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这里满是广袤无边的戈壁荒滩,苍黄一色,砾石遍地。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4℃,夏季最高气温42℃,地表气温高达80℃,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种植蔬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航天员出征前,在问天阁里吃的青菜从哪里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个基地的蔬菜供应又如何实现?
入口的蔬菜、水果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针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特殊环境气象条件,工作人员建立了人工光型蔬菜工厂,这里采用的是全程无菌的栽培方式,在进入第三道门后,我便换上了这里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装——防护服、雨靴,戴上了口罩、发套,同时,采访设备也经过了仔细的消杀。可以说是全副武装。
跟随工作人员,我们进入到蔬菜工厂的栽培间,一推开门,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排排高约一米八左右,6层的蔬菜栽培架映入眼帘。生菜、白菜、冰菜、小西红柿、黄瓜等个个长势喜人。
蔬菜工厂负责人袁彬说,这里的蔬菜们“喝”的是根据每种蔬菜特性量身定制的营养液,富含各种蔬菜所需的营养元素,以此确保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袁彬:我们里边有各种蔬菜,比如说黑冬油菜、优雅生菜,它有各自的营养液品种来进行提供。我们这里边种植系统有一个营养液系统,可以根据比例进行配比之后,自动地进行提供,你看,我们这些模组里管道全部都是流通的,底下就是营养液在流动。
此外,在每层模块上方都有一排五颜六色的LED植物光谱来模拟阳光,目的也是为蔬菜提供了充足的光合作用条件。
记者:上面这些小灯它是有什么样的作用?五颜六色的。
袁彬:这就是咱们刚才看的工厂名字——人工光型蔬菜工厂,它就是通过LED植物光谱来代替太阳光进行补光。咱们这里占地面积是一亩,但是它有6层相当于6亩。供应方面完全不是问题。
蔬菜工厂里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因素都能得到智能精准地控制,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袁彬说,在蔬菜工厂里,这些种类丰富且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从播种到采收的过程非常迅速。
袁彬:种子在这里进行催芽之后,会移到这片区域进行育苗,待育苗长成之后,再移栽到那边的栽培区,整个过程基本上50天左右。
工作人员采摘这里的蔬菜也是十分小心。采访当天,恰好碰上他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将一盘盘蔬菜从6层高的栽培架上端进操作间,用剪刀仔细地清理掉不好的枝叶以及根系。每一片菜叶、每一颗果实都被他们视为珍宝般呵护着。
工作人员:在水里边长的(蔬菜),它根系比较发达。
工作人员:用剪刀把它的根系剪下来,这就是一颗完美的蔬菜。
记者:采摘这个过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工作人员:因为这个菜比较脆,要轻拿轻放,稍微一折的话它又断了,影响美观,而且影响储存时间。
采摘完毕后,这些新鲜的蔬菜被装袋并进行最后的封装程序。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上学时学的专业并非和农业种植有关,每天,他们全副武装地在这里工作,尽管很辛苦,但他们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工作人员:我以前没接触过这种种植模式,刚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挺新奇的,何况咱们种的蔬菜是直接接触到航天员的,更感觉自豪。
采访当天,正好赶上要给航天员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工作单位送菜的重要时间点。一袋袋经过精心挑选与严格封装好的新鲜蔬菜,被整齐地码放在特制的纸箱中,小心翼翼地搬上专用的运输车,从这里启程,不久,它就会成为航天人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佳肴,其中一部分还会带上太空,成为航天员们想家时的慰藉。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张棉棉 孔颖 刘宏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知识
植物工厂成本那么贵,为何还要大力发展?
发展航天技术 布局商业卫星 创新应用场景 深圳着力打造“卫星+”产业链
天宫种出“太空水稻” 有望实现从“种子到种子”
小乡村里的物种保护中心
将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神舟十九号计划太空驻留约6个月(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搭载我校植物育种材料的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
走进中国植物工厂:不靠阳光不靠土
走进“植物工厂” 探访现代工厂化智慧育苗基地
育苗植物工厂
易养护、小成本、大回报,来养一盆矮牵牛吗?
网址: 航天员出征前吃的青菜从哪来?中国之声记者探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工光型蔬菜工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2382.html
上一篇: 科技赋能果飘香产业升级正当时 |
下一篇: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根的结构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