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docx
《滇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滇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滇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滇西)
滇西中部点苍山至西南部高黎贡山区域,含州及市两个行政地州。
本区拥有十分丰富的中国兰花、山茶及高山杜鹃等多种特色花卉资源。
同时,由于本区域开发时代较早、文化发达、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因此,历来是西部花卉资源开发、培育、经营、交易的主要集散地,也是省八大名花的主要原产地。
以滇西为主要布局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开展特色花卉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引导和培植国兰、山茶、杜鹃等主要特色花卉迅速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开创独具特色的花卉商品,对实现全省花卉发展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滇西旅游综合开发及地方经济建设均有深刻意义。
一、滇西特色花卉的发展现状
(一)资源现状
滇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及古热印度—马来亚植物区系的典型交汇区。
并且,南北走向的河流与高山峡谷地形,铸就植物种类的南北迁徙和躲避第四纪冰川时期严寒对植物的侵袭。
因此,本区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很高开发利用价值的花卉资源。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栽培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以中国兰花、山茶、高山杜鹃等为代表的特色花卉优势种群。
1、兰花资源
省是我国兰花资源大省。
特别是滇西峡谷区是世界上兰科植物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繁衍环境最为优秀的“生物谷”和“兰品种基因库”。
国产兰属植物29种和5个变种,占26种和3个变种。
滇兰四大名品“大雪素、小雪素、朱砂兰及通海剑兰”有三种原产于滇区。
近20年风糜世界的莲瓣兰仅产于滇西及西部极少地区,“大雪素”及“小雪素”即为其代表品种。
莲瓣兰被喻为“兰花贵族”,被认为具有“春兰之香、蕙兰之秀、剑兰之质、墨兰之韵、寒兰之神”等优秀品质,并拥有奇花、蝶花、色花、瓣型花、素花等系列品种资源,是深受国外兰界欢迎和极富特色的新型国兰种类,极具开发前景。
明代地方史料《南中幽芳录》记载滇西兰花上品38种。
目前,滇区共获中国名兰登录的兰花品种达40余种,是国登录名品最多的地区。
自1988年在举办第1届全国兰展以来,送展兰花在历届全国兰展中共获各类奖项近400项,也是国获奖数最多的地区。
故有“中国兰花在,兰花在”的美称。
2003年春,第13届中国兰花博览会在举办,同时第三届兰花博览会在举办(也是中国兰博会的分会场)。
全国25个省区及、日、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宾参展或参会,兰花展出5000余盆,观众达12万多人次,馆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进一步展示了滇西优势的国兰资源。
2、山茶资源
山茶泛指山茶科,山茶属观赏植物,大致可分为华东山茶、山茶、茶梅、野生山茶(含栽培的红花油茶及白花油茶)、金花茶五类。
山茶,花大色艳,树姿优美,观赏性显著优于其它四类,故有“山茶甲天下”之称。
滇西是省最早开展山茶栽培的地区,早在南诏国时期(公元8-13世纪),山茶已在宫庭及寺院中广泛栽培。
据考证,现存于紫溪山的古茶花林,乃属皇族建造行宫时所种植,距今约650年,比被称为“万朵茶”的玉峰寺红花油茶砧“狮子头”茶花早350多年。
至今、巍山、鹤庆、剑川、祥云、宾川(鸡足山)、永平及腾冲等滇西不少地方均尚存有树龄达二、三百年的古茶花树。
明洪武16年(1383年),感通寺高僧无极和尚率师徒入向朱元璋皇帝进贡山茶。
自此后,山茶名声大震,海外广泛引种栽培,并作为重要花卉种质资源,用于育种研究。
千百年来,人酷爱山茶栽培,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培育出多种山茶优良品种,自成茶花系列,极丰富了山茶的良种资源。
现茶花品种已发展到100余种,其中紫袍、恨天高、童子面、玛瑙等为传统名贵品种,新选育品种有六角恨天高、独心茶、玛瑙紫袍等,其它品种如十八学士、牡丹茶、早桃红、蝶翅茶、狮子头(九心十八瓣)、松子鳞等均各具特色,系珍贵的山茶良种资源,应加以收集保护与利用开发。
3、杜鹃花资源
滇西是世界杜鹃花的故乡。
在世界广泛栽培的5000多个杜鹃品种中,有很多带有滇西杜鹃的“血统”。
早在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植物学者及园艺学家便多次到滇西猎取杜鹃种质资源,他们在高黎贡山采走了树龄达280年的大树杜鹃年轮标本,在苍山等地采走了马樱花、杜鹃、露珠杜鹃等多种杜鹃活体资源。
至今,部份滇西特产的杜鹃花仍生长在国外的植物园中。
滇西点苍山、罗坪山、无量山及高黎贡山等地,是世界杜鹃狭长形分布带中杜鹃资源最富集地区,目前仍有大片野生杜鹃优势群落分布。
闻名于世的大树杜鹃就分布在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植物》记载,高黎贡山杜鹃有9个属187种,属于高黎贡山特有种就有5个属50种。
《种子植物名录》和《植物志》等文献记载,仅州围就有70余种杜鹃种质资源。
映山红、马樱花、似血杜鹃、泡泡叶杜鹃、鲜黄杜鹃、黄杯杜鹃、乳黄杜鹃、硫磺杜鹃、高尚杜鹃等在滇西广泛分布的杜鹃花,具有很高的欣赏品位,不仅是优良的园艺育种材料,而且也是直接可以应用为园林、盆景、插花及木本切花开发的珍稀园艺品种。
4、其它特色花卉资源
除丰富的兰花、茶花及杜鹃花资源外,滇西尚有诸如木兰、含笑、龙胆、报春、绿绒蒿、马先蒿、独蒜兰、石斛、梅花、贴梗海棠等十分丰富的野生半野生特色花卉资源。
(二)生产现状
1、兰花生产。
兰花为市市花。
近年来,滇西国兰栽培有很大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为中心,、为犄角的滇西兰花经济圈。
自1998年起,受国、日本、及等地兰商纷纷到滇西选购莲瓣兰等因素刺激,兰花市场快速升温,兰价一涨再涨,小雪素从每株15~30元上涨至60~100元,大雪素从每株500~1000元上涨至5000~15000元。
滇西兰花从此进入自1989年~1993年高峰期后的第二次发展高峰,热炒热卖一直持续至2003年初。
从2003年下半年起,兰市开始降温,兰花栽培营销趋于理智与稳定发展。
据初步调查估计,州现存国兰栽培量约100万株,其雪素约10万株,小雪素20~30万株,州涉足兰花栽培与销售人数约3.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1.1%,融资投入10万元以上养植户约0.5万户,按当前市值价年产值超10亿元,部份兰花以引种交流方式远销国、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批量出口以小雪素、小雪素、剑阳兰及普通莲瓣兰为主,年销售量约2~3万株,收入0.5~1亿元。
2、茶花生产。
滇西茶花主要集中在市栽培,全市总存量约5万株,因繁殖技术较为落后,年扩繁力仅约1~2万株,年销售量也仅约1~2万株,年产值仅100~200万元。
由于受滞于传统小规模庭院栽培,并缺乏茶花生产企业的辐射带动,当前茶花生产的发展较为落后,这一古老的传统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经济效益。
在建立强有力科技支撑体系与市场开发体系的基础上,以产业化模式运作生产,茶花资源将大有潜力可挖。
3、杜鹃花生产。
目前,除锦绣杜鹃与西洋杜鹃有一定生产性繁育栽培外,滇西杜鹃生产尚处于上山采集野生资源至庭院栽培的资源无序利用时期,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迫切需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两重并举措施的迅速实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滇西特色花卉的商品生产尚处于启动与萌芽阶段,生产格局为资源型,尚未形成经济型,应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避免炒卖资源,力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产业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
滇西拥有丰富的特色花卉资源,也具备良好的花卉生产条件,同时也面临省花卉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但在怎样利用现有基础、怎样把握良好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方面,尚未形成全面明确统一的认识。
2、科技滞后。
国兰、山茶、杜鹃等特色资源是历史和自然遗留给滇西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但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但繁殖率低,而且生长缓慢,极难适应商品化生产要求。
科技进步,尤其是资源保护与快繁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已经成为滇西特色花卉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3、产业化水平低。
缺乏能组织传统名品批量生产,并将其批量推向海外及省外市场的生产销售企业,追求粗放型扩,对资源的掠夺性采挖日趋严重,以及处于庭院式小生产和分户式分散营销的初级水平构成了当前滇西特色花卉生产的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几千万株国兰出口,而滇西国兰年出口仅1~2万株,这与莲瓣兰主产区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4、资金投入不足。
缺乏各级专项资金投入,致使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一些关键技术没有开展试验研究和示推广。
对外招商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5、管理体系不健全。
多年来,滇西各州(市)、县两级都没有明确的花卉生产管理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虽然各县市均设立园艺站,但因没有专项经费,影响花卉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州(市)也未形成非盈利性中介销售服务机构,以及产业信息收集与发布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花卉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滇西特色花卉的发展条件
(一)显著的环境优势
一是滇处横断山脉南端,“三江并流”区下游,季风气候与高原山地切割地形创造了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这里不但出产世界著名的莲瓣兰花,山茶花及高山杜鹃花等特色花卉,而且具有广泛的冷凉坝区及低热河谷坝区可以开展球根花卉及热带兰花等多种热销花卉生产。
二是滇西、,自古以来便是我省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物资集散地,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如机场、机场、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大保高速公路等的相继建成以及拟议中的“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建设,为滇西花卉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三是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圣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花卉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民间传说中有“花都”之称,早在南诏国时期,兰花、茶花、梅花、杜鹃花等名特花卉已广为栽培。
人工栽培兰花已有300多年历史。
自古以来,滇西人民谈花、爱花、种花、赏花,堪称“家家流水,户户养花”,花卉生产在此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端阳花市”及近年兴起的“迎春兰展”已成为人爱花、养花、赏花的狂欢节。
“已报山茶岁占先,千枝万树竞婵娟;含杯我向梅花问,何故沉酣尚睡眠。
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如茶”,这是郭沫若先生的咏茶花诗。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诗人、艺术家、丹青妙手,无不被滇西特产的国兰、山茶和杜鹃所倾倒,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诗篇。
当代洱源县白族养兰名家应龙投巨资建兰文化列馆,展出马丽生《百兰图》、吴寿谷《五虎图》等各界名流赏兰时所赠珍品,并作《历代名人爱兰画卷》,按史料记载重修《古代七贤赏兰图》,创作兰苑歌曲,制作赏兰音乐,在举办“兰花展”等,对弘扬兰花文化,促进特色花卉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良好的发展机遇
滇西特色花卉生产面临以下三大机遇:
一是“三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机遇。
滇西特色花卉资源是“三江流域”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观其涵有以下特点:
①独具特色的物种遗传基因库价值;②深厚的民风、民俗文化价值;③极具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④高山、资源、奇异物种等旅游观赏价值。
因此,滇西特色花卉的开发、保护、利用应纳入“三江流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框架,将其建成独具特色,一枝独秀,集自然资源、民风民俗、茶马古道、人文历史、经济繁荣为一体的特色产业。
二是滇西特色花卉生产面临省花卉产业升级的机遇。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把花卉产业作为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中促进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来抓,根据省政府云政发[2002]152号文件精神,省政府继续对花卉产业发展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植全省花卉产业发展。
同时根据云花产联[2003]47号文件精神,省花产联将滇西区域作为特色花卉主要规划布局区,为滇西特色花卉商品生产的启动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是面临市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
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市召开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会议明确提出了构建滇西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
民族文化大州、旅游产业活州以及“山水园林大城市,风花雪月大花园”的战略性建设,将积极推动特色花卉产业的向前发展。
(四)广阔的市场前景
1、国际市场前景
国兰系室高档摆设花卉,基本不受气候条件限制,世界围,尤其是华人文化圈均有市场开发潜力。
国、日本及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为国兰主要市场。
省每年出口国兰2000多万株,出口额约2亿美元。
我国村花卉世界,近年也每年出口传统国兰200多万株,出口贸易收入有2000多万元。
沁兰园艺公司在村花卉世界设有代销窗口,年向国、日本、美国和出口国兰几十万株。
另据报道,郫县友爱镇2003年首批出口国兰订单即达180万株。
从滇西莲瓣兰的品质特性分析,近中期,滇西莲瓣兰至少有年出口100万株以上的市场开发潜力。
山茶及杜鹃花可在世界围开发绿化树苗、盆花及切花市场,开发前景不可估量。
2、国市场前景
国市场是滇西特色花卉的主要市场,尤以沿部地区为甚。
、、逐渐变成新兴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有条件开辟为大规模兰花市场。
据专家估计,东部城市国兰年销售量在500万株以上,中远期,省对兰花需求量也将在100万株以上。
因此,近中期滇西莲瓣兰在国市场也有至少年销量100万株以上的开发潜力。
茶花及杜鹃花方面。
市现有茶花生产基地1万多亩,10万花农,年产茶花80万盆,培植小苗300万株,年产值1亿多元,茶花销往全国各地。
高山杜鹃深受市场欢迎,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高山杜鹃在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商品生产,近年从国外进口高山杜鹃,市场需求很旺。
三、滇西特色花卉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民增收与农村致富为基本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发挥特色优势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紧紧抓住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花卉大省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发展机遇,以优势资源培植优势产业,把滇西区域建设为省特色花卉重点产区。
把滇西特色花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二)发展思路
结合滇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立足滇西得天独厚的特色花卉资源优势,弘扬优秀的特色花卉历史文化,积极开拓特色花卉商品市场,强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改造与提升并举,育种与快繁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加强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在驯化栽培、变异育种和快速扩繁等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以产业化建设为核心,促进滇西特色花卉生产向规模化、科学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目标
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滇西特色花卉生产建成促进滇西区域经济增长及旅游综合开发的重点新兴产业,把滇西和两州市建成省最大的国兰、山茶及高山杜鹃等特色花卉生产基地和市场交易中心。
到2020年,实现特色花卉总产值20亿元,形成实力强、效益好、促进滇西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点产业。
1、近期发展目标
2007年前全区生产商品兰花5万盆,茶花10万盆,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5万盆,实现年销售商品兰花45万株,产值1800万元;精品国兰5万株,产值1.5亿元;茶花10万株,产值1000万元;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5万株,产值500万元。
特色花卉总产值1.8亿元,花卉业总产值2亿元,并提供2000个花卉生产及营销就业岗位。
2、中期发展目标
2010年全区域年种植商品兰花10万盆,茶花50万盆,杜鹃花20万盆,年销售商品兰花90万株,产值3600万元,精品国兰10万株,产值3亿元;茶花50万株,产值5000万元;杜鹃花及其它特色花卉20万株,产值2000万元。
到2010年,特色花卉总产值4亿元,花卉业总产值5亿元,提供5000个花卉生产及营销就业岗位。
3、远期发展目标
2020年,力争特色花卉生产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实现年销售特色花卉1000万株以上,花卉业总产值达20亿元,形成实力强、效益好,促进滇西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点产业。
(四)区域布局
1、试验示与中心市场
以市214国道及大丽公路下关至邓川段沿线为滇西特色花卉科研、试验、示及中心市场主要布局区。
2、国兰生产
选择现有国兰生产基础较好的、洱源、鹤庆、剑川、巍山、云龙、永平和市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共十个县市(区)为国兰生产主要布局区。
3、茶花生产
利用传统栽培与传统市场优势,茶花生产主要布局在、腾冲两市县。
4、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生产
根据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资源状况,并考虑生态及原生资源保护,避免上山滥采自然资源,以现有杜鹃盆景栽培的、洱源、鹤庆、剑川、漾濞、市隆阳区,共六个县市区为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主要生产布局区。
5、热带兰、球根花卉及绿化苗木
利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河谷及高寒坝区自然条件优势,以及利用城镇近郊区发展绿化苗木优势,积极开展热带兰、鲜切花、绿化苗木等其它花卉生产,以辅助国兰、山茶及杜鹃等特色花卉生产,提升花卉产业整体实力。
①低热河谷区以宾川县、南涧县及市怒江坝为重点,布局2000亩大花蕙兰及蝴蝶兰生产。
②高寒坝区以市花甸坝、剑川县上兰马登坝、鹤庆县马场坝、龙陵县为重点,布局2000亩百合、郁金香等球根花卉种球繁育。
③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在昌宁县湾甸乡热区建设10000亩茉莉花种植基地,在龙陵县建设5万亩药用石斛生产基地。
④以市及市隆阳区为重点,适当布局鲜切花、盆花及绿化苗木生产,以满足城乡绿化与美化需求。
(五)发展重点
1、品种重点。
根据滇西花卉资源特点及环境资源特点,以国兰、山茶、杜鹃等特色花卉为重点发展品种,热带兰花、鲜切花、球根类种球繁育、绿化苗木及药用和食用花卉在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作为辅助发展品种。
国兰方面,以现有20~30万株小雪素为基础,近中期重点开发小雪素、朱砂兰、春蕾等传统名品的商品生产,大雪素、剑阳蝶、莲瓣奇花素、苍山奇蝶、黄金海岸等作为国兰精品,适量发展。
山茶主要开发恨天高、紫袍、童子面、玛瑙、松子鳞等传统名品盆花。
杜鹃花主要开展马樱花、黄花杜鹃等树桩盆景的收集与盆花开发,并积极开展黄杯杜鹃、似血杜鹃等珍稀品种的驯化栽培与快繁技术研究。
2、科技研发重点。
科技创新,尤其是国兰、山茶及高山杜鹃等特色花卉快繁的技术性突破,是滇西特色花卉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近中期滇西特色花卉发展的科技研发重点是高新育苗技术、组培技术,以及嫁接、扦插等快速繁殖技术的引进、科技攻关和研发。
3、项目建设重点。
为顺利实现特色花卉发展目标,应按期实施以下7个重点项目建设。
(1)滇西特色花卉科技研发中心
含特色花卉良种资源圃、种源中心及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004~2007年实施,以州园艺站已投资100万元所征用试验基地为基础,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及人员队伍,在市大丽公路下关至段东侧布局规划建设,设计规模50亩,主要承担特色花卉良种保存、野生特色花卉栽培驯化、快繁育苗、生产示、技术培训、市场开拓、信息交流等试验研究与示推广功能。
在现代化农业科技示园建立特色花卉种源中心,利用现代技术,保存、驯化、培育特色花卉名品。
(2)滇西特色花卉种苗种业快繁育苗示基地建设
2004~2007年建设。
通过与院校合作或引进技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及先进的嫁接、扦插等技术手段,对所收集保存的特色花卉良种及野生资源开展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快繁生产示。
计划到2007年达年出圃商品苗:
国兰10万株,山茶10万株,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5万株,创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3)特色花卉优质盆花示基地建设
2004年~2007年建设。
申请省、州、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科技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整合模式,或以种植户联合体形式以市苍山坡脚一线为主要布局区,全区域建立特色花卉三个5万盆优质盆花示基地。
到2007年实现年生产优质国兰盆花5万盆(商品兰4.8万盆,精品兰0.2万盆),茶花5万盆,杜鹃及其它特色花卉5万盆。
年总产值1亿元。
(4)独具特色的花卉博览园与花卉一条街建设
2004~2010年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和给予优惠政策,在市大丽路下关至邓川段或沿214公路苍山坡脚一线,由州、市政府统一划区征地交与投资商进行特色花卉博览园及滇西花卉一条街建设,以特色花卉商品开发、旅游观光、生产示及博览销售为一体,以辐射带动城乡特色花卉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花卉博览园按兰花园、茶花和杜鹃花园分别建设。
①兰花园:
规划面积不小于50亩,园布局楼、台、亭、角、小桥流水、兰室、兰苑、兰艺交流、书画列、休闲茶室等。
由投资开发商收集各种兰花入园扩繁生产,或吸纳现有养兰大户入园经营,园兰品以100万株为起点规模。
进一步拓展完善城南的“兰花第一村”,使之成为集种植、示、观赏、交易为一体的兰博园。
②茶花园:
规划面积不小于60亩,分观赏区、母本区与繁育区建设。
主要生产茶花商品苗及茶花盆花,年出圃商品苗10万株以上,盆花10万盆以上。
③杜鹃花园:
规划面积不小于60亩,以野生杜鹃的桩景收集、高山杜鹃扩繁、马樱花、映山红、黄花杜鹃等盆景、商品苗生产为主,年出圃商品苗10万株,盆景盆花10万盆以上。
④花卉一条街:
按白族民居建筑特点统一规划设计,三通一平后,街面门市以间为单位向社会公开出售或一次性转让建设与使用权,或引进大额投资商,实行集约化开发,主要开展花卉收购、批发、拍卖、出口与旅游观光等营销服务,为特色花卉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营销体系。
(5)特色花卉配套设施生产
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政府对具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给予财政或金融扶持,促进其建立生产厂家,专业从事大棚、温室、网室、花盆、花药、花肥及栽培基质等特色花卉配套物质的研究和生产。
(6)红花油茶及大树杜鹃开发
2004~2007年建设。
在腾冲县布局,结合高黎贡山野生花卉研发,重点进行红花油茶与大树杜鹃的资源收集、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
(7)建立野生杜鹃花自然保护区
2010~2020年实施。
结合特色花卉产业化开发和自然生态景点开发,在苍山、腾冲高黎贡山、洱源罗坪山、南涧无量山等地建立野生杜鹃自然保护区,辅之以适度的科学开发,成为理想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季节性高原生态花卉观赏区、旅游区、富有特色的木本切花生产区,形成新的旅游景点。
四、对策措施
(一)统一认识,强化服务
1、滇西特色花卉生产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种质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并受省政府、省农业厅、省花产联等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应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革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省发展绿色经济强省、花卉生产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要求,统一认识滇西开展特色花卉生产的重要性,把特色花卉生产作为培植重点新兴产业来抓,切实推动特色花卉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明确农业园艺部门是特色花卉生产的统一行政管理部门,地州一级农业局应承担政府扶持和引导滇西特色花卉产业发展的职责,组织协调产业的整体运作,保证各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3、强化园艺站(所)在特色花卉生产发展中的试验示与科技推广的职能与作用,积极申请省、州扶持,近期开展“滇西特色花卉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做好特色花卉生产的科技服务。
4、城建、科技、园林、林业、土地、金融、宣传媒体等有关部门应在州、市政府的协调下,积极支持配合特色花卉的产业发展,为特色花卉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做好资源保护与开发
1、由政府出资,依托园艺科技机构,建立特色花卉科技中心,兼作培训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产销信息服务平台。
在建设良种资源圃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变异育种和快繁的高端科技研发,并为产业培训管理技术人才,为种植者提供技术服务与产销信息,从而提高特色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
地方政府应授权园艺科技机构有资源收集保护权。
2、加强新品种专利保护有关法规的宣传与实施,保护好特色资源和品种。
3、进一步加强与花卉协会、兰花协会等民间
相关知识
(发展战略)昆明市近期花卉产业发展规划最全版.docx
“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
闽侯现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61页)
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福建省出台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
林业局印发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
校企合作又开新花:滇西民族文化创意及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揭牌
花卉产业报告
昆明市近期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网址: 滇西花卉产业发展规划.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5866.html
上一篇: 潜山县提升瓜蒌产业科技含量 |
下一篇: 潼南:建设“柠檬产业大脑” 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