面是高秀君等人20012006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农实验站进行的试验内容和结果表3和表4. 【5】表3 四种不同的耕作处理方式代码处理描述T传统耕作作物收获后至冻结前三耕两耱,翻耕深度依次为20、10、5cm.NT免耕全年不耕作,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收获后用2,4D酯除草。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同,在第一次耕作的同时将前茬作物秸秆翻埋入土。NTS免耕+秸秆还田耕作、播种、除草方式同,收获后前茬作

10、物秸秆全部归还小区。表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层次处理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生育期平均值较T处理平均值生育期平均值较T处理平均值生育期平均值较T处理平均值生育期平均值较T处理平均值05T2.600.754.9716.33NT2.91+0.311.03+0.285.07+0.1020.15+3.82TS3.17+0.561.25+0.505.31+0.3420.60+10.27NTS2.83+0.230.94+0.195.11+0.1420.61+4.28510T2.600.774.9117.20NT2.80+0.200.89+0.124.96+0.0619.07+1.86TS

11、2.80+0.200.98+0.205.07+0.1622.10+4.90NTS2.76+0.160.95+0.185.02+0.1220.63+3.431030T2.480.745.0315.39NT2.64+0.170.80+0.065.10+0.0716.99+1.70TS2.56+0.080.80+0.065.13+0.1017.92+2.63NTS2.62+0.150.80+0.065.10+0.0617.89+2.61试验共四个处理,小麦豌豆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W/P/W),豌豆-小麦-豌豆(P/W/P),其中TS、NTS处理所用的秸秆均为前茬作物秸秆,切碎并充分晾干以后

12、再使用的,免耕机为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免耕机。结果分析:在春小麦各生育时期,NT、NTS、TS等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酶活性均高于传统耕作T处理,从保护性耕作增加了土壤总体酶活性的结果来看,土壤供肥能力得到提高,即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的扰动次数,维持了土壤良好的通透性,有较好的团粒结构,而且由于免耕覆盖增加了秸秆还田,而秸秆本身具有很好的肥力组成,导致有机质增多,有机质增多又导致土壤微生物增多,从而更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进而增强土壤肥力。深耕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后向耕作土壤转化,这实际是土壤熟化的过程。

13、【6】经适宜深翻后的土壤则不同,由于上下土层的翻动,在剖面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有的层次组合。这个层次组合既不同于自然土壤发生发育的A、B、C层,也不同于在浅耕条件下形成的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发育。按照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它包括下述的层次发育:活动层(0-20cm左右):活动层A(0-10cm左右),受地表气候及农事活动影响很大,营养物质的转化进程较少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适应。活动层B(10-20cm左右),受地表气候及作物根系与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较大,营养物质的转化较快,对作物生育前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较好,比较活动而变幅较大。稳定层(20-40cm左右):受地表气候及生物的影响较小,物质转化较慢,

14、供水较好,对作物生长发育后期影响较大,比较稳定,具有稳产作用。保证层(约40cm以下):物质转化最慢,对所有上层土壤的肥力状况具有补足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不用特别处理。上述层次组合比较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经过一次适宜深耕,其效果可保持三四年。我们可用下列图式来说明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的不同层次发育特征。活动层稳定层保证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耕作层犁底层淀积层母质自然土壤 浅耕情况下的耕作土壤 经适宜深耕后的耕作土壤土壤经过适宜耕翻(一般为20-30cm)之后,产生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新的层次组合,各个土层在整个作物生长期间具有各自的独特功能,而各土层间的适当配合,则构成了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的保持与协调的整个土体构造。从而明确了研究土壤肥力必须研究土

相关知识

蔬菜栽培的环境条件及其调控
土壤肥力的定义
土壤肥力
环境调控.doc
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土壤肥力下降?
花卉的花期调控.doc
土壤肥力种类
土壤肥力分级
郁金香花期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doc
【每日科普】土壤肥力

网址: 土壤肥力的调控.do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070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新垦耕地土壤肥力提升路径探析——
下一篇: 有机虫粪可为碱性镉污染土壤“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