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了,很多市民带着孩子出门游玩,博物馆、动植物园、水世界等等都是热门地。您知道吗?在中国,有一座用瓷器碎片做的植物乐园:汶川植物园。拱门、小径、植物图鉴……园内的陶瓷景观区域里,除了植物,皆是瓷片。这是80后小伙刘明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回到家乡映秀镇打造的“植物王国”。这里还是四川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引种栽培了许多中国原生植物。刘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想在汶川打造一座独一无二的中国乡村植物园,带领村民一起,让废墟上开满花。
1200平方陶瓷景观区域
这是一座大山里的独特植物王国
在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大山里,有一座用瓷器碎片拼贴而成的植物王国——汶川植物园。入口处的大门十分别致,它用五颜六色的瓷片组合而成,拼贴着河南洛阳牡丹、浙江杭州菊花、云南昆明山茶花、福建漳州水仙花四种名花。门边写着,“植物改变世界”,这是植物园创建者刘明写下的,也是他创建汶川植物园的初衷。
这座植物园的面积大约6亩,已完成的陶瓷景观区域有1200多个平方。走在植物园里,满目葱茏,盛夏时节绿意弥漫,清新怡人。流石滩植物塔黄景观、蝴蝶图案小径、拟人化的植物图鉴、十二生肖叶形景观……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种植物形态艺术均由碎瓷片拼贴而成。除了令人惊叹的陶瓷碎片景观,这里还有超过1000种原生植物,其中不乏四川本土珍稀物种,因此被列为“四川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阿坝州兰花及珍稀野生花卉科研所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库”,并由阿坝州科技局批准组建民营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植物园的创建者刘明出生于1989年,家乡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一碗水村。受爱好植物的父亲影响,他也对大山里的植物很感兴趣,经常到野外观察和拍摄野生植物。2008年高中毕业后,他本想去学习自己热爱的音乐,不料刚在成都学习了一个月左右,汶川地震就发生了。与家人失联的5天里,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回到家乡后,看着满目疮痍的震后废墟,他决定了,在家里原有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植物基地。
收集50多吨陶瓷碎片
花一年半完成植物园景观布置
2008年后,刘明就开始了与植物打交道的生涯。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植物基地开始重建。但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后的汶川,许多本就珍稀的野生植物种群越发稀少。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珍稀植物,2016年,刘明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改建一个植物园,用它的独特性吸引更多来访者,把山中的美好分享出去。2018年4月,植物园正式动工,2019年底完成了第一期景观布置。
“第一期建成的是一个比较密集的景观花园。进门处做成了书的形状,大概有三四米高,三米多宽。107米的围墙上有60多副瓷贴画,30米长6米宽的过道、过道两旁的雕塑景观等等,全部是用陶瓷碎片做的。”采访中,刘明自豪地介绍着他的植物王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收集这些碎瓷片,他到各地的陶瓷厂收购瑕疵品,陆陆续续收集了50多吨,目前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一。
收集这些瓷器碎片并不是件易事,首先要从各个渠道联系生产商,然后请厂商将报废的瑕疵品堆放到某个区域。达到一定的量后,刘明便带上几个搬运工,一起将酒瓶、碎瓷器等等捡到袋子里,集齐一货车后拉回。2017年左右,在植物园还没有开始动工的时候,刘明便开始了收集,只要有花纹、颜色和纹理好看一些的陶瓷,他都会留心。为了收集这些瓷片,划伤皮肤已经是常事,有次他的脚底还被割开了一个大口子,缝了五针。
用势如破竹的植物
重建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汶川
为什么会想到瓷器?其实一开始,刘明只是想找到一种能保存较久、且建设和维护成本不高的材质。刚开始,他考虑的材料是鹅卵石或风化岩石,但这些材料的色彩都不够丰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高温烧制的酒瓶釉面光滑、色彩丰富,还质地坚硬、经久耐磨,于是,便产生了用瓷器做建筑装饰材料的想法。
最开始,因为害怕自己能力有限,刘明尝试联系过一些美术学院的专家做景观设计。但由于费用高昂,设计效果也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刘明决定自己动手来创作。不管是画图还是做规划,全部都由刘明一手操作。贴瓷贴画时,他也没有去请专业的工匠,而是想到了村里的乡亲。自己在水泥板上画好草图后,一点点地教村民们拼贴,规划好每个位置的配色、形状。就这样,大到百米长的围墙,小到每个植物的花瓣和叶子,都由一碗水村的村民共同用双手创造而成。
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他意识到,重建汶川不能只靠钢筋水泥,用当地人的双手创造一个更有生机的汶川,或许更有意义。“当时我们汶川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捐助。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帮助,拼凑出了一个更加美丽的汶川。我觉得用全国各地收集来的陶瓷碎片来拼贴汶川植物园,让汶川废墟上开出美丽的花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信植物改变世界
打造中国独一无二的乡村植物园
现在,刘明在新浪微博开设了账号,分享自己日常拍摄的野生植物。他的账号名称是“山野君和他的小伙伴”,这里的“伙伴”,其实不是人类,而是他热爱的收集到的植物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帮助昆虫提供美味的食物,帮助人类美化环境、提供药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的巨大贡献。”刘明始终坚信“植物改变世界”,未来,继续建造植物园将是他长期坚持的工作,“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做这件事”,他说。
用一辈子的时间建立一座植物园,投入不可谓不巨大。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汶川植物园并未收取门票,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盈利维持开销。“我们会接待一些团队,比如学生参观、公司团建,园里有一些配套的石板烧烤,很适合休闲放松。另外,我们会将一些植物品种通过扩繁得到新一代的幼苗,全国的植物园、科研机构会来引种我们的植物,出售植物也是一笔收入来源。”刘明介绍道。
关于未来,刘明还有一个终极梦想。“我们的汶川植物园坐落在村庄里,村子里目前大概有40户人家。未来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将植物园的范围逐渐扩大,逐步扩展至整个村庄,打造出有科研机构、瓷片花园民宿、植物学堂、花卉超市等聚合功能的集聚区,融合成为中国第一座‘大山里的乡村特色植物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图片及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王菲
相关知识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躯体健康研究
生态重建 汶川成现代“桃花源”
成都藏家骑破自行车上班 将珍藏赠汶川人民
在阳台自建花坛后养什么花比较好?
“80后”青年高利强创业路:机会=爱好+坚持
姹紫嫣红是成都自然生态的底色
谁说文艺青年开花店必亏,我用3年时间挣了20万
用知识灌溉大山的希望之花
汶川打造“花园型”宜居城市
商家花几亿打造 “废墟建筑”走红成“台中必游”
网址: 80后青年用碎瓷片在大山自建植物园,让汶川震后废墟开出了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9505.html
上一篇: 硬质景观巧建花园改造设计欣赏 |
下一篇: 杨浦这两座公园绿化改造后焕然一新 |