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或环境教育,在当下是很火很热门的一个话题。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很多领域,很多人,很多机构都想要了解这个自然教育的一些思想和理念。都想在这个领域里做点什么事。
对于自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实践。自然教育之于环境教育或自然科普纵然有一些学术上的差异,但终归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方法,什么人群,只要对于自然或环境有利,总是值得提倡和包容的。
环境主义是现代产物,但却扎根于所有人类文明。我们今天探讨的环境教育则相对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环境问题恶化而衍生出来的,因此它的体系相对来说是一种基于环境科学的教育模式。从自然主义到科学自然主义,然后过渡到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环境教育(或自然教育)的起源和演变,我选取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来剖析理念的变化,供大家了解。从18世纪欧洲的自然主义思潮开始,基于博物与美学的崇尚自然开始生根发芽,后经美国梭罗、利奥波德、卡逊、缪尔等的推动,逐步走向科学的环境保护主义。八十年代后,拉夫卓伊和威尔逊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一词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又大大增进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环境主义进入到更高的物种保护,对于无用的物种,人类也有了某种责任去保护它,这种道义甚至超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要花钱花精力去保护那些毫无用处的物种?理解这个问题,成了很多环境管理、保护和教育者的痛点。环境教育已经需要上升到一种哲学思考的层面,方能答疑自己,解惑他人。
幸运的是,有一些超级英雄式样的人物,如老爷子爱登伯格,用生动震撼的纪录片激励了几代人,爱上大自然,我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如大卫教授将环境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洛夫将儿童自然缺失解释给全人类,让人们警醒,认识到走近自然的价值。
最后,说道热爱自然认识自然,中国也不乏高大上的思想。孔夫子“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引领中国教育千年的名言之一,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能够照亮环境教育(或自然教育)之路。
今天给大家先介绍十位西方的大师,一位中国的先师。
思想家:西方自然主义之源每当谈及定义自然,我们常常求助于诗人和哲学家。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罗)
在西方的哲学思想中,同样具有崇尚自然的思想。如法国思想启蒙者,教育家卢梭(Jean Rousseau),他倡导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和自然主义,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倡导教育哲学与政治哲学相继融贯一体。在《爱弥儿》里卢梭提出了三种教育,一种是自然的教育,一种是事物的教育,一种是人的教育。自然象征着一种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
同样是哲学家的梭罗(Henry Thoreau),他在传统的自然哲学基础上,融入了科学内容,成功把科学和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梭罗强调超验主义、崇尚自然、开拓精神,他在瓦尔登湖隐逸生活两年,重返自然。梭罗文风融合了个人体验、自然关怀,以及历史传说和生态科学研究手法,严谨而富有诗意。倡导人们节俭、不要浪费,方能体会生命本质。梭罗的世界著名作品《瓦尔登湖》,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利奥波德:保护荒野“文明”已经使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如此混乱,以至于人们对它的意识越来越模糊,我们对于经济发展的成就欢欣鼓舞,却忘记了支持经济发展背后的东西。利奥波德被认为是现代环境主义的先驱之一。利奥波德写的《沙乡年鉴》影响了一代人,并成为生态学的必读书籍之一。利奥波德在野生动物管理、荒野保护、森林游憩管理、集水区管理、土地伦理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是奠基人,是一位全能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师。
他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与荒野保育运动中都有着相当的影响,他倡导保护环境,保护荒野,土地伦理、生态美学、倡导资源保护教育,认为资源保育是人和土地之间和谐一致的一种表现。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我们关注宇宙中自然奇观和客观事物的焦点越清晰,我们破坏它们的尝试就越少。蕾切尔·卡逊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卡逊听到一位鸟类学者介绍,随着杀虫剂DDT的使用,造成保护区内鸟类濒临灭绝的故事。她在媒体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呼吁过度使用农药杀死了大量生物,春天不再充满生机,而是死一般的寂静。卡逊从环境科学角度的呼吁,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很多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注。
与传统的从环境美学、荒野或哲学的角度截然不同,卡逊可谓是第一个开启了环境科学教育的先驱。
约翰·缪尔:国家公园你要让阳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躯而过,而非从旁流过。 ----《夏日走过山间》缪尔是美国著名自然保护人士,缪尔的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传达自然环境保护的声音。
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缪尔身体力行,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1903年,缪尔在陪同罗斯福总统浏览优胜美地的途中,向总统提出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的形式,利用联邦政府的资源来保护美国自然环境的想法。缪尔成为国家公园及其管理制度的倡导者,是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杰出代表,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
国家公园体制最终推广开来,现在全世界已经拥有6000多个国家公园,保护者我们的大自然,“国家公园”也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思想之一。
托马斯·拉夫卓伊:首提“生物多样性”假如我们都不了解生物,不了解森林里的东西是什么,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一词的提出,改变了我们对环境教育的理解。托马斯·拉夫卓伊(Thomas Lovejoy)是美国生态学家,他首创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一词,被称为生物多样性之父。生物多样性一词,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含义,也改变了我们对环境教育理解的意义。
Lovejoy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与政策之间关系,他一生主要时间都在研究巴西热带雨林,极力让全世界了解亚马逊热带雨林,认识森林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还首次估算出物种灭绝的速度,研究气候变化与热带雨林动态的关系。
Lovejoy曾言,人类恐怕连十分之一的生物都不知道,更不用了解它们在哪,认知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了。(It is nothing short of scandalous that we probably only know one out of every ten species on earth, let alone where they are or,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biology)
爱德华·威尔逊:通过蚂蚁,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总试图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以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I was seeking to bring the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gether so that we could better understand human nature.)爱德华·威尔逊是哈佛大学的生态学家,博物学家,他最早是研究蚂蚁的世界顶尖专家,也是“生物多样性之父”之一,提出了“Biodiversity”一词。由于对蚂蚁的深入研究,威尔逊提出了社会生物学,并且在岛屿生态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中性理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上也有很大贡献。威尔逊的研究工作大大推进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及其起源和演化,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的理解。
威尔逊还非常关注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其保护的问题。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写的《生物多样性》、《蚂蚁》、《人的自然性》等书是非常著名的读物,他还提出了人皆具备亲自然性(Biophillia)和惧自然性(Biophobia)的特质,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威尔逊还写了一本书叫《知识大融通》(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呼吁不同领域的知识交融,方能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在晚年,威尔逊还构建了网络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EOL)致力于为每个生物创建一个网页,分享生物多样性知识。2016年,威尔逊提出了“半个地球”(Half earth)的概念,呼吁用半个地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
爱登伯格与自然纪录片记录自然、钟情此生 People won’t care to save something the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爱登伯格老爷子作为博物学家,自然爱好者,自然纪录片的先驱,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为全世界人民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和震撼,他的几个纪录片大作《Life》、《蓝色星球》《植物的私生活》、《灌丛下的生命》、《冷血生命》、《生命的起源》、《鸟类的生活》等等,每部都是那么的震撼,加上他浑厚而具有雌性的配音,让人觉得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精美。
牛津大学理查德·道金斯说:“大卫爱登伯格在促进一般民众对科学、演化的欣赏与了解,所贡献比任何人都多。好几代人都因为他纪录片,而一窥严肃生物学研究真谛。”
查德•洛夫:拯救儿童的自然缺失症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贯穿一生。--洛夫理查德•洛夫是美国一位关心儿童问题记者,他力促将家庭、自然和社区联系起来。2005年,他撰写了一本书籍《林间最后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术语“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脱节,会导致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如孩子着迷电子化、焦虑、肥胖、近视等等,洛夫还给出了很多指导性原则和方法,鼓励对孩子友好的环境和自然教育。
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掀起一股自然教育潮流,在全世界推广开来。很多父母可能不认同科普教育,也不知道环境教育,但一定支持自然教育,认同孩子多亲近自然的理念。自然教育这一词现在在国内更是火到爆。
洛夫提出的“自然缺失症”可谓是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伟大的概念之一。
David Orr:环境设计与生态素养生态环境贫瘠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认知大自然的经验和对生命的奇妙想象力,而恰好这种在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现代社会文明给所剥夺掉了。David Orr是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环境学教授, 美国最受尊敬的环境教育学家之一。写过很多文章、著作,其中以Earth in mind (我心中的地球)和 Ecological Literacy (生态素养)最为有名。他根据生态学理念在欧柏林学院设计并主持修建了环保建筑----环境研究院(圣路易斯中心)。
我在大三的时候曾经拜访过欧柏林圣路易斯环境中心,听过大卫老师的讲座。他极力倡导生态设计,通过设计来实现环保的愿望,他也力荐通过环境教育来培养生态素养。他说:生态环境贫瘠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乏认知大自然的经验和对生命的奇妙想象力,而恰好这种在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现代社会文明给所剥夺掉了。( Children raised in ecologically barren settings . . . are deprived of the sensory stimuli and the kind of maginative experience that can only come from biological richness.)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向学生传递希望,并且教给他们实现目标的能力(Our goal as educators is to present a sense of hopefulness to students, and the competence to act on that hope .)
孔子: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通过与大自然经常的亲近、接触,培养一种诗化的关系,扩大他的同情心,美化他的心灵世界。现代之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生活电子化,远离自然,又因生态文明建设之故,自然教育异常火爆。
为何自然教育在中国会如此广泛地受到大家的喜欢呢?显然,中国人有非常深厚的自然哲学观念。影响中国的佛道释几种哲学中,都非常崇尚自然。此外,远在两千多年前,自然缺失的现象就已经出现在知识分子中。孔子带学生游学走散,有老者讽刺孔子学生颜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发现里面有大量动植物,虽然已经经过孔子删减,但有人仔细统计了现存《诗》中的草木虫鱼数量依然很多,共计有113种草,75种木,39种鸟,67种兽,29种虫,20种鱼。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的著名语句。如今这句话被很多崇尚自然,推崇博物学的人奉为圭臬。
为什么要“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古人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孔子要求古人学习生产经验知识,显然不止为此;还有一种是“比兴”,多识有助于文艺理解。比较系统一些的是宋代的大儒朱熹。朱熹极其重农,但多识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古人农业经验或文艺比兴,朱熹认为多识是格物的前提,格物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多识虫鱼鸟兽,认识自然就像通识教育一样,是每个人必须的基本素质,有点像现在通识教育学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的“博物素养”。可是朱熹的探讨多少还是有点含糊,并没有清晰地理清楚这句话的含义。
近代儒学家、史学家钱穆也对“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更加浅显明白。钱穆说:“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而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哉。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甚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也。”换言之,多识虫鱼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广大其心,导达其仁”。通过与大自然经常的亲近、接触,培养一种诗化的关系,扩大他的同情心,美化他的心灵世界。
钱穆先生的解读,可谓浅显易懂,即便在当下也极具指导意义,而且是极具中国传统的指导意义。
相关知识
不该遗忘的中国分类学大师胡先骕
罗纳德·赫伯恩环境美学思想研究
浅谈美国的环境教育和教育环境
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
孟子环境美学思想(大学毕业范文)
开展环境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绿色教育:为美丽家园护航——澳大利亚环境教育掠影
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踏着大师的思想足迹,探寻藏在武夷山脉的中国橙花
环境教育心得体会(共11篇)
网址: 几位环境教育大师及其思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4284.html
上一篇: 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花落大 |
下一篇: 生态环境作文小学生(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